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究竟什么样的名言才是优秀经典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陶行知教育名言通用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陶行知教育名言 篇一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在陶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给我感悟最多最深的首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将永无止境。为了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只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教育学生。
其次,是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
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个教书匠。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办学行为。负责地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借我校10周年校庆之际,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部分教学思想,掩卷沉思,启发颇深。先生当年的一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字字珠玑,鞭辟入里,时至今日依然觉人觉世,发蒙启蔽。
所谓“行是知之始”,我的理解是:应该首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还未获得抽象的理论知识之前,先有一个动手体验的过程,进而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所谓“知是行之成”,我想它说的是:学生经过亲身实践、体验之后,再将所获得的知识,以此检验所学知识的适用性,从而达到行与知的高度统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的讲台不同于高中、初中,它不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生,它更多的功能体现在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动手,如何掌握好一门过硬的技能。这一点,对于三本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社科系系主任刘路老师曾有一段富有远见卓识的表述:一二三本院校本无优劣之分,一本院校是高音部,二本院校是中音部,三本院校是低音部,只有这三个音部共同和声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那么,作为三本院校的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在这场演奏盛宴中发光出彩。
作为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名普通教师,自2011年起,专业的每一次规划和建设我都参与其中,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在探索,当中有进步也有不足。2013年,对于我们广播电视学专业而言,是一个改革年。在刘路老师的提议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师生率先开启了对毕业生毕业形式的变革,09级的12位毕业班学生采用了以“拍摄影视作品”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在新的一年里,采取此种形式毕业的人数又翻了一番,超过了毕业总人数的30%,预计在未来几年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所有毕业生都将以“影视作品”的形式获得毕业证书。这一变革,对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无疑是一次大的冲击。以此为导向,单纯的书本知识、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显得越发无力和不合时宜。个人认为,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已达到行与知的高度结合:
一、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曾经说到“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想交给学生一身过硬的动手本领,自己先要变成一个实践的“高手”。
二、教师要有一套教授学生的好法子。
在我看来,我认为以下两点尤为重要:一是,要因材施教。对此,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的脾气、性格、爱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首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二是,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既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自己。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观念,尽可能多的鼓励学生去思考、去体验,注重学生的反馈,把课堂氛围搞活,以此达到“知行一体”。
陶行知教育名言 篇二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作为教师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为每个教师所熟知并铭记在心。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却对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间,本着“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的意境,我认真品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读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让我钦佩,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感动,愈发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记得在上学期末,我们班却发生了这样一件让我棘手的偷窃事件。那天上午,体育课刚上完,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脸色通红,眼里带着泪光,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班今天早上刚收的班费不见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地,咯噔一下,赶忙询问情况:“什么时候发现的?放在哪里了?”
“我清楚地记得是放在书包里了,上体育课之前我还看了下。”听了她的诉说,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绪联翩,“目标明确,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学所为,而且就是是她周围的同学,怎么办?让同学们都把书包掏出来,翻看一下,还是……”我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虽然我和这些学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心,看到了他们充满爱心的举动,班里哪位同学要是没来,班上总有同学过来会问我原因,总有邻桌的同学会帮他抄写课堂笔记,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也会自告奋勇地帮他整理作业并帮他带回家。
班里要是举办什么活动,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出钱出力,出谋划策,在班级里,他们已经成为了主人,都在努力为这个家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间的关爱造就了我们这个集体,这是让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许出现破坏这个集体大家庭的事,这不禁让我想到看过的一个佛家故事“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故事中方丈的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从内心出发,我是爱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成人尚能浪子回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我愿意给他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承担,我也想通过这个案例验证一下爱是否可以改变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让一个浪子回头,可以让我们的心更齐。
正好接下来一节是我的课,我没上课本上的内容,也一改以前上课的轻松愉快,语气沉重地向学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讲述了这一年来老师看到的同学们的进步,讲述了一个人诚信的重要,以及这件事对人一生的影响,讲述了我的焦急与无奈,讲述了此刻生活委员失钱的心情,讲述了在学年末发生这件事给全体同学带来的影响。最后我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要知错能改。老师相信你私自拿钱,是一时糊涂,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仍是一个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的学生,我想现在的你肯定后悔了,你一定会把这钱还回去的,如果你想还回去,在下午上课前,放到班上某个同学的书桌里。老师绝不会追查此事,保证说到做到。”
下午上课前的课间,我注意到我们班的陈同学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徘徊,我走过去问他是否找老师有什么事,他吓了一跳,有点慌张,脸色泛红,欲言又止,缓了一口气说:“老师,我发现那钱在我的书包里。”说着把那钱袋子递给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丢失的那个。我笑着对陈同学说:“别着急,老师、同学们决不会怀疑是你拿的。谢谢你,赶快回去上课吧。”“那是谁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谁拿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能主动还回来,这比是否是他拿的这件事更值得人高兴,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错误。
