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笔记【优秀5篇】》由白话文精心整编,希望在【有时候有时候造句】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散文读书笔记 篇一
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琴弦是终生紧绷的,一如文中师徒二人令人心酸的故事。盲眼的教师父,为了心中重见光明的愿望苦苦拼了一生,到头来发现是一场空时,为了同样盲眼的徒弟能够有期望有目标地活下去用了同样的谎言,就这样一遍遍,传了一代代。
故事的前半段,文字厚重却不失生机。虽然两个人的世界没有色彩,可是他们能够用心灵倾听世界。尤其是那个活泼的小瞎子,他对世界充满了热爱与好奇,他的感情纯真而青涩,让艰难的生活洋溢出完美与欢乐。然而前面愈是完美,后文当一切**大白时就愈是沉痛。师徒二人眼瞎的命运无法摆脱,这给故事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随即而来的是两个深刻的问题——老瞎子该不该道出实情?如果是我又该怎样?
老瞎子无疑是一个撞破了**的不幸之人。这之后他也想试着振作,却“摆脱不了那无字的白纸”。因为他的一生全在为此奔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中的这几句就恰如其分地说尽了他这一生。他的时间和人生阅历都要更丰富,更成熟。就连他也难以走出来那绝望的心境,小瞎子的情景会比他好吗?跌在雪地里想着死去,老瞎子已不忍心再给他鲜血淋漓的心添加重创了。虽然有很多人对于他隐瞒**的做法表示不肯定,但在我看来,老瞎子只是表现了一种单纯的爱——对徒弟的爱。一路上风雨守护,期望一个谎言能够给予这孩子毕生的欢乐,对于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然而,谎言真的能够一劳永逸地瞒过小瞎子吗?先不必说假如他真弹断了一千二百根琴弦会怎样,单是小瞎子声泪俱下的哭诉“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多么揪心!真能装作无动于衷吗?如果真的让他为了一个虚无的目标耗尽一生,我总觉得这负了他的努力和期许。那可是日夜辛劳奔波不停的追求啊!可是,正如原文所说,“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如果小瞎子明白了一切而失去了追求与目的,他的心弦也会断掉,他就失去了未来。
这个局面就很像作者史铁生。可是他最终冲破了痛苦的束缚,“命运不是用来被打败的,关于命运,休论公道。”坦然地理解人生的不幸,就像有人说的一样,他找到了自我的路,坚强地活了下来,到达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对于小瞎子,他也能够走出困境然后寻找自我的路,选择自我的而非注定的人生。我会愿意告诉他,但我会像史铁生的母亲一样做他生命中的引路人,陪他度过失意的时刻,让他在艰难中学会坚强,并一向不断地走下去。有时候,让一个人真正坚强起来,也许比让他活在虚无的欢乐里更有价值。唯有真正坚强,才会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泰然不动,而虚无的追求会像一座纸房,最终也只会支离破碎。
所以我觉得,与其细心翼翼地不去伤害到小瞎子的心,不如让他做一个坚强的人。
于是就想到了这几天了解的苏轼。盲人努力睁大眼睛去看,天地仍是一片漆黑。苏轼也一样,想要凭才华在政坛上斗过*,却也惨遭贬谪。前日身陷囹圄,昨日九死一生,今日即是他乡过客。想要取得设想的成果重新被重用,却发现他无法睁开已是虚无的“双眼”,因而他也叹道“世事漫随流水”之句,可是他很快走了出来并开始享受生活的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重拾信心,在新的人生路上载欣载乐,“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自熟它自美”,应对命运,他毫无畏惧,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一生亦是艰辛的,黄、惠、儋州的辛劳十分人能受,但他仍然坚强地挺立。
这样想来,如果小瞎子也能够如此坚强乐观,那么无论应对怎样的'打击,他也能够在这世上坚持琴弦一样的坚韧与顽强,命若琴弦的哀伤,也能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散文读书笔记 篇二
