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佚名 36 0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精选17篇)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1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说实在的,我自己也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内涵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在引领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1、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课文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热爱生命、在遭遇挫折时与命运抗争。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小“意外”。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今天在教学完了《生命生命》这一课后,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教学《生命,生命》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去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我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纯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因此我力求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qing;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qing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

  生命因感悟而精彩──《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三山学校 俞红素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作品,通过飞蛾求生、瓜苗抗争、倾听心跳三个生活中极小的事来感悟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从而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第一次听这堂课是在一个月前“宁波之春”诗意课堂展示会上,当时感觉教师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加上音乐渲染,确实很有诗意,学生的发言也非常精彩,但是总感觉如果移植到我班来上,效果肯定不一样。课前,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发觉这篇课文原来是七年级的课文,七年级上的课文叫四年级的学生来理解,来感悟人生的道理,首先是认知规律上的难点,再加上是我们这些学生的课外阅历肯定比不上海曙中心的学生,不善于引导,课堂也许会出现冷场。怎样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想起《触摸春天》那课的教学,我转换角色的方法,移景移情,带领学生走近文本,与文中主人公对话,课堂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课前先渗透了一些课外阅读,《峭壁上的树》、《在黑暗中写作的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感受这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人,虽然生命短暂,生活坎坷,但是却创造了非凡的价值。还叫学生收集背诵了一些关于生命的名言,初步感受生命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采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移景移情,引导学生说出真实的感受:

  师:如果你就是那只被握在别人手中的飞蛾,你会怎么想呢?

  生:我会想,我已经飞不动了,但我只要努力挣扎,就会有生的希望,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师:好,把你的坚持读出来。

  生:但他……

  师:是你……

  生:我挣扎着,极力鼓动翅膀。

  师:如果你就是那只被握在别人手中的飞蛾,你会怎么说呢?

  生:我会说,千万别杀我,我也是一条小生命啊。

  师:是啊,我也是一条小生命,我也想生活啊。把你渴望生存的迫切心情读出来──(生读“我挣扎着,极力鼓动翅膀”)

  师:如果你就是那只被握在别人手中的飞蛾,你会怎么做呢?

  生:只要有一丝生活的希望我决不能放弃,我要想办法逃脱。

  师:所以你会──

  生:我会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这个片断中,学生把自己当成那只掌握在别人手中的小飞蛾,自然会联系实际情况,体会更真切,引导感悟和指导朗读浑然一体。在下面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比如“请同学们伸出手来,你看,有一只飞蛾正在你的手中跃动,你感觉到了什么?”“小小的飞蛾呀,既然你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九天,你为什么还要如此挣扎呢?”“种子们,当你们被人不小心遗落在砖缝中时,你首先想到什么?”“当你们使劲要生长时,会遇到哪些困难?”“让我们比上眼睛,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飞蛾着急,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但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介绍杏林子的事迹后,请学生说说哪些人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哪些人在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因为有课前阅读的铺垫,学生列举了张海迪、海伦、尼姑拉等生命有限却价值无限的人,也说了世界恐怖分子无端制造战争,不仅浪费自己的生命,而且残害更多人的生命,是可耻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浪费时间就是糟蹋生命,帮助别人就是快乐的生命,在此基础上,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拼搏而精彩,生命因黎明而精彩,生命因生命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请在‘生命’前面加上一个动词,如:珍惜生命。”同学们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来了,纷纷说出了“关爱生命,放飞生命,展望生命,充实生命”等,我惊喜之余,请每个同学执笔写出对生命的感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后来,我把他们的“经典名言”都整理了一下,冠以美名:“401班同学对生命的感悟”,打印出来每人一份,有作品录用的同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自豪地念着自己创作的“名言”,没有录用的同学说,我又后悔又羡慕,后悔的是为什么不把自己写好的及时交上。带回加给家长看后,有位家长写着:“看了同学们对生命的感悟,我不禁想说,生命因你们而美丽,生命因你们更精彩!”通过这节课,我感到同学们不仅有生活感悟的收获,而且有创作成功的喜悦,课堂因感悟而精彩,生命也因此而精彩。我与我的孩子们一起收获着,一起快乐着。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2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3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4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一)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何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无疑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始终围绕:“生命”这个中心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了六个板块进行教学:一是话说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感悟生命(第一课时)四是表达生命,五是书写生命,六是升华生命(第二课时)

  我特别赞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关于文科教学的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还文章以画面,还文章以旋律,还文章以意象,使学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觉、想象中舒展自由的精神,展现生命的活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阅读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种种激情、酣畅和快乐。所以,本课教学,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唱响对生命的赞歌。

