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佚名 31 0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精选13篇)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1

  一、制定教学目标

  人教版新教参第九页写道:“这部分相当于全书的绪论,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二是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情”。根据《课程标准》里规定的“课程目标”,我制定本节的教学要求还有:

  ①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逐步教会学生“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初步领悟“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很好地认识自然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树立正确科学观”。

  ②初步培养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③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实验--

  为了实现本节教学目标,我注重学生参与、阐明学习方法,并体现身边物理。

  1.注重学生参与

  “注重学生参与”,就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比如:

  (1)“低压沸腾”:

  教师在演示书中图0.1-1所示的实验前问学生:“停止沸腾的热水,浇上冷水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完后再追问:你猜对了吗?”、你还有别的办法,让停止沸腾的热水,不再给它加热也能沸腾起来吗?”……

  然后再指导每组学生都做“使用一个大注射器,也能让小试管里的热水沸腾起来”的“低压沸腾”实验。主要做法有:①用新购买的大注射器,到医院里去兑换使用中的大注射器,以推管用水湿润后靠其重力能自由下滑为宜。②用试管夹夹住小试管,向管里倒进装在保温瓶里的热开水,管内仅留1-2ml空间,堵紧用最小号打孔器打孔的胶塞。③将大注射器的推管用热水湿润后推进注射器前端,将注射器前端的乳头直接插进胶塞孔里,然后用力向上拉推管,小试管内热水会立即“沸腾”起来,慢慢放松推管后再用力向上拉它,小试管内的热水会第二次“沸腾”起来,再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小试管内的热水不再沸腾时为止。如果此实验进行顺利,教学时间有余,还可以指导一名学生表演“用冷水能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一次,再向瓶内再加热水,使瓶颈内仅留有2-3ml空间,塞紧带孔的胶塞,使用“两用气筒”抽气,教学效果更好。

  (2)利用市面上出售的手持简易放大镜(直径约5~10cm、焦距约9~110n,售价在2~3元/个),安排学生做图0.1-3实验,效果比使用光具座上配套的放大镜好。教师要提示学生:“什么条件改变了,才造成透过放大镜所观察到的现象(注:应为“物像”)发生了改变”?

  总之,在学生做观察实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现象,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发生的条件”,使学生逐步“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2.阐明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地思索而总结出来的”,更突出“观察、实验和思索”是学好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我们设计了下列实验(以下各实验,均先让学生猜想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再验证其猜想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突出“观察、实验和思索”是学好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而且还有利于适时地进行“想象并不一定都符合事实”等思想教育):

  (1)吹乒乓球:

  把图0.1-4所示的“吹乒乓球”实验,变为学生实验的困难是:由于人的“肺活量”有限,常见的漏斗管径较粗,所以用力吹气时,乒乓球在漏斗里旋转而不下落的时间较短。改进的办法有:

  ①在直径约3.2~4mm脱掉药皮的电焊条芯上(或直径相应的十字花螺丝刀杆上),用厚纸卷几层长约10cm纸筒,然后塞进漏斗管内,露出管外部分纸筒,用透明胶带包扎好,确保不漏气。

  ②用展平的铁筒饮料盒铁皮制作铁片漏斗:先剪出半径4~5cm圆形,再剪掉约1/4圆面积后围成漏斗型,仿上所述卷成一根长约8cm铁皮管焊牢即可。铁管吹气一端套紧一段长约3cm软塑管,以防伤唇。

  教师先演示:把乒乓球放在展平的掌心上,用漏斗口对着乒乓球水平吹气,球将很快滚动落地。再把球装进口朝上的漏斗里后问学生:谁能用漏斗向上“吹气把球吹起来?”(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下同)先让体质弱的女学生吹,再让“不服气”的体质壮的男学生吹,然后师生共同做实验,结果谁也不能把球吹起来。

  教师再演示:让漏斗口朝下后把球放进漏斗里,一松手,在重力作用下球将下落。再问学生:如果把“球装进口朝下的漏斗里先用手摁住,然后用力向下吹气后再松手,球将会怎么样”?师生共同做实验,结果出乎学生的预料,停止吹气后球才下落,学生十分惊奇;接着把球放在桌面上问学生:“不准直接用手接触球,有什么办法能把球从桌面上移到展平的掌心里”?用漏斗罩住乒乓球后用力吹气,也能达到上述要求(注:若把球放在掌心上,将漏斗内壁离球约1cm间隙后用力吹气,结果会使球向上跳进漏斗里转动,也能引起学生惊喜)。

