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佚名 36 0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精选34篇)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

  按照教研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师在本备课组内上一节教研课,并从中推选出一位老师代表本备课组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校优质课大赛”。作为备课组的一员,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觉。

  纵观这部分知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1)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2)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并明确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数学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的估算也明确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它的着眼点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给予以上观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选取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观奥运会比赛场馆买票一事,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让解决方案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碰撞中明晰,通过“为什么要这样估?”“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适?”“哪种方案更合理,更符 合实际?”等问题,让学生逐渐建构起估算的方法。学会遇到问题要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策略,进而解决问题这一思考方法。为了让孩子们感觉不到数学课中练习的枯燥,乏味,我将练习置于游戏的情境当中,通过设置“幸运闯关”游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巩固练习的环节当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美中不足的是:课始让孩子们猜老师的年龄,给出他们一个猜测的的范围“大约30岁了”,结果有一个学生猜到了24岁,我没有进一步去追问“24岁是不是符合老师给定的这样范围呢?”,也没有引导学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确定数的取值范围,就直接进入了新课的探究,没有让预设的情境导入发挥最大化。再者,课的开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识铺垫,过高的估计了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所以在读懂学生方面是我应该继续努力的地方。

  课中估算时,大多数学生都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⑶也许是受笔算乘法训练的影响,个别学生采用了直接用笔算出结果——准确值。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的准确值相比怎么不够呢?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值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准备钱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进似数。“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够到位。使随后的练习也产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发生的 “连锁”错误。

  由于在练习时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尾的教学总结草草收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有效教学也将是我以后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在教学我也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计算思想和解题思路时所用的语言不够精练和明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将是我以后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数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我也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

  《乘法估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小明北京之行的问题情境,将参观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为游人组装自行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2、加强变式与比较,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

  《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董老师拓展了例题的内容,结合生活,创编问题,特别注重不同问题的分析与比较,如创编问题中“够”与“不够”的比较,原型例题与创编问题的比较,“参观动物园”与原型例题的比较,“观看海豚表演”与创编问题的比较,“装配一些自行车”选择算法的比较等等,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从而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课堂充满活力。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不断生成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备课时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将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本课例中,学生对于32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与不够生成了不同的见解,不断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的局限性的理解展现了学生的灵感,使整节课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3

  《乘法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0页的一节内容,我在按计划上完这一节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关健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采用了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后每一个环节,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从而体验到教学学习的快乐,认真反思,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

  计算天天要用,估算日日存在。可当我们教学估算时却发现,有时学生根本不去估算,或者是先算一个准确数再写出近似数。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交给学生的素材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情感上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估算的需求,干脆算个准确结果完事。而这节课的主要三组素材都来自于身边或社会生活实际。例如:

  ①估人数选择活动场地,参加活动人数没办法一个一个地数,活动场地的座位也没有一个一个地数的必要,那就根据经验估算。

  ②写作文时,通过规定的字数确定要写的面数,一般不会一格一格地去数和精确计算,而只需要根据每面行数和每行格数估算。

  ③桔子日销售量也只能根据某一天的销售状况作大概的估算。

  这样,估算在学生眼中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需求,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2、同题源自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要看到,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惟一目标,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传统教学中常见有些教师给出封闭的,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进行机械的记忆与重复地训练。而本节课,我给出了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互相交流。在各自观点的交汇处,让我们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尽管有的学生在交流中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一过程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方法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功劳,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成功等方法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它们始终都积级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数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我将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4

  按照教研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师在本备课组内上一节教研课,并从中推选出一位老师代表本备课组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校优质课大赛”。作为备课组的一员,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觉。

  纵观这部分知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1)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2)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并明确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数学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的估算也明确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它的着眼点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给予以上观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选取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参观奥运会比赛场馆买票一事,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让解决方案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碰撞中明晰,通过“为什么要这样估?”“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适?”“哪种方案更合理,更符 合实际?”等问题,让学生逐渐建构起估算的方法。学会遇到问题要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策略,进而解决问题这一思考方法。为了让孩子们感觉不到数学课中练习的枯燥,乏味,我将练习置于游戏的情境当中,通过设置“幸运闯关”游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巩固练习的环节当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美中不足的是:课始让孩子们猜老师的年龄,给出他们一个猜测的的范围“大约30岁了”,结果有一个学生猜到了24岁,我没有进一步去追问“24岁是不是符合老师给定的这样范围呢?”,也没有引导学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确定数的取值范围,就直接进入了新课的探究,没有让预设的情境导入发挥最大化。再者,课的开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识铺垫,过高的估计了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所以在读懂学生方面是我应该继续努力的地方。

  课中估算时,大多数学生都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⑶也许是受笔算乘法训练的影响,个别学生采用了直接用笔算出结果——准确值。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的准确值相比怎么不够呢?学生自发讨论起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值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准备钱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进似数。“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这时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够到位。使随后的练习也产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发生的 “连锁”错误。