  我看过好多有关这课的案例,但大多都是才用平推式的读和悟,随意性较大,三个事例的解读学生层面往往是平移式的,梯度和层次性不明,如果太开放的话,会让自己在课堂上失去方向。如何让自己的问题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于是我把三个事例作为一个整体来做纵向处理,使每一次的读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第一次是以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展开,第二次是作者开始对生命做何思索,第三层次是以一个怎样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为探究阅读的话题开展三个事例的深度探究。三个事例精读的过程中,又才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比如第一件事例是才用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想象情景对话。第二件事是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感悟瓜苗顽强的生命力。第三件事是通过背景资料的拓展运用。当学生了解到杏林子的身体状况,插入杏林子对自己生活的痛苦感受,体会到她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再引导孩子们去想象说,当杏林子看到奋力求生的飞蛾时她想……,当她看到墙角砖缝中的瓜苗时,她告诉自己……当她听到自己沉稳有力的心跳时,她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上文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谈出了作者要顽强活下去的肺腑之言。这些环节都是非常成功的。师生、生生、生文之间开展了深入地对话。这样的对话是成功的。我很高兴。

  预设往往是完美的,理想的。但是课堂却是动态生成的。不同的学生,上课老师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在讲读第二件事例时,学生竟然会读不出该强调的部分。由于自己心急,最后的八个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我拼命地提醒,让学生试读好不容易做到了,真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读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不去猜测,不去可以强加给他们我的遗愿,只是老师自己示范朗读再与学生读的进行比较,学生不就是一目了然了吗?这就是老师临场的调控能力和教育机制和智慧的缺失。好好努力,我想我会做得更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二)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原文: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那?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5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长征小学 邹进娜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三件小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进而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在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

  一、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过和学生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以悟其理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使感悟得到升华,感受得到释放。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华

  学生结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迹,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以“生命因──而美丽”,体现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谈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别人服务而美丽、生命因为诚实而美丽、生命因努力学习而美丽、命因珍惜时间而美丽、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

  语文学科是个语言积累的学科,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表达语言的规范,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文峰小学校 李媛媛 

  回想起本人足足准备了一个星期,自认为准备充分的《生命生命》一课,我至今还心发跳脸发烫:一篇短小精悍,语言质朴,思想含蓄深邃的文章,一个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围绕生命写得三件事”,我却还紧紧地抓着“简练精悍”有些过高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探究,,并让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按照我的理想把答案一一说出来。难道这就是我的课堂?把课堂模式化,只能按自己的预先设计按部就班地上课,离开了教参、教材、教案,就无法上课,难道这就是新课堂?

  审视和反思使我认识到:

  1、新课堂要求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但只有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货真价实”的。

  2、新课堂要求教学情景化,但不是为情景而情景,而应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的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是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控的画面,应学生动而动,应情景而变,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参照特级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来上的,大同小异,但效果并没有预期那么好。看来我们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其实,仔细想想,特级教师之所以“优”,之所以“特”,就在于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选择最佳策略进行教学。是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就必须从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教师个性出发,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进行创造性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们不妨借鉴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但决不能完全照搬,应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同时从实际出发,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教师的个性特点也不容忽视: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教师的个性不同,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也应符合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教法。我想,本人属于激qing类的教师,不适合上一些说明文、平淡的叙事文。

  存在的困惑是:学期初,课本就发到孩子们手里了。孩子们不止一次地接触文本。一个再感人的故事,再优美的文章,读的多了,也就不怎么感人了,因为这个故事、这篇美文,已经打动过他了。如果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文本,阅读的积极性一定更高。因此,似乎有好多课文的教学设计很少有操作的机会。

  在读中思索 在悟中升华──《生命生命》第二轮公开课教学反思

  湖北省襄樊市人民路小学 李红梅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通过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7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今天在教学完了《生命生命》这一课后,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教学《生命,生命》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去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我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纯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因此我力求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何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无疑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始终围绕:“生命”这个中心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了六个板块进行教学:一是话说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感悟生命(第一课时)四是表达生命,五是书写生命,六是升华生命(第二课时)

  我特别赞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关于文科教学的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还文章以画面,还文章以旋律,还文章以意象,使学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觉、想象中舒展自由的精神,展现生命的活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阅读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种种激情、酣畅和快乐。所以,本课教学,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唱响对生命的赞歌。

  我看过好多有关这课的案例,但大多都是才用平推式的读和悟,随意性较大,三个事例的解读学生层面往往是平移式的,梯度和层次性不明,如果太开放的话,会让自己在课堂上失去方向。如何让自己的问题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于是我把三个事例作为一个整体来做纵向处理,使每一次的读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第一次是以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展开,第二次是作者开始对生命做何思索,第三层次是以一个怎样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为探究阅读的话题开展三个事例的深度探究。三个事例精读的过程中,又才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比如第一件事例是才用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想象情景对话。第二件事是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感悟瓜苗顽强的生命力。第三件事是通过背景资料的拓展运用。当学生了解到杏林子的身体状况,插入杏林子对自己生活的痛苦感受,体会到她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再引导孩子们去想象说,当杏林子看到奋力求生的飞蛾时她想……,当她看到墙角砖缝中的瓜苗时,她告诉自己……当她听到自己沉稳有力的心跳时,她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上文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谈出了作者要顽强活下去的肺腑之言。这些环节都是非常成功的。师生、生生、生文之间开展了深入地对话。这样的对话是成功的。我很高兴。

