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这里是白话文整理的现代诗欣赏范文精选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现代诗欣赏 篇一
诗歌欣赏课对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体会母语的音韵美,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学教材中诗歌只是纯粹作为欣赏艺术让学生品味,并没有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因为在中招考试中,作为四大文体之一的诗歌,一直不提倡让学生写,在评价体系内也没有分值体现,这不利于现代诗歌真正在中学课堂登陆。但在高考中,检测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又不可缺少。让中学生真正学会赏析诗歌,做好高中的过渡是不无裨益的。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兴趣。
(二)通过学习一般课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一)复习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诗歌欣赏的兴趣。
(二)促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让学生学写诗歌,展示作品。
四、教法学法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创造具体的研讨环境,协调学生的发言,维护秩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并做适当的点拨;而学生则是活动的主体,课前的分工准备、课内的交流发言均以学生为主,通过自我推荐、集体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复习所学的现代诗歌,要求仔细阅读诗歌,深入了解诗人及其作品,为自己喜欢的诗人写一段人物小传。(2)说说自己对现代诗鉴赏的一些看法,尝试将自己欣赏的诗用散文的意境表达出来。(3)尝试着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2.教师准备:选取电视或因特网上《人物志》中“人物影像”对泰戈尔、冰心、徐志摩等诗人的回眸及至高的评价并下载配乐朗读。
(二)活动过程
1.课堂导入:“同学们,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澎湃的激情和奇妙的幻想等浪漫气质,吸引着千千万万正处于烂漫青春阶段的中学生。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而现代诗歌就像文学花园里的一朵悄然绽放的玫瑰,它娇艳多姿,异彩纷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块迷人的玫瑰园,去探寻诗歌大师们的迷人风采,去欣赏他们的光辉诗作吧!”
(同时,播放《再别康桥》、《繁星集》、《飞鸟集》等舒缓轻柔的配乐朗读诗歌音乐,屏幕轮流显示电视上《人物志》中泰戈尔、冰心、徐志摩、冯至、戴望舒等著名诗人的经典的画面回眸。营造一种回旋的诗意的意境。朗读的音质浸染力就是诗歌欣赏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学生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现代诗歌鉴赏:讲一讲、议一议、读一读。
(1)讲一讲:“我喜爱的现代诗人”。
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理解感悟和分析,就“现代诗歌的鉴赏”这一主题,结合自己所选取的诗人作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议一议:“诗歌欣赏之我见”,把自己喜爱的诗的意境变换为个性化散文。
(只停留在朗读层面上是远不够的,作为中学生如何将自己对诗的感受表述出来,又能有诗意的色彩,把诗的意境变换为个性化散文意境训练,不啻为一种较理想的手段。)
教师在此活动中要负责仔细观察各组的表现,协调发言的顺序,控制发言的时间。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课堂情况给予指导点拨。要注意的是激励性的点评能将学生压抑的情感激活,这很重要。
(3)自己写作的小小诗歌朗诵会:我诗抒我怀。
黄真理 《生命》
吴振楠 《青春如歌》
施丹丹 《乡音》
江辉航 《茶》
王缘缘 《原以为》
(三)评比总结
1.公布评比结果,颁发奖状。评比依据研讨活动分五大块进行,依次为“评讲诗人”、“散文传诗情”、“资料展示”、“讨论会”、“写作”。每一块尽可能多地设置奖项,使更多学生获奖。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学生在活动中倾注了极高的热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为可贵的是他们拥有了搜集、查找、筛选材料的能力,培养了诗歌欣赏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品质,颁发奖状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对他们日后学会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很有帮助的,需要注意的是奖项不是“精英们”的特权,也要关注那些平时内向、不善交际、独立学习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结束语:“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能陶冶人的性灵,可以提升人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不是,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欣赏诗歌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锻炼了自己动手查找、筛选、处理、运用资料的研究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学会了辩证地,多元化地看问题,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希望大家从现代诗歌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优秀作品中吸取前进的力量,为创造诗情画意般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六、教学反思
现代诗欣赏 篇二
1. 诗歌欣赏的积累问题 文学欣赏,普遍都有一个厚积薄发的问题,诗歌欣赏,更是如此,概而言之,诗歌欣赏,需要进行三方面的积累。