有人认为,学生偷东西,老师追究,查出“小偷”,严厉批评,似乎天经地义,但有时候老师是不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尊严,是不是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应该创造合理的机会,让他自行改正呢?我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私自拿钱的学生来说,如果当众揭穿他,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影响,他将都背负着“小偷”的罪名,我庆幸自己没有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公布于众。当然,在当天我就怀疑这个拿钱的同学是这位陈同学,他就坐在生活委员的后面,我去隔壁班上课,经过我们班时,我是亲眼看到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面,本想问下他怎么还不去上课,但铃声就要响了,赶着去上课,就没有多问。我始终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至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感受: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和颜悦色的宽容对待往往比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呵斥更有用。
那么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又应该怎样积极引导他们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励的语言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风细雨,涤荡着孩子的心灵,使他自觉地认识了自身的错误,我相信这“四块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
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难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吗?”她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认识到:批评他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要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我想这位老师的批评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的认可,赋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努力改正、奋发进取,甚至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想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爱是理解、是宽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只有主动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一味地苛责,而是唤起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积极内省,勇于改正;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才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近期在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对于其中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感悟颇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学习。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言 篇三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高中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33-01
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简介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
陶行知先生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作品,这些著作自发表之后,对教育界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否定七十几年前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正如孔夫子的思想,历经数千年流传到现在,仍然对当今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正如大浪淘沙一样,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多是精华。
2 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当今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2.1重视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课后英语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学生是学校、社会的一份子。校风和社会风气都是学生的生长环境之一,均能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英语的教学,更要想方设法地把英语融入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份良好的英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好英语。
2.2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语言,人们学习英语的初衷都是为了交际,英语具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我国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多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非交际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听说水平明显落后于读写的的水平。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尽量避免在课堂中单纯地使用语法翻译法、任务型教学法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古老教学法。而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法,例如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重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中曾经提到“创造之神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教育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我们可以理解为:培养人的活动不等于车间里的批量生产,虽然我们均要把他们创造成真善美的人,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要有自己的思维与创造力。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而不是大批量生产下的机器。高中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思想,因而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有能力去想、去完成一些有价值的事。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判断。
2.4必须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做到言传身教
《陶行知评传》中曾经提到“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教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学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学习英语需要激情,有激情的教师同样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学习也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朝夕相处的人,有在学生的眼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更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在鱼龙混杂的社会里要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完成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
2.5平等对待学生,做到诲人不倦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一名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要以慈母般仁爱的心对学生一视同仁。用真诚的态度、豁达的心胸、炽热的情感来做到诲人不倦。不要给学生定性,学生都是待发展的个体,均具有可塑性。教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要给予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价值的人。
3 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活理论虽然是七十余年前提出的,但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仍然对当今的教育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一名合格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下决心做一名好的教书匠并为之不懈努力。如果每个高中英语教师都能领悟到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中的真谛,那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必定会成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英语人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惠莉。弘扬陶行知教育理论,推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008年7月。
陶行知教育名言 篇四