  预设往往是完美的,理想的。但是课堂却是动态生成的。不同的学生,上课老师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在讲读第二件事例时,学生竟然会读不出该强调的部分。由于自己心急,最后的八个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我拼命地提醒,让学生试读好不容易做到了,真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读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不去猜测,不去可以强加给他们我的遗愿,只是老师自己示范朗读再与学生读的进行比较,学生不就是一目了然了吗?这就是老师临场的调控能力和教育机制和智慧的缺失。好好努力,我想我会做得更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8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3月11日,郝洁名师工作室到大朗镇鸣凤小学开展本学期第一次外出交流活动。我根据工作室安排,为大家执教了一节四年级研讨课《生命 生命》。

  一、我对作品的理解

  《生命 生命》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精短美文,表达了她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索和决心与命运奋力抗争的坚定信念。我们都知道,杏林子从12岁起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这种病完全无药可治,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我们可以想象杏林子身心饱受的病痛煎熬。“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这是杏林子曾经最真实的想法。如果这样的命运落到我们任何一个人头上,冒出这样的想法,都是自然的事情。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便是极好的证明。

  然而,杏林子在一番极痛苦的挣扎之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身份贵贱,无论身体健康与否,都可以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领悟!因此,杏林子在信念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取得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项项辉煌!杏林子的人生令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在《生命 生命》一文中,开篇就摆出了作者自己长期以来思索的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其实,这就是作者在思考:我的生命意义究竟何在?我为什么活着?我这病残的身躯存活在这世上有什么意义?……也许是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特别敏感吧!世间的万事万物总会引起作者的无限联想。在“我”手中奋力挣扎的飞蛾,砖缝中的瓜苗,这些弱小的生命对生命的渴求和所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令“我”震惊、让“我”震撼!在我看来,飞蛾、瓜苗,就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影,也许,杏林子就是这么想的:“我”的生命不就是像飞蛾、瓜苗一样卑微、一样脆弱、一样短暂吗?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到自己强有力的心跳,幡然领悟:“我”虽然病痛缠身,但是“我”与常人没有区别!最后在结尾表明自己的坚定决心: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一定要让自己活得光彩有力!自此,一篇美文浑然天成!

  二、我对教学的设想

  接到上课的工作,我对教学产生了如下几个想法:一是就文本的理解而言,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为宜?二是就语文而言,本课的训练价值何在?也就是说,我应该拿它来培养学生哪几个方面的能力?三是就教学方法而言,如果摒弃传统的串问串答模式,还能做出什么突破?

  基于以上思考,我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在文本内容理解方面,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到生命的可贵、顽强和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即可;第二,在本课的训练价值方面,我觉得应该着重体现对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第三,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我主张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有趣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增长本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少提问,少灌输,应该多激励,多引导,多点拨,保证让学生学得积极,学有所获。

  因此,全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板块:

  识记词语:识记一批雅词。

  趣读课文:加入一个句子。

  练习说话:练说一个句子:生命就是                  。

  认识作者:介绍作者生平。

  学习写法:换掉一个段落。

  考虑到我对学生情况不熟悉,临上课前,我将最后一个板块改为了“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就文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句子质疑,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我对效果的反思

  教学任务完成之后,郝洁老师和工作室的伙伴们、鸣凤小学的同行们给了一些溢美之词,也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就我自己的判断而言,整个教学比较顺畅,学生参与度较高,思维活动比较积极,教学效果整体尚可,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避免:

  一是教学设计方面,要做得更精细更巧妙一些。比如,第一个板块,识记词语,当时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文本,更没有预习,所以将我认为比较重要而且难懂的一些词语的意思直接呈现了出来,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这种方式应该做得更巧妙一些,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形式可以再多样化一点,更活泼一点。再比如,第三个板块,练说一个句子,让学生用“生命就是       ”的句式练习说话,有些牵强,学生不习惯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我已经将范例由“生命就是奋力求生的飞蛾”改为了“生命就是飞蛾奋力求生的欲望”,但还是不够准确。在课后我进一步想:作者并不是在阐释生命是什么,而是在告诉我们读者:尽管那些生命是如此弱小、如此短暂,但是它们都如此珍惜生命,表现得如此顽强,更何况人呢!