1.1 生活上的积累
生活上的积累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活知识的积累,众所周知,艺术是生活的曲折反映,诗歌正是诗人运用想象,把生活艺术化的结果,诗歌的欣赏中一条基本要求是读者运用想象,把浓缩于诗歌意象、意境中的生活品味出来,如果没有必要的生活知识储备,欣赏就可能流于浅层次;再一就是诗歌素材的积累,诗歌的特性决定了诗人在创作时讲究言简意丰,故而诗歌中双关象征等手法运用得比较多,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诗歌素材积累。例如:当我们明白了“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我们就更容易理解范成大《横塘》中“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句里的离愁情绪与感伤。另外,在诗歌欣赏中往往离不开比较,如果我们的知识仓库中有大量的相关素材,在比较时也就游刃有余,欣赏时也就容易深入了。
1.2 知识上的积累
这是诗歌欣赏积累中的重中之重,为便于阐述,试分条列举。
1.2.1 诗歌本身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诗歌的特点、一般规律、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
1.2.2 作者方面的积累,主要包括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创作特点等。
1.2.3 欣赏方面的积累,主要包括欣赏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技巧、欣赏语言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欣赏语言的问题,现在试卷的诗歌欣赏,除了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之外,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欣赏中,如果能恰当准确地使用一些欣赏专业语言,无疑会使文字规范一些,如在评价诗人感情时,“愉悦之情”肯定比“高兴心情”更像评价,“虚实相生”、“写实”、“写意”肯定比其它语言见解。
1.3 思维上的积累
诗歌欣赏,其实质即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而在平时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积累是很必要的,我个人认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这三方面能力的积累,对欣赏是很有帮助,即语言揣摩能力,想象联想能力,整体理解能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由此看出,仅仅掌握了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欣赏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多方积累,方有可能攻克这欣赏难关。
2. 诗歌欣赏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我以为,诗歌欣赏大致可以分为渐进的三步。
2.1 欣赏语言,并通过字面意思(宣示义),解决“读懂”问题。在这一步中,注意诗歌语言的两个特殊性:一是语言颠倒;二是用典。诗歌语言为了声韵的需要,往往需要颠倒正常的语序,如果我们仍按其字面的语序去理解,就会一头雾水甚至误解,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句,什么意思?不好理解!调整语序,变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之)烽火”意思一目了然。另外,诗人为了让有限的语言承载更丰富的内容,往往会化用大量的典故,如果我们不注意体会,往往就无法领悟到诗人的真意,如杜甫的《阁夜》,全诗意境极为苍凉,其颔联中却有一句清丽之语:“三峡星河影动摇”与全诗氛围极不搭调,当我们明确《汉书》中“星河”之典故后,就容易体会到诗人的真意了。
2.2 欣赏内容,体会其言外之意(启示义),解决“读透”问题。在这一步中,主要应注意诗歌的多义性问题。
2.3 欣赏情感,争取有所领悟。欣赏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应再拘泥于只言片语,而应立足于整体,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风格等诸多因素,对诗歌进行整体理解。
3. 如何寻找诗歌言外之义
3.1 诗歌言外义的形式
3.1.1 从构思上讲。古典诗歌通常不是把感情脉络的连续性呈现给读者,而是从感情的发展脉络中截取有启示性的一段,把其他的略去,留给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同时句子间有较大的跳跃性,留下了较大的空白,而诗人就把自己的意思隐藏在这些空白之中,如卢绘的《塞下曲》“月里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人就只写了作者出击的场景,究竟出击没有,追上敌人没有,统统略去,可是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净土们的英雄气概,都被烘托出来了。
3.1.2 从手法上讲。大典诗歌为了达到含蓄委婉的目的,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双关、比拟、借代、夸张等)和表现手法(隐喻、象征等)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意思,让我们的领悟表达效果中完成对其真实意思的理解,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墙来。”浪涛拍岸,这本来是平常之景,诗人却用拟人手法来写,有何好处?就是让无目的的事物有了目的性,读“潮打空城寂寞回”句,我不自觉地有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兴”是什么?可能是到城中拜访友人,抑或就是掠取财物,结果却失望而归,这就说明了石头城的荒凉衰败程度,“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句,同样如此,月起月落,本也是自然之象,诗人却使它有了一种期待,夜夜越墙,说明期待对象未现,最终表达的还是荒凉、衰败、空空如也。
3.2 言外义的特征
3.2.1 平淡与丰富辩证统一,而且往往呈正比例关系。如《石头城》的首句“山围故国周遭在”城池四周的群山还在,这不是废话吗?平淡之极,进而思考,既然青山依旧在,这是不争的事实,诗人为何还要浓墨众彩地抒写呢?莫非是表明什么不在了?如此一想,就会明白其中包含的“物是人非”的感慨,至此,还能说此句平淡么?