  (2)吹铁架台:

  将自行车内胎的气门芯拔掉,在气门嘴子上接一根长约50cm乳胶管(管口另一端插进一段有倒角的短玻璃管,用以便于吹气,下同),保留气门嘴子,将内胎截取约30cm长、内胎两端胶死不漏气,用铁罐头盒皮在铁架台的铁杆上围一段长8~10cm铁管、焊缝,取下铁管,把它的一端砸扁成刀刃状。

  实验时,先把内胎平放在讲桌上,把铁架台的底座压在内胎上问学生:谁上来用嘴从乳胶管端吹气,“把铁架台‘吹’起来?”(注:由于受“吹乒乓球”的实验影响,学生心理状态不言而喻),先找一名体质弱的女学生上台表演,结果铁架台能跳离桌面(注:断续、快速吹气,铁架台将上下跳动、甚至倾倒)。再把铁架台倒置,铁杆端插进铁管里,只让砸扁的刃状管端压在内胎上(刀刃跟内胎垂直,能使吹气后的内胎不滚动),教师用一只手的虎口部位扶住铁架台的上部铁杆,以使铁架台不能倾倒,然后再问学生:现在谁能“上来憋足一口气,也能把铁架台‘吹’起来”?结果,包括教师在内用力吹气,铁架台均为纹丝不动。

  (3)一口气把人“吹”起来:

  把手扶拖拉机尾轮用的内胎的气门芯拔掉(若选用胶制充气的游泳用的救生圈,由于容积太大,吹一口气时现象不明显;若使用2个胶制暖水袋、打孔的8号胶塞、短玻璃管、玻璃三通管和乳胶管,把它们“并联”起来做实验,效果亦好),气门嘴子上接通一根长约1.5米乳胶管,把内胎平放在前排实验桌上,上面盖严一块五合板等(板的适宜部位先钻孔,穿过乳胶管、露出气门嘴子)。

  教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蹲在五合板上,我憋足一口气就能把他(她)‘吹’起来,信吗”?实测表明,体质好的男老师深吸一口气,能把80千克的自己吹离桌面4cm以上,体质一般的女教师憋足一口气,也能把40千克的学生吹离桌面4cm以上。以上两个实验,我们过去是为《帕斯卡定律》和《液压机》两节教学内容设计的。帕斯卡定律的实质,是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强、而不是压力!在本节课内演示,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力地证明“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而且还能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等思想教育,学生反映甚好。

  3.体现身边物理

  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到,多数学生是带着“物理难学”等思想包袱,坐在物理课堂里的。本节教学,要把学生的“沉重负担”,转变为“愉快享受”,充分体现物理就在身边”。为此,我安排了下列“用嘴做的学生实验”:

  (1)力学──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将直径约为5cm的铁制废香脂盒(盒盖越紧越好,除“万紫千红”牌香脂盒外,其余铁盒一般均可选用,加盖印章使用的印油铁盒和装擦鞋油铁盒效果最好),在盒底和盒盖的中心部位,用锥子各扎两个间距约1.5cm孔,分别插进一个用粗铜丝围成的“u”状把手,盒内铜丝两端向两侧弯成90°,在盒内焊牢不漏气。在盒底边缘用锥子扎孔,在盒外焊牢一个自行车废辐条帽,连接一根长约30cm、经过严格消毒的输液用的塑料管,管端插进一段废油笔芯塑料管(这样便于吸气)。实验前,在盒盖内侧四周涂满擦手油或凡士林等起密封作用,盖紧盒盖,一位学生用嘴从吸气管端吸出盒内部分空气,另一位学生手持两个铜丝半环拉手,通常用力也不能把盒体拉开(每次实验前,均要重新涂抹一下密封油,否则容易漏气。如果气温较高,要把盒盖浸泡在凉水中,使密封油变稠)。

  (2)热学──做蒸发吸热实验:

  温度计和蒸发等热学知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已经学过。首先让学生记住温度计在室温空气里的示数,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在下列情况下,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①用嘴对着温度计的玻璃泡轻轻哈气时;

  ②把玻璃泡置于室温下的酒精(灯)里时;

  ③取出玻璃泡后立即对它轻轻哈气时;

  ④持续哈气到酒精蒸发完之后1~2分钟时(敬请注意:“玻璃泡沾满酒精后的温度计置于空气里,它的示数变化”的常见参考答案均跟实验事实不符!只要大家亲自动手做实验,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3)声学──做声音的发生实验

  (4)光学──观察光的反射实验

  课前在窗台上放一满碗水,使平静的水面能把阳光(或单束激光)反射到室内墙壁或天棚上。实验时,教师先用手指弹动一下碗边,让学生观察被水面反射的阳光有何变化。待水面平静后,请一名学生用嘴对着水面大声说一句话(注意此时头部不能遮挡阳光),再让学生观察被水面反射的阳光。

  (5)电学──做人体电池实验:

  把用砂布磨光的直径约为3mm粗的铜、铝丝各一根,平行地穿过厚塑料泡沫(起定位作用)。我们是把它们分别接在固定在一块小方木上的接线柱上,做成长期使用的教具,使其间距约为2cm,一端露出约4cm长,另一端用导线分别接在灵敏电流计的两个接线柱上,此时表针不动。教师先演示: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闭合开关以后,小灯发光、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均偏转后再指出:电流看不见、摸不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小灯泡的发光和电表指针的偏转等,能够判断出它的客观存在。然后再让学生把铜、铝丝同时含在嘴里,并让它们跟唇、舌和口腔的内表面充分接触,表针也能立即偏转。若任意调换一根导线的任意端接点,则表针反偏(注:此实验可为”电流方向”和“直流电表的接线规则”等教学打下伏笔)。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从学生上第一节物理课开始,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环境,提供充足而又必要的探究实验条件,使学生都能手脑并用地学好物理知识,同时受到多方面的科学训练:逐步地树立科学思想、端正科学态度、训练科学作风、形成科学习惯、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技能、发展科学思维、陶冶科学情操、提高科学素质和启迪创新意识。决不能把初中物理课上成“第二数学”,更不应该把学生领进“题海”的深渊。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2

  课标要求:

  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是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情。

  三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及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及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讲述相结合

  学法指导:阅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具准备:烧瓶、水、试管夹、烧杯、喇叭、放大镜、漏斗、乒乓球、鸡蛋、气球、单摆。

  教程:

  一.引言

  让学生阅读致同学们

  二、科学之旅

  1.找一个同学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物理学是一个知识的海洋,科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探求科学知识是我们的渴望。

  2.有趣.有用的物理

  (1)演示实验图0.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样。

  图0.1-2会跳舞的小人。

  图0.1-4乒乓球会下落吗?

  (2)想想做做

  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

  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

  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3)阅读P5的课文及图0.1-5.0.1-6

  (4):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它研究声、光、热、电、力、原子及原子核的变化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它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

  3.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物理规律,重大发明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思索而出来的。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观察、实验、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子勤于思考,对于科学知识不满足于背诵条文,要力求理解,应该养成看、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又要用到实际中去,为改善人们的生活,造福人类。在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忘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没有物理学和其它科学技术的成就,能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吗?

  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是不是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不断提醒大家,一起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4.STS.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

  (1)让学生自己阅读

  (2)引导讨论

  a.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动,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

  b.伽利略在在观察中推出了什么疑问?

  对于这些疑问作出了什么猜想?

  c.伽利略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d.科学家对于摆动规律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三.:略P9

  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科学之旅?

  四.作业

  1.阅读课文

  2.你觉得物理有趣吗?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这门课?

  3.预习第一章.声现象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分类的方式整理玩具。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1.玩具若干:积木、玩具汽车、毛绒玩具、波波球、沙包等。 2.活动背景音乐:轻音乐家。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活动课题,引导幼儿分别了解不同种类的玩具。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这里都有些什么玩具?

  让我们一起来玩玩这些好玩的玩具吧!