  二是教学机智方面,要反应更迅速更敏捷一些。比如,教学的第二个板块,将一个句子加到文中,因为我的反应不够机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活动效果。第一个学生答对了,我请他坐下,缺少大张旗鼓的表扬!因为,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如此难题,实属难得!但是我的评价太一般般了,好像该生的的回答早在预料之中理所当然一样,失去了一次激发学生“斗志”的绝佳机会。第二个孩子在给第三自然段加句子时,出现失误,这本应是预料之中的,我却对他缺少必要的引导,仅仅是简单地否定其答案,浇灭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至此,课堂陷入被动!一个精彩的“包袱”没有抖开!再比如,课上对少数学生的错误回答未能即使予以指正,也说明我对学生发言的倾听还不够仔细,判断还不够敏锐。

  三是教学节奏方面,要调控得更好一些。哪里要动起来,哪里要静下去,哪里要详细展开,哪里要简略带过,哪里要个人动笔,哪里要集体交流……都需要在精巧设计基础上,用良好的课感来调控。在这方面,余老师真不愧是顶尖级大师,需要我去好好学习!在这节课上,我安排了学生的质疑,学生在深刻思考基础上,提出了不少好问题,只是在解答学生问题上,有的问题耗时太多,不够简洁;有的回答还不够到位,有欠详细。

  第一次在这样“紧”的情况下上课,感觉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我自己感觉收获很大,如果下次有机会再上《生命生命》,有信心能上得比这次好!再次谢谢伙伴们的鼓励和帮助!

  生命的颂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细致刻画,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

  这篇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有点难,不是难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上,而是理解重点句子。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积累又相对较少。如何让学生从文中普通的事物中感悟生命的含义,体会杏林子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命运不幸的不屈。如何让这两个“生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三个难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一、创设情境,用经验催生感情。

  “生命”对11岁的孩子来说是个沉重的话题,为了让孩子们能真正体验这个沉重的话题,在第一个事例中,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帮助孩子走进生命的内涵。

  情境一:假如你是那只被握在手中的飞蛾,你会怎么想?

  情境二:伸出手,合上,现在你的手中就握住了那只飞蛾,你有什么感觉?

  这个时候,学生就成了那只危在旦夕的飞蛾,成了那个握住飞蛾,掌握飞蛾命运的人,同飞蛾一起思考,一起挣扎,一起极力鼓动双翅。再加上老师的动情讲述,了解了飞蛾平均只有7天的生命,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飞蛾为了这7天的生命,为了能活着,如此奋力拼搏,求生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啊!

  二、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一道感受生命的珍贵,领悟生命的真谛。因为生命这个概念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就会上成空洞、乏味的思品课,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学习第二段时,引导学生从品味词句和设身处地(飞蛾被抓住了,它会怎么想)中领悟;学习第三段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切身体察中领悟;学习第四段时,从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中促进学生领悟。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珍爱生命、让生命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有了深刻感受。

  三、注重学法指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讨论交流、换词、分析重点句子”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围绕“在作者杏林子心中,生命是什么,她对生命有着怎样的思考?”这样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去深入思考,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画面、角色置换理解了一只弱小的飞蛾、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对生命的热爱。并通过诵读生命的格言,探究思考生活中像杏林子一样珍爱生命的人还有哪些?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书写生命的感言,将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丽,在学生有了深刻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表达的训练。多方面、多层次、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也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不只是单单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我在教学的设计上从三个事例入手,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又设计了有关生命的格言;发现身边像杏林子一样珍爱生命的人;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书写生命感言;将生命的真谛“生命有限,价值无限”送给身边的人,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这些环节的设计将本课的内容一步步延伸,使文章的内容得到升华。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做课年级:培正小学三年级)

  【文本解读】

  《生命 生命》,中国台湾已故女作家杏林子的代表作,一篇四百多字的小文。初读,疏淡素洁;再读,意韵绵长。细微之处见精神,点滴之中写生命。解读《生命 生命》一文,留给我三个“惊叹”。

  一叹其人——“天使走过人间”

  “当天使走过人间,消失了,蓦然回首,我们才知道她曾经来过,一点一点地把善良、勇气与爱的种子播在我们的心上。”——凤凰卫视《天使走过人间》。

  杏林子十二岁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坏死。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逝,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疼痛、剧痛、狂痛伴随着她。她腿不能走,腰不能动,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她只能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

  就是这个身体已经瘫痪了百分之九十的杏林子,却让生命怒放如夏花般绚烂:40多本著作,“中国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中国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

  无法言喻的伤残,无法言喻的豁达与坚毅,无法置信的成就,这三者,如何能划上等号?大大的惊叹和疑问交织萦绕!

  二叹其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在快乐中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细读《生命 生命》一文,杏林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以“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验证了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

  飞蛾求生,是“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求生的固执。这是一个生命生存的尊严和权利!这使得作者大为“震惊”,忍不住放了它!这震惊,不仅仅来自于一个小生灵的抵命抗争,更来自于对一个独立生命的敬畏!

