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最新7篇)

佚名 60 0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最新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最新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篇一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创新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科技群无不需要计算机的辅助和配合。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是困扰计算机教师的直接问题,本文就该问题做了新的观念论述。

计算机学科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课程,也是必修课程。但是现今培育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时在计算机了解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在许多的大学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即使是在入学前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也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利用Internet收发电子邮件和QQ网络即时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没有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意识,搞清楚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和主要作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公共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为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在思维上、技术上和理论上提供必要的基础。

下面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础部分,也就是理论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组成知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功能与作用、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多媒体基础知识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实践部分,也就是操作方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恰恰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如中英文录入技术、现在常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2000或者是Windows XP的使用方法、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里面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与Excel表格处理技术、常用软件使用技术和计算机维护维修技术、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术、简单的图形图象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等。这些内容是高职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其他类学科的教学既有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也有运用它、学习它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就目前比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一是注重教学资源。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颇具规模,组织学生通过授课课件(包括许多教学软件或者光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资源,把课堂教学(包括实训)与辅助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注重学生个人自学。前面提到过,许多高职院校学生进校时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另外,也有许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比较简单,没有必要教师都讲解和实训,要发挥学生自身学生积极性,许多内容可以采用教师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练的办法完成。长此以往,会增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三是注重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实际应用问题而总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综合运用,增进才干。通过案例不仅可以消化和巩固以前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综合运用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案例教学将现实问题和书本知识紧紧地融合到一起,缩短了两者的差距。比方说,我是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打印新生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需要将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Word和Excel结合运用,使用邮件合并的功能将学生的姓名、性别、考号、家庭地址、邮政编码等各项信息很快并且正确无误地显示出来。

四是注重实践演练。通过组织学生实际参加项目设计,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任务,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如讲授计算机Office办公软件里面的Powerpoint幻灯片软件,就可以通过给一个公司做产品宣传方面的幻灯片的全过程来加强学习。这里面用到的不仅是平时的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对这个幻灯片的构思、外观、内容等方面的掌握和理解。既要做到美观大方、内容充实,又要让人看了印象深刻,起到一个好的正面的作用。

五是注重模块教学方式。模块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专题间超链接的学习,即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实际学习中所包含的各项技能标准要求,确定知识点,组合成基础模块、综合职业技能模块、岗位模块、选修模块,不同模块的有机组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知识需求、对专业爱好而自觉学习的动力,最终达到教书育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点

1.强化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各门课程中都独立设置了实践课程和综合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开设丰富的多样化教学资源

建设和开发讲义和教材、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媒体相辅相成,可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3.培养一支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在学历上应该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发展较快,学校应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计算机基础业务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高职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全面改革与创新,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柏青,张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改革研究,2005,10.

[2]周兴社。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回顾与启迪。2005,3.

[3]周安宁。文科计算机教育的“自助式”教学模式。2005,5.

[4]卢湘鸿。计算机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篇二

关键词:模块化 教学案例 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68-02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集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目前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将学习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为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现状

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一个教学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过程中无法兼顾,导致基础好的学生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础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还有常规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等。根据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

2 模块化教学研究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1]。这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文章研究的模块化教学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最基础部分,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把该学科的教学内容编辑成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根据各个知识点的相近性组合成知识教学模块,然后再通过各个教学模块的组合来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尽可能达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2]。这种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具有独立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先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再调整教学知识模块的组合,从而满足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需求。

2.1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时间都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制定解题计划,能够很好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模块化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找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 模块化教学的内容

《计算机基础》按照模块化教学设计,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Office)和计算机网络三个大的知识模块。然后再细化成一些小的教学模块比如文件的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文档使用、毕业论文排版、Excel公式应用和网络基础等基本教学模块,再根据专业不同可以选用一些邮件合并、Excel公式及统计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图文排版等知识模块。

《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设计为:(1)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和资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查看相关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合作,当然也可以寻求教师帮助,最终解决问题,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答疑的作用。(3)学结,最后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模块的理解和应用,最后教师做补充点评和汇总点评。

在模块化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亩使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协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3 模块化教学的案例

