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朗诵技巧(精选7篇)

佚名 52 0

散文朗诵技巧(精选7篇)

知道吗?想要把一首诗歌朗诵好,就需要正确的诗歌朗诵的技巧。要朗诵诗歌,就应对诗歌的种类、特点有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散文朗诵技巧(精选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散文朗诵技巧 篇一

关键词: 诵读 语文教学 地位 分类

在传统教法中,诵读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师们如将诵读加以继承和发展,必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感知、理解、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语文教学时时离不开诵读。讲课文时需要它,讲练习时需要它,甚至语文课外活动中也有它的身影。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文言文教学改革时说:“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可见钱梦龙老师十分赞成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诵读,也肯定了诵读在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学是如此,现代文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诵读用得好,能带动用好其他教法,如讲、问、议等。诵读好比语文教学的翅膀,有了坚硬的翅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遨游于语文的天空。假如翅膀断了,无论你的飞行技巧有多好,都飞不起来。

诵读虽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却遭到许多师生的冷遇。教师不愿开口读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有的学生说:“我们语文老师从来不读课文。”教师不读,受其影响,故而学生也金口难开,或者开了口,也像和尚念经一般,旁人只知道他嘴巴动了,至于他有多少收获就不得而知了。许多学生讲:“我早自习从来没有有感情地朗读,我怕别的同学笑我。”可见诵读遭受师生冷遇在当前语文学习中是一个普遍现象,此积习之恶劣让人心惊。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师生均不能正确、公正地对待诵读。传统诵读确有其弊端,“私塾的教法着重记诵,凡教师所授均能成诵,不问其意义”。受传统诵读的影响,不少师生错误地将诵读与“死记”、“死学”等同起来,以诵读为耻,而忽略其可取之处。二是许多教师因年龄、性格、爱好等原因,朗读能力欠佳,其中极少数教师连普通话也说不好。不少教师不会讲课会自感惭愧,而不会朗读却心安理得。不会朗读、不愿朗读,于是干脆不读。在课堂上需要的情况下,点个学生读一下,甚至诵读只是课堂的“点缀品”、“花样”,并未发挥其重要作用,长期下去,学生会满脑子装的是“老师”讲解,“自己”并未从感性上理解课文。这样,学生才会真正陷于死记硬背中。以上两种原因造成诵读并未真正受到重视。而要把课文讲好,要培养学生诸多能力,要改变“高耗低能”的现状,诵读应是良好方法之一。要改变诵读受冷遇的现状,首先要摒弃“不问其意义”的弊端,并将优点继承和发展下来,使之适合于我们的语文学习。其次要对诵读有全面的了解,如分类、特点、作用等。只有了解了,才会发现诵读的确重要,才会引起高度重视,然后适时适地去运用它。

二、诵读的分类

诵读的分类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分,它的种类也就不同,每一种类的特点及运用方法也各有特色,每一种类的教学目的也不同。

从对文章的把握上分,有机械地读、理解地读、审美地读。机械地读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读得通顺,能领会字、词、句、段的表面含义。它的目的在于练熟口齿。因其目的的局限性,中学生应少用它。理解地读指读出停顿、重音、语气,读得流畅,速度得当,读得过程中能明白字、词、句、段的表面含义和特殊含义,抓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部联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它适用于预习。教师讲解前让学生理解地读,可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发现学生理解上存在的问题和碰到的困难,讲课时便可有的放矢,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诵读停留在这两个层次上。审美地读指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铿锵悦耳,能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能体会作者微妙的感情。它适用于讲解时的分析、讲解后的巩固、学生课外阅读时的鉴赏。有的时候,老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忙于听讲,忙于记笔记,哪还来得及思考、体会,学生听得兴味索然,听得懵懵懂懂,如此教学实际把学生引入歧途。换一种教法――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得声情并茂、读得铿锵悦耳,再稍加点拨,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印象自然会深刻,也少了“笔记大战”的困扰。目前处于这一层次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这一层次发展。