  瓜苗生长,是“冲破坚硬的外壳,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两个“竟”,不啻于两声对生命奇迹的惊叫,不啻于两声对生命不屈的赞美!付出这样艰苦卓绝的努力,仅仅只能活几天,值吗? 跟上两个事例相比,

  “静听心跳”,似乎平淡了些。初读时认为口号太多,不值得一品。细读之下才发现,这哪里是口号,分明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意味悠远的是下面一句: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是白白糟蹋这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还是好好使用生命?一种紧迫,一种焦急,一种责任,油然而生。

  三叹其情——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杏林子

  杏林子到底要告诉我们关于生命的什么呢?《生命 生命》究竟要诉求什么?唤醒什么?

  《生命 生命》一文,讴歌飞蛾求生的顽强;惊叹瓜苗绝处求生的不屈;体认生命的自我责任。继续品读,发现文字之中,暗藏玄机。飞蛾——瓜苗——心跳。虫——草—— 己。飞蛾也珍惜生命眷恋生命,这是在一次为了驱除“骚扰”的偶然遭遇中感悟的;砖缝中排除万难求生存的瓜苗,这就需要主观意识上的密切关注。当这种偶然和关注敲打着杏林子那颗善感的心,从而转为一种对自我生命的观照和反思时,她才蓦然发觉,原来,生命,或者说生命的方式、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一切要由自己负责!“要珍惜生命,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是一个由外物到自我内心的递进性的体察过程,一个对生命层面的思考越来越宽泛深刻的过程。

  我们可以推想,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发现,或者说这样一些发现,让作者坦然地认可了命运交付她的一切苦痛——“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 “在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 她在膝盖上架上小木板,用两个手指夹着笔写作她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病中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所以,她的生命,成为了一桩奇迹。

  【思考】

  文章的内涵很深,对于三年级来说,生命是个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值得品读的细节很多很多,必须要有所取舍。课堂的容量大,如何留给学生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流淌的地方?在经过痛苦的选择之后,我忍痛割爱,将目标定位为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体悟生命的启示。在体悟生命的启示方面,从两个层次来进行,一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二是感悟作者的思考。在对“生命的启示”的表达上,应该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

  【策略和反思】

  1、活用资料,“文”“人”合一

  飞蛾和瓜苗的故事,其实就是作者对自我生命的观照和反思。杏林子本身的故事,比《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更震撼人心,如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在设计时,我将杏林子的背景资料整合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在本节课中,作者的资料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杏林子写作的不易,与学生前面的猜测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激起学生的思考,唤起阅读期待;第二次,再次出现杏林子的“四个不能”和她的成就。通过这些资源的拓展和补充,将带给学生更多的震撼,让学生将杏林子与飞蛾、瓜苗对照起来进行思考。从而让单薄的文本内容更加血肉丰满,使学生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加深对生命的感悟,更加珍视生命,更加敬畏生命。这也为下一节课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讨论奠定了学习的基础。

  遗憾的是,在教学实施时,我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将三者对照起来,从而体悟出杏林子对待这两个生命的态度,而直接把落脚点放在了在飞蛾和瓜苗给作者的启示上。这使得整个教学的层次感在这里有所欠缺。

  2、活用词语,提供学习的支架

  “挣扎、不屈、负责”三个词,是三个事例要传达给读者的,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三个词的听写和呈现,为后面的概括内容、细读体会降低了难度,为学生提供了支架。学生在和文本对话中,可以以这几个词为支撑,但又不拘泥于它们,从而实现多元解读。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这个支架确实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3、活用学法,在对话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阅读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作者背景资料与课文的整合,是人与文的对话;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在想象、朗读与讨论交流中理解,也是人与文,人与人的对话;在“生命是什么”的不断追问中思考,也是一种对话。多种学法的运用,为对话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抓住关键词想象:在本课中,我以“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飞蛾的挣扎(瓜苗的不屈)”为话题,引领学生去抓住重点的句子,畅谈自己的感受:a、“但他挣扎着。。。。。。那样强烈!……鲜明!” b 、“那小小的种子里……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通过咬文嚼字、想象、感情朗读让学生去体认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挣扎”?什么是“极力鼓动”? 让学生读出飞蛾的对生命顽强的抗争。让学生在“竟然、竟”两个“竟”字中读出瓜苗的不屈向上,读出自己的出乎意料与震撼。从而让学生体悟到,生命是永不放弃,生命是不屈向上的决心!