  由于在练习时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课尾的教学总结草草收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有效教学也将是我以后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在教学我也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计算思想和解题思路时所用的语言不够精练和明确,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将是我以后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数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我也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5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发展语言,培养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教学难点是要让学生读文感受,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题。

  2。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示范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间启发合作,想象盘古身体的其它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仿造文中的优美词组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同时达到了当堂课讲,练,写结合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6

  本周我进行了《巴塘连北京》这首歌的教学。这是一首藏族歌曲,同学们对藏族比较熟悉,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藏族的生活以及藏族的风土人情,同时播放歌曲作为背景,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对本课的歌曲旋律有了一次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唱唱自己会唱的藏族歌曲,比如《北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等,在学习当中找找并体会藏族歌曲的音调风格。同时播放了一段藏族舞蹈,还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跳藏族舞蹈,从而加深印象。

  在聆听歌曲的范唱、歌曲学习、歌曲处理、歌曲演唱、以及后面的歌曲表演音乐实践活动时,我都时时贯穿着音乐。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始终在音乐的氛围中歌唱、舞蹈、欣赏以及表演,不让每一个环节脱离音乐。

  不足之处:五年级的学生在表演和表现方面有些害羞心理,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那样敢于表现自己,因此在组织学生表演时效果不是很理想,以后要采取更好的办法激发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欲望。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7

  《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第九册《水》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当生命受到饥渴的威胁时,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因为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但作为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再带领学生观看了电影《上甘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铺垫。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升华情感。我一直认为:“要使别人感动,首先要感动自己。”在课堂上,老师对气氛上的渲染和对学生的引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课前就作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反复品读课文外,还查找了上甘岭战役的相关资料,然后我认真看了三遍《上甘岭》这部影片。让自己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的顽强和伟大,并为之深深地感动着。因此,我在设计情境导入、激趣引导、朗读鼓励和小结过渡时,都带着煸情的语言,让学生能随着我的导入过渡讲述时走进了当时情境。这样学生们自然就能跟着我的引导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的内容虽然较浅显,但时间跨越较长篇幅也较多。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线,走进文本,深入到战友们心中去用心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领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友们团结友爱的深情厚谊和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是我在设计第二课时教学任务的重点。

  综上所述,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战友们对苹果的传递上。首先,在讲授第一次传递时,我让学生们在文中找出每个战士都非常需要这个苹果,也渴望吃掉这个苹果的相关语句,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带着情感去品读,体会文中每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战友们在忍受着极其饥渴、辛苦、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心里却还想着别人,把苹果传给别人。然后再联系本单元学过的《生命与水》课文,回顾人在缺水的情况下的生命极限是多长时间,进而体会到战友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心里只想到别人的深厚情谊,一种关爱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一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高尚境界。

  其次,我再通过“苹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口气能吃掉十个二十个。”与“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引入第二次传递“动员”的重点讲授。学生通过为两个句子的对比和感情朗读,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了此刻这八位异常干渴的战士是依靠顽强的意志,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来抵挡这个苹果的诱惑的。从而进一步地明确了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们理解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的思想情感,升华主题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后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上甘岭》电影的剪辑片段,重温了当时的感人画面,进一步地升华了主题思想,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整堂课上下来,总体的感觉还是较好的,学生们的朗读、理解和感受都很到位。而且感觉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们入情入境,体会深刻。

  有句广告语说得很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课后冷静地思索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收获和可取之处,但依然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质量,特总结如下:

  1、学生的发言不够涌跃。这里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我的原因。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农村的孩子,虽然他们聪明机灵,但是知识面和视野都比较局限,最重要的是他们害羞,缺乏自信,不善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而这节课的内容和情感都需要用极其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主旨的。因此,在课堂当他们不发言或是用词表达不到位时,我总会有想帮他们说出来的冲动。我想,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加强阅读教学,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更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不断地鼓励他们大胆地展示自己;同时,还要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并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优美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在整节课上我缺少了范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在朗读遇到困难和情感表达不到位的时候,老师就应当示范给学生听,这样就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深入到文本中去。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应注意,做好示范朗读,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情感。

  3、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当课堂上出现学生的思路与教学设计有冲突或相悖时,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要熟悉文本,而且要有能驾驭学生的能力。才能通过自然地慢慢引导,让学生重新又回到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文本上来。我在这方面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探究,形成特色。而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积累,做到因材施教,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最后,众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也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如我的板书设计太简单,是否能用简笔画,画一个苹果,再把传递的人物围绕苹果板书下来;特别是龚校长提出,在分析讲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时,是否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说话的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些意见对我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同时也对我以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必须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善于在课堂上用简笔画;并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语文教学的主旨“听”“说”“读”“写”训练贯穿和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8

  一、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

  语文课的语文味,首先体现在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读哪些。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性的朗读训练?是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要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认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准确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日月潭的传说》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3、4小节。这样,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能得到有效保证和落实。