从诵读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分,有范读、领读、自读。范读是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欣赏课文,为学生做出朗读示范。范读如在讲解分析前,可帮助学生感知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受。讲解中的范读一般是部分内容的范读,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精华,启发他们进一步领会课文。讲解分析后的范读一般是全篇课文的范读,目的是指导学生欣赏课文,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范读时,应有适当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范读的要求较高,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准确流畅,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得当,可供学生仿效。领读是教师或一名学生读一句或一节(指诗歌的一节),其他学生跟着读,按行文顺序读下去。它是以模仿为特点,要求在读中及时指导。它适用于朗读难度较大的课文和朗读水平较低的教学对象。自读是教师指定某个内容,学生自由诵读。适用于讲读前的预习、讲解分析后的巩固、课文复习。其优点是学生可以视自身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读,读时可快可慢,自由灵活。它是常用的诵读方法。

从诵读技巧的层次上分,有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朗诵。其中前三者统称为朗读。正确地读指发音准确、不添字、不去字,不重复字句,声音快慢合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流利地读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流畅熟练,有一定的节奏感。有感情地读指在正确、流利的技巧上,要读出感情,要读出重音、语气、语调、速度。《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前,学生诵读大多停留在前两个层次上。学生能达到有感情地读的人数极少,教师要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达到这一水平,以落实教学大纲中的任务。朗诵指在有感情地读的基础上,辅之以手势、眼神、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朗诵能形象地、鲜明地表达材料中的内容,并具强烈的思想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它适用于比赛和表演。适当组织朗诵活动,能提高学生朗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审美情趣。朗诵多选用诗歌、散文。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法要与讲述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中讲教学法等其他诸多教学法结合在一起,这在上文中已有提及,因为诵读的理解是通过“感受”和“领悟”实现的,所得到的只是感性认识,还不是理性认识,而其他教学法能弥补这一缺陷。注重诵读,并结合其他的教学法,互相配合,扬长避短,教学效果必然能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散文朗诵技巧 篇二

黑格尔曾说:“诗词中必定包含音节或者韵,因为章节与韵是诗原始的唯一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它比华丽的词藻更为重(www.)要。”因此诗歌的音乐特征较为突出,诗词的节奏主要是为了迎合舞蹈与吟唱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与人的生理节奏以及生活、自然节奏相统一。人情感的不断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弛度都决定了诗歌的节奏,古典诗歌的美主要在于音律之美,学生在朗诵时可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们对吟诵的学习。诵读不能只停留在教师的泛读、学生的吟读以及集体齐读等各种层面上,而且还应该在理解诗歌词意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诗词语言美、音律美的学习与掌握。在诗歌优美旋律的熏陶之下,朗诵过程中会发自内心进行吟诵,甚至可以感受到诗意词意的美境以及诗人的志趣。《诗经》中一句“坎坎伐檀兮”为伐木的节奏。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具有节奏的起伏感。在朗诵过程中通过节奏起伏,会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状态。《蜀道难》的开头中如此的突兀沉雄,主要表达了诗人见到蜀道高危时的惊惧情绪,整篇文章节奏比较舒缓,起伏跌宕,节奏的变化会给朗诵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学习古诗中应注重把握好诗歌的朗诵,其实诵读技巧关键在于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以及语调。古诗中的节奏并不复杂,五言诗一般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则为“二/二/三”形式。一般情况下诗歌的重音会落在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在朗诵的语调上应注意高低错落,在语速上则注意缓急相宜。在朗诵的感情上特别注意到是慷慨激昂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进行指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用散文的形式还原出形象的图景,让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二、解词译句,理解古诗