艾略特说过,诗的功能是净化部落的语言。读过李汉荣的散文,个人感觉他的散文也具备同样的功效。他的语言是那么朴素、纯净、空灵,如一道澄澈的河流静静地流淌于他的内心,如滴滴晶莹的水滴滑落翠绿的叶片,洗涤心灵的尘埃,处处洋溢、浸润着他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
在现在这个物质**甚嚣尘上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被裹挟,身不由己浮游其间。而他似乎仍能够做到独善其身,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丝毫污染,我想既跟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也和他更愿近贴大自然,亲近生物的世界密不可分的。
全书分为“老屋、远去的田园、动物的眼睛、南山、感念祖先、心说”六个小辑。每个小辑的每行文字都是暖暖的。好像是他刚从广袤的田野和乡间路上顺手捡起来,随手揣在温暖的怀中。穿行在他葱茏茂盛的字里行间,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恣肆**的阳光,水钻一样的露珠、泥土的芬芳……
李汉荣的世界,给我们展示最多、最充分、最令人神往的,是大自然!《一株野百合开了》、《野地》、《正午,我在山顶仰卧》、《田埂上的野花芳草》、《这么好的白云》、《山中访友》、《为**让路》……是的,描写大自然的人很多很多,可有那种天人合一的情怀的不多。他在《生命何其不易》中,分别从牛、狗、猪、兔等着手,写道了人的罪孽,写了人该好好检点与自省。并引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创立者和实践者阿尔贝特。施韦泽的话教导我们,“如果你在任何地方减缓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和恐惧,那么你做的即使较少,也是很多。”“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在李汉荣笔下,那些牲畜和虫鸟都是他亲近并珍爱的朋友。在《牛的写意》、《悼念一只鸡》、《喜鹊》、《羊的幽默》、《狗的醒悟》、《为**让路》、《伟大的猴子》等篇章里,作者从小处着墨,细小却精微,饱满并充溢诗性,让人读后怦然动容,并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善待过自己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在这种诘问里,我们跟随着他的文字慢慢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净化心灵的氧吧。
如他在《说羊》中写道:“善和美这两个字怎么写?都有‘羊’在上,才是善的,美的。我猜想造这两个字的古人,也许放过羊,至少经常观察特别是欣赏羊。很可能他曾经抚摸过羊。……要是都羊这样本分地活着,做个素食**者、和平**者,生物界和人类,哪会有那么多的仇恨、苦难和不幸呢?”
而在写到从古至今人们大多讨厌的、晦气的乌鸦时,李汉荣老师则用诗意的笔调刻画出另一种深刻的思考,他在《致远逝的乌鸦》结尾中写道:“失去你,夜晚变得更黑了。你这不祥的特种,你这忧郁的鸟儿,没有了你,空荡荡的天空,显出更大的不祥。”总之,对于一草一木,一鸟一物,他以一种平和的笃定之态,让我们无法漠视或伤害那些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物什,劝诱我们,对大于自然,我们还必须学会敬畏和感恩。
在《感念祖先》这个小辑里,作者更多地以自我的人生感知入手,从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重新认知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如在《土单方》中,他对农村讳莫如深的土偏方,进行了别样的解读。如写揉太阳穴,他写“用手指稍稍用力一按,那疼痛的部位就是太阳穴,那里居住着痛苦的太阳,谁知道它在我们的体内放置了多少爱、温暖和灰烬……”;在写揉虎口穴时,他这样写:“我们把手伸向万物,伸向大地和天空,伸向河流深渊,伸向矿石植物,伸向命运的海洋,伸向爱情和劳动,伸向钱……如果不是篱笆的限制,我们的手会伸向无穷……”结尾,他则经补记儿时母亲几句叮嘱的话语为结尾:“……孩子,百草都是药,人是病,人是一种病活在这个世上,人靠万物治自己的病……爱惜这个大药房吧,我们是病,我们要谦卑地服药就医,治我们的病……”
是的,我们都在日常凡俗的人际罅隙、蝇头小利中活着,难免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病。因此,我们要从中找出适合治病的方子,对症下药。从而活得更加干净、充实、踏实!