  二、让学生充分地用起来

  语文课的语文味,还体现在让学生积极地运用语言、内化语言。教学《日月潭的传说》,完全可以让学生实践语言,将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将给别人听。为了能把故事讲好,讲得生动吸引人,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模拟讲故事。先同桌合作,练一练。指名说时,其他同学随时站起来进行帮助。创设交际表达的情境,使学生说得主动,听得有趣。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9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是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学习语言,练习感情朗读的好教材。为了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一条主线

  在教学中,我抓住“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句话展开教学,带着学生跟着课文和课件游北京的长安街、环行路、西单商业街和故宫,整个教学有条理。

  二、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

  《北京亮起来了》的作者不光感叹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还把北京的灯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词佳句像华灯一样,使课文也亮起来了。教学本文时,我借助图片和结合生活,帮助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灯光闪烁、银光闪闪、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等词语,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说我们日照的夜景,引导学生运用优美的词语。

  三、引导孩子们在读中感悟

  本节课中我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首都北京灿烂迷人的夜景。整堂课上,我让学生全方位的读书,有个人读,引读、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同学分别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自解、自悟。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在“读”中升华了情感;在“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四、运用多媒体,理解词句

  本课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把难理解的内容展示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理解:“华灯高照”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华灯是什么样的灯?”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出示了一张长安街夜景图,请同学仔细观察后明白:华灯是装饰得很漂凉、很豪华的灯,高高地挂着,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再如理解“长安街上,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时。这句话是个比喻句,为什么把长安街比做银河呢?学生很难理解。银河对大多数低年级同学来说,他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对这个课文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借助多媒体理解完“华灯高照”以后,接着请学生看图引导:“街上除了华灯以外,还有什么灯?”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出汽车灯。我又问:“汽车灯多吗?”“不仅多而且一辆车连着一辆,速度怎么样?一闪而过;那一盏盏的车灯连起来像什么?”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脱口而出:“像星星。”这时再理解为什么把长安衡比做银河就不难了。在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老师配于准确生动的描述,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积累仿写

  《北京亮起来了》一课讲的是夜幕下的北京,一个用灯光装扮的世界。北京在灯的作用下,异常璀璨,闪亮无比。同时,文中的好词佳句,也是文章本身亮了起来。所以如何使学生积累这些好词佳句呢?不如把孩子们拉回咱们熟悉的日照,来写一写日照的夜晚吧。于是,课堂仿写《日照亮起来了》便应运而生。聪明的孩子,马上领会了其中的要领,将许多北京的地点改成了日照的太阳广场,植物园,市府广场、碧霞湖等等。谁说写文章有这么难呢?

  本堂课虽然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引起注意的,如:应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看、读、划、问、说之中学得轻松自如;而且,对学生们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被更好地激发。这些,应作为一些教学教训,一直存留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将课堂还给孩子们,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的教学新理念。

  一是以读为主。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教师只是作个导演,引导学生如何去读,如何去体会、品味。比如在学生朗读“突然,一阵大风吹过,丝断了,网破了。”这一句时,教师没有指出哪些词该重读,哪些词该轻读。而只是说“这位同学的风刮得不够大。谁能再把风刮得大些。”这样的语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在教学中尽力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当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终于能把网“读”破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是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时,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布鲁斯王子为什么能从蜘蛛结网受到启发而决定再干第八次时,我是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使思想教育水到渠成。特别是最后让学生自己书写名言,更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书写自己所受到的体会时,一次创造性活动也就开始了。从学生们书写的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阅读文章后的独特的感受。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1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一个新内容。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区分出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 的三种情况。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其次,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不管什么植树问题,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几个间隔。可以根据“路的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然后再根据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去求出棵树。也可以根数告诉的棵树,用“加一”“不加不减”“减一”求出间隔数,再求出路的总长。

  其三,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树问题”,很多同学联想到:公路两旁的路灯、公路中的斑马线、楼梯的台阶、栏杆的铁柱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亚奥让他们学会分析是植树问题中的哪种类型。然后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它。课堂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找到规律进行解决,使他们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从而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一个新内容。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区分出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 的三种情况。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其次,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不管什么植树问题,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几个间隔。可以根据“路的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然后再根据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包括封闭图形)与“两端都不种”)去求出棵树。也可以根数告诉的棵树,用“加一”“不加不减”“减一”求出间隔数,再求出路的总长。

  其三,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树问题”,很多同学联想到:公路两旁的路灯、公路中的斑马线、楼梯的台阶、栏杆的铁柱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亚奥让他们学会分析是植树问题中的哪种类型。然后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它。课堂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找到规律进行解决,使他们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从而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2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奠定学文的感情基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图片,相机介绍他的背景及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搜集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意识。

  二、自主朗读,图文结合渲染气氛。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读,朗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多媒体找出作者安徒生给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一个怎样的结局,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而幻想过后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别是她幻想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学生汇报时,配以多媒体演示加深体会,加强理解。教学中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3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4