  联系作者、联系生活理解:从课外补充的大量资料,为学生感悟生命提供丰富的文本和经验支撑。比如,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回顾飞蛾、瓜苗和作者带给我们的生命启示后,以“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画面打动着你,震撼着你?”为话题,引领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然后,设计了“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坚持,是废墟下不放弃求生的手。生命是 ”这样的练习,进行一个思维与表达的训练。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有两个遗憾:

  1、设计本身有硬伤,提供的范例太抽象,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将对生命感悟的表达从抽象到具体。假如能换成“生命是什么?飞蛾告诉我们,生命是遇到危险,激励挣扎;瓜苗告诉我们,生命是遇到困难,不屈向上; 告诉我们,生命是 ”这样的句式,学生的表达可能就会更加丰富和具体一些。

  2、反馈不够机智。在课堂中,有两个学生发言时都动情地讲述着汶川地震中关于生命的故事,我也及时地引导学生说出了这两个故事带给他们的生命的启示。但是,在随后看图片,写感受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资源,就以学生的发言为范例,启发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得更加具体。所以,有部分同学的发言仍然停留在“抽象 ——抽象”的阶段,没有得到提升。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写到这里,不由又对这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后,真心地感谢所有关爱我的老师,有你们,我真幸福!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9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一)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何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无疑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始终围绕:“生命”这个中心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了六个板块进行教学:一是话说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感悟生命(第一课时)四是表达生命,五是书写生命,六是升华生命(第二课时)

  我看过好多有关这课的案例,但大多都是才用平推式的读和悟,随意性较大,三个事例的解读学生层面往往是平移式的,梯度和层次性不明,如果太开放的话,会让自己在课堂上失去方向。如何让自己的问题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于是我把三个事例作为一个整体来做纵向处理,使每一次的读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第一次是以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展开,第二次是作者开始对生命做何思索,第三层次是以一个怎样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为探究阅读的话题开展三个事例的深度探究。三个事例精读的过程中,又才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比如第一件事例是才用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想象情景对话。第二件事是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感悟瓜苗顽强的生命力。第三件事是通过背景资料的拓展运用。当学生了解到杏林子的身体状况,插入杏林子对自己生活的痛苦感受,体会到她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再引导孩子们去想象说,当杏林子看到奋力求生的飞蛾时她想……,当她看到墙角砖缝中的瓜苗时,她告诉自己……当她听到自己沉稳有力的心跳时,她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上文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谈出了作者要顽强活下去的肺腑之言。这些环节都是非常成功的。师生、生生、生文之间开展了深入地对话。这样的对话是成功的。我很高兴。

  预设往往是完美的,理想的。但是课堂却是动态生成的。不同的学生,上课老师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在讲读第二件事例时,学生竟然会读不出该强调的部分。由于自己心急,最后的八个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我拼命地提醒,让学生试读好不容易做到了,真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读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不去猜测,不去可以强加给他们我的遗愿,只是老师自己示范朗读再与学生读的进行比较,学生不就是一目了然了吗?这就是老师临场的调控能力和教育机制和智慧的缺失。好好努力,我想我会做得更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二)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原文: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那?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10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囿山小学 梁丽玉

  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说实在的,我自己也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内涵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在引领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觉得这篇课文,如果单纯只是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资料,不足以能够领悟课文的真正含义,所以,上课前,我又让学生将桌子拉回了原处,我想让孩子有一次心灵的震撼,好好珍惜生命。但讲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理解的少了一些,对于珍惜生命的含义也做的还不够,有些话还没有点到,如:小小的飞蛾,就能有如此强的求生欲望,更何况我们呢?这样学生可能对生命理解的会更深刻。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黄鹂小学 王文化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倾听心跳几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篇课文,除了被杏林子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生命而感动外,更有挑战自我的意识在里面。教学设计时,我想除了以读促悟,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生命之可贵,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外,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围绕“对生命的感悟”展开,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升华为基本要点,重点放在研读赏析上。文中的三件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叙事+感受的段式来记叙,因此,找感受的句子对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重点就要解决怎么悟、悟出层次的问题。但也不能凭空地虚悟,必须凭借语言文字,在悟的时候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三处的感受不能上得如出一辙,要有变化。在感悟“飞蛾求生”时,我让学生角色转换,把自己想像成被抓住的极力挣扎的飞蛾,然后由我设问:“飞蛾啊,你是那么渺小,外表也不怎么样,已是别人的指中之物,你又何必苦苦挣扎呢?”此外,面对此景,让学生想像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所产生的感叹,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就非常真切。在感悟“瓜苗破土”时,我既让学生联系生活所见,课堂上,学生很感兴趣,各抒己见。这样教学以锤炼文字促感悟生命,课堂活力。在“静听心跳”的环节,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并介绍杏林子的简介,利用杏林子的坐在轮椅上做报告的照片中产生了灵感,让学生根据照片大胆猜测,畅所欲言,无须我“替蝶破茧”,从学生深情的目光中、动情的话语中我早已感到学生被作者感动了!