3.2.2 诗人虽没诉诸言辞,但在字里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朝其一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所在。
这种暗示的形式有:
(1)明确的关键词、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后一句就给全诗的情感作了明确的暗示。
(2)主观色彩浓的词语组合成的氛围。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前两句中的“寥落”、“寂寞”可谓为全诗定调。
(3)诗的音韵、节奏。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全诗的快节奏中,我们似感受到诗人遇赦后的喜悦之情。
3.3 寻求言外义的方式
3.3.1 联。联系写作、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前已有述,此不赘言。
3.3.2 进。自己进入诗歌意境,争取心与诗人一起跳动。如面对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不深入其中,我们可能就只看到诗人所描绘的冬天雪景图;假如自己进入其中,身处如此清冷孤寂的环境中尚能垂钓,就能感悟到诗人蕴含其中的悠闲安然,遗世独立的清高来。
3.3.3 品。品味诗中辞格等的修辞和表达效果,如对《石头城》中拟人手法的品味。
3.3.4 找。有意识地寻找诗中的暗示之语。
现代诗欣赏 篇三
关键词: 诵读 欣赏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对于初中语文来讲,古诗词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其效率一直得不到提高,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需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学改革的推进,使得诵读和欣赏成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形式与创新点。将诵读与欣赏落实到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利用诵读与欣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最新教学观点,也是一项教学原则。认可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践行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实践。只有初中学生对古诗词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使古诗词学习难题得到解决。只有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诵读与欣赏古诗词,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通过文字了解社会文明的发展与变迁,是初中古诗词教学意义得以凸显的重要方法。初中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强的可逆性,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地位进行肯定,会改变学生的学习观。
比如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为学生播放当今流行的与这首古诗词相配套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积极性。之后,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一边诵读一边感受歌曲的风格与曲调,从中获得理解古诗词美感的灵感。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关于作者生平和古诗创作背景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背景资料,意识到古诗词的魅力。
二、利用诵读与欣赏,展现诗词韵律之美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对于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古诗词的美,无论是韵律上的,还是意义上的,都体现前人的智慧。加强古诗词的诵读与欣赏,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促进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特殊性。古语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诵读,不仅包括读,还包括背诵[1-2]。诗人在创作古诗时,会特别注意诗歌的韵律美,古诗的语言在音调上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只有在真正的诵读中,才能发现古诗的朗朗上口之美。诵读同样是学生欣赏古诗词的一种方式,在诵读中,学生调动多个感官,对古诗词进行立体化欣赏。
比如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与欣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声音高低的变化、情绪喜悲的转移,将自己的情感与前人的文字进行联系。教师更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个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思考,促进学生明确古诗的情感色彩。教师需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古诗诵读与欣赏的用处。学完古诗,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诗朗诵比赛,促进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古诗诵读,不仅体会到古诗的韵律美,更表现古诗的韵律美。
三、利用诵读与欣赏,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一个独立的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与欣赏,促进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古诗词的美丽。情境,可以是与古诗相配的情形与境地,将情境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再现古诗词所描述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角色转换体会作者的情感,会使学生的审美欲望大大提高,理解作者当时当地的感受。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音乐为学生渲染情感环境,也可以利用图片、视频为学生创设视觉情境,促进学生快速走进古诗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更加形象与直观的情境中进行古诗词欣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朗读与背诵古诗词的兴趣与效率。
比如在讲解《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时,教师可以课前,通过网络为学生搜集一些与本诗词相关音乐、图片、动画与视频,利用多媒体将其整合。在课堂中,通过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内容,创设真实的古诗词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欣赏古诗词中丰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最少的文字了解最美丽的世界。在学习中,学生会认识到古诗词的价值,自主诵读,提高语文素质。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学习是以学生的情感为轴心的。当学生与作者建立有效的情感桥梁,能够体会到古诗词创作的真正意义,那么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率会快速提高。诵读与欣赏是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手段,让初中学生通过诵读与欣赏,了解与学习古诗词的美,陶冶情操,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有利于快速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陆艳峰。心存高远脚踏实地――初中古诗诵读教育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3):3.