  2.播放背景音乐,老师组织幼儿自选玩具进行游戏。巩固幼儿对玩具种类的认知。

  3.分类整理玩具。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代表不同种类玩具的标识。 鼓励幼儿根据不同标识来分类整理玩具。 引导幼儿互相检查是否按标识放好了玩具。

  4.老师小结,鼓励能正确摆放玩具的孩子。

  5.幼儿操作练习。

  请个别幼儿将分类好的玩具按照老师的要求放回规定的位置。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小班上4,第5页的操作练习。 让我们也来帮豆豆整理好玩具吧!

  课后反思:

  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说说玩具的玩法,然后再让幼儿分类摆放,表现出幼儿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动手能力。在体验的过程中教育幼儿爱惜玩具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敢于猜想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试管、水、烧杯、水槽、惯性演示器、酒精灯、烧瓶、录音机、小人、扬声器、放大镜、纸板、铁架台、集气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让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展示引言部分。)

  师补充:物理学是个知识的海洋,它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乘上《探索物理》这叶小舟,开始我们既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科学之旅吧!

  看完这一段,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同学们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同学们讨论发言。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问题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们将一起找到答案。(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纸人跳舞

  打开录音机,纸人随着音乐起舞,关上录音机,小人停止跳舞。

  学生提出问题

  师:通过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实验二:教师演示

  (1)烧瓶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会看到,水沸腾。

  (2)烧瓶从火焰上移开,水停止沸腾。

  (3)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停止沸腾的水会再次沸腾。

  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对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这样的态度,同学们一定能够学会、学好物理这门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A、漏斗吹乒乓球;B、放大镜看物体;C、纸板托水;D、小试管爬山;E、吹纸。

  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多媒体补充实验(纸盒烧水、多彩的太阳光、会变大的鱼、连电路)

  师:以上这些实验有趣吗?物理就是研究这些力、热、声、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现象的,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三、物理不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科学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生:正是有了电的发明,才使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光明,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

  生:正是有了声、光的发现,才使我们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生:有了物理知识的大量应用,才能使生产飞快发展,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师: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广阔,同学们一定都想学好物理,怎样学习物理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三站。(多媒体展示学习方法)

  (一)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师: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我们的同学是不是个有心人。

  问题:1.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竖排的还是横排的?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上面(左边),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下面(右面)?

  2.山地自行车后轴有很多的齿轮,上坡时要想省力应该用大齿轮还是用小齿轮?

  3.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时你观察到什么?(冒白气)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师: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不是我们没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6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7

  科学之旅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

  三、进行新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本图0.1-1实验 [演示] 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8

  活动对象:

  大班幼儿

  活动目标:

  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来证明水的温度变化。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相关的温度计、量杯、记录纸、笔

  2、场地准备:音乐厅(分组活动)

  活动过程:

  一、幼儿集中讨论

  1、教师在桌面上摆放热水,让幼儿猜测:“不动这杯热水,它会怎么样?”请幼儿大胆的说己的猜测。

  T:不动这杯热水,它会怎么样?(水会变冷)

  2、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证明水变冷了。

  T:你用什么办法知道水变冷了?(用手摸、嘴巴尝、温度计测量)

  二、幼儿分组实验

  1、教师请小朋友按照自己预想的办法进行分组实验,并且运用多种方法记录实验结果。(温度计两人一组)

  T:小朋友的想法都很棒,请你们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试一试,并且将自己的结果用多种方法记录下来,温度计小组的小朋友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好吗?

  2、幼儿进行实验,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将它记录下来,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

  三、教师

  请幼儿分别说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及结果,教师重点鼓励一些有创意的幼儿将自己的方法介绍,使幼儿在经验中获取新的知识与信息。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9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激发学生探月兴趣,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所以教学时要将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以及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对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所以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亮和有关月亮的神话有简单的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已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和独立意识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他们能较好地完成相关内容,并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有关中秋月的视频。(出示不同风景区的月亮视频)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美丽、诱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

  师:是呀!这么美丽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从而编制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师: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吴刚、玉兔吗?(没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球,来一场登月之旅。(板书:登月之旅)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远镜图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观月图)

  师:他观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月面图让学生说)。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适时让学生认识“月陆”、“月海”、“环形山”。(板书:环形山)

  师:你能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吗?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

  师:3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后来在地球上发现了被流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科学家们经过比较,在大约50年前,得出了新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的撞击而形成的。(板书:陨石撞击)

  三、探究环形山形成的秘密

  1、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师:看着这些环形山,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

  生2:撞击的陨石哪去了?

