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阅读答案(通用14篇)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1
《一幅画》这篇文章反映了妈妈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希望作者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幅画》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幅画
新春佳节之际,妈妈买来了一幅画。我粗粗一看,这幅画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我心想:书店里有那么多色彩鲜艳的年画,妈妈为什么要买这幅呢?我一边琢磨,一边细细欣赏起来。
这是一幅国画,画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被淡淡的烟云笼罩着,使群山若隐若现,令人格外神往。山坡下横插过来一株苍劲的松树,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奔在前头的是一匹枣红马,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红色的鬃毛高高飘起,全身的肌肉结实得像拳击场上的运动员,一块一块地凸出来,显得十分健美有力。枣红马腾空而起,柔软而漂亮的马尾巴甩得很起劲。紧挨着枣红马旁边是一匹白马,从头到尾一片洁白。连一根杂毛也没有,像一团白云轻轻飘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分明是一匹千里马。
我越看越着迷,似乎听到了它们得得的马蹄声,看到了他们身后卷起的阵阵尘土,仿佛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这时,我猛然想起刚才的疑问,便跑去问妈妈。妈妈神秘地笑了,反问我:你属什么呀?我恍然大悟,抢着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属马,这年画上的马象征着我。您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对吗?妈妈满意地点点头。
啊!马儿,你知道这是妈妈对我殷切的期望,我决心要让它变成现实。
《一幅画》阅读题目:
1.填空。
(1)这幅国画画的是( )、( )、( )、( ),主要画的是( )。
(2)妈妈买这幅画的目的是( )。
2.用横线画出写我观画时联想的句子。
3.用‖把文章分成3段,用简洁的语句写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一幅画》参考答案:
1.(1)高山、松树、枣红马、白马;健美有力,腾空而起的枣红马和洒脱矫健的白马。
(2)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2.联想(第3小节);
3.第一段(第1-2小节)
第二段(第3-4小节)、
第三段(第5小节);文章先写国画的美丽,再写我的联想和妈妈对我的希望,最后写了我的决心。
4.反映了妈妈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5.一幅画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其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初步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品味性的精读:
绘画传神
一、初读感知
历史价值高
二、解决疑难
三、品读批注
四、摘抄积累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看课外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看不同的文章,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就要进行品味性的精读(板:品味性的精读)。今天,我们就以20课为例,来学一种看课外书的方法(板: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读题。
二、尝试阅读
1、课外,拿到一篇文章,你第一件事是干什么?(把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看看讲了写什么。简单说就是初读感知。)板:初读感知。
——提醒:默读,眼看、心想、嘴不动。生默读课文。
——一遍看下来,你读懂了什么?睡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保存时间久却完整、人多、人小、传神等)
三、解决疑难
1、初步浏览了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生提问)
2、梳理、解决问题:
——对于词语、句子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比如“官吏”一词,可以查字典解决。师生一起查字典。
——对于内容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全文,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比如:读完这篇文章后,很想看看这幅画,就可以上网。(教师演示搜索)师生共同欣赏《清明上河图》。
四、品读批注
1、仅这样看书,只是初步地解决了疑难问题(板:解决疑难),还比较肤浅,还要抓住某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品读。像《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抓住名扬中外去细细品读。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从这段看,你觉得这幅画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呢?
(1)生读语句: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示范作批注。
——比划“一寸”、“黄豆那么大”是多大。
——虽然人这么小,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投影仪示范批注:人小,很难画,一般的画家达不到这种水平,画得精细、精致,画技高超、技艺精湛。)
(3)刚才,我们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写下自己看书的感受,这种做法,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批注。(板:批注)当然,别人的书或图书馆借来的书是不好作批注的。
3、接下来,请同学们选一段细细品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4、交流。
(1)语句: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批注:八百多年、完整地保存,不容易,珍贵,历史悠久。
(2)语句: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
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批注:人多,行业多,画在同一幅画上,了不起,全世界恐怕也仅此一幅。
(3)语句: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批注:人物栩栩如生,非常逼真,使人如临其境,传神。
(4)语句:《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批注:历史价值高。(引导:从这幅画中,你看到八百年前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我们一样吗?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就说画中的虹桥,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知道古代的能工巧匠还有这样高超的智慧。
5、小结: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人那么小,那么多,画出了人物的形态,画得逼真、传神,让我们感受到他画技的高超;这幅画画出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画出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板:画技高超历史价值高)。
五、做读书卡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感受老大爷的美好心灵。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风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1。同学们,你看,这是一幅很简单的画,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展示教学挂图,赏析图中风景,感受这幅画的简单和朴素。生看图描述。
2。这是一幅简单的画,为什么会放在“我”的习作的首页,让我永久难忘?同学们想知道原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一幅难忘的画
3。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哪一段是对图画的描写。生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2~10段,揭示文章主题
1。赏析“美丽的风景”。
(1)我和妈妈来到了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写生。请同学们用笔勾画出描写“美丽风景”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景象吧!