在模块化教学中,每个知识模块都提前准备好一个或几个功能齐备的教学案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领学生逐步学习如何完成该案例,最后要求学生再动手完成案例中实现知识点的学习。比如邮件合并教学模块,上课时先展现出平顶山学院6 000份新生录取通知书,让学生思考自己怎么完成该录取通知书的制作,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建立空白文档,插入“录取通知书”艺术字效果,写入录取等文字信息,排版字体、字号效果,排版段落中的行间距、首行缩进、对齐方式等,然后页角插入校徽,再加上“20**年新生录取通知书”的水印效果,最后使用录取信息Excel文档(只有姓名,院系,专业信息,其它信息已删除),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录取通知书的制作。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仅完成预计知识点的学习,还会在互相比较谁做的更漂亮中自己摸索着加入一些其他知识元素,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课程最后留20 min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总结、评价,加深学生知识点的使用和学习。

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动手实践,提高了学习兴趣,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通过自主摸索、协作学习,实现了对教学任务的自主完成。

2.4 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模块化教学能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运用教材知识编制教学案例的能力,带动学生深入探索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块化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模块化教学符合教学改革大方向,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

3 结语

模块化教学在课程开始是展示教学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然后告知学生本次课的教学和学习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课堂最后带领学生自评、总结,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块化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是讲授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4.

[2] 魏英。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32(3):105-106.

[3] 张兰芳。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43-45.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已经广泛运用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它极大的方便的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计算机与其应用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课本内容较为陈旧,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所以导致教学的方法单一,教学的质量较差等问题的发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与其他的公共课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是仅仅靠书本就能学好的,要更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从而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1.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特点

现在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高校计算机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 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学习主动性不强。上课时间大部份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动手时间较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导致部份学生上课就玩手机、看小说、睡觉。针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计算机实行一体化教学后,一周4学时都在机房上课。由于机房比教室大,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上课气氛没在教室浓,较随意。如果教师管理不到位,学生就会不大遵守纪律,做与上课无关内容的事情,甚至随意走动、聊天、吃零食等。

2. 具体措施与建议

实行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每个情景教学都应有:案例分析、提出任务、解决方案、相关知识点、实现方法、案例总结。每次课都以提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为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要完成哪些操作才能解决以上问题,这些操作中那些知识点已经掌握,那些知识点是要学习的,其次教师讲解新知识点,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点完成该案例,最后教师点评。这样完成的教学过程既能复习旧知识点,又能学到新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思维特别清晰,知识点也是系统性的。所以在选择案例时,应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相关。如制作个人自荐书、学生成绩表、工资表、毕业论文答辩报告演示文稿等案例,可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的过程,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该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应有充足上机操作时间,尽可能的把一周的课排在一起。利用情境教学能较好的把各个知识点系统的联系起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反应,上课速度不能太慢,使得部份基础好的同学觉得计算机很简单,逐渐养成上课不听的习惯;当然也不能太快,导致基础差的同学听不懂,无心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只简单讲解必要的部分,大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做到练中学,学中练。教师讲课程可划分成很多任务,让学生在操纵当中完成。根据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和做作业的情况,即时调上课速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使得教师教的有方向,学生学的有目标,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进行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计算机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概念与方法等理论知识。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只需了解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重点掌握办公软件。如: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EXCEL(调查表、分析表、工资表、成绩表”)等。文秘旅游专业学生可利用WORD制作公司内部刊物, EXCEL会议备忘录、利用PPT制作景点的介绍词。不同专业进行不同案例的教学,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专业兴趣,关键是让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到计算机的用处,学生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上课效率,突出实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学到最需要的知识。

为了更好实行一体化教学,可在机房网络中安装教学控制软件。用其中的“屏幕广播”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过程在学生电脑里同步显示出来,避免了学生随意操作电脑,也使学生更清楚授课内容的操作步骤;课前让学生看些成功案例,学生比较直观的感觉到本次课最终能完成那些内容,达到什么效果;便于教师机控制学生机,能即时发现学生是否在认真完成作业还是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回收学生作业,查看学生完成作业情况,针对大部份学生完成较差的内容,教师可当场讲解,给予纠正,即时弥补学生的薄弱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还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利用屏幕录制软件把整个上课时操作屏幕的步骤都录制下来,发送给所有学生,让学生能随时查看到教师上课操作步骤。当学生完成作业时有不会的地方,可通过屏幕录制软件查看教师操作步骤来完成作业。这样能使一些上课不听,练习时不会做学生也能较好完成作业。