现代诗欣赏 篇四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目标;欣赏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79-01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古代诗歌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二、精心导入
导入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三、欣赏过程
1、教学目的决定了思路。在欣赏中,首先立足于理解诗歌内容,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
2、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
(2)欣赏艺术特色。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
四、欣赏方法
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1、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这就需要在读法上加以指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
3、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4、在训练中,近体诗和词中的小令,可先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吟诵;长一点的古体诗和中长调的词则可分层练习吟诵,最后也要能背下来。
以上是关于古诗歌教学中欣赏和训练的过程和方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林 郁。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探情索美[J]. 新课程(中学). 2010(10)
现代诗欣赏 篇五
人教版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也是很锻炼文学素养的一门课,但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缘故,许多学校都不选这门课,实在是非常可惜。实际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诗歌教学的特点,有效训练学生口语能力,促使学生“能说会道”。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所选的都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优秀作品,字面容易把握,篇幅相对较短,减少了阅读和捕捉信息的时间;诗歌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情感含蓄而思路跳跃,增加了探究和讨论的空间;最重要的是,诗歌的意象生活而真实,意境感性而神秘,容易引起共鸣并激发学生的热情。现代诗的这些特质,可以尽可能拓展课堂的自由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所以说,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欣赏》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当然,要通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来激发学生说话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那还要讲究教学艺术。
一、要放松心态,消除对现代诗歌的敬畏感,让学生“想说”
闻一多先生说:“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它有无限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诗歌的这种特质,给现代诗歌欣赏提供了广阔的讨论的空间。要使这个特质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孩子的思维驰骋起来,畅所欲言,就要在现代诗歌欣赏课上为孩子提供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尊重每位学生的解读,给他们信任和宽容,不吝惜赏识和赞美,让他们以放松的心态去发散性思维。
现代诗歌以简约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涵,这就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官和思想去补充和阐发。要让学生放松心态,消除对诗歌的敬畏感,告诉他们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诗歌也是普通人的心声,只有打开心灵才能走进诗的王国。要告诉学生大多数诗歌是感性的产物,需要调动一切感官,“用身体去思考”,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联想,努力去贴近诗人的诗心。例如,解读冯至的《蛇》开头一句“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积累进行解读。学生经过联想感悟,就能七嘴八舌说:因为寂寞如蛇盘踞人心,寂寞如蛇冷血、孤单,寂寞有毒犹如毒蛇,寂寞只能独享犹如蛇喜爱单独行动,寂寞如蛇在人的意识中悄然游走,寂寞如蛇会带着诗人的思念游走到恋人的身边。这些很感性,甚至可以说是很独到的解读,都是教参里没有的,有些甚至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
这让我们再次坚信:只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充分的引导和足够的时空,他们完全能够放松心态、打开慧眼、发挥潜能,做到“有感而发”,“想说”、“抢说”。
二、要放下架子,允许学生挑战鉴赏权威,让学生“敢说”
许多学生“怕说”是因为常常一说就被老师用教参、用标准答案否定掉,长此以往,学生“想说”的的热情就会被打击,觉得“说了也没用”,所以就“不说”了。要让学生能说会道,就要让学生“敢说”,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我们的老师不要居高临下压制学生,而要放下架子,允许他们挑战权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变得“敢说”、“乐说”。