(2)利用教学挂图帮助学生理解“连绵”、“清澈”、“粼粼”等词语的意思。
(3)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4)自由品读,并想象画面。
2。感悟“老大爷美好的心灵”。
(1)我正要画小木船时,它却划走了,当时我的心情怎样?
(2)当我懊恼时,出现了什么奇迹?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从小木船的变化,可以看出老大爷是个怎样的人?小组共同讨论,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从“水波散开”、“准确无误”,看出老大爷技艺高超。从“居然划回来了”、“别急,我等着”、“划着小木船走了”可以看出老大爷真诚善良的心灵。
(4)当画画完时,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5)这时,妈妈是怎么说的?勾画出有关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6)小组共同讨论妈妈的话:“风景是美啊,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那最美的是什么?
3。同学们,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喜爱这幅画了吗?生自由回答。
4。师总结:
一件事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帮助,一个举动会让人感动不已。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为了满足“我”的心愿,主动把船划回来,静静地等我画画到天黑,然后又默默地把船划走了。“我”不能忘记老大爷带给“我”的幸福和喜悦,是他美好的心灵点缀了山明水秀的风景,让人心明眼亮,豁然开朗。
三、配乐一齐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老大爷美好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件物。
附:板书设计
一幅难忘的画
老大爷:划走
划回
划走
(真诚善良)(水波散开)(准确无误)(笑了笑)
我:急哭
高兴得直想跳
感到高兴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 )的人和一幅( )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5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
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笼罩)lóng(竹笼)
近义词:
保存——保管热闹——喧闹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紧急——危急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反义词:
完整——残缺热闹——冷清悠闲——忙碌
普通——特别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词语扩展:
描写形态多样的四字词语
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ABB式词语
来来往往清清楚楚吞吞吐吐形形色色兢兢业业结结巴巴密密麻麻
“又一又一”结构的词语
又踢又跳又惊又喜又高又大又快又准
练一练: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句子。
示例: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句子解析: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首先概括写了画面上人物多,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画面上都有哪些人,主要是通过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来表现的。“……”表示在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没有写出来。突出人物之多的特点,从而看出下了很大功夫。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句话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句中的“……””表示街市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这里没有写,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来来往往”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连用五个“有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问题归纳:
1、你从“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读懂了什么?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作者为了写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不仅写各种店铺,还重点运用排比写出了形态各异的人。学习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话,把一个意思说清楚。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3、《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课文只是侧重介绍了城内街市部分。你想象一下他郊外春光一个场景写一段话,注意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郊外春光一片大好。你瞧树木郁郁葱葱,沟渠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都像赶趟似的。地里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人牵牛,一人吆喝,随着吱呀吱呀的犁耙声,缓缓地弯腰撒豆,时不时抬头看看远飞的水鸟。远处几个孩子正爬卧在溪头剥莲蓬,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树荫下一对老夫妻正在聊天,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4、《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努力学习,去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这座宝库,去探索、追求吧!
六、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教师课上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知识。
3.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是中华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的明珠。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讲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现在,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踏上历史的回廊,去感受北宋的民俗风情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多音字。
作
zuò:作业
zuō:作坊
乘
shèng:一乘轿子
chéng:乘法
笼
lóng:笼子
lǒng:笼罩
2.词语理解。
撑船: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行进。
作坊:文中指手工业工场。
悠闲:闲适自由。
惊扰:惊动扰乱。文中指小毛驴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传神: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气。
形态各异:文中指画中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相同。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明确:
①这幅画比较长,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②这幅画历经八九百年,却依然保存完好。
③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④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传神。
⑤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可谓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无论是从历史研究还是艺术赏鉴的角度,《清明上河图》都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名画。
2.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
明确:《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作者主要抓住了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场景三方面来写的。
3.这幅画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明确:《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
4.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段落?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这篇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主要写《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大小、内容和保存情况等。
第二部分(2~4):主要介绍画面上的内容。
第三部分(5):主要写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众多的场景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写了画面上人物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行业,展现了人物众多的特点和汴梁城热闹非凡的景象。
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但是这样小的人物,画家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足见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3.作者在第4自然段具体写了桥北头的一幕场景,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把桥北头发生的一幕有趣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体会到画家画工的精湛。
4.课外拓展:“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明确:《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步辇图》(唐·阎立本)、《唐宫仕女图》(唐·张萱、周昉)、《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汉宫春晓图》(明·仇英)、《百骏图》(清·郎世宁)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8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⑴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
⑵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
3、学生质疑,随机解决一些问题。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9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邻近色,学习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邻近色画一幅画。
情感目标、感受运用邻近色作画给人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色彩创作的愿望。
重点、学习邻近色知识,掌握运用邻近色的方法,感受邻近色的色彩美。
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复习
提问:
什么是色彩的调和?