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制度,让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以等级考试成绩做为学生期未考试成绩,让等级成绩和毕业证挂钩。针对等级考试,教师应给学生讲明哪些是考点,各章节占多少分数,题型有哪些,考试技巧等内容。考前进行考试模似测试,使学生能熟悉考试软件,增加过级率。

3.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应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教学形势要多样化,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春玲,潘晓鸥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杨功元 万琼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与习题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 单兴军,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06期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篇四

关键词:TPEV策略;高职高专;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45-03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其中一个对接就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其内涵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这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医学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医护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按照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如何将医学信息技术融入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中去,培养与医学岗位对接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面临的一项不可回避的课题。

存在的问题

医学信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医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改革。近几年来,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对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在融合医学信息技术上做了很多改革尝试。例如,一些教材中加入了医学信息技术、医学信息系统的章节,一些教材在案例中采用了医学相关背景的操作案例。这些改革为学生接触医学信息技术,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目前出版发行的医学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材来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材与医学行业对接不紧密。现行很多医学类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材没能与医学行业、岗位需求紧密相关,或者仅是浅表相关(如简单地加入医学信息技术介绍章节,不强调知识的融合),不能满足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是教材的体系结构设计不甚合理。一些教材过于强调案例、项目教学,把理论知识拆得支离破碎,甚至只讲操作,不深入讲解知识点,造成知识点缺失,知识体系遭到破坏,学生学习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反,一些教材理论体系完备,却缺乏适用的案例,技能培养有所欠缺,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理论知识无法巩固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教材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功能性不强。普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方面,有学者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技能,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困难的问题重新解释成一个我们知道如何去解决的问题。同样,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环境的认识和操作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在计算环境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基于此,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总结现行教材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编写模型。

TPEV策略模型

TPEV策略(Theory Project Exploration Vocation)的具体内容为:T(理论),P(项目),E(探索),V(职业),如图1所示。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模型,总体上主要包括“理论知识、项目实践、问题探究”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是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教材体系结构的基本组成。而“职业岗位”则是教材的定位,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职业岗位对接)。也就是说,TPEV策略模型是指: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强调教材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实行理论知识先行,项目实践巩固,问题探究升华“三步走”的策略。

在TPEV模型中,“基础理论,项目实训,问题探究”三位一体,“职业岗位”是编写大环境,这四者可以看作是教材的输入,而教材的输出则是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学生操作技能提高,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理论知识升华。

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改革

TPEV策略既有教材结构的变化,也有教材内容的变化。笔者拟以编写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为例,详细探讨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改革。

(一)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结构设计

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结构,同样包括常规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习题集等基本模块,但其核心是理论知识、项目实践、问题探究三个模块,如图2所示。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模块的组织顺序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先行。也就是说,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每一个章节都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先行,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再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项目实践,在项目实践完成后,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如理论知识后无法设计项目,可在某个章节的知识学习完成后直接设置探究性问题)。因此,常规的编排流程是如图2所示的实线箭头①(TPE)的顺序;当有些章节中项目实训不好实施时,可按照虚线箭头②(TE)的顺序编排。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TPE(或PE)可以在章中存在,也可以在某一节中存在,设计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完计算机基础知识后,难以设计项目实训,则可以设置问题探索:计算机为什么具有自动运行和运算精度高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想到计算机存储程序、二进制的工作原理,从而将这章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内容设计

教材的改革不仅是教材组织结构的优化,更应该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改革,因此,应该用教学方法指导教材内容设计。从教学方法来看TPEV模型设计,理论知识(T)属于知识讲授法范畴,项目实践(P)属于案例式教学范畴,问题探究(E)属于探究式学习范畴,三者相辅相成,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设计教材内容的时候,三个核心模块必须符合各种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点,如表1所示。