相对于别的文学体裁,诗歌解读的多向性、诗歌内涵的多元性对“放下权威的架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挑战权威”,不仅包括教师权威,还包括教材权威。例如:洛夫的《边界望乡》中有一句“我被烧的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课后练习导语说是“诗人的望乡之情不为同行者所理解”,可是有些学生马上就在这首诗的后记中发现当时的同行者是余光中,他们质疑:余光中不是也写过《乡愁》吗,不是也有浓烈的思乡之情吗,怎会不理解诗人的感情呢?笔者肯定他们“质疑得好”,鼓励他们挑战权威,寻根究底。学生翻阅资料,热烈讨论的结果是:余光中当时在香港居住,不止一次参观过落马州边界,所以反应可能就没有初见者那么热烈,而洛夫是去台湾30年后,第一次参观落马州边界,第一次离故国的土地那么近,所以感情就特别热烈;余光中看得多了,感受到的更多是思乡却无法回乡的无奈,而洛夫是被数十年未见未闻的乡土乡音激荡得血脉贲张,所以两个人是一冷一热,教材里的说法确实是有偏颇的。放下架子,鼓励挑战权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训练了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敢于在权威面前发表不同意见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正是促进一个人能说会道的重要精神品质。
放下鉴赏权威的架子,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才能形成热烈讨论的课堂氛围。当然,质疑、解疑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既要让学生“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还要引导他们“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三、放低门槛,设置好现代诗歌鉴赏的梯度,让学生“能”说
许多时候学生“不说”是因为老师提的问题太大太悬、设置的门槛太高让他们不知从何说起。所以,要放低门槛,消除畏惧心理,让学生有能力说,说得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化大为小,把问题摆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高度,精心设计
一些有梯度的探究题,诱发不同层次学生说话的兴趣,让学生“能”说。
在现代诗歌的鉴赏活动中,要由浅入深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激发学生通过想像活动再经历和再体验诗人的情感历程,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如赏析穆旦的《春》,如果直接问诗中“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因为问题太抽象,回答有困难,课堂就可能鸦雀无声。可以分解成四个的小问题:1、诗中描写了“春”的那些景象?2、诗人借助春天来临的景象来隐喻青春来临时的哪些复杂感情?3、同学们正处在青春期会引发哪些共鸣,你能结合诗句进行解读吗?4、这首诗以“春”为题有本文由收集整理什么深刻的含义?因为这些问题有梯度而且指向性具体明确,容易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且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课堂自然就会热闹起来了。著名诗人谢冕说,诗歌的鉴赏是在“重新创造一个艺术天地”。这个“艺术天地”能不能最终立体、充实地重建起来,就要看教师的引领是否立体、合理了。
老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恰当地提问,还要思考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让c层的学生找到文字层面的意思,让b层的学生拓展情感层面的内涵,让a类学生挖掘在思想层面的深意,最后由老师指点在学生层面看不到的精妙。如,上文中《春》设置的四个问题就可以依次安排c、b、a层的学生作答。老师的课堂智慧就在于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能各尽所能的位置,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最重要的是,要放给方法,教给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让学生“会”说。
学生课堂评说的能力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高度,许多时候还在于我们没有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鉴赏评说的方法和角度自然各不相同,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就要让学生凭空“说”出点道道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一定要先教给学生“评说”不同文体的门道,学生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说“会”道。
要教学生鉴赏现代诗歌要“四步走”:
1.抓意象:现代诗歌的意象往往比较繁多,学生经常会被纷繁的意象迷了双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时就要引导学生透过那些纷繁的意象思考一首诗“领军的主体意象是什么”、“汇聚这些纷繁意象的总意象是什么”?如欣赏闻一多的《也许——葬歌》时,学生会很快找到“夜莺、蝙蝠、蛙、蚯蚓、小草、松荫”等零散的意象,这时就要及时启发:“诗的总意象是什么?”学生说是“墓地”。继续追问:“墓地本身是阴森的,诗人却写了这么多美好的景物,为什么?”经此引领学生很快便能一言直达诗心:因为诗人的女儿4岁就去世了,所以把墓地写得像个童话世界,在这美丽的童话世界中透露出浓浓的忧伤。所以,在赏析现代诗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被乱花迷了双眼,只有抓住诗歌的主体意象、总意象,才能贴近诗歌真实的意旨。
2.品词句:大多数的现代诗歌语言含蓄的、意蕴深远,所以欣赏诗歌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并品味形象生动的词句,去层层剥开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去追寻有形有限的诗句中所包含的无形无限的韵味。比如,告诉学生必须对诗的动词、修饰语要有特殊的敏感,在赏析《边界望乡》“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一句时他们就说得出“一掌”有动感,有视像,能让人看到伸手的热切;“一掌”写出疏漏之感,写出“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感觉,写出思乡的热望终究落空的失落和痛苦。再如,告诉学生要注意品读那些反复出现的句式、层层追
加的句子,在欣赏《你的名字》时他们就会注意到这句“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说这组句子层层追加,好处就是诗人借此把浓烈的感情一层一层地释放出来,引领读者挖掘出一层比一层深刻的内涵,达到最感染人心的效果。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层层剖析,才能咀嚼出诗歌深沉的情韵。