调和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出示课题: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学生欣赏。
三、讲授新课
1.、认识邻近色
出示色相环,提问:
请你从色相环中找出一组或几组颜色相近的颜色。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欣赏感悟。
(1)、播放教学课件。
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邻近色。
提问:
观察片中哪些地方有邻近色?
邻近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学生观察回答。
欣赏感受。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3)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表现内容及表现方法。再、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实践操作
1.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2.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学生作业。
注意画面内容与颜色间的关系。
学生发言。
学生设计作品。
五、小结、展示学生作业,指出优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积累多音字“都”“作”“乘”“笼”。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什么?作者是谁?
2、根据“阅读提示”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小组交流)
3、赏读,展开想象。
(1)张贴挂图或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2)《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边读边做批注。
2、选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行业的人物?(通过读句子,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再引导学生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功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板书:人物多)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张择端的画技高超,内容丰富。板书:街市热闹)
(3)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教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板书:情景传神)
四、看图交流,内容拓展
1、《清明上河图》中像这样有趣的生活情景还有很多,谁能看图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师生评议。)
2、教师小结:这幅画画得非常传神,我们能透过画中的内容看到北宋人民生活的情景,所以它被称为“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为什么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呢?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资料,在下节综合性学习课上交流分享。
[教学板书]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人物多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古都风貌
生活情景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半扶半放地进行本课的教学,努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借助视频拉近距离,用图文对照、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这样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 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上,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中华文化真叫绝!
五、作业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拓展阅读(36-44页)
1、闲谈《清明上河图》
2、马踏飞燕
3、金镂玉衣
六、小练笔
自己画一幅画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七、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4.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准备】
1.搜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3.抒情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完成填空,复习旧知。
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的孔子,认识了一个的盘古,还认识了一座的赵州桥,感受了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一幅古代的绘画作品,认识一位杰出的画家。
2.揭题解题。(板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全世界都有名;换词(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逐段读文,读后大家评价,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理解词语“作坊”:手工业工厂。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3.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呀?画上画了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图画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你认为特别重要的信息,请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你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生自由地反复地读课文。教师巡视)
4.交流、梳理信息,了解课文大意。
生:我知道这幅图是一个叫张择端的人画的,他是北宋时候的人。
生:我知道了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师:你了解了画的名字、大小以及内容,也不错。528厘米的画有多少长?谁来比画一下?五张桌子这么长。
生:我知道这幅画离现在已有八百多年了,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师:以上这些你是通过读课文的哪一节知道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课文第一节,齐读第一节)。以上是对这幅画的总体介绍(板书:总体介绍)。课文的其它段落还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生:我还读懂了这幅画上面画了五百多个人物,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你说了画上人物的行业(板书:行业)
生:我读懂了画上的街市很热闹,街上行走着各种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
师:(板书:街市)对,还介绍了街市上人物的各种形态。
生:我还知道桥北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情景......
师:(板书:情景)对,课文还写了桥北头有趣的情景。
生: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对,你讲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三、精读,赏画感悟
1.全景赏画。想看看这幅古画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呢?和着优美的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赏读第二、三、四段。
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请你们再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四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汇报:(指着相应位置进行解说)
(1)生:画面上的人物很多,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板书:人多)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根据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猜猜他们是干什么的?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指名读)
想一想,还有哪些人?
小小的一幅画,承载着三百六十行的人,那画家得下了多大功夫啊!这幅画真了不起!
有感情的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2)生:这幅画展现了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并读第3自然段(板书:热闹)
师:街市上有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语气放慢,引导学生继续想像)
师:街上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还有什么样的?(生进行想像,交流)
这可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师:这五百多人,这热闹的街市都浓缩在一张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会是什么样?(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谈感受)
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出示局部画课件:学生详细观察人物细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
师:如此内容丰富的画卷,张择端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再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3)桥北头的场景非常有趣,读第4自然段
老师补充:连生活中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都被张择端描摹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画家的技艺真可谓“高超”。这幅画真可堪称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升华,情读积累
1.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生: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观察收集各行各业的形象,街市热闹的场景、趣事。
生:张择端真令人佩服,画中的人物、景物-------无论大小都是那么传神。
生:从他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繁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生:它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相信我们的祖国将会更繁荣昌盛。
生: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古代建筑、绘画等,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自豪。
2.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生自由读文)
五、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在通过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请继续去了解它们,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2.布置作业
(1)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总体介绍:行业——人多
具体介绍: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
艺术价值
标签: #《一幅画》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