  《搭积木》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让学生做积木增减的游戏开始,刚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是一节课上下来让我感触颇深。在讲课之前我没有进行试讲,但是讲过了才发现原来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事先想不到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1.由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时仅仅是以书本上呈现的各种例子进行讲解。在帮助学生建立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模型时没有用到直观模型,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部分时就缺少了桥梁,课堂也因为这个原因一度很沉闷。课后和其他老师交流时发现用小棒或者是计数器等等都可以很形象的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模型对学生的理解是最有用的。

  2.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太少。课堂一开始的积木增减游戏我只是请了一部分学生上台来做,班里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 ,这也无疑削弱了许多学生的积极行性。其实我应该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剪好的色卡纸代替积木,这样上课时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会更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3.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自主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由于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对所讲的内容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以后要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从自我发现观察中学到属于知识。

  4.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上课时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呢?这是我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讲课时的声音要有磁性、要抑扬顿挫、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我要学会用自己的声音为学生营造一个有亲切感和兴奋感的认知环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我还要认真学习教材,多像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5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的性格特点----高傲.文章为了表现这一特点,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

  因为缺乏媒体手段的直观感受,在上这课内容时,我总感觉学生对表现鹅叫声的几个词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理解的还不够透彻。对了,我何不让他们比较一下这三个词的不同点呢?一开始学生沉默了一会,然后面露难色地直直地盯着我,我憋不住了,便提示说:“你们可以从声音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聪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来了:呵斥距离最近,声音相对来说要稍微轻些;叫嚣样子更凶,声音更大;大叫由于距离远,声音就更响了。 “这些词照道理都用在认为不好的地方,这儿是不是作者对鹅的这种做法不满呢?”“当然不是,感谢还来不及呢!它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主人。”我一惊,一语惊人呀!“那鹅要是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我顺势引导到。学生稍加思索就有了很多的答案,有的说:“小偷,你别想进来,有我在呢!。”有的说:“主人快出来看看哪,有人来了!”“快滚出去,谁让你进来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许你靠近一步……”还绘声绘色的表演了起来。是呀,就是因为这样,鹅的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真没错。

  “现在在你的眼里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它是一只忠于职守的白鹅。”“它是一只忠于主人的鹅。”“做事认真的鹅。”“它是一只了不起的白鹅。”真是会读书呀,把作者要告诉大家的都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我不禁夸奖起来。“这时你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感情?”“喜爱之情。”孩子们脱口而出。“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呢?”我不满足于这一点了,学生稍作考虑就说:“还有钦佩,佩服。”这些看似贬义的词句,实则夸奖呢!是呀,这是一只了不起的白鹅。就让我们用喜爱而又钦佩的语气来读这一段..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6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7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我相机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一段就是这篇文章的饿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8

  《天火之谜》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总结如下。

  一.善磨关键词。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 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二.精研重点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三.延伸文本。在课堂上我还注重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等等,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19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对于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我在课上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预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无论他想做何种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

  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多数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我真的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而感到高兴。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0

  上完《桃花心木》这一课,对讲读课文的教学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疑问,我及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老师及时进行点拨。讨论以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基本明了,弄清了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对种树人的一些奇怪做法有了初步认识,对种树人的语言也有了新的看法,获得了人生新的感悟。

  二、让学生学会品读课文的重点句段 课文中有不少富含哲理,意蕴深刻的语句,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例如: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还有不少类似的句子,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认识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主旨 文章虽然说的是桃花心木,说的是种树人的奇怪动作,奇怪语言,更深层的含义是说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大有作为的人。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是本文升华主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及时渗入品德教育,小学生也受到良好的人生观的教育。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1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可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于是我把这课设计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学习。

  一、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我想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晨会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同时我也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制作了《恐龙》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体现 各种恐龙不同特点,我们反复查阅资料,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竭力再现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嬉戏、漫游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悠扬的音乐声,美丽的画面,拉近了孩子与文本间的距离。孩子们仿佛进入了恐龙的时代,他们兴奋不已,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对象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利用多媒体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文章多处运用了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在制作课件时也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研读课文,了解恐龙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竞猜活动——请读一读有关自己喜欢的恐龙的句子,但不要读出恐龙的名称,让大家听听,猜猜这是什么恐龙?在猜中了解恐龙特点,在猜中了解说明方法。

  四、存在的不足。

  虽然这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如在指导朗读方面还不够到位,在课堂评价学生这方面语言不够丰富,由于时间关系在让孩子们交流“你所了解的恐龙及它的特点”和“你们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两个环节时,时间比较仓促,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媒体的运用能使语文课增色不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媒体,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语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过程中,怎样做到恰到好处,化难为易,需要今后的不断实践探索及老师们的集思广益。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2

  本周依旧是人与动物的主题,本节课旋律活泼、简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学习时同学们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由于调比较高,学生们在演唱时出现了自己降调的问题,由于我及时的纠正了这个错误,同学唱得不错。

  这首歌比较适合作为视唱曲目,但由于学生的视唱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自主的进行视唱,所以我采取了教唱的方式,随着学生的视唱水平逐渐的提高,我将逐渐的放弃这种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视唱。