3.析手法:要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常用的艺术技巧。现代诗歌的思想情感往往是通过隐喻、象征来体现的,只有了解现代诗歌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才能有的放矢真正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实际上在品词句的过程中,往往就牵涉到艺术手法的分析。经过相关知识体系的建构、具体文本的分析训练,学生多能在仔细品味后说得头头是道:比喻、象征使无形的思想情感具象化,把深刻的含义形象化;反复、排比、夸张宣泄了强烈的感情;拟人增添意趣美;叠词营造音乐美;设问形成跌宕美……
4.得主题:综合抓意象,品词语、析手法所得到的信息,诗的主题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经过现代诗歌鉴赏“四步走”的方法训练,学生对现代诗歌变得格外敏感,在《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的课堂上,常常群情激昂,直觉准确,评说精彩,不但“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法”。由此看来,任何语文课的说话训练都应“导之以法”,学生才能“言之得法”,充分做到“能”说会“道”。
现代诗欣赏 篇六
关键词:诗词; 赏析; 想象;
欣赏一首诗词作品,首先要弄懂它的文字意思。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学生在阅读欣赏时的难题。诗词的欣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相会的过程,而诗人之情的表现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于是,欣赏过程也就是读者根据诗歌的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时通过想象来补充作品简省的内容,使作者的情感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
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中描绘的情景进行想象
学生默读作品并对作品所呈现的景象进行独立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教师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与想象。在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时,要求他们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具体描述,描述出一个具体的场景,将自己心里的感觉描述成一个画面,或是用形象化的比喻说出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泛泛地抽象地概括。以此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描述力。诗人的情感隐藏在诗歌表面的意象中,这些意象有的是自然界的景象,有的是人世间的事象。对于以描写自然界景象为主的诗歌,在欣赏时就要紧扣诗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进行准确的还原。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的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创造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对于长江景、赤壁矶,每个人都会根据文字描述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印象和感受,但如何把自己的联想和苏轼词中所描绘的景象统一起来昵?这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针对作品中景物的特征作更加具体细致的想象,提醒他们这三句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赤壁的景色的。句中的“乱”“惊”“千堆”等形容词,注意它们赋予了景物什么感情特征。此外还应注意诗中“穿”“拍”“卷”等动词,这些动词又赋予了景物什么样的行为特征。仔细体会这些景物所具有的特点在阅读时所产生的心理感觉。这样,一步步使学生的联想逐渐与诗中所呈现出来的雄奇壮阔景象接近起来,一点点体会作品所呈现之景象与诗人内心之情感相交融的密切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准确捕捉诗中的关键词语所赋予景物的种种特征,而且要由景物所具有的种种特征触发联想并仔细品味它们在人的心里所唤起的种种感觉以及感觉的强与弱,然后再由自己的感觉去遇合诗人的感觉。
二。自由讨论,启发想象
在阅读欣赏诗歌时,探求作者的原意是第一要义。但探求的结果却并不一定是统一的。诗歌既有它立意的确定性,又有它含义的丰富性。这主要是因为欣赏者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欣赏者,因为阅历、学识、观点、兴趣等方面的不同,欣赏时心境、处境以及对诗歌欣赏的角度的不同,都会产生感受上的种种差异。另外,从诗歌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看,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瞬间统一,是诗人内在情感和外在物象的天然融合。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又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于诗歌意象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给读者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因此在阅读欣赏时往往会出现意象的多义,因此也促成了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理解。尤其是那些情景妙合无垠、意境浑融的作品,欣赏的空间就更为宽广。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描写了傍晚落日时分山林的幽静。诗人摄取的是大自然刹那间的一个特写镜头:一缕返照的夕阳照射在山林中的青苔上,用以客观真实地再现山林的空静。那么在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是诗人当时与环境猝然而合的空静的心境,这种心境的表达完全是直观的、形象化的。由于诗人没有以理性的思索将这种感觉明确化,所以也就没有为人们欣赏的思路指明一定的方向。人们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自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或者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当然,感受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完全脱离作品的整体意境,这是由作品的内在意蕴所决定的。