  生3: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师: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研究环形山为什么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这个问题。(板书:大小、深浅)

  师:大家想一想,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会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生1: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会与陨石的大小有关;

  生2陨石大撞击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陨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得用实验来证明,下面我们就来模拟一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情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模拟陨石?用什么来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拟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拟陨石。

  师:你怎么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为月球表面相对比较松软。

  师:好,现在模拟的材料我们都有了,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该如何来做

  生:将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在沙盘上形成的坑的情况。

  师:为什么一定要从同一高度丢下呢?

  生:因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较石子大小对环形山的影响。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做这个模拟实验。做实验前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实验注意事项)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实验,完成“模拟环形山”实验记录表(一),看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板书:陨石有关、大小)

  师:你们觉得环形山的深浅可能会和什么因素有关那?

  生3:环形山的深浅可能会与陨石的下落高度有关;

  生4:陨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击所形成的环形山就越深;陨石撞击月球的高度越小,环形山就越浅。

  师:我们怎样用实验来验证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呢?

  (生:将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从不同的高度丢下,观察在沙盘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师(追问):玻璃球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为我们要判断是否与高度有关,玻璃球的大小必须是相同的,否则就无法判断。

  师:请组长带领大家开始实验,并且完成“模拟环形山”实验记录表(二)看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板书: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师:如果我们想在地球上观察环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观察好?(生猜测)

  师:是不是向你们说的那样?下面我们来做实验证明一下。

  师:请组长拿出手电筒。用手电筒光直射“陨石坑”,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此时的“陨石坑”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陨石坑”的样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现在请大家从侧面斜射“陨石坑”看看此时看到的“陨石坑”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陨石坑”的样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说,当阳光怎样照射月球时观察环形山好?(斜射)

  师:对,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选择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这几天比较好。因为这几天阳光斜射月球,影子明显。

  五、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渴望着了解月球,更多地认识月球,甚至幻想着能飞上月球。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实现了)

  师: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谁吗?他是哪个国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飞船叫什么名字?

  师: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罗登月》视频)

  师:谁记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说的第一句话?

  生: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出示这句话)

  师:齐读。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师:对于阿姆斯特朗个人来说,他只不过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巨大突破,人类已经能从地球登上月球。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

  师:当人类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纱被撩开后,人们有哪些发现?(学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里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国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国也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计划。20__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15年过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们知道吗?(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的资料)

  师:目前,嫦娥四号已经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棉花的种子已经在月球上发芽!

  师:下面让我们来观看一段有关“嫦娥四号”的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想法?

  师: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飞天英雄杨利伟说,我国宇航员会在2030年前后登月。同学们,为了早日实现登月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师:在你们的努力下,2030年,我们终于可以乘自己的飞船进行月球旅行了,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学生说出准备的物品后要追问为什么要准备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气,生2:宇航服、排泄物收集器,生3:照明灯、无线电话)

  师:你们考虑的真周到,相信你们的月球之旅一定会很愉快。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环形山 陨石撞击

  大 小 大 小

  陨石 (有关)

  深浅 下落的高度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10

  【教材分析】

  《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序言为科学探究奠定了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一个主要任务。“科学之旅”主要由有用有趣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组成,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对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有重要意义。教材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范围;了解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密切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增加了“伽利略对摆动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课本渗透了STSE思想,强调科技的社会意义、科技人文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理现象,但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很少或没有尝试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初一生物课等学习上已经接触科学探究,对科学探究环节有所了解。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时机。

  【教学目标】

  1、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培养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观察和实验,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问题,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4、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科学家科学精神。

  【德育目标】

  1、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

  教师演示器材:特斯拉线圈+环形灯管+灯泡一套、矿泉水瓶+钉子+笔一套、空气压缩引火仪

  学生实验器材:漏斗+乒乓球+纸巾12套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领略物理之美】

  环节1:阅读章首图内容,大海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发现,物理是怎样一个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

  环节2:科教微视频:物理学研究什么?

