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课堂实录

佚名 38 0

《渔歌子》课堂实录

《渔歌子》课堂实录(精选13篇)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1

  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 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唐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2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重点、难点: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什么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从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3

  上课时间:2009-5-14

  上课地点:新安小学电教室

  上课班级:新安小学四(2)班   班主任:赵雪梅

  上课教师:陈祖静

  实录整理:汤  俊

  一、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师:好,大概还有一分钟的时间。那我们在上课时间背一背诗,好不好?

  生:好!

  师:背一背我们才学过的《乡村四月》。来,预备——起!

  生:《乡村四月》,宋,翁卷……

  师:背得很好,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这节课,老师将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诗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那么,说到词,开学的时候,我们还学过一首,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这就是——

  生:《忆江南》。

  师:一起背一背,好吗?

  生:好!

  师:“忆江南”,起!

  生:《忆江南》,唐,白居易……

  师: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来,请你说!

  生: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师:很好,你记住了诗与词的区别。还有吗?来,请你说!

  生[好像有点想不起来]:就是——

  师:别慌,慢慢讲!

  生: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师:还有吗?

  生: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唱的曲谱又叫词牌,词牌的名称又叫词牌名。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他记住了词可以唱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

  生:“渔歌子”。

  师: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生:渔歌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题目读正确了。知道老师为什么赞美大家吗?因为,这《渔歌子》是词牌,所以这个“子”在这里不能读轻声,就应该像刚才那样读第三声,会读了吗?

  生:会!

  师:再一起读一读,起!

  生[带有强调意味地]:渔歌子。

  师:那么这首词,它是唐朝著名词人张志和写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这首词的题目。就像“忆江南”一样,它还能表现词的内容。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来,请你说。

  生:在写渔夫在一边唱着歌,一边钓鱼。

  师:说得很好。这“渔歌子”又名“渔父”。[打开课件]意思就是呢,打鱼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把每个词念得字正腔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由地读,开始吧!

  生[自由地读]:渔歌子……

  师:自由地再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很快就读完了,那——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来,请你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生字有没有读正确?开始吧。

  生:渔歌子……

  师:嗯,她读得怎么样啊?

  生[有几个学生应和]:很好。

  师:很好,她把每个生字都读正确了。但还是有个读音要注意:绿——蓑——衣。这个“蓑”,它是——

  生:平舌音。

  师:嗯,其他的字都读得很好,比如“箬笠”的“箬”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次老师要求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一点节奏。

  生:渔歌子……

  师:不用我说,相信大家已经听出了她的节奏和韵律了,是不是?

  生: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请看[出示课件]老师把这一首词的每一行分作了两个部分,你们读黑色的,老师读绿色的。注意听清楚我是怎么读的?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预备,起!

  [生于师对读,师着意把“不须归”三个字悠长地读]

  师:下面我们交换一下,行吗?

  生:行!

  [师与生对读,学生在教师朗读语调的导引下读得有点“小意思”了。]

  师:你看,这样一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是不是?

  生:是。

  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咱们再来读一次,老师读课题和作者你们读后面的。渔歌子,唐,张志和!

  生朗读词。

  师[用体态提示学生]:斜风细雨——

  生[沉静、悠长地]:不——须——归——

  二、读,感受词的意象之美

  师:什么叫“不须归”?

  陈紫晴:不须归,就是那个,那个,那里的风景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他就“不须归”,不想回家。

  师:嗯,她不仅说出了“不须归”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家”,还说出了原因,是因为这儿的——

  生〔杂然〕:风景很美。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来,请你说。

  生:他想把鱼钓满,满载而归。

  师:噢,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默然,不知所谓。

  师:来,读一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披着蓑衣。

  师:哦,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大家快点看看注释,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这箬笠和蓑衣,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的插图来看一看。你看明白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了没有?