三。对典型意象进行解释
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古诗词中的一些意象具有了某种特殊的、较为固定的含义。对这些意象就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进行想象和理解,而应融进历史文化的因素。比如,通常诗歌中出现的“柳”这一意象,就不仅仅是指一棵柳树,而含有“送别”之意。这是因为从汉代开始民间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影响到诗文创作,就使得“柳”这一名词产生了一种物质属性之外的文化意味。例如,相传为李白所作《忆秦娥・箫声咽》词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语,以年年如故的灞陵柳色概括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的离别感伤之情。读者如果没有较为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积累,是不能明了这些意象中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味的,当然也就影响到对诗歌情意的深刻理解。
现代诗欣赏 篇七
[关键词]美术欣赏绘画工艺音乐古诗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76
一堂好的美术欣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以活泼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那么美术欣赏课应该怎样上呢?面对一件美术作品该如何欣赏呢?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积累了几种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一、美术欣赏与绘画相结合,使学生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美
在基础教育的初中阶段,应充分发挥绘画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艺术作用,培养学生高赏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除了要发展学生按照美的形式法则来造型的基本能力之外,还应教育他们正确地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艺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以及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热情。
教学中,有时候笔者会让学生临摹欣赏作品,使学生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如笔者在上《捣练图》这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了现代人物画的造型特点及审美特征,接着进入课题了解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的了解,让学生结合唐代的人物造型特点临摹一张仕女图。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二、美术欣赏与工艺相结合,使学生从中领悟作品的精神美
为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外,还与学生共同搜集辅助的资料和图片,事先把有关的图片布置于教室的墙上,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启发诱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受,使学生在了解我国古代美术作品辉煌成就的同时,感受民族精神和爱国豪情。
在上《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笔者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知识。然后让学生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笔者让学生照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然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比较,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三、美术欣赏和音乐相结合,使学生从中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欣赏结合起来,能达到声色俱全地表现主题的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街头人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二泉映月》……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地进入某种情境,自觉地体验画面表现出来的生活气息,产生审美同情。这时学生会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获得了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艺术的殿堂。
四、美术欣赏与古诗相结合,使学生从中体会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众所周知,追求“意境”的表现, 既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同时又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山水画和山水诗中体现得更多、更明显。笔者尝试诗画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诗与画相辅相成的思想,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趣味和绘画的意境。中国画家不仅喜欢在画中表现诗的意境,还喜欢画诗意画。清代画家石涛创作过大量诗意画,如教材中李白《望天门山》是其中-幅。原诗:“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已故画家傅抱石的《平沙落雁》,表现了在辽阔的河滩下,一个老人坐看两行大雁款款而落,看后使人心旷神怡。一边讲解,一边找出其中描绘的具体景物, 再找出隐含景物的事与物。动静结合,学生会热情高涨,乐在其中。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之中,能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陶冶其情操,美化其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