  总结:物理学研究内容: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磁、核等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

  【板块二:感受物理之趣】

  有趣实验一:隔空也能点灯是真的吗?---------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1、提出问题:老师也像同学们一样喜欢上网,最近老师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隔空也能点灯是真的吗?

  2、让学生猜想是真的吗?

  3、将已经通电的特斯拉线圈藏于展示台下面,将灯泡和或环形灯管靠近,灯亮。

  4、同学想知道是什么神秘道具吗,老师拿出神秘线圈(特斯拉线圈)

  有趣实验二:水不会从窟窿里流出来是真的吗?-----------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环节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针或钉子扎个孔,将针或钉子拔出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流出/不流/流一会不流……..等猜测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环节2:老师在原来上面实验步骤换更粗的笔扎孔,再次实验

  环节3:老师在瓶子四周扎孔再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第一次实验现象:水流一会不流;第二次实验现象:水不流;第三次实验现象水仍然不流

  环节4:教师打开瓶盖,一个漂亮的小喷泉流出,盖紧瓶盖,喷泉不喷。教师可以打开盖子再拧紧盖子几次,一个律动的喷泉形成。

  (设计意图:该实验打破学生已有最常见认知:水会从窟窿流出现象,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简单的现象蕴含着神秘的科学道理,等待他们去探索。老师通过环节的巧妙设计,让学生感受物理之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

  图1:盖上盖,钉子扎孔图2:拔出钉子图3:换用粗笔扎孔后拔出图4:四周扎多空,打开瓶盖形成小喷泉

  有趣实验三:空气压缩引火-----教师+学生参与演示

  活动1:老师拆开空气压缩引火仪,给同学展示看构造,让后让一个同学将棉花放入引火仪中,快速按下活塞,棉花燃烧。

  活动2:再让其他同学重复实验

  (提示注意:该实验现象棉花燃烧时间比较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第一次实验部分学生会没有看到现象,需要再次实验,部分学生击打活塞较慢,不易燃烧,需要改进击打方法)老师借助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学会改进方法,不怕失败,一定成功。

  有趣实验四:吹不走的乒乓球------------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

  活动1:四个组同学,用漏斗口向上托起乒乓球,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乒乓球先吹吹出去?

  活动1图活动2图

  活动2: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用力向下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

  (提示注意: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以上述实验和活动基础上,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和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好奇层次上,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探索求真的目标前行。

  总结:人类创造了文字,发明了汽车,登上月球,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着,究竟是什么东西驱动着我们探究着未知的世界呢?人们会对特定的事物感到好奇,一定有某种东西激发着我们,将我们引向各自而着迷的对象-------答案:就是物理,万物之理。

  【板块四:认识物理之用】

  环节1:微视频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认识物理在生活生产中巨大作用。

  环节2:学生交流讨论物理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带来的环境问题,认识到科学在发展过程利和弊,引导学生用科学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STSE思想渗透

  环节3:自制玩具:小魔术:手指控制陀螺--------教学方法:教师演示

  这个小制作,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物理,让物理为我所用,再次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自制的可自动控制的手指陀螺(目前中学生比较喜好的玩具之一),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励学生要学好物理的愿望,也为下一板块学好物理方法做好铺垫)

  【板块五:体会学好物理之法】---------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环节1:阅读课本第5页,怎样学好物理?

  环节2:阅读课本第7页,伽利略对摆动研究,初步体会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精神

  讨论回答问题:

  (1)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摆动,发现值得注意现象?

  (2)提出什么疑问?做出什么猜想?

  (3)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猜想?

  (4)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环节3:视频中学生发明故事:中学生索楠卓玛发明指顶式创可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新闻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细细体会科学家探究问题的历程,感受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观看同龄学生发明故事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勤于动手,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结学习物理方法:

  1、实验需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规律总结: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回归应用: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板块六:体验物理之乐】------课后实践活动

  1、【查一查】:

  (1)查阅资料:物理科学家故事,感受物理学家研究问题方法,物理学家探究问题的科学精神

  (2)查阅资料:物理学发展历程

  2、【做一做】:

  (1)观察实验:冰棍“冒”出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落?为什么?