学习他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作为一位教育家对教育目标的至高追求。他还说:教师不应该只教书,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学生也不能只读书,其责任更主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足见,先生一生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陶先生这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德育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政策息息相通。陶先生多次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一坏,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陶行知认为教师要培育“真人”,教师首先要具有培育“真人”的本领和素养。他认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必须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他明确提出了品德要求,倡导养成教育激励学生“要建立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防线”。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突出的特点。国际教育界人士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教育”也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独树一帜的特色。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撰写《第一流的教育》一文,文中明确反对做政客的教育家,反对做书生的教育家,反对作经验主义的教育家。同时他一再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有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一流教育家的雄心抱负。他这种教人求真求实、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非常有益的启迪。
学习他以身作则、以人教人的师表精神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所看重的重要一条。早在上个世纪前叶陶行知就说:“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这正是先生主张教师“以身作则”、“以人教人”、“自化化人”的具体体现,它揭示了教师道德的品质内涵。陶先生主张教师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地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精神融洽;一所学校,只有师生之间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融,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陶行知是集言教与身教为一体的人民教育家。对朋友与人为善,对学生诲人不倦。陶行知的一生是时时、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一生。在现在的社会转型期,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教师学习陶先生的这一精种,显得大有必要。
学习他艰苦奋斗、敬业乐干的精神
陶行知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效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一无权而无钱、办学靠募捐的极端困难条件下,陶先生为改革旧教育、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培养出了成百上千的优秀英才,唤醒起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这中间,他遇到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他曾三次被反动派通缉,但他毫不动摇,决不气馁,一如既往地创办晓庄师范,白手起家,住帐篷、睡牛棚,他乐以忘优;他视困难如“铁钉”,用头“碰一根,化一根”。陶先生有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他一生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甘苦历多,但他始终保持一种崇高的乐观主义精神。他把埋头苦干改作“抬头乐干”。一代伟大人民教育家的崇高信念、顽强毅力尽显其中。当今,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办学和教育改革的征途上,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用陶先生“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的名言来激励自己。勇于探索,开拓进取,艰苦奋斗。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 篇五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识竞争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二、朴实崇高的育人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三、弥足珍贵的创造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他还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因此,“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精髓。他曾经说过:“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
陶行知以开拓创新的勇气,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创造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陶行知认为,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 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他提出了“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 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符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要教死书”、“不要死读书”。
陶行知认为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复地一味灌输和强化作业。于是乎出现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教校”。他尖锐地指出这是教与学的分离,并呼吁“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两者分离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弊端最终表现为“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陶行知指出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取代旧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曾经说:“不要教死书”,“不要读死书”,提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的责任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必须给学生注入生活的动力、活力,使他们能够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陶行知教育名言 篇六
因在寝室里喊了一句“老师来了”,学生就被老师罚在寝室外站通宵。如此惩戒已经背离教育的目的,变成了一种隐性暴力,不但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休息,而且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此事件也说明,虽然法律早就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但是它在一些教师心中依旧挥之难去。
教育的功能旨在启迪培育孩子的心智,教会孩子追求真善美。如果教师用“暴力”手段来惩戒孩子的过错,只会将“暴力”刻进孩子的心灵,影响其一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应该怀有一份教育的善意。
体罚、打骂学生之类的惩戒教育是否合理,至今还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虽然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等法律中,明确规定不得对孩子实施体罚,但在现实的教育管理措施中,一些教师为图简单,或多或少地使用了硬性暴力进行惩戒。
如何对待犯错的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借鉴:陶行知在当小学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四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如此教育智慧启发着众多教育工作者。就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没有大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艺术,惩戒学生同样需要爱的智慧和关怀。教师惩戒学生,应本着有利于爱的教育的原则,并建立在不剥夺学生主体权利的基础上。教育技巧不仅要体现教师的爱心和耐心,而且也能折射出管理的智慧和能力。山东有一个小学推行“绿色惩戒”,学生如果有迟到等违纪行为,将会有写承诺书、背诵孔子名言等“惩罚”措施。告别言语斥责和体罚的惩戒式教育,是考察教育和教师智慧的试金石。
陶行知教育名言 篇七
陶行知是二十世纪我国杰出的爱国者,伟大的教育家,更是进步知识分子的楷模,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极其重视师德修养,对师德建设有很多深刻、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在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师德观和教育思想尤为重要。
一、陶行知师德观所包含的主要思想
1.奉献精神
陶行知先生有诸多师德观的论述。例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捧着一颗心来”等,他的人格是高尚的,是为师者的典范。作为一名教师,为教育事业献身,对其用心忠诚,是其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同时也是职业行为、感情和道德的首要条件。这种献身精神被陶先生称之为“教育的命脉”。在他看来,教育者要时刻谨记:教育是没有尊荣无名无利的事情。此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直是陶行知先生的行动准则,是他此生的不懈追求。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教育缺失的年代,他有着关于这方面的至高理想和抱负,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献身精神越加义无反顾。在这个背景下,陶行知先生在少年时代就立志要振兴民族。留学归来的他更是坚定了要使全国公民享受教育的这一理想。他深知教育不可贪求一时的成效,教育是大有可为、永久利世的。因此,陶行知将教育事业看作关系到民族兴衰的事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的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投身教育事业这一领域之后,陶行知先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在他认准教育事业能够救国救民之后,先后拒绝了高校校长、教育厅长等职务,放弃了高标准待遇。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毅然决然地要搞好民族教育。他倡导推行了利国利民的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山海工学团等机构,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师德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2. 求真精神