  这首歌中的难点部分为休止符的演唱,这是我处理的不太成功的地方,在我提醒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做得很好,可是脱离我的提醒,学生们就会忘记。这是我以后要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如何加深学生对难点的印象。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3

  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公民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们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如在教学中出示:学校买图书的分配问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答。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4

  新学期已过去一个多月了,面对前一段教学工作和成绩,心中有不少感慨。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对于《购物》这一节课我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不好。三年级学生对自我约束力、自我思考能力不怎么强,例如:让学生思考并同桌交流12×4为什么等于48,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在下面没有交流,有时放弃学生独立思考这一环节,该用传统的老办法,结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

  二、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错误,问题是42×2等于多少,学生1回答把42分成40和2然后分别乘2,在把他们加在一起,学生2回答两个42相加也行,学生3利用的是乘法竖式进行计算的,在以上三种计算方法中,非要问那一种方法比较简单,现在教学要求的就是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合理、学生喜欢,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三、对学习较差的同学重视不足。在新授上,新授知识很快就一带而过,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样,好的能听明白道理,而那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可能就不会,导致了好学生学习较好,差学生学习较差的局面,没有重点关注个别学生。

  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检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关注个别学生,通过自身影响学生,使每个同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5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还要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读,是要做到批文入情,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本课教学,我借鉴薛法根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用“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来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教学时,选择了课文中两句话,一句“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一句“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将课文的阅读理解与朗读指导有机结合,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我说的每一句话,为雪儿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让学生这样去读课文,就能从平实的字里行间读出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发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

  学习是学生在学,教师应该引导、服务于学生的学,本课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两处:

  一是设计话题,以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如在精读课文时,学生根据中心话题,“在与我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让同学们小声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用铅笔在课文中划一划。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二是交给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如:教师运用“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这个方法教学完两句后,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6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四年级的孩子对通话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里面人物的对话很多,所讲述的道理浅显易懂,这是我选择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拿到这篇课文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其实我的教学主要根据浙江上虞市阳光学校王铁青老师的教学设计,再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修改,下面就针对自己的教学谈谈感受:

  一、插曲,设置悬念

  上课开始,直接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然后向学生介绍王尔德创作的小插曲,给儿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竟然留下了眼泪,当儿子问他为什么哭得时候,他回答:“真正美丽的事物都会让我留下眼泪。”设置这个小插曲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真正美丽的事物”的思考。

  二、词语,浓缩画面

  出示两组词语,一组是表示春天画面的词语,一组是表示寒冬的词语。想让学生读第一组词语,学生感觉温暖,于是我及时板书“温暖”,但温暖是板书在后面的。接着让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里面的“洋溢笑声”与其他四个词语描述的对象不一样,从而进一步体会温暖,但在运用“洋溢笑声”说句子的时候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我的失误,课文里这并不是作为一个词语出现的,应该根据课本来说句子。然后把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里,让学生想象画面,指导朗读,效果出奇的好。第二组词语的教学与第一组相同,让学生充分感知寒冷,并板书。

  这两组词语的设置,即使为了感知、理解词语句子,更是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铺垫,“究竟是什么让温暖的院子变得如此寒冷呢?”

  三、研读,感悟冷酷

  先让学生找出原因,学生很轻易找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接着让学生找出表现巨人冷酷、任性的语句,本来我设计的是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气的三句话,但学生却提到了“砌围墙、禁止入内”,于是我把学生的回答加以整合,先出示表现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气的三句话,让学生抓住里面的关键词语“很生气、又发脾气、大声叱责”,理解体会巨人的冷酷。先让三个学生读,在指导后再读,学生竟然读得好像自己就是那冷酷的巨人。结合实际,让学生谈感想,学生能充分感知孩子们伤心、难过,似乎巨人与孩子们相遇的情景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并再次出示句子“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让学生再次感知任性、冷酷带来的后果,再次读“唤来寒冬的,是你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四、思辨,感受不幸

  让学生明白最不幸的是巨人,原因在于“任性、冷酷”,并再次感知“唤来寒冬的,是你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让学生找出变化,并明白原因:幸福来源于宽容、善良,愿与人共享美好的东西,并板书“与人共享欢乐”,到此本篇文章的道理也很清晰了!