  (2)动手实验:技术宅---两分钟科学小实验

  (3)动手制作:推荐“技术宅小制作”视频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克服了种种困难。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知道月球的基本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人类探月过程

  难点: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纸每人一张、科学书每人一本

  分组材料:沙盘、大小不同的石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人类初识月球

  1、谈话:(在黑板上贴上地球)在广阔的太阳系中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一位近邻,它是?(生回答月亮)没错就是月亮,当我们站在地球上仰望夜空时(黑板上贴上小人),你曾经看到过什么样的月亮?

  学生回答:曾经看到过弦月、满月、峨眉月等(事先准备好各种形状的月亮,当学生说到某一种时在地球的对角线部分贴上相应的月相)/学生回答看到夜晚月亮发出淡黄色的月光、很朦胧等

  过渡:就是这样美丽的月球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月球上到底有什么?人们迫切的想知道,但是在古代,由于技术有限,那时的人们只能借助肉眼(板书:肉眼)来观察,并且编织出了各种神话(板书:神话)。你们知道有关于月球的神话吗?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当学生说出名字后(在黑板上贴出嫦娥/玉兔的形象)请他继续简单说一说神话的内容。

  这些美妙的神话表达了人们探月的美好愿望。可是啊,仅仅凭借肉眼能观察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怎么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月球呢?(学生回答借助工具)随着时间推移,科技在进步,人们开始尝试借助工具来观察月球了。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板书:望远镜),并利用它来观察月亮,人们才看到了真实的月球。

  (出示伽利略手绘的月面图)真正的月球是什么样的啊(生答表面看上去是凹凸不平的,有亮的地方也有暗的地方)

  是哦,原来月球并不是那么美的,月球上暗的部分是地势低洼的平地,被称作月海,明亮部分层峦叠嶂,伽利略把这种月球上最典型的特殊地表特征命名为环形山。(板书:环形山)

  发射航天器,再探月球

  人类探月的脚步就此停止了吗?如果是你的话,想更多更真实的了解月球,你会怎么办?(最好能亲自登月看一看)没错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非常渴望可以登上月球亲自看一看!登月(板书)容易吗?最大的难题是什么?(距离远、克服地球的引力、克服大气层摩擦)月球离我们有多远?你们知道吗?(让学生先猜一猜)距离我们地球有38.4万千米(ppt出示图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这么远的距离,如果走路需要多久才能到?我们来算一算好吗?如果人以4km/h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投影出示速度的数据),那么需要多少年才能走到月球呢?

  学生在事先发的草稿纸上进行计算。(我们需要走384000÷(4x8)=12000天)教师:也就是说以这样的速度走路我们要走大约33年才能走到)

  如果再加快点速度使用一些交通工具呢?会不会快一些?我们也来计算看看。

  投影出示:马车的速度20km/h高铁的速度300km/h飞机的速度1000km/h

  教师现场利用电脑中自带计算器算出数据。

  即使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高铁也要花费5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到达月球呢。为了拉近了人们和月球的距离,科学家们不断努力,设计出了时速可以达到7.9km/s(28440km/h)的多级运载火箭,就在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科学家们利用这些运载火箭一个个月球航天探测器(板书:航天器)送入太空!

  6、ppt介绍一些探月卫星、探测器

  出示玉兔号和探月工程的图片,介绍:这是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一部分实现了探测器登月的重大突破,而我们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实现探测器登月的国家。

  7、通过这些探测器,关于月球,人们有了哪些更深入的了解?(出示月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以及文字: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自西向东进行公转,其公转一周的周期为27.3天)

  8、学生阅读ppt文字部分后说一说(根据学生反馈,在航天器下板书: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27.3天)

  9、教师补充: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月球的公转轨道的形状,实际上它是一个椭圆,当月球运动到这点的时候(ppt上出示红点)距离地球特别近,我们把轨道上的这个位置称为近地点(板书),而当月球公转到这一点(ppt出示远地点的红点),这是距离地球的距离是最远的,因此把这个位置称为远地点(板书),之前我们说的地月距离38.4万千米指的是地月平均距离。

  10、关于月亮老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观赏满月时看到的情况都不一样,有时候特别大又圆,(出示超级月亮的图),好像就快接近地球了一样,而有些时候月亮虽然很圆,但是看起来却非常小(出示一般的满月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利用刚才讲述的近地点远地点进行解释:可能是因为月亮恰好运动到了近地点,所以看起来特别大,当我们看到比较小的时候是因为它运动到了远地点。