教材整体要与行业背景及岗位技能需求对接 教材整体设计强调教材的所有模块,理论知识、项目案例、问题设计都必须与职业背景及岗位需求对接。例如,在医学计算机基础中,编写计算机发展趋势的内容时,就要融合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应用趋势,在Word案例实训设计中可以选择真实的病人病历进行文字排版操作,这其实也是“沉浸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理论知识设计 理论知识模块的讲授要求以严密的逻辑、精湛的语言,系统地阐述原理、论证问题、归纳总结方法。结合教材编写的“三基”、“五性”原则以及医卫类高职高专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岗位需求,教材理论知识的选取应采用“够用为度”的原则,既要照顾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精简内容,易教易学,尤其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尽量使用图、表、流程图阐述理论知识。

项目实践设计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性是目的性和客观真实性。因此,项目实践设计的第一要务是为每个章节设计能反映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的项目案例,以达到训练技能、巩固知识的目的。对于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而言,案例的客观真实性就是案例要结合医学行业背景,还原真实的医院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环境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Word文档编辑案例可以是典型的电子病历排版,在操作系统窗口章节,除了有常规的Windows窗口介绍外,还可增加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窗口的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另一特性是深刻启发性,即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在项目案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提供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求解。例如,在Excel数据管理和分析的章节中,不再设置传统的数据清单供学生处理和验证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些医院的原始药品使用数据,如病种、药品名、使用剂量、日期等,由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得出医院常用药及药品常用剂量规律。这个案例需要学生首先录入数据,对数据进行格式化,然后利用分类汇总、排序等技术统计分析出最终的结果,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

问题探究设计要注意问题的情境性和目标指向性 问题的情境性就是生活中我们碰到的困惑而又无法凭经验解决的情况,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情境消失的过程。例如,在讲解数制与编码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键盘上敲入的任何一个键,电脑都能识别?问题的目标指向性是指问题解决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指向目标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要点。例如,问题探索:为什么不同城市的A、B两个同学通过QQ聊天,信息能准确地传递给对方?这个问题的指向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TCP/IP协议。

教材讲义应用效果

2012―2013年,我校2012级新生班级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共有12个专业、42个班级。我们将42个班级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A1、B1、C1,每组14个班级。其中,A1组采用基于TPEV策略的医学计算机基础讲义进行教学;C1组采用传统教材(所谓传统教材是指我校使用的理论+案例式的教材);B1组在采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Word和Excel部分采用TPEV策略教材设计。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和自我评价的方法,分别从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测试等多个维度收集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实验结果来看,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材,教师教学更加轻松,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TPEV策略在其他高职高专类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新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对接不紧密、真实项目案例不足等问题,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改革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宏利。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理念创新性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4).

[2]秦宗槐。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3]杨晋。医学精品教材建设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3(2).

[4]王祖源,严导淦。工科物理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5]徐云飞。基于TOPCARES-CDIO的教材改革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23).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篇五

Abstract: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s a public fundamental course open to the whole schoo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bility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cludes not only a strong theoretical basis, but also solid and skilled actual operation ability.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eaching and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does some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Case importing, task-driven and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practice are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bin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and certificate getting is discussed, to replace exam with certificate and promote learning with exam. Through the reform, good teaching effects are achieved.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Key words: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48-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已经来临,计算机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目前,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课程涉及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范围。是学生今后专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它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点。

1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强、企业认知度高、紧跟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明确等特点。但是,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存在入学分数较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自制力较弱的特点。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按照常规的教学理念,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势必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久而久之,就更加让学生产生厌学态度。

2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仍有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课程的内容面面俱到,讲授理论知识,完全按照课本罗列的章节进行灌输式的讲授,每个章节都是蜻蜓点水式的讲些表面和肤浅的内容,导致每个环节都涉及,但是都涉及不深,学生每个知识点都学了,可是哪个知识点都没有学好。课程结束了,甚至有绝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

2.2 理论与实践安排不合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给学生安排大量的上机练习时间。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上比例不合适,安排了大量的理论讲授时间,而实践练习时间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的练习时间都被放在了学生业余时间自己操作,这样,一是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没有及时的练习,对老师讲授过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消化;二是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很少有学生会对老师讲过的知识自己课下深入的钻研练习。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不强。