  五、我的感受

  这是一节真实的课,课前只是让学生充分读,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问问自己设计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课堂,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有效性高!真实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7

  《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是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学习语言,练习感情朗读的好教材。为了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一条主线

  在教学中,我抓住“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句话展开教学,带着学生跟着课文和课件游北京的长安街、环行路、西单商业街和故宫,整个教学有条理。

  二、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

  《北京亮起来了》的作者不光感叹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还把北京的灯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词佳句像华灯一样,使课文也亮起来了。教学本文时,我借助图片和结合生活,帮助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灯光闪烁、银光闪闪、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等词语,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说我们日照的夜景,引导学生运用优美的词语。

  三、引导孩子们在读中感悟

  本节课中我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首都北京灿烂迷人的夜景。整堂课上,我让学生全方位的读书,有个人读,引读、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同学分别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自解、自悟。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在“读”中升华了情感;在“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四、运用多媒体,理解词句

  本课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把难理解的内容展示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理解:“华灯高照”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华灯是什么样的灯?”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出示了一张长安街夜景图,请同学仔细观察后明白:华灯是装饰得很漂凉、很豪华的灯,高高地挂着,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再如理解“长安街上,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时。这句话是个比喻句,为什么把长安街比做银河呢?学生很难理解。银河对大多数低年级同学来说,他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对这个课文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借助多媒体理解完“华灯高照”以后,接着请学生看图引导:“街上除了华灯以外,还有什么灯?”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出汽车灯。我又问:“汽车灯多吗?”“不仅多而且一辆车连着一辆,速度怎么样?一闪而过;那一盏盏的车灯连起来像什么?”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脱口而出:“像星星。”这时再理解为什么把长安衡比做银河就不难了。在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老师配于准确生动的描述,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积累仿写

  《北京亮起来了》一课讲的是夜幕下的北京,一个用灯光装扮的世界。北京在灯的作用下,异常璀璨,闪亮无比。同时,文中的好词佳句,也是文章本身亮了起来。所以如何使学生积累这些好词佳句呢?不如把孩子们拉回咱们熟悉的日照,来写一写日照的夜晚吧。于是,课堂仿写《日照亮起来了》便应运而生。聪明的孩子,马上领会了其中的要领,将许多北京的地点改成了日照的太阳广场,植物园,市府广场、碧霞湖等等。谁说写文章有这么难呢?

  本堂课虽然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引起注意的,如:应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看、读、划、问、说之中学得轻松自如;而且,对学生们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被更好地激发。这些,应作为一些教学教训,一直存留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将课堂还给孩子们,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8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带领学生赏析小说,重温经典,我们体会到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品味了香菱这一苦志吟诗、精华灵秀的女子形象,更深入的了解了林黛玉这一人物。掩卷沉思,这篇课文给我的最大、最深刻的启示的,是林黛玉的教学艺术。不可否认,这篇文章彻底颠覆了早已我们习惯了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林妹妹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循循善诱、好为人师、乐为人师、学识渊博的师者形象。林黛玉高超的教学艺术,使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启示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在讲规律、明要旨后,向香菱推荐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要香菱以“这三个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整个学诗的过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给足了香菱读诗的时间,充分体现了香菱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据“十四寒的韵”写一首有关“月”的诗,也是“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不作具体的限制,给了香菱很大的表现空间。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中,至始至终坚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此,在教的过程中,黛玉没有“卖弄”自己的学识,没有一讲到底,没有强行要香菱学这样,记那样,只是引导她该读什么样的书,遇到困难怎么解决。黛玉没有以老师自居,她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

  黛玉在引导香菱体验感悟时, 做到了尊重体验的主体,即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吸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黛玉让香菱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诗的“领略”,让香菱成为体验的主人。

  启示二: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激活创新思维

  1、诵读积累,夯实基础

  黛玉听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便知香菱还不知诗,于是给香菱开列书目,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列在首位,接着要求香菱看陶、应、谢、阮、庾、鲍的诗。这说明黛玉深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道理,因此让香菱通过诵读积累为写诗打下坚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新课标实验教材注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入选课文具有典范性和较大的思维拓展空间。语文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范例。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

  2、循序渐进,精讲、精练,遵循教学规律

  从黛玉让香菱依次读王、杜、李的诗可见其循循善诱:王维五律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初学者读易进入诗境;杜甫七律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使学诗者感受到诗歌的深刻意蕴;李白七绝最能显示他“飘逸奔放”的风格,能使学诗者领略到诗歌的丰富想像,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在黛玉及他人指点下,香菱循序渐进,通过苦学,终于有所创造。林黛玉的教学艺术表现为:

  1.精选范文

  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更是博大精深,任何人一辈子也读不完,林黛玉深知教学内容必须精选。于是她首先向香菱推荐三大家的作品,前面已介绍过。细细品味,令人惊奇不已,其一,高标准。诗必盛唐,唐朝的文学巨匠使诗歌创作达到顶峰。然成就最高的就是这三大家。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黛玉认为:学诗就要学第一流的。其二,代表性。王维的五言律具有情景交融之美;杜甫的七言律具有真情实感之美;李白的七言绝句具有创造想像之美。其三,广泛性。林黛玉除了要求香菱熟读三大家的诗,融会贯通之后,再读南北朝等代表人的代表作,集百家之长,果真如此何愁不成诗翁?可见精选教学内容,讲授提纲挈领,必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 少讲精讲