  生:“箬笠”就是竹子编成的斗笠,“蓑衣”是草做成的防雨用具。

  师:那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

  生〔杂然〕:雨帽/雨衣。

  师:对了!他戴着雨帽,穿着雨衣,不愿意回家,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因为这儿的风景——

  生:太美了。

  师:是的。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来,读一读!

  生: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师: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

  生:画。

  师: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生标画。师巡堂。

  师:好,已经有同学找到了,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来,发现了哪些景物?

  生:我发现了“西塞山”。

  师:嗯,西塞山。

  生: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斜风细雨——一共有多少种?

  生:九种。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

  生:“西塞山”用绿色。

  师: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西塞山里面长满了树,所以山清水秀。

  师:山清水秀,说得很好!绿色的西塞山。

  生:我想把白鹭,画成白色。

  生:桃花画成粉红色。

  生:把流水画成绿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可以更清澈。

  师:把流水画成绿色,会更清澈。老师想起了一句词:春来——

  生:江水绿如蓝。

  师:还有吗?

  生:我想把鳜鱼画为淡黄色的。

  师:淡黄色的鳜鱼。还有吗?

  生:箬笠和蓑衣都可以画成青色和绿色。

  师:哦,绿色和青色实际上差不多,可是作者在这里却说“青箬笠,绿蓑衣”,可见他非常注意遣词造句。好,请同学们看黑板。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写在画纸上,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写呢?比如[教师示范西塞山、白鹭、流水、鳜鱼,把“桃花”和“斜风、细雨”预留给学生写]

  生受邀上讲台板书。教师给予指导。

  师:还没有写完的同学先放一放,我来看看这两位同学写得怎么样?评一评。

  生:还可以。“蓑衣”的“蓑”字写错了。

  师:哪里错了,告诉她。

  生:没有那个点了。

  师:“蓑衣”的“蓑”字也是一个生字,来,跟老师一起写一下。

  生跟随老师写“蓑”字。

  师:“蓑衣”的“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两岸是桃花。有没有同学发现她们写得很好的地方?

  生:她那个“斜风细雨”写得很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风一吹那些细雨,细雨就斜了。

  师:风吹细雨,细雨就斜了。很有画的意境。好,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

  生:《渔歌子》

  师:一起来读。

  生齐读《渔歌子》。

  师: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这是一幅很优美的画。

  生:这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画。

  师:山清水秀,五彩——

  生:缤纷。

  师:五彩斑斓的画。这仅仅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静止不动的画面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可能没有认真听讲]:因为这个还代表了一首词。

  师:它是一幅静止不动的画吗?

  生:因为白鹭会飞,流水会流,鳜鱼也会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师:这让人感到是一幅动的画。好,闭上眼睛,让我们把自己放到这幅美丽的画卷中。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或是徜徉在流水两岸,或是独坐于溪畔桥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播放音乐]正是春汛时节,听……远处,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在蒙蒙的雨景中若隐若现,一行白鹭展翅飞向青天,发出清脆的鸣叫。近处,一湖碧绿的春水,岸边的桃花开得红颜似火,柔和的春风中,片片桃花带着晶莹的水珠飘落水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请你来说。

  生:我看到了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听到了流水的响声,闻到了桃花的香味。

  师:你看到的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生:我仿佛感觉到了在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钓鱼,我满载而归,白鹭从我的上面飞过。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生:我觉得很开心。

  师:还有吗?

  生:我好像走过了一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

  生:我看见云雾迷蒙的西塞山,听到了阵阵流水声,闻到了桃花的芳香。在碧绿的流水中,还有游来游去的鳜鱼。

  师:词人最喜欢这美丽的景色。

  生:我看见了斜风细雨中的西塞山,若隐若现,出现在我的眼睛里面。然后,我还听见了那些白鹭叫的那些鸣声,听起来很好听。我还闻到了桃花的花香,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还看到了水里的鳜鱼又肥又美,想到晚上又可以大吃一顿。

  师:啊,你看她的表情,好美,是不是?同学们,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真想用《渔歌子》来赞扬它!