由于初中生是小学生理解力的提升阶段,对古代汉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比较缺乏。初中阶段中所学习的古诗,并不像小学阶段所学的《静夜思》与《春晓》通俗易懂,在初中课本中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以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诗句对于初中生来说不易理解。在初中生学习古诗词中普遍遇到的障碍为字面意思不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必要的解词译句,连句成篇,然后将调序、补缺等翻译技巧教授给学生们,使其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能力。部分教师认为解词译句是将古诗词进行了肢解,破坏了其意境与整体美,主张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参悟诗词意思。其实在古人诗歌里面没有很大的语言障碍,然而在今天的快餐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初中生离着古代环境太遥远,对于古诗词里面的表达习惯、句法结果以及字词意义等于今天的用法大相径庭。学习古诗词不能只靠诵读背默、静思内省的方式,否则只会给学生们带来抵制学习古诗的负面情绪。对于诗词中句子的翻译也是需要学生理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不能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样极易给学生带来支离破碎的印象。

三、评鉴赏析,掌握写作技巧

散文朗诵技巧 篇三

一、元旦迎新活动内容:

1、教师广播操比赛:具体安排见广播操比赛方案。

2、“品味书香”教职工新年朗诵会(个人赛),朗诵内容为诗歌、散文或经典的精品美文均可。

3、“明天更美好”教职工卡拉ok演唱比赛(个人赛),演唱内容不限 ,只要是积极健康的歌曲均可。

二、参赛方式:

1、新年朗诵会每个年级组选派1名教师参赛,时间安排在2010年12月24日(星期四)上午9:50准时开始比赛,地点在学校三号楼五楼报告厅。

2、集体卡拉ok演唱比赛要求每个年级组选派1名教师参赛,时间安排在12月28日(星期一)下午4:50开始。比赛地点:学校三号楼五楼报告厅

三、设奖方式:

1、按团体总分设团体奖,团体奖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若干名。

团体总分由教师广播操比赛、新年朗诵会、卡拉ok赛三项按一、二、三等奖分别计5、3、2分。

朗诵比赛和卡拉ok演唱比赛分别设奖: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若干名。

2、评委:

新年朗诵会和卡拉ok比赛评委由各年级组选派一名教师担任评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为选手得分。

四、评分标准:

(一)朗诵比赛评分标准:(10分)

1、内容(2分):所选作品内容积极、健康,朗诵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2、语音(3分):普通话标准、流畅,音色优美、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3、技巧(2分):朗诵感情丰富,起伏处理到位,动作表情协调自然。

4、配乐(1分):配乐选择符合作品意境,音乐节奏与朗诵节奏基本协调。

5、仪态(1分):表演落落大方,精神饱满,台风端正。

6、脱稿(1分):全文背诵。

(二)卡拉ok演唱比赛评分标准:(10分)

1、选曲健康,积极向上; (2分)

2、演唱连贯、自如、完整,咬字、吐字清晰,音调、节奏准确,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2分)

3、准确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做到声情并茂,富有艺术感染力。(4分)

4、着装大方得体,台风端正,展现教师的良好风貌。(2分)

五、其他要求及安排:

1、各年级组长于12月22日上午将参加新年朗诵会和卡拉ok演唱比赛的选手名单、比赛内容交教务处,并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2、新年朗诵会如有配乐请将音乐拷贝在报告厅电脑桌面“元旦朗诵”文件夹中,卡拉ok演唱比赛各组自备碟片,或将伴奏音乐拷贝在报告厅电脑桌面“元旦卡拉ok演唱”文件夹中。

3、人员安排:

分数统计:陈久久 汪开春

照相、摄像:陈合利 张映红 张刚军

音响、话筒:王传义 李书兵

舞台布置:美术教师

散文朗诵技巧 篇四

那么,诵读能力如何培养呢?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诵读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这种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课前预习时要读,这里姑且称为“预读”,要求“声出口,笔在手”。但值得提及的是,诵读课文不是简单的开口就念,而要与认、辨、疏的功夫相结合。认、辨、疏即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头上;辨字与释词统一在一种常规格式里;疏通课文中有关句子,做到文章的意思能大致理解。当然,在预读阶段,需要“发疑”,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致看法。高明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当作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课文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因为只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发疑在预读中的重要性。(二)课上要读,这就可采用朱自清先生的诵读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范读,可主读全篇或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要学生根据范读自己去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三)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学生独立进行,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声音、章句、层次、中心、义理、感情、神韵、训诂都容易融会贯通而达到进一步的理解。(四)课后,还要鼓励学生去多读、反复读,从而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论化和感情化、艺术性与表演性的处理。课后读的对象,可以是课上的讲练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争取做到把精彩的时文和中外名著有的放矢的介绍给学生去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为说话和写作服务。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一个平台,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1)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同学朗读《每周一诗》养成阅读习惯。(2)分组竞赛比高低,增强竞争意识。(3)提出疑问设悬念,培养思维习惯。(4)演讲故事练口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5)精要分析明主旨,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等。配合教学要求,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有: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在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节奏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领读: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也去掉了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个别朗读:学生的个别朗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情况,反馈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对重要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后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价指点,对读得特别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全体同学听,对全班学生的阅读具有启发辅导作用。

齐读:般短小的课文,气势较强的段落,句子让学生齐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因而它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默读:让同学只用眼,不出声,不动唇进行阅读。它是一种主要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散文朗诵技巧 篇五

[关键词]诵读教学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04

语文诵读教学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参与,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升华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诵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充分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

1.培养语感。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句段,熟读成诵,自然形成语感。诵读既能培养语感,又能提高语言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文章句段的味道和深层含义,循序渐进地琢磨和品味,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感训练。诵读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2.激感态度。优美的诗歌、优秀的散文、动人的故事往往饱含作者的情感,常常引起人们的喜爱和吟诵。有感情地朗读,使其更具魅力。字里行间融感,或情随景而生,或情缘事而发,或情见理而生,此情非机械地见字出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爱则声柔气徐,恨则声疾气促,喜则声高气扬,忧则声低气馁。在诵读模仿体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对文本的再创造相生相随。如在指导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在甄别“古仁人之心”异乎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之后,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与点拨,让学生准确、流利诵读,读出课文的深情与意蕴,深刻感触其中的精神和意境。又如师生配乐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回环往复,极富音韵之美。读着诗歌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大家真切地感觉到了诗人深沉的凝望和拳拳的眷恋,也为诗人浓郁而又强烈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3.提升理解能力。诵读是体悟有声语言的学习活动,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口诵”与“心悟”相辅相成。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思维被激活,随着诵读欣赏的深入,心灵与诗人的思想产生碰撞的火花,进而领会诗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其内在联系和一致性,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

4.升华审美情趣。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奇巧美妙的意境,或经典明智的哲理,学生自然受到耳濡目染,其心智与现实生活经验相联系,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美的享受。教师把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心脾的情感熏陶中受到审美教育。如诵读《陋室铭》,我们体验其和谐之音韵,意会其丰富意蕴,进而领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学生在有意识地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赏析品味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5.提高写作水平。初中语文教材收录许多经典作品,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学生能通过诵读欣赏,品味其中精妙,在写作上必然会有所借鉴。诵读不仅有利于增加技能、阅历,收获学识、才干,还促成自己的再创造。

二、推进诵读教学开展的几点建议

1.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教师范读能直观地帮助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了配乐朗读,让学生体验其意境、节奏、感情、韵律。学生听得很认真,学得很投入,模仿有成效,体会到诗中牛郎织女幻境般地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古老神话被赋予了新意,深刻感悟了诗歌主题。

2.加强文言文、古诗词曲的诵读。学习文言文、古诗词曲,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训练。这不仅是在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更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经典之作常读常新。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正确、有效地诵读:读准字音,处理好重音、停顿、节奏、语调和语速等,借鉴好的背诵方法和技巧。如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水调歌头》时,识字正音、读准句读、语调,串译全文,笔者适当点拨,播放乐曲《明月几时有》,学生随即诵读数遍,在欢快的诵读中不仅领悟诗词内容,而且几乎背诵出来了。