  教学不可不讲,但要精讲。当林黛玉乐意担当香菱的老师后便讲:“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当香菱听到林黛玉的讲解对以前所见过的诗有所感悟时,林黛玉又进一步讲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言简意骇的讲解,揭开了诗词的神秘面纱,切中了学诗要领,使人茅塞顿开。一句“不以词害意”,更有画龙点睛之妙。 可见林黛玉的知识是何等的渊博。黛玉的讲授有如下特点:其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其二,高屋建瓴,指点迷津;其三,亲切自然,出神入画。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精辟而高明的讲解,值得我学习借鉴。我也应像黛玉那样,教给学生智慧,传给学生灵气。而不是从上课讲到下课, 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3.精练提高

  学习离不开练习,当香菱学诗学得出神入化之时,正如贾宝玉所说:“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若再讲,倒学离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香菱也迫不及待地央林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布置练习匠心独具:其一,时机成熟,学生想练,教师因势利道,有顺水推舟之妙。其二,选材得当,明月尚鉴,师生同步思维,更兼选取十四寒的韵,难易合适,初学者容易把握。其三,充分自由,不加限制,让学生展开理想的翅膀。 可见,在教学中,只有“精练”,才能达到目标;只有“精练”,才能真正“减负”;只有“精练”才能体现教学价值。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林黛玉精妙绝伦的教学艺术,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教学自由的画卷,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愿用我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在教学自由的王国里展翅翱翔,抒写出人生最华丽的教学新篇章。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弱不禁风的黛玉如此善教, 把自己的灵气传给香菱,使香菱学有所成。今天,我何不把黛玉作为我的老师呢?学她的教育策略,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精讲精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让语文课充满诗性、灵性,让学生乐于语文学习,且乐此不疲。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29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酸的还是甜的?小动物们爱吃酸的还是甜的?学生一听,原来老师要检查读课文的情况。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告诉我,刚开始一位学生说得很简单,这个故事讲了狐狸想自己吃葡萄,不给其它的小动物吃。我装着糊涂的样子问:不给谁吃呀?故事还写了谁,它们又发生了什么事?结尾怎样?谁能说得让我听得更清楚、更明白呢?"经过提示,学生谁能把故事说具体?我又问:"故事说了狐狸、小猴,还说了谁?学生说出了故事里的小动物有小白兔、小松鼠。我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再进一步地追问学生:你喜欢哪个小动物?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小猴,它很聪明。它没有相信狐狸的话,而是自己去尝了葡萄,所以它吃到了甜的葡萄。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小白兔和松鼠,它们没有主见,只听别人说,没有亲自去尝试。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想自己独吃葡萄,欺骗了大家,它很狡猾。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就说:我不认为狐狸是狡猾的。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没有否定他,而是问他:为什么呢?他指着书上的第一幅插图有理有据地说:狐狸抬头看到的是绿色的葡萄,绿色的葡萄是酸的。所以我认为它不狡猾。这下班里的同学纷纷议论了起来,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我灵机一动,顺水推舟就对大家宣布:既然咱们班有两种意见,咱们就来一次辩论,正方认为狐狸是狡猾的;反方认为狐狸是不狡猾的。请赞同正方的同学在一、二组;赞同反方的同学在三、四组。你们把自己的理由在组里讨论,等会儿由两方代表上来阐述自己的意见。同学们这下可积极了,读课文找根据。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狐狸是狡猾的,刚才反方说狐狸看到的是青色的葡萄是酸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青色的葡萄是甜的,如珍珠葡萄等。

  听了她的发言我更加惊喜地看到,他们读书读得如此认真。整堂课学生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而且从中还学会了自己读书、看插图找答案。由此让我知道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通过双方的辩论,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效果更好。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30

  《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以此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

  遗憾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练习面完全可以再广一些。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语言特色。学生审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积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舞蹈艺术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31

  英语字母教学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字母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起始,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十分有限,字母教学容易陷入单一枯燥的学习氛围中。如何使字母教学省时高效又充满趣味呢?

  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现在学生接触英语字母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一小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大部分字母的读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按照教材中的安排,每单元教二、三个字母,学生就会因为觉得简单而慢慢失去学的兴趣,甚至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将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陷入困境。所以我在教学字母时,先花一二节课的时间教学所有的字母。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量,教师就能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操练活动中得到提高。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32

  当学生对“百数表”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而是把它作为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因为规律的发现不是最终的目标,它的价值在于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利用“百数表”做进一步的研究。把其中的大部分数去掉,形成了一张只有第一行和第十列的数而其他皆为空格的“百数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及刚才发现的规律,你能不能把25、58、97这3个数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面对这么多空荡荡的小格,要把这3个数填在相应的位置上,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们开始安静下来,大家都在认真的思考着。突然,有一位学生胸有成竹地走到图前,拿起25这张数字卡片,把它贴在了第3行、第5个的位置,并且向大家解释说:“这一行除了30这个数,其余的数都是二十几的数,而这一列个位上的数都是5,所以我把25放在这个小格里了。”多么有条理的分析和判断呀。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把25这个数看成了二维空间的一个点。其他同学也立刻茅塞顿开,很快把58和97找到了自己的“家”。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33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三亚落日这一美妙绝伦的景象,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了解文章的结构,还精读了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本课时是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一方面通过反复吟诵,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另一面,通过赏析交流,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三个比喻句,体会三亚落日的美轮美奂,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出示中心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除此之外,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的方法理解词语,如理解“温和”时文中的近义词“柔和”,理解“醉醺醺”时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硕大无朋”时可结合课文内容或查找工具书等方法。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本课我让学生找出比喻句、拟人句,感悟三亚落日的美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优美。此外,练习用“先……然后……再……最后”把一件事按顺序表达清楚。( 励志天下 )