散文读书笔记 篇三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但却总能触及人的心弦。让人有所感悟。让疲惫、烦躁的心总能得到找到一处最宁静最温馨的港湾。
总会在心灵最阴霾时刻寻到风雨过后的阳光。她教给我们爱,同时教给我们理性,面对残酷的世界阴暗面与不可理喻的黑暗角,我们应当怎么样的调整自我的心里,正确的看待,走向光明与灿烂。累了、倦了、厌了,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找到合理的途径,给心灵放个假。毕淑敏教给我勇敢,赋予我理性。
拿起这本书,一本书名为《我的人生笔记》的散文集,我便即将开始了解作家毕淑敏的内心世界了。
本以为一个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里,奋笔疾书,一天到晚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但毕淑敏与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验,她年轻时曾在藏北高原当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岭之间,她曾背负武器,***箱,干粮跋涉在藏北无人区,她曾在寒冰之上,铺张雨布席地而眠,她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样有家庭、儿子、友爱,小时候也害怕见老师。脱下作家的美丽光环,她与万千女性一样是一个母亲,一个孝顺的女儿,贤良的妻子。在《下午去开家长会》中,毕淑敏将母亲去开家长会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在去开家长会的路上,心中感到紧张,虽然老师有夸过儿子,但更多是说他的不足之处,毕淑敏写道:那种时刻,真令人尴尬和难堪。我的自尊心强烈地蜷缩起来,我的头在老师和其它家长的注视中沉重地垂下……
虽然老师不再述说她儿子的失误,但她却会不停追问,生怕漏掉一点。这是天下母亲菜有的复杂心情,明明害怕听到,却又想听到,也希望孩子像一只光滑的苹果。她有一颗平凡的心。
毕淑敏的文字之间流露着一种真情,不管是她写当军医,还是关于婚姻和家庭的独白,每一章节,每一篇,读完之后都能感应到她所想表达的,文中从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陈述,好像拧一个魔方,跟着思路走,最后拼出一个完整的面。毕淑敏的文章没有张晓风那么优美,饱含细腻的情,更多的是简洁和清晰。
毕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张晓风。她只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澜不惊的水。
她的特点是能够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带着情感。这种情感,是在你无聊时可以端起它一边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一边翻页,是在你心烦意乱时让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是在你悲伤难过时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细细体会,必能发现那隐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细腻、一份温柔、一份执着,对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变的心。
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驳作者说出的“从未打过人”,“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也许我们曾受到过家长的批评责怪甚至打骂。但是我们知道吗,每一次孩子的挨打,只会在母亲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她把对孩子的温柔、严厉、疼爱、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篇好的文章,是优秀作家心灵性格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映衬出真实的自己,是他们用心最纯洁的琼浆谱写的。毕淑敏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许是因为这两点,铸造出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观。我们也可以学着像她一样,以一个医生的角度、一个母亲的角度、甚至一个路人的角度,去体会,观察这个精彩的世界。
散文读书笔记 篇四
品读***的历史,蔚然成了**来*小资的时髦风气,并带出了文坛一阵风潮。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由此带来的狂喜,可以从他散文集的发行量上得到证实。
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做出的努力是令人赞赏的。在我的记忆里,余文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被不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各大城市的重要畅销图书,甚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和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果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以他的《文化苦旅》为例,看看历史和文学在这里是怎样结构在一起的。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可以透彻的看到作者采用的话语策略,那就是透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的传统“爱国**”(也即“民族**”,这正是该书发行时面临的一种流行**),而后在这引导下进入深度操作的层面。