  原来如此,谢谢你们帮助王老师解决了疑惑。幸运的是11月14日我们就能看见超级月亮哦。

  人类成功登月

  1、投影出示神话、望远镜和航天器的图片,提问学生:从上课到现在我们讨论了那么多,到目前为止人类登上月球了吗?1969年人类探月史上有了重大突破,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登月成功!(板书:人类登月)当他们站在这片土地上回看遥望地球时,看到了地球是什么样的?Ppt出示图片(学生回答,同时将黑板上地球和月球翻面)这么美丽的家园我们可要好好保护它才是!

  登月成功后宇航员们开展了一系列探测活动(地球翻面),人们对月球又有了哪些了解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p44内容。

  学生阅读后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温差大(当说到温度时,最高温是多少最低温是多少?计算温差,追问造成这样大温差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没有空气的保护,有阳光照射时温度会直线上升,而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则会骤然下降)、引力只有地球1/6。

  4、刚刚同学提到了月球上没有液体形态的水,这是什么原因呢?

  5、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最高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水会变成水蒸气,加上引力小,气体状态的分子很容易飘散到宇宙中,而最低零下170摄氏度可能变成固体状态的水。不用特意提出

  6、你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登月时的情形,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的视频,宇航员的走路姿势怎么会这么奇怪?(学生解释,还是引力小的缘故)

  7、登上月球后人宇航员们开展了很多探测活动,其中最感兴趣的还是月球上特殊地形,是什么?(出示月球大大小小环形山的图片)。这些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8、学生猜测,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9、想来模拟一下这个过程吗?怎么模拟?

  10、学生尝试提出方案(可以用沙盘模拟月球表面,石子模拟陨石,用石子砸向沙盘)(根据学生的汇报ppt出示具体步骤)

  11、我们来试试好不好?友情提示:可以重复实验,但是每次实验前要把沙盘磨平哦。请小组长上来领取材料。

  12、分组实验

  13、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1、(陨石大的话,环形山也会大一些)(你们是怎么做发现了这个现象的?)(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相同高度砸向沙盘)

  预设2、(陨石下落高度高的话,环形山也会大一些)(你们是怎么做发现了这个现象的?)(用大小相同的石子从不同高度砸向沙盘)

  14、关于环形山成因的说法有很多,陨石的撞击是其中一种可能性,也有科学家认为环形山是由月球上火山喷发形成的。真正的原因科学家们仍然在探索着。

  总结与拓展

  1、从最开始人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到开始利用工具观察,再到人类登月,这期间经历漫漫长路,所以当阿姆斯特踏上月球的表面后非常激动地说道: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步,现在你们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吗?

  2、请学生回答。(要克服地球的引力(教师补充速度达到7.9km/s时才能摆脱地球引力),和那么遥远的距离,宇航员还要专门配备服装食物来适应月球的环境,还需要适应失重的环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ppt哥伦比亚号失事)

  3、是的,我们就是这样孜孜不倦的探索,一步一脚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完成了几千年来人们登月梦想。

  4、美国一家公司将提供首次月球旅行(将黑板上地球和月球翻面),预计首批月球旅客将于未来十年启航,每位乘客的旅行费为15亿美元,设想一下如果这一计划成为现实,在未来,月球的旅游资源被开发,而你是月球上的小导游,你会开发什么样的旅行项目吸引人们呢?你想提醒即将完成登月之旅(板书:之旅)地球人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来迎接呢?

  5、小组内交流,选取一名代表说一说。

  6、课堂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探究还要继续哦,月球上还有许多秘密等待着我们找到答案!下课!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有关科学教案3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

  (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

  二、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1)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

  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

  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

  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

  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3)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4)模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

  (3)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讨论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中有一个实验,内容是模拟环行山的产生。实验用细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与陨石,用石子撞击细沙模拟流星与陨石对月球的撞击,从而研究环行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和撞击速度的关系。实验分两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

  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前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要求,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然而在实验中却暴露了不少问题,有的撞击点重合,有的撞击点过多,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有的对两步的要求不明确,实验混乱,没有观察价值。

标签: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