  师:那我们就用《渔歌子》来赞扬它!

  生〔配乐朗读,语调中呈现出了词的意境〕:西塞山前……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读,感悟词中的情感

  师:你愿意归去吗?

  生:不愿意。

  师:你呢?

  生:也不愿意。

  师:张志和呢?

  生:更不愿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杂然〕:因为“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老师想,你们应该看到了词人的神情。“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来!

  生:悠然自得。

  生:渔父很享受的感觉。

  生:自由自在。

  师:自由自在,说得真好!是的,张志和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就喜欢这种悠闲,这种自在。〔板书〕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还下着斜斜的细雨,他依然写道——

  生〔饱含情味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依然写道——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和词。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

  生读和词。

  师:她读得很有感情,是不是?

  生:是!也很有节奏。

  师:那么,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草堂松径jìng已胜攀。一起来读!

  生:草堂松径jìng已胜攀。

  师:会读了,有本事;读懂了,更了不起。你们读懂了吗?

  生面面相觑,默然不作声。

  师:有的同学不敢自信地回答我。那我问一问,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生:回去,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还”是什么意思?

  生:回!

  师: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赶紧——

  生:回家!

  师:好,我也来劝劝大家。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深情地] :且须还。

  生[深情地]:不须归。

  师[激qing地]:且须还!

  生[激qing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啊!哥哥知道答案吗?

  生:不知道。

  师:那么,请你用词来告诉哥哥[出示课件]。怎么来写呢?可以写“西山青,白鹭飞,烈日当头不须归。”你还可怎样写呢?来,拿出你的笔,在纸上写一写。

  生写“词”,教师巡视。

  师:好,他很快就想回答了。来,听一听。

  生:桃花没,鳜鱼肥,烈风暴雨不须归。

  生:鳜鱼肥,桃花美,天打雷劈不须归。[众笑]

  生:风景好,鳜鱼肥,暴雨斜风不须归。

  师:斜风?不够强烈,暴雨疾风不须归。

  生:风景好,水又绿,还为满足不须归。

  生:斜风吹,细雨下,斜风再大不须归。

  生:桃花香,鳜鱼肥,悠然自得不须归。

  生:桃花美,鳜鱼肥,迷人风景不须归。

  师:风景太美了,他——

  生:不想回去。

  师:是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

  师:怎样记载得呢?读!

  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

  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

  师:你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不装鱼饵却能够钓到鱼?

  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

  生:他钓了一些休闲回来,让他自己的心平静。

  师:是啊,厌倦了官场的明争暗斗,他把什么钓回家了?

  生:悠闲!

  师:自在!

  生:因为鱼儿很多,不用鱼饵,自己就自投罗网了。[众笑]

  师:这是一个神仙在钓鱼啊!

  生:他钓了很多东西在脑海里。

  师:是啊!张志和不仅钓到了美丽的风景,让桃花的芬芳铺满他的生活,而且他更钓到了一份——

  生:悠闲自在。

  师: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来一起读。

  生:心志平和。

  师: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

  生[有情感地]:渔歌子……

  师:斜风细雨——

  生[悠长地]:不——须——归——

  师:再读一次!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它是唐词的宗祖,也成为后代文人墨客争相填和的范本。后代文人对它推崇之至,你们看,这一首[课件出示]苏轼的《浣溪沙》。自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浣溪沙……

  师:你来说说!

  生:有些句子和《渔歌子》当中的一模一样。

  师:是不是?

  生:是!

  师: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所以他把张志和的句子放进了自己的词里。让张志和笔下的美景,百年千载地悠悠回荡。一起读!