  《生命生命》教后反思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 董海莹 

  回顾十二年的教学生涯,已参加了三次学校举行的教学策略研讨会了。这次第xx届小学策略研讨突出“学生参与”的主题,本身就贴近了真实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由衷地为大道语文课迈进了真正的课堂生活而高兴。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本课属第五单元一类文。首先从课题来看,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如何把这个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话题让十岁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昵?我们知道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经历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随着对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到对生命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而彻底领悟了生命的不同含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很好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并在学生需要时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如:学生感谢同桌的提醒,老师感谢学生的补充,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课题中的两个“生命”的不同解释,课堂上呈现出辩论的情景……。这种精彩的生成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被焕发,被激活,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由平静到泛起微波再到波澜壮阔和奔涌不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设,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来自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来自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我们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要牢记教师的厚重沉淀,知识的广博,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本课中“交流新发现”和“书写生命感言”的设计都体现了读与写、言与书,工具与人文,自主个性张扬与教师指导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课结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开始了,如果教师们评价中说我成熟了,大气了,那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力行实践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坚实!

  最后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人次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与学生的参与深度的关系。

  3、教师指导的时机与学生参与的热情之间的关系。

  4、课堂所提问题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影响参与的因素有许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能精彩纷呈,让我们都来享受充满活力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11

  下面是四年级语文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今年学校围绕“有效教学”举行了课堂展示活动,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19课《生命生命》一课。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先让学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始,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关注生命,再品读词句,感受生命然后通过资料的交流,情感升华,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课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 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命。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用认真、郑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飞蛾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从对杏林子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联系实际生活举个例子来说说怎样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杏林子的决定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感悟“如何让自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学生列举了雷锋、保尔、革命先烈等人物。通过简单了解人物的事迹,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这一堂课虽然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自己在很多地方有了进步,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了让某些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个事例中占用时间比较长,以致课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2.文中的一个亮点,让学生书写生命感言,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落实在课堂上,没有达到检验学生对生命理解的程度。这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3.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还应再多样些。

  4.教师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不够丰富。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12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于文丽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三件小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进而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在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

  一、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过和学生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以悟其理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使感悟得到升华,感受得到释放。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华

  学生结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迹,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以“生命因──而美丽”,体现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谈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别人服务而美丽、生命因为诚实而美丽、生命因努力学习而美丽、命因珍惜时间而美丽、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语文学科是个语言积累的学科,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表达语言的规范,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属于讲读课文,共需2课时完成,这一单元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抒写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本篇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浅显,含义深远,很适合三段六步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能不讲的就不讲,尽量让孩子孩子们随意发挥,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一)在导入上,我用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引入课堂、这首听后令人振奋的曲子,把许多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看到很多孩子随着节奏打着拍子,体验到这位失去听力的音乐家是如何创造音乐界的奇迹的。

  (二)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中,我确定的重点是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由于3个故事都很平凡,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感悟,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朗读到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读——画——说——悟”。这就教给了学生们阅读的方法。在找好词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播,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三)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思考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的?”学生们根据课本的学习,以及课外资料的查阅,都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且提到了很多能够做到“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的名人。我觉得这个题目让学生的视线从课堂进入到生活。

  (四)测环节中,我根据课堂气氛,围绕文章的感情基调,设计了2个题目,一是文章标题连用2个生命的意义,学生们的回答都能谈到作者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呼吁人们珍爱生命,二是仿照例句“生命是挣扎的飞蛾。”来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学生们的答案很精彩,由课内到课外,用精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很多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要像飞蛾、瓜苗、杏林子一样顽强地与命运抗挣,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当然,本节课有很多不成功的地方,比如说没能引导学生自始自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些环节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课教学中我做到了这点:反复品读重点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复品读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很大特点。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一入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避免:

  一是教学机智方面,要反应更迅速更敏捷一些。比如,教学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片段,在感受作者心情时,有同学答道“不可思议”,我却没有抓住课堂的这一亮点的契机,没有关注学生的回答,而是急于要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错失了挖掘学生这一闪光点的机会,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引导,相信这既是学生的亮点,也会是课堂的亮点。

  二是教学节奏方面,要调控得更好一些。哪里要动起来,哪里要静下去,哪里要详细展开,哪里要简略带过,哪里要个人动笔,哪里要集体交流……都需要在精巧设计基础上,用良好的课感来调控。在这方面,需要我去好好学习,尤其教师的个人情感应该更丰富,这样不仅能让自己更投入,更能感染学生!这节课学生反应还不错,平时不举手的学生今天都非常积极,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掌控好,字词讲解花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作者感受自己心跳的片段讲得非常仓促。

  第二次在这样“紧”的情况下上课,感觉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我自己感觉收获很大,如果下次有机会再上《生命生命》,有信心能上得比这次好!再次谢谢伙伴们的鼓励和帮助!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13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上课文之前我就害怕我们班学生恐怕感悟不到点上,不能领悟文中的深刻含义。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通过读、理解、悟、读,学生虽然不能很深地感悟,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的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一、读书多遍,其义自见

  因为感觉这篇课文实在太深奥,学生无法领悟,就先安排读通、读熟、读透课文。利用预习、早自修、课堂多个时间段让学生自由读;通过自由读、默读、集体读、分组读、个人比赛等多种方式读;通过带着疑问读、重点词句作上记号读……一切的读都是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含义,才能深入感悟。