3 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新方法。

3.1 根据学生基础安排分层教学 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够系统,高职院校生源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来自于普通高中,有的学生来自于中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中职院校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训练,他们的计算机实践水平普遍相对要高些。这样就导致了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吃大锅饭的方式教学,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因材施教,安排分层教学。在新生上课之前,先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根据学生考试情况,分层分班上课,对于计算机已经掌握比较好的班级,老师在讲课时就可以讲些深层次的内容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那些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差的班级,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先从基础讲起,慢慢再深入。通过分层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根据学生实际安排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合理的进行安排。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目标可以看出,课程应该是在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更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更注重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要求。基于此,在安排课时上,就要偏重于实践,64总学时,安排42实践课时,22理论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练习时间,让学生更有时间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应用。

3.3 根据学生特点安排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实施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做”三合一的方式。比如在讲到PPT的时候,不是一贯的老师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和方法照做,而是以案例作为知识讲解的切入点,将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经过深入的备课,准备好上课用的案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案例从之前上过这门课的学生作品中,抽出最好的一个或几个作品,让学生观赏案例,并且告诉学生,只要好好用心的学习,他们也可以做出精美的PPT作品,可以超越以前的学哥学姐,经过这样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了,然后让他们对刚才看过的PPT作品进行分析,再经过课堂分组讨论,总结此案例应该用到哪些知识点,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综合的讲解知识。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思考,能够很明确的知道要讲哪些知识点,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自己还没有掌握了的,学生经过了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听课学习,老师把知识点讲解了以后,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学生实践练习,让学生把这个案例用自己的方式做出来,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的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对于学生集中不懂的知识点,老师可以再统一的进行讲解,经过了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做”三合一的方式,学生基本都可以很好的完成课堂作业。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巩固学过的知识,要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作业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以此来更好的激励学生完成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PPT,老师不要给出固定的模式和主题,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告诉学生作品的要求、最后要达到的效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想去创作就可以了,对那些优秀的作品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学生基本都能根据要求做出自己的PPT作品,总体质量比较高。

4 施行教学与考证相结合、“以证代考、以考促学”的考核新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将教学与考证相结合,以证代考,以考促学,经过实践检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考试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考试方式基本都采取单纯的笔试或机试,试题质量不是很高,批阅试卷的过程往往太过主观,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试卷,期末考试成绩很高的学生不一定能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有些学生笔试成绩很高,但是实践操作能力很差,连最起码的word-excel都掌握不好,这样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目前,我校组织的计算机一级B考试,紧扣用人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要求,考试大纲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模块,理论涉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知识;实践涉及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excel、ppt、photoshop等。考试大纲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培养目标相吻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等级考试考点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习课程结束了,可以考取计算机一级B证书,还可以考取后续的相关计算机证书。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

5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法规则固定,逻辑思维较强,因此比较枯燥。要完成好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丰富讲授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涛。浅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22):226.

[2]薛银燕。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4-15.

[3]黄耀。浅谈考证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促进作

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3).

[4]吴香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考证促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03).

[5]林燕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7(09).

[6]陈永梅。浅谈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科研),2008(02).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篇六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很多不合理问题。针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尤其在找工作时,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80%以上的企业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因此在校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这会给学生进入社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设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路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提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教育已经不是“零起点”,但是由于地区和经济的差异,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而在中学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得不系统、不全面,仍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因此,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从零开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革,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决不能由于大部分新生在中学学过而放弃计算机基础教学。

2.与所学专业完全脱节

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与其专业完全脱节,一本教案讲遍所有专业,给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制定一样的大纲,完成的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未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未发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存在质疑,学生在学习软件时既并不清楚这门课到底“学以致何用”,也不太了解目前这些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程度及重要性,出现“学完就忘,考完就丢”的局面。学生则以“与专业无关”为由不注重自身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均有开设,普及面较广,也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一直按照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标准来组织教学,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使得教学围绕考试转,虽然过级率很高,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是学生真正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有很多学生毕业时连求职简历都做不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4.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效率低