  生[有词的味道地]:浣溪沙……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

  生:西塞山

  师: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生:张志和

  师: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

  师:渔歌子

  师: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起。

  生和着音乐背诵整首词。

  师:好,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师:跟后面的老师说再见。

  生[挥手]:再见!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5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5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著书亦名

  《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

  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

  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

  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

  西塞山在长江边。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

  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赖读一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2、这“渔歌子”又名“渔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3、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4、(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生1读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7、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8、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9、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 作者是谁? 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19、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词中写了词人吗?从哪儿看出来?师: “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面对此情此景,他心情如何?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10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赛课,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习,以求更上一层楼!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11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以画词的形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自我介绍姓名及姓名来历,导入

  2、介绍张志和。

  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和名字有关的话题,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你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

  咱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师介绍。3、揭示课题。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词,以前接触过吗?

  谁知道什么是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首张志和写的《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初步感知。

  1、生自由读词,把生字读准,把词念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诗,教师评价后全班齐读。

  3、同学们,读了之后,发现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4、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他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5、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共九种)

  (相机理解“箬笠、蓑衣”)学诗词的时候,咱们千万别忘了书上的注释,它可是咱们学习古诗文的好帮手。

  6、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如果这就是一张画纸,老师要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到这个框里,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

  (师板书“鳜鱼、蓑衣、箬笠”,边写边提示生字“笠”的写法)

  7、生仿照教师板书完成九种景物的填写,师巡视指导。

  8、指名上台板演,师生评价(相机指导“鹭、塞”的写法)。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同学们,来,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生齐读后试诵)

  2、同学们,你们发现词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呢?(春季)

  3、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师配乐范读)

  4、师生交流。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词人坐在船上,他的视线回到溪边,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桃花?怎样的流水和鳜鱼?

  词人张志和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卷里,如此美景,怎不令人陶醉,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渔歌子》来——

  5、读诗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就能进入诗的意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山水不回家,就也用《渔歌子》的词牌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出示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哥哥在叫弟弟干吗?你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就是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请你们用词来回答。

  3、讨论:为何不归?

  出示作者资料。

  从资料中你读到了什么?

  再读词,你明白什么了?

  学诗词的时候,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我们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就让我们带着对张志和的了解,再一遍读《渔歌子》。(生齐读)

  五、补充拓展,总结升华

  1、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生说话练习)

  2、引诵《渔歌子》。

  3、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4、齐诵全诗。

  5、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咱们也来唱一唱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心志平和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12

  《渔歌子》教学反思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文《渔歌子》,整个教学十分顺畅,无论是学生的诗句理解,还是对诗句的背诵,都让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厚。在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品味这首词的时候,外面下起了蒙蒙细雨。突然间我发现了外面的雨很符合《渔歌子》的诗歌意境:斜风细雨!于是乎我马上组织学生静静地走到窗前观察外面的小雨,学生看着看着就兴奋起来,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我发现了现在的情景可以用到古诗里的词句!”我及时的提问说是什么呢?他们纷纷答到:“斜风细雨!”看来只要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领悟力是很高的。所以当我们再一起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感情释放得非常到位!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课上采用竞赛活动,分男女两组背诵此词,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渔歌子》课堂实录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眼前仿佛出现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和多媒体课件,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绘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展示词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样始终都以学生为主体,人人有机会发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探究设疑,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

  (2)、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

  (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指名说)

  (师小结,课件展示:这首词的作者借这样一幅春江水涨、细雨濛濛、渔翁迎风冒雨垂钓的画面,抒发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再由教师凭借课件进行小结,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教师:现在就请大家带着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词中的意境。

  2、配乐朗读:指名朗读,小组轮读,全班齐读。

  3、配乐有感情地背诵,感悟意境。(出示课件)

  4、课堂练习:找一找。(出示课件: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词中的错误)

  5、欣赏歌曲《渔歌子》。(出示课件)

  6、教师结语: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去表达春天、描绘春天吧!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了“读、背、找、唱”四个小环节,环环相扣。前三个环节,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不自觉地了解了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查漏补缺。最后那优美的歌声又让学生情绪高涨,身心都体验到了最佳的轻松感、愉快感。】

标签: #《渔歌子》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