3.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教师重视诵读教学,并能够正确引导、积极鼓励、有效督促学生坚持诵读,师生经常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诵读、背诵到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听说读写能力将整体提高,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散文朗诵技巧 篇六

[关键词]朗诵技巧;文学课;朗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3 — 02

前言

朗诵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朗诵技巧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力,通过老师让学生对文章的理性分析,辅之以朗诵技巧的感性的认知,自然融入其原有的文学背景中,达到自我与作者统一的思想境界。

一 朗诵艺术与文学课、文学作品的关系

朗诵艺术、文学课、文学作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是文学课和朗诵艺术的物质材料,只是文学课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朗诵艺术是以文学作品的书面语言为基础,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去唤起人的美感,给人艺术的享受。这也正如著名学者张颂所说,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1〕

二 朗诵技巧如何表现文学作品

学者史颖说: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的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2〕这种语言艺术极富表现力,并通过各种朗诵技巧,如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情感上的变化,通过朗诵者的朗诵技巧来进行二度创作,表情达意,更好的传达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 朗诵技巧在文学课中的运用

(一)推广朗诵教学法

朗诵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朗诵的内外部技巧,使相对抽象的文本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并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我们可通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这篇课文进行分析: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就朗诵教学法在文学课中的运用,特此模拟《荷花》教案,用以对比朗诵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优劣。

《荷花》教案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诵教学法,让学生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感受作者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和作者一起赞美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材理解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

第二、三自然段讲作者看荷花。

第四自然段讲作者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第五自然段讲作者陶醉在荷花的美景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呈象感形——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呈象感形运用的是朗诵的内部技巧。即通过自己的想象画面让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形象更具画面感。我们可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这篇文章,让他们对荷花这种形象的植物有一种最直接的印象。在学生进入默读阶段,对文章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可让学生通过成语或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对荷花的评价和欣赏。正如叶燮所说“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看似这个开端较为寻常,但是通过学生用词语或者成语去形容荷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使学生借助朗诵的外部技巧——想象,丰富的想象技术才能将心中鲜明生动的荷花形象通过语言展示出来,这是心中有物,才能知其所云。也是通过朗诵中的想象去酿造一种情境,把学生导入到文学课堂中去。

2.揣摩情感

诵读感知——作者怎样看荷花

诵读感知,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原汁原味的文字,以文学课的一个中心思想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一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路。通过朗诵外部技巧的阅读,这条路不只是文本作者的中心思想,更是学生朗诵和品位文本的情态。

例如: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这段是讲作者看到荷花引起的想象,作者看的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怎么才能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情呢?

首先,通过对于此段语句的分析和理解,可知作者所表达的是一种那个喜悦、欢心的基调。我们便可通过朗诵的内部技巧——语气,来给这段话涂上感情的色彩。朗诵时口腔放松、气息深长、语气上扬活泼、声音力度较小、语流音节是跳动的〔4〕,总体把握这段的感情基调。

其次,是让学生感悟,哪几个词语的运用最能感受到作者是带着欣赏喜爱的眼光去看荷花的。这时我们就得通过朗诵的外部技巧——重音去强调某个音节、词语或者短语的重要性〔3〕。同样是在本段中,作者重点描绘荷花美的词语显然是“雪白的衣裳”、“偏偏起舞”、“随风飘动”。这几个词属于并列性重音,在处理这类重音一般采取渐高、渐低两种方法,渐高是指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高;减低是指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低。此处,建议采用先渐高后渐低的方法,这样三个重点词语都起到了同等的突出效果。

从表面上看第二个环节,我们始终在探究“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真正要寻找的是学生与作者在欣赏荷花时的相似点。于是,通过朗诵的外部技巧去朗诵就需特别注重去感受作者的心态,又品味出自己看到荷花时的情景。这是通过朗诵技巧达到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