第一篇“道士塔”是一个奠定民族**基调的重要篇章,它确立了整部书的话语(价值)姿态:王道士以他无知和贪婪出卖了**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艺术”珍品。这种道德化的母题和“”完全符合大众的“民族**”走向。不仅如此,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煽情**话语记号来强化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如“伤口”、“滴血”、“下跪”、“恳求”乃至“哭泣”,所有这些意象或独白都展示了一种露骨的煽情技巧。尽管它从文学技巧上看相当笨拙,但在*的读者市场却是双重有效的,即点燃了读者的历史怒气,又使之产生了对作品乃至作者的无限钟爱,这样的例子在余文中俯拾皆是。
余文成功的运用历史与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引发了大众的阅读回响。尽管人们并未从这些历史诠释中获得新的概念,但封存在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生活的断裂,获得了某种修复,旧式文人的理想、趣味和面容遭到了大众之手的亲切抚摸。那么,在当时所谓“建构大**文化圈”的大汉民族****中,余文受到**、**乃至世界各地华人知识分子读者的响应和鼓掌,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但是余文在市场化的包装上存在着“媚俗”过火的问题。它太过矫情。再以“王道士”一文为例,由于爱“宝”心切,作者竟打算给道士“下跪”,而为了敦煌经卷的一次亏本的“出口贸易”,作者想为此“大哭一场”。这种行文上的肆意煽情,主要源于,他一方面沉浸在老式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之中,一方面则试图向大众或市场寻求最大限度的认可,这两者最终发生了**。没有任何一种**比这一种看起来更为古怪。
与诗歌相比,*散文在其历史进程中始终扮演了一个可悲的角色,散文是诗歌与小说的话语残渣,堆积在文学史的边缘,成为每个时代主流话语的底衬。长期以来,以小日子、小情趣、小思想和小笔触为基本特征的“小散文”,尽管获得了城市市民的热烈掌声,其局限却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个充满着阔大意象的*文化而言,它只能是一种日用文化缀品。这就为所谓“大散文”诞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由:散文需要长“大”,需要更为“大气”的构架和运作。
在我看来,余进入历史和**话语领域是一个错误。他旅行于一个他完全不能驾驭的领域,并陷入了阔大的迷津,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余文依托的那些陈旧的话语体制,正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缓慢地崩溃。我们应该注意到,所有出现在这些怀旧书页中的言说都是一种挽歌,哀悼着所有正在随风而逝的**、道德和文化传统。余文并未让历史向我们开放并成为我们的,恰恰相反,它显示了一个旧式文人的普通特征:屈从于陈旧的历史阐述和历史语法,同时又沉醉在一些细小的话语改造之中,而这样的文本无疑无法成为新散文的方向。
散文应当从这思想的迷津中彻底**出来,散文应当终止这种紧张的文化漫行,返回到伫立、安坐或躺的舒适状态。在一个高速运转的超级资讯时代,散文完全没有必要成为思想者的承重之本。“轻小”应当成为散文的常态,而“娓语”才是当代散文的主流。无关乎深沉和浅薄,要的只是真性情,流行散文的真正面貌就应如此!
散文读书笔记 篇五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大师。大多数人对朱自清的诗不是很了解,但是说起散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篇《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作。读完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止是我,我的一些朋友读完以后也被感动,那么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我想《背影》之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背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惟有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不能不使我们感动,我们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情景,不能忘记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背影》让我感受到了深切的父爱。当父亲遭遇双重灾祸陷入困境时,在谋事与送行之间再三踌躇,最终,他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情深似海,使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背影》,简简单单的文字构架了深深的爱,令我回味。爱是不经意的,爱是如此的平凡,可能也正是它充满爱,才会让我感动。
父爱如山,深沉严格。父亲粗大的手,撑起整个家;父亲宽阔的肩,是子女的靠山;父亲辛勤劳作,无怨无悔;父亲教导子女,为人应该自强。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父亲给我们寄予厚望,参与规划我们的未来,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不时地鼓励我们,激励我们创造自己的理想人生。
父亲对我们付出太多太多了,他对我们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爱护,我们有孝敬他,报答他对我们的辛勤劳作和养育之恩。他对我们付出了这么多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孝敬他吗?我们要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亲高兴。在这说一句:父亲,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