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案(精选12篇)
《一双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
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促进“说”的训练。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
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
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 的手
朗读,感知。
(1) 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惺忪 镐 老茧 垧 裹
(2) 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指:
纹路:
手的肤色: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
同学们,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双手。
由学生自己讨论归纳,然后说出。
三、精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提示并评价。
(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皮肤呈木色,纹络又粗又细,一道道黑土色;
(3)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就向一根老甘蔗;
(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
(5)手大无比,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6)手坚硬耐搓。
2、组织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
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
圈点批注展示、评价;记录、归纳。
四、探究、讨论。
1、出示两则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引导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写的是谁的手?
(由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答案不要求统一。)
(1)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的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2)每天都能见到那双手不停地写,手指原本纤长白皙,但一到冬天就逐渐变得红肿。手心处横着道道粗纹,粗糙且无光泽。面对这样一双手,谁能猜到她还不到30岁?
2、绿色宝库的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教师和学生配合给予评价。
五、拓展延伸
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洪占辉。并出示颁奖词。请同学们借鉴着写一段话。
(1)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洪占辉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试一试: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话。
3、引导学生交流写的习作。(教师注意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给张迎善写一段话。然后让学生模拟颁奖现场,现场表演a、讨论、写作。
b、交流,评价。
六、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
这节课,我们通过这双手读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手可以创造世界,为人类服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都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我们不仅要用好我们自己的双手,我们还要用好我们的大脑,这样才能有创造。
七、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以《 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八、板书设计:
一双手
(所见)丑 美(所闻) 表明张迎善是一个_____的人.
粗-硬-色深-木色 -厚-大 绿色宝库
《一双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二、朗读课文,整体认知。三、理清文章思路。四、探究: 1、课文是怎样去写主人公的“一双手”的? 2、文章通过一双手写出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 5、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你知道有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留心观察一双劳动人民的手,学习本文的手法,以“ 的手”为题,写一篇短文,200字左右。2、画一画你爸爸手。
《一双手》教案 篇3
漯河市郾城县王先生
学习目标:1、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学习重点:
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课前学习:
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有疑问的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手牵手》,然后说说歌曲中“手牵手”表达什么意思。
欣赏,激趣。
2
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握握手。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放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 的手
朗读,感知。
2
(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同学们,就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双手。
归纳,说出。
三、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1、出示问题:请你围绕“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2、组织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用实物投影)
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
圈点批注
展示,评价。
记录,归纳。
2
1、 出示两则资料,请同学们说感受,引导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钟南山。并出示颁奖词。请同学们借鉴着写一段话。
3、 引导学生交流写的习作。(教师注意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谈论
朗读,写作。
交流,评价。
四、总结本课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
讨论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得失,提出以后语文学习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就本文写作的一个方面,为本文写一段“总评”。
教学说明:这则案例是我主要把时间放在学生的读书动笔上,以让学生实践第一课学习的符号与批注方式。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如基础不理想,可把“感知课文”一环节省略,布置学生课前学习充分一点即可。
《一双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努力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大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还有“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节课中尽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中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课前布置预习,在预习中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后,针对文章内容进一步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质疑,以此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确学习的方向。
《一双手》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一双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张迎善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的 介绍,透射出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教学是力意“冗余的分析,烦琐的提问”瞄准重点,抓住要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去自渎、自悟,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努力实现自主高效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琐碎、机械的语言训练是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因此,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综合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及语文的口语交际上,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灵性和创造行性。
设计特色:以读代讲,圈点批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体会和理解主人公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情感。
2、初步掌握, 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感悟情感的方法。
3、学习 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了解 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感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走进课文,体会情感。
2、学习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协作中的恰当运用。
3、学习林业工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
教法指导:圈点批注,阅读感悟。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跟老师一块做游戏,伸出你的左手来,伸出你的右手来,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没有手,什么也干不成,你们也一定见过很多的手吧!他们的手都有什么特点?相互交流,或者把自己查到的资料相互交流,好吗?