  二、联系实际,注重感悟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时候,学生提到“极力”时,我问学生在什么时候会极力,学生讲到了在百米冲刺的时候,在遇到抢劫的时候,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乒乓球比赛的时候……自己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拼搏,我又问那飞蛾是在什么情况下极力挣扎,学生说在生命可能马上结束的时候,这种求生、这种拼命会更强烈。在说到高潮的时候,我让一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这一句话读出来,果然很有体会,接着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学生也能激情高昂地读好这一句。在讲到“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等重点词时,我让学生用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算好好地使用,怎样算白白地糟蹋,刚开始学生不能很好举例,只是笼统地说到为祖国做贡献就是好好地使用,浪费时间就是白白地糟蹋。经过讨论和引导终于从身边的小事举例,讲到了捐钱捐物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公车上让座等是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上网、无所事是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举例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义,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14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教学第十九课《生命生命》后,自己感觉在课堂中有失有得,现在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恳请指正。

  这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生命的好文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在阅读教学中,我本着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原则,在品析课文时,既有朗读的指导,又有写作方法的指导,还注重了教学方法的多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力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合作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时,通过启发、暗示、点评让学生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在找出使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以后,我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用词,在读、思、想、议中体会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例如,从“跃动”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从“竟然”体会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在指导读句时,我围绕“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让学生联系课文谈出自己的理解,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在文本中自由地进出,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培养了语感,训练了思维。

  虽然我做了许多努力,但感觉部分学生情感并没有得到激发,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贵,不能理解“珍惜生命,不让它白白流失”的意义。也许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关。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家中孩子不多,深受父母的宠爱,可以说快乐无忧。但这种环境也使他们耽于安逸,不懂得风险和感恩,要让他们认同“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是多么困难。所以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15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静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课教学中我体现了如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料,沟通课内外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了解作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学生接收、内化、感悟、理解文章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课上让他们自己讲一讲,全班交流汇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课文并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3、反复品读重点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很大特点。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我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

  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专家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的《生命生命》这一课的教学还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对于教学中如何很好的落实教学三维目标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但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16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倾听心跳几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篇课文,除了被杏林子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生命而感动外,更有挑战自我的意识在里面。教学设计时,我想除了以读促悟,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生命之可贵,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外,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围绕“对生命的感悟”展开,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升华为基本要点,重点放在研读赏析上。文中的三件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叙事+感受的段式来记叙,因此,找感受的句子对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重点就要解决怎么悟、悟出层次的问题。但也不能凭空地虚悟,必须凭借语言文字,在悟的时候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三处的感受不能上得如出一辙,要有变化。在感悟“飞蛾求生”时,我让学生角色转换,把自己想像成被抓住的极力挣扎的飞蛾,然后由我设问:“飞蛾啊,你是那么渺小,外表也不怎么样,已是别人的指中之物,你又何必苦苦挣扎呢?”此外,面对此景,让学生想像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所产生的感叹,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就非常真切。在感悟“瓜苗破土”时,我既让学生联系生活所见,课堂上,学生很感兴趣,各抒己见。这样教学以锤炼文字促感悟生命,课堂活力。在“静听心跳”的环节,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并介绍杏林子的简介,利用杏林子的坐在轮椅上做报告的照片中产生了灵感,让学生根据照片大胆猜测,畅所欲言,无须我“替蝶破茧”,从学生深情的目光中、动情的话语中我早已感到学生被作者感动了!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17

  经过两星期的准备,我上了《生命生命》一课。课后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肯定,尤其是能得到马老师的肯定,让我激动不已。但静下心来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发现了自己的差距还相当巨大。

  一、教学设计环节合理、思路清晰,但课堂呈现还欠火候。虽然课前备课较完善,但在课堂上却没能完全发挥出来。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语言不流畅,意思表达不准确;没能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充分。

  二、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够,学生发言仍不够积极,课堂效果与预期效果还有较大差距。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的状况就不够理想,这节课准备得较为充分,问题的设计经过了较为精心地考虑,但还是没能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原因可能不仅仅是课堂教学造成的,但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调动考虑确实不够,这方面的经验也不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学习、多钻研、多实践。

  三、对课文的解读到位,但朗读的指导还很不到位。本课主题深邃,在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有所感悟,但在读者一环节上做得还很不够。原因主要是老师朗读的基本功不够,朗读指导的教学经验不足,今后要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

  四、教师语言功底不够,缺乏激情。更为严重的是,至今我还没搞清具体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也不知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五、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及时地评价,没能及时洞察学生的闪光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方面的问题并不严重,但这堂课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课前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教学时注意力没能完全放在学生身上所致。今后教学准备是还应要更完善,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锻炼。

  六、心理素质不过关,有待历练。

  总之,此次“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使我收获很多,我的课堂教学终于踏上了正确发展的轨道。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虚心的学习,积极锻炼自己,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标签: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