目前在高校中,这门课程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没有形成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1.架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和体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教育应该分层次教学,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需要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来组织知识体系。计算机的每个应用领域都是有其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层次上分有三个层次,即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和素养,专业支撑和融合及计算机应用。首先要求对传统内容达到大学要求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注意市场需求,以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能力去设计高级应用课程,引入行业案例,以提高我们的课程水平。在保证有了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素质,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引导。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

(1)基础知识体系,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课。这些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从事各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中主要包括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安装方法、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及病毒查杀技术等。这些有关计算机的相关基本知识与能力是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所必需掌握的,从严格意义上说,学生如不能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就不能够算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2)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是面向不同专业领域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很多专业与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具有密切联系,特别对于部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专用软件的应用,如机械类专业,要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应用等;美术专业,学生要深入学习和掌握 Photoshop软件的应用,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的学习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3)是贯穿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全过程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学校能相对较多的开设若干门根据学生的爱好、个性化需求及就业方向不同,可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选择余地,要合理地、分别安排在相应的学期,使学生计算机的学习实现四年不断线,如有可能,学校也可以在新生入学期间就公布学校即将开设的计算机类选修课程的名单,让学生们能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及兴趣及时规划学习。

2.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把非计算机专业的“ 计算机基础教学” 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同时让各专业又有符合自己要求的计算机课程,从而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建立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交互式教学环境,提供共享资源

创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在平台上随时进行的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多方面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逐步创建形成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对共享教学资源的需求,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免费下载的共享资源(常用的工具软件,开发工具,杀毒软件)。

4.采用分级教学,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分级教学。采用分级教学的办法以使学生都能各有所获,针对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可对新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然后根据自愿原则施行分级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教师可以借鉴课程设计方式,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巧妙地将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从简到繁,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为目的,并给予适当鼓励,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提出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去完成任务,并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此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学必须以精选案例进行教学,并将要掌握的知识点融汇于各个案例中,先对知识点做简要介绍,然后通过精心挑选的随堂案例来演示知识点,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一个种类多样的案例群,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并注意突出案例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完整性。在引导学生完成每个案例的制作后,给出相关的综合练习。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还要对不同的案例反复使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让学生完成案例制作的同时,逐步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岗位对工作技能的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真正需求,为就业铺平道路。

三、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人们使用计算机的程度,影响人们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好的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牟连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94-98.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范文 篇七

关键词:专业规范;培养方案;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级之前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直没有设置专业方向。从2005级培养方案开始设置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可视计算与多媒体等方向。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提出参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设置专业方向,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专业方向调整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三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方向放在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统一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培养方案按照专业方向分模块设置,学生在不同模块中自行选择。

尽管2005级培养方案和2007级培养方案都是分方向培养方案,但是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还是遇到了一些很难处理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2005级培养方案中各个专业方向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科基础选修课上;而2007级培养方案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完全一样外,由于各个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学科基础课在原来的课程框架下很难达成一致,加上有培养方案总学时的限制,使得问题更加突出。

2不同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

为了便于比较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要求集中在表1中。为了便于分析,将知识领域中相同或相近的知识领域进行归并,划分出11类知识领域。表1列出了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和最小核心学时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个专业方向在知识领域的覆盖上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三个专业方向在对不同知识领域的要求方面差别比较明显。特别是表现在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等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别很大。三个专业方向在知识领域上显示出的这些差别,体现出了三个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和不同要求。但是,这些差别,特别是表现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别,为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3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科基础的不同要求

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科基础的要求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仅就离散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织这两个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进行分析。

(1) “离散数学”课程

计算机科学方向给出的“离散结构”(CS-DS)为最少72学时;计算机工程方向给出的“离散结构”(CE-DSC)为最少43学时;而信息技术方向没有给出相应的课程,只是在信息技术基础(IT-ITF)课程中有不超过3学时的离散结构相关内容。表2摘录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在离散结构方面的要求。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除了“图和树”这一部分内容的学时要求一样外,其他内容的学时要求都不一样。