  本节课研究的一个主题是“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一开课的时候,首先用一组三亚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再以一组落日的图片,带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第3、4自然段的时候,将自学邀请投在屏幕上,能使学生在自学时更加明确学习要求,从而更好地自主学习,这就比传统意义上由教师口述,学生操作有效果。有时我们的要求提多一些的话,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根本记不住,最后,以《永远的邀请》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来总结升华,让学生回味无穷,继续陶醉在美的艺术享受中。

  课后,肖迪老师、信息部的老师们及我校的王虎校长、李定教导对我这节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肖老师对这节课的总体评价是:朗读加强,练习穿插,图片结合。她认为作者把落日比作孩童的这个部分,我在引导时,仅局限于第三自然段,其实还可以联系第四自然段中的“顽皮地蹦跳”等,这样更能提醒文章的整体性;在学习“醉醺醺”这个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够恰当,因为“醉醺醺”是一种状态,用图不好解释,而且图释容易固定学生的思维;在出示的其中一张落日图中,要处理下载时其中的字眼;在范读“我瞪大双眼”时,先用叙述的语气,不要突然读得高亢,这样更能体现层次感;“生怕”这句话的情感是否串到结束语,放到总结中,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体现出来,深化主题;最后的总结句“哦!这就是三亚落日!”应该用一组联系性的图片把三亚落日呈现出来。我校的王副校长建议,在学生自学时,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指导朗读时再做足一些,此外,在引导学生复述落日的变化过程时,可以让学生先抓住关键词说话,如果学生有困难再出示“先……然后……再……最后”这个句式引导。李定教导提出落日的美还更应该触发学生的心底,可以抓住“美轮美奂”这个词通读全文,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的美,还可以学生拓展想象,落日还会像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的意见我虚心听取了,要想上好一节课,还真的需要多下工夫。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篇34

  语文是一门内蕴丰富、审美趣味很强的学科,上好语文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初读课文《草虫的村落》就觉得有趣,草丛是村落,甲虫是村民,还有游侠,远方亲戚,音乐家,工程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这篇文章学生也一定会喜欢。果然,大概学生天生对小虫感兴趣,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充满了热情,也追随着作者的目光进行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到了草虫的生活以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整个课堂激情涌动,现撷取几个片段,细品一二:

  一、抓住关键词,享受乐趣

  在解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有的学生抓住“又”字说作者肯定经常这样来观察草虫;有的学生抓住“躺”说作者看似悠闲,其实在动脑筋;有的说在静谧中观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惬意。于是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样地躺着,姿势会有哪些。学生就展开了想象,有的说躺成一个“大”字;有的说手托着头,翘着二郎腿;有的说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说趴在地上,托着下巴,翘着小腿……在学生的说中,发现他们真的仿佛就是作者,仿佛也就在草丛中,看喜欢的小草虫。

  二、抓住重点句,展开想象

  在课堂上,我抓住了三处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深情的对视中,它们互相在倾诉些什么?“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只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启发想象,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什么?第九自然段:“我看见了许多许多……”发挥想象,“我”还会看到什么?读了这篇课文的孩子们,我想没有一个会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很快地,他们的兴趣、想象力被激发,纷纷呈现精彩绝伦的回答。在创设这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下,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读中,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我想,这样要比把文章切成几块抛给学生好得多。当然,这想象是不能脱离文本的,在想象时,还要学生品味作者怎样描写,如何表达,你能不能学学作者,把自己的想象生动地说一说?这样,也把体会各种修辞的妙处结合起来而不会显得空洞了。这些想象自然而然地起到以读悟情,以想品情,以情激情的作用。学生读在其中、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并乐在其中,对课文的感受深了,读起来自 然就有“情”有“意”了。也许,这才是孩子们眼中的“草虫的村落”。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写到:“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于是问学生,作者在这村落里还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们有什么职业,都在干什么呢?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你可能看到的一种或两种小虫。 由于前面感悟的到位,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他们纷纷拿出笔和纸开始写,后来的小练笔都还不错。

  这课堂小练笔,在学生感悟文字,体悟写法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没有一点负担,反而是轻松上阵,一蹴而就。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加上自己练笔,知道了动物、小虫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爱人,也有可爱的一面,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增强了阅读的兴趣,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对学习文章的表达也更感兴趣。

标签: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