一生追求真理的陶行知,也在教育着人民去追求真理,做一个求真的人。他在主持育才学校的工作时,提出教师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论,这句话可以高度概括他的育人理念。他所提倡的“真人”理论有以下五个条件:一是讲真话,追求真理,并为之献身;二是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中人”,不做凌驾于人民的官僚贵族;三是做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和信仰的人;四是做敢于开辟、改革,并去创造、试验的人;五是做一个文化科学、思想品德、劳动美誉和健康卫生和谐发展的人。
不仅如此,陶行知强调塑造“真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实践。基于生活教育这一理论,他对优秀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合格的教师应宽厚、虚心,能够和学生共同学习,师生间要同甘共苦。而且这种精神要体现在学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学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的教师,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乐学,从而诲人不倦。
3. 爱心精神
陶行知的一生,奉行“爱满天下”这一格言,他将自己对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当时,少数人垄断了教育,平常人基本上无法接受教育,就是在这种极不合理的情况下,陶行知先生提出广开门路办教育的思想,意在实现让全国人民接受教育,这也是他的最大愿望。
身为教育学家,陶行知爱国爱民,对儿童更是呵护有加。在他看来,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人类的历史也将由儿童改写和创造。所以他提倡热爱学生就应当如园丁爱护花草一样,依据特性,进行施肥,进而清除害虫,让其茁壮成长。事实上,陶行知身体力行地将这一点落实到行动上,处处播散“爱满天下”的宝贵精神。
4. 自律精神
“教人者,必须教己”“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这些是陶行知先生的一贯主张。他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着“个人的举动、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要求教师都能做到自律,“做要求学生做到的事;学学生要学的知识;共守学生应当遵守的规矩”。进而要求教师做到“让学生做的事自己应当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事情自己坚决不能做;真正达到言行一致、严于律己”。正是陶行知先生这样“自化化人”“以身作则”的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出教育应具备的模仿性和直观性原则。也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担得起“万世师表”这一荣誉。
二、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1. 培养创新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在他看来,教师不要死教书,教学生做人才是更重要的责任;学生也不要死读书,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做人。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将育人摆在第一位,他这种以人为本,正视学生德育的思想和我国当下的教育方针融会贯通。教师要有培育“真人”的素养和本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陶行知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提出明确要求,提倡学生应当健全人格长城,树立人格防线。
基于此,“创造教育”也就成为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思想独具特色的一面。而且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陶行知就在《第一流的教育》一文中明确提到,反对政客教育家,反对书生教育家,反对经验主义教育家。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创新、开拓精神,要有做一流教育家的伟大理想。而他这种教人求真,开创创新教育的思想,是教师们应当着重培养和学习的。
2. 强化舍己精神
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的伟大意义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认为教育关乎民生,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陶行知很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他指出:“小学教师的好坏甚至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陶行知先生为探索中国教育,探索新教育曙光,毅然舍弃月薪400银元的工作,谢绝大学校长、厅长及教育部长的职位,自愿来到穷乡僻壤创办乡村学校。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到只能睡草屋,住牛棚,可尽管如此,陶行知先生仍以苦作乐,对教育保持着一腔热情。
在他的著作《我们的信条》中有着这样一句话:我深信,假如全国教师都为儿童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我们就可以为民族创造伟大生命。这句话,无疑体现出陶行知先生为祖国教育献身的使命感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就应当首要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化自身无私的高尚情操,为教育事业献身。
3. 发扬博爱天下精神
陶行知先生具有一颗博爱之心,他热爱祖国,爱护人民,爱民主和真理,爱学生和朋友,他也一直将这份爱作为教育工作的支柱,他认为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十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陶行知先生无时无刻不在认真钻研教育,探求教育的真谛,这也是他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动力和基础。恰恰因为这样,陶行知先生才做到了乐育英才,爱传天下之举。
在1915年陶行知获取美国政治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入研究教育,立志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身,实施教育救国路线。在他学成后,拒绝美国的高薪职业,返回到祖国的怀抱实践和改革教育。他说:“国是大家的国,爱国应是每人的本分。凡是站在中国国土上,身穿中国衣服,嘴吃中国的五谷,无论男女,都要爱国。”这样炽热的爱国之心总是能在陶行知先生身上体现出来。事实上,在陶行知先生心中,祖国和人民,儿童及青年是最首要的,比什么都伟大。
4. 保持艰苦乐业精神
在陶行知先生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效仿和学习。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权无钱,仅靠募捐办学的陶行知先生没有放弃教育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唤醒了千千万万人参与革命斗争。在这期间,他曾经被反动派通缉三次,但依然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坚持创办了晓庄师范,视困难如“铁钉”的他乐观地将困难“碰一根,化一根”。他的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一直鼓励着成千上万的人。陶行知先生一生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艰苦乐业的精神,将埋头苦干比作是“抬头乐干”,将自己做教育的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今,办学条件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变,可是在办学与教育改革方面,仍有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学习陶行知先生艰苦乐业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以陶行知先生的事迹激励鼓舞自己,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
5. 树立为人师表的作风
在当代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个人的举动言行,都应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境界。”他这种“自化化人”“以身作则”的教育主张,彰显出教师道德修养的内在品质。而且陶行知先生还主张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做事,共同修养。只有师生之间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之后,才能逐渐彰显教育的意义,达成师生间融洽友好的关系。除此之外,他认为师生间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相处中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达到精神交融,这样才算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教育。
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言传身教的伟大教育家,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一直与朋友为善,对学生谆谆教诲,时时刻刻以身立教,处处为人师表,而这样的典范正是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作为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优良作风大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