(2)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

计算机科学方向给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CS-AR)为最少82学时;计算机工程方向给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CE-CAO)为最少63学时;而信息技术方向没有给出相应的课程,只是在平台技术(IT-PT)中包含了最少3学时的计算机组织和结构(PT.ao),以及选修的硬件(PT.har)内容。表3摘录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以及数字逻辑方面的要求。

表面上看,好像计算机科学方向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比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要求还要高,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CS-AR)知识领域中包含16学时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AR1)知识单元,而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CE-CAO)知识领域中并不包含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内容,而是把数字逻辑单独作为一个知识领域看待,在计算机工程方向中数字逻辑(CE-DIG)为最少57学时的知识领域。

如果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都考虑数字逻辑内容的话,那么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数字逻辑(57学时)加上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63学时)就是最少120学时,远远大于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最少82学时;如果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都不考虑数字逻辑内容的话,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计算机系体结构与组织(82学时)减去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AR1,16学时)就是最少66学时,与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最少63学时基本相等。

4制定分专业培养方案时提出的解决方案

通过前文的分析,三个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别已经很清楚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如何在体现专业方向之间差别的同时,还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就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要求的调整

在研究专业规范中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时,明显感觉到如果完全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很难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统一到一个专业培养方案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在很多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常基础的知识单元的要求方面明显少于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同时也发现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的最小学时数只有290学时,远远少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560学时)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551学时)的最少学时数要求,估计是为安排特定应用领域相关内容留出的空间。

我们有这样一个认识,即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无论如何都应该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的要求提出了如下调整原则:在核心的知识领域,取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中相同知识领域要求低的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要求,实际上是在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之间取了一个折中。对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进行这样的调整,加强了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同时不会带来明显的问题。

(2) 离散数学课程的改变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往设置的离散数学课程是按照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离散数学I和离散数学II,共计80学时。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覆盖面基本相同,只是对不同知识单元的程度要求和学时要求上有所差异;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离散结构要求很少,按照前文提出的调整原则,基本上可以靠拢到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要求上。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在课程体系上能够尽可能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各自的要求,将离散数学课程从原来的按内容的先后顺序划分课程的方法,改变为按内容难易程度的分层次划分课程的方法,即开设一门离散数学导论(48学时)和一门离散数学(64学时)。离散数学导论为各专业方向必修课,能够满足计算机工程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对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要求;离散数学为计算机科学方向限选课,离散数学课程在离散数学导论课程基础上对一些知识单元做更深入的介绍,从而达到计算机科学方向对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要求。

离散数学课程的这种改变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现成的、适合于离散数学课程的教材,因此缺少合适的教材是离散数学课程的一个问题;二是离散数学为了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不得不花一些时间重复离散数学导论课程中已经讲过的部分内容,从而导致离散数学总学时增加的问题。

(3)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改变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内容一直都由两门独立的课程支撑,即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88学时)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24学时)。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需要有数字逻辑课程(64学时)作为基础。根据对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各自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要求的分析和理解,并且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靠拢到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要求上,提出了一种兼容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调整方案。

课程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内容,大致可以覆盖CS-AR.AR1的主要内容,使得计算机组成原理成为一门不依赖于数字逻辑课程的独立课程;二是将原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涉及到的有些体系结构的内容适当简化,比较深入的内容留给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讲述。经过这样的增删调整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总学时基本保持不变。

课程体系的调整主要体现为计算机组成原理(88学时)作为各专业方向必修课;数字逻辑课程(64学时)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40学时)仅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必修课,总学时从原来的176学时增加到192学时。

对课程和课程体系进行这样的调整后,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数字逻辑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数字逻辑知识单元存在着一部分重复内容,使得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数字逻辑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会重复学习数字逻辑知识单元中的部分内容;二是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一些与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容被简化,同时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又仅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限选课,使得计算机科学方向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有所降低。

5总结

在学习和研究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和CC2005基础上,结合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和多年的教学积累,提出和制定了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07级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本文介绍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要求的调整、离散数学课程的改变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改变等只是我们在制定分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研究讨论比较多、认识比较深的几个问题。由于2007级分专业培养方案刚刚开始执行,具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感谢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蒋宗礼教授在我们研讨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两次到天津对专业规范进行的讲解和指导。

标签: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 #信息技术 #计算机工程 #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