3.落实重点

品读悟情——“冒”出来的荷花

著名学者王崧舟老师在给学生上《荷花》这一课时,将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冒”这个字上。(原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细细解读,荷花的神韵全在“冒”字上,如若是传统课堂,教师也许会问“用这个冒字,有什么好处?”其实也就隐含着这样一个无需置疑的结论:这个“冒”字是一定比其他字要好的。显然,这已经作为一种定论要先于学生的解读而存在,至于究竟“好不好”,是“怎么个好法”,无须学生仔细理会,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就将是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抽象、枯燥的理性分析。 可是如果运用“朗诵教学法”,先去朗诵这段课文再体会为何要用“冒”这个字就能让学生直截了当的去想象和比较“冒”字和其他字的优劣,这里的朗诵是需要创作和比较的,学生会试着将这个字换成“顶”、“伸”等来朗诵,也让学生体会这个“冒”字之所以用得好是因为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朗诵教学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法的升华,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授课方式。也只有通过这种教学法,才能让学生对于荷花的感悟会由一种浅显的外形感受深入到荷花内心的诗意解读。

4.口头作文

移情入境——我就是那一朵荷花

朗诵的最高体验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不动声色。通过朗诵教学法的辅助让学生既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品读、朗诵、想象,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使作者的感情多了些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这种感悟不仅是欣赏美,还是创造美,使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

在课堂进行到了第四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入境,让学生通过语言、通过写作去表达作者笔下的荷花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这种朗诵教学法的运用,旨在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自然融入原有的语言背景中,又新添些学生感性的理解和情景,达到“感与悟”、“意与情”的融合。也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诵训练,再过渡到对文章思想感情、文字运用和自己理解的升华。

5.结束教学

配乐辅助——我们一起欣赏荷花

选择轻柔欢快的背景乐曲,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朗诵这篇文章,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本次教学。

教学方法总结

《荷花》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浅显易懂。在教学构思中,朗诵教学法除了和传统教学法一样,要让学生从文本的理性角度去感受和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外,多了一项通过对荷花感性的认识,让荷花的美、顽强的生命力深入学生心中,以致今后通过某一瞬间某一时刻的诱因,《荷花》这篇文章又会浮现在学生脑海中。

(二)举行朗诵比赛,设置奖励机制

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文学课及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学。除了教师的讲授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分析之外,还应该组织一些活动,如古典诗文朗诵比赛等,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从朗诵中获得学习文学课的兴趣和信心。把握诗歌的特色,以多种方式朗诵,将学习变为一件愉快的事。

当然语文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朗诵临场表演技巧,以便于在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结语

朗诵教学法是文学课授课的一条捷径。通过朗诵的辅助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进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对作品形式和思想的深层次认识,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文学与审美素养,这就达到了文学课最终的教学目的。当然,在文学课中我们也要分清主次,不能为了朗诵而朗诵,朗诵只是帮助文学课更有效进行的一种辅助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111-122.

散文朗诵技巧 篇七

关键词:朗诵 技巧 节奏

节奏是整个宇宙的密码,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艺术反观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型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陪衬,在诗、舞诸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疾徐相呼应。”[1]节奏是有声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是朗诵的生命,朗诵艺术的至高境界就是达到与文学作品意蕴内涵和谐统一的节奏美,以唤起听者的共鸣。

在朗诵中,节奏是指朗诵者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形成的、在有声语言表达上显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恰当的把握朗诵作品的节奏,可使朗诵呈现出舒徐有度,缤彩纷呈,灵动多姿的美感。节奏往往与速度和音量联系在一起,外在表现即语速的快慢和声音的强弱,总的来看在朗诵过程中,节奏主要由以下两大因素决定。

一、作品的内容决定朗诵节奏

朗诵的文本形式――文学作品,其写作者并没有标注哪里读的快,哪里读的慢,哪里用高音,哪里用低音,这就需要朗诵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根据作品的表现需要确定合理的节奏。

1、作品叙述的内容不同节奏不同。

当作品叙述的是激烈碰撞的、紧张、跳跃的内容,朗诵就要快些;而叙述宁静、严肃、庄重的内容,尤其是描写的、烘托气氛的、发人深省的句子,朗诵起来就要慢一些。例如:

一阵清风从我脸上拂过。我睁开眼睛:天空已经破晓。还没有一个地方泛出朝霞的红晕,但是东方已经发白了。四周的一切都看得见了,虽然很模糊。灰白色的天空亮起来,蓝起来,寒气也加重了;星星有时闪着微光,有时消失了;地上潮湿起来,树叶出汗了,有的地方传来活动的声音,微弱的晨风已经在地面上游移。

――[俄国]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白净草原》

俄罗斯美丽、壮阔的大草原,在一阵晨风、一缕晨辉将我唤醒后呈现在我的眼前,朗诵的节奏要徐缓、悠长而充满感情,尽量展示大草原之苏醒的画面。

2、作品包含的情感不同节奏不同

不论是古诗文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情感内心的变化过程,语言速度受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的影响,表达兴奋的、愤怒的、激动的感情便时语速加快,而悲痛的、回忆的、苦闷的感情常则语速变慢,朗诵前一定要根据作品情感确定节奏,以“节奏”显情,以“节奏”悟情。例如: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之间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知识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宗璞《紫藤萝瀑布》

朗诵这段文字,开篇因为由衷的赞美,朗诵起来要慢,但是接下来的排比句式的连读却要加快节奏,以表达见到紫藤萝花的惊喜之情和赞美之情。

二、作品的形式决定朗诵节奏

1、诗歌、散文

诗歌,不论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古诗词还是现代诗,都是朗诵的宠儿,尤其是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古诗词押韵、讲究平仄和句调的抑扬顿挫。例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花。

――杜牧《泊秦淮》

这首古诗词韵脚齐整,但由于太短,朗读时不必着力点过多。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千疮百孔的唐王朝的忧虑,第一句声音要柔和、低缓,体现出夜幕中秦淮如梦如烟的感觉;第二句仍然用平缓的语调,节奏上要前快后慢;第三句在“亡国恨”三个字上声音要高亢,这是全诗的着力点,抒发出国家兴亡、满腔愤恨的感情;最后一句“花”处语速渐慢,表达出诗人由愤而悲的感情。又如: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匈牙利]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

这是全诗的第一节,开始时要缓起,但很快就要加快节奏,表现急流的跳荡和小鱼的快乐;节末又要放慢速度,要体现“游来游去”的悠闲、陶然。

散文可以像诗歌那样有灵动的铺陈,通过多彩的风格展现意境美和韵律美,也非常适合朗诵。散文朗诵重在细腻的表达,要作到语缓气舒,气长字连,用声不可太强、太高、太实,应似清泉流出、小溪流畅、好友谈心、自感自悟。例如: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文弥漫着淡淡的愁绪。这一段里,作者着力点染夜的宁静,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却不能安睡,又反衬他的的“颇不宁静”。朗诵时应以自如舒缓绵长的声音来突出意境。

2、记叙文、小说和戏剧

这三种文体通常都有情节、人物、各种描写,朗诵时是需要多种技巧才能把握好的文体,就节奏而言,因为篇幅较长,故朗诵时节奏不是一贯的,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做到明确整体基调,注意细节处理。例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

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

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

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曹禺《雷雨》

这是《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因人物心情的变化影响了朗诵时的语速,不是一直使用一个节奏。

3、说明文、议论文

这类文章无须注入太多感彩的成分,要把握论清楚、说明白的原则,节奏基本平缓、沉稳,语气肯定、朴实,很少使用加快的语速。

一次成功的朗诵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律动欣赏。[2]朗诵者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需要,把握好文学作品节奏的快慢强弱,做到快慢有节、舒徐有度、灵动多姿,同时还要与重音、停连、语气等技巧综合运用,这样才能呈现出流光溢彩的声音形象,使听众如置身于美妙的音乐旋律中,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149.

标签: #散文朗诵技巧 #古诗词 #句子 #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