4、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师生共同评价,纠正错误
5、师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林业工人,为什么作者单单只写他的一双手?这双手与别人的手有什么不同?打开课本27页,让我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板书:一双手
[设计意图:做游戏和相互交流资料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手感兴趣,对课文感兴趣,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理解全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阅读,交流认识,加深对这双手的认识。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边读边批注描写张迎善手的特点词、句、段。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划的词、句、段,各写出手的什么特点。
如: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双手给我总的印象,形象可感)
我本能地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这句话突出了手大而且有力)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这句话从颜色、纹络刻画手背)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用比喻来突出手指的粗糙、大)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来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写自己亲自动手去量手,用数字来突出手之大)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阅读所获得知识。
板书:丑、粗糙、颜色深、干、厚、大。
这是一双————的手。
4、齐读描写张迎善手特点的句子,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导语:这些都是张迎善手的特点,是我们所看见的。
板书:所见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室,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三、品悟人物精神
1、他的手从外表看确实很丑,那么造成他的手“奇丑”的特殊原因是什么?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速度课文,在文中找出来并划出来。
(1)标划。
(2)小组汇报、评价。
(3)指生汇报,集体评价。
(4)齐读体会:思考数字在文中的作用?(突出这双手所做的巨大贡献)
板书:所闻
你现在还认为张迎善的手丑吗?
师指导朗读,学生谈感想。板书:美
2、填充句子,品悟精神
文章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的人。
3、师生共同小结,在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的人物。
板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4、品读课文
本文通过一双手反映了林业工人的高尚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作者的观察、写作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选材:典型一双手
语言:质朴
列数字:比喻、对比
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视了学生的读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数字的描写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说明文的方法]
四、发散思维
a)师问:你们也有一双手,你们的手将来会做什么?
b)小组交流、讨论。(体会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五、再次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六、总结全文
正是这双手,让祖国的大山郁郁葱葱,面对这样的说,大家想到了什么?请你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在写作上的训练,通过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仿照写一篇——的手。]
《一双手》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景激趣,引入课题
(出示课文开头的一句话)
师: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读两句话,这两句话都出自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同学们,请细心读第一句。
(出示课文中的一句话“我握过的手多得不计其数但均不曾留下太深印象”生读)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话?
生:我认为这句中“但”要读重音。
生:我认为这句中“多”也要读重音。
师:为什么?
生:这样读可以突出我握过的手很多。
生:更突出作者对这些手印象不深。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一段文字如果理解了,就会读出味道来了,能够读出味道,还会帮助听者更好的理解。请继续读第二句话。
(出示课文中的一句话“在林场我握过一只手,我就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握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张迎善的手。”)
师:这句话又该怎样读?
生:这句话有几个词要读重音,如:“不论”、“只要”、“就”,突出了这次握的手与以往不一样。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双手对“我”的触动很大,读时应该有些激动。
生:这句中提到“张迎善”这个名字,我认为这个人的名字也要重读,突出张迎善的手和我以前握的手都不一样。
师:说得好!请把这两句话对比着读一读,你的心中是否已经产生了疑问?
(学生读)
生:“我握过的手不计其数却不曾留下太深的印象”,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就那么不同?
生:这会是怎样的一双手?
生:这双手会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认识让作者终身难忘的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汇报读)
师:同学们能够读准字音,读得很流畅。课文读通了,下面我们就要读懂课文,请同学们用笔划下课文中描写张迎善手的句子。请注意写下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疑问等。
(生默读,边读边批注)
三、抓住关键词句细读课文
师: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议一议。
生:我划下的句子是:“那双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裹住了。”我从“裹住”这个词体会到张迎善的手很大,也很有力。
师: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一个“裹”字让她读出了语文味,读到了文字的深处。
生:我划的句子是:“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张迎善的手非常粗糙。老松木是指生长年代长的古木,木质硬、粗,这里把张迎善的手比喻成老松木,是写他的手很硬、很粗。
(师板书:硬、粗)
生:这句话不仅用了比喻修辞的手法,还用了反问,强调张迎善的手与常人不同。
师:这些同学用心读书,有想法,能够抓住关键词“老松木”来感受张迎善手的粗硬,并且体会到了反问句式的作用。那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再来体会。
(生读)
生评价:从他的读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摸着张迎善的手很惊讶。
生评价:他读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吃惊和难以置信。
生评价:从他的读中我仿佛也握到了张迎善的手。
师:作者初次见到张迎善,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了这双手?
生:摸
(师板书:摸)
师:作者与张迎善握手感受到这双手的粗糙、大而有力。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张迎善、进一步了解这双手。
(生继续汇报交流)
生:作者仔细观察了这双手:手呈木色、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可见他的手干过许多活。
生: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生:通过这几句描写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张迎善的手,手粗、硬、布满老茧。
师:作者观察得仔细,同学们读得认真。这几句话很细腻的写出了张迎善手的特点。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
“1.掌面像----一样硬;
2.一个手指似--------。”
(学生口头填空)
师:鼓皮、老干蘑,你们见过吧?想一想有什么特点?
生:很硬。
生:晒干的蘑菇,没水分,很干枯,很难看。
生:可见张迎善的手,硬、粗,并且很难看。
生:“鼓皮”、“老干蘑”这两个词写出了张迎善的手的特点,很形象。
生:通过这两个词张迎善的手就像长在我的眼前。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次作者又是怎样了解到张迎善的手?
生:观察、看。
(师板书:看)
师:作者摸、观察张迎善的手愈发对他的手好奇了,接下来作者又如何更进一步了解张迎善的手呢?
生:问。
生:量。
(师板书:问、量)
生:从张迎善的谈话中,作者了解到他的手之所以粗糙是栽树形成的。
(让同桌互读,男女分读)
生:作者是量过才知道张迎善的手长24㎝、宽10㎝、厚2.5㎝。
师:请同学们画一画这双手,并与自己的手比一比。
(生画)
生:哇!手太大了!
生:简直是我的手的两倍!
生:真是天下第一大手!
师:同学们,聆听了作者与张迎善的对话,又亲自画下了张迎善的手,随着作者的一步步深入了解,你们总结一下张迎善的手有哪些特点。
生:作者摸手,手粗、硬。
生:作者看手,手粗、硬、丑、有老茧、有伤。
生:作者询问得知,张迎善的手是能干的手、勤劳的手。
生:作者量手,手大。
师:总结的很好,抓住了重点,用词恰当,概括力强。(师动情)这是一双粗糙、有力、肥大的手;这更是一双勤劳的手!难怪这双手让作者念念不忘!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小组代表发言)
组1:张迎善每天栽树,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经过土块石块的磨,他的手变粗了、变硬了。
组2:我们组从课文的第19段中找到了答案:这双手已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张迎善用这双手做了很多,这双手才会变粗糙、丑陋。
组3:张迎善的这双手干的尽是粗活、累活,所以才会是那样有力、丑陋。
师:说得太好了!这双手长年累月与土块石块为伴,怎能不粗糙!怎能不有力!怎能不丑陋!我还想说这是一双写满数字的手,更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同学们,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同桌两人讨论)
生:张迎善用双手栽树26万棵,改造了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确实写满数字。
生:这双手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十次。
师:是啊!让我们为他算一笔帐。
(师生共同讨论,师板书)
(板书:一棵树 插3~4次
一天载一千棵 插10003=3000次
26万棵树 插260003=780000次)
师:此时此刻,看了这组数字你最想说什么?
生:张迎善真是了不起。
生:张迎善太辛苦了。
生:我们为有张迎善这样的林业工人而骄傲。
生:他的手简直是铁手!
师:是啊,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却深深打动了我们,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是列数字,这种方法好吗?请同学们比较读下面两句话。
(出示句子,学生读,体会
① 张迎善手很长,比较宽、而且厚;
② 张迎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生:第二句用数字来说明,让我们具体地址到他的手究竟是多长多宽多厚了。
生:第二句写的清楚明白。
师:概括得好极了!用列数字这种方法能使被说明的事物更清楚、明白,更具体。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张迎善的手,那么在你的眼中,张迎善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我认为张迎善是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生:他让我很感动,他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生:他为了建设小兴安岭甘愿奉献。
生:他大公无私。
生:是他创建了绿色金库。
师:同学们已经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写什么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生:这段话后面用了省略号,我想是省略了作者所看所想。作者想到林区还有许许多多像张迎善这样默默无闻的人。
生:作者写他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是写作者看到祖国到处有辛勤的建设者。
生:作者在歌颂所有劳动者。
师:张迎善不仅走进作者的心里,也走进你们的心里,你们把作者暗藏于文章里的作者最想表达却没直接表达的情感都悟出来了,看来你们不仅用心读了,还用了情去读。
师:回顾这篇课文,你们总结一下学习的收获,无论写法上还是情感上都行。
生:从习作上,我学习到要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必须观察、询问、触摸或测量等。
生:我从习作上学习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我知道了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必须仔细观察。
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课文我很感动,谢谢张迎善这样的劳动者。
生:了解了张迎善,我又想到了消防战士、老师、警察等许多人。
……
五、用笔书心声
组织学生写读后感
教后反思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倡导在老师精心组织下积极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大家讨论、交流。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文本,借助量、画、比手等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在老师的引导、激励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不再害怕张迎善那双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他们透过这双手看到了劳动者之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以及幸福的心情,以及张迎善还有无数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一双手》教案 篇7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注音写汉字。
xīnɡ sōnɡ( ) shn( )间 得chěnɡ( )
老jiǎn( ) 铁zh( ) cuō( )
2.辨字组词。
(1) (2) (3)
3.解释词语。
(1)惺忪:
(2)得逞:
(3)亏得:
(4)瞬:
4.指出下列比喻句分别属于比喻中的哪一种。(注意三种比喻的特征)
(1)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
(3)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
(2)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
二、阅读理解
(一)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 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6.解释下列词语。
(1)素常:
(2)瞬间:
(3)得逞:
7.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b.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d.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8.填空。(掌握对“一双手”的具体描写方法)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 。
(3)“手指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 。
(4)“长24 cm,宽10 cm,厚2.5 cm”,突出手 。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这一对比突出手 。
9.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注意理解内容)
10.“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什么特点?
11.“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注意“仿佛”的含义)
12.“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
自从我懂事的那天起,我就认识到父亲的侧影像一张弓。
记得8岁那年,父亲陪我上学。一路上,一些不晓事理的小学生以一种嘲笑的眼光注视着我们。期末,我在班上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当时大队不批准。这天傍晚,我正为此深感委屈和伤心,父亲过来轻轻地对我说:“别伤心。爸妈心里都知道,一张奖状并无多大用处,有用的是学得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说前父亲走近窗口,遥望着天边依稀的山峦,那眼中充满着疑惑、忧郁和怨愤。那侧影确是一张弓——一张绷得很紧的弓,似乎要把一支无形的利箭射向茫茫夜空中的天狼星!那时,我不能完全理解作为一个教师的父亲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忧虑。但看到那侧影,我再也 (a.压抑 b.抑制 c. 制止)不住内心的委屈,心头一酸,泪水 (a.噙满眼眶 b.夺眶而出 c.簌簌流下)。
就在那天晚上,父亲第一次让我翻看那本珍藏在箱底的影集。从中我看到一个与眼前完全两样的健美的父亲的形象。那侧影,是那样地挺拔、刚毅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和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我不禁感到惊诧。父亲大概从我瞪大的眼睛中发现了这一点,他告诉了我事变的缘由。
1954年8月,他告别了大学的高楼,迈进那准备献出毕生精力的教育园地。当时,父亲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承担了6个高中班的化学课程,长年累月地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祖国的簇簇鲜花。他住房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可谁也未曾想到,他那年轻的躯体里却潜伏着深深的危机。他终于病倒了。父亲患的是风湿性脊椎炎。这对于正满怀激情为党的教育事业挥汗大干的父亲是怎样猛烈的一击啊!紧接着,内乱开始,那政治厄运,致使父亲病情日甚一日,炎症侵入骨髓。本来挺直的父亲终于弯成了一张“弓”,一张无人过问的痛苦的废弓。
1977年的春天是明媚的。他抖擞精神,拖着那弯曲了的背脊,重新拿起教鞭走上了他心目中神圣的讲台。从此,他废寝忘食地埋头于教学工作。一次,我无意中从父亲上课的教室旁经过,看到父亲正在黑板上写化学分子式。那在讲台前的姿态,使我的心倏然一阵震颤。父亲微微踮起一只脚,身体竭力向后侧,仰着脖子,伸手板书。那侧影简直就是一张张开了的弓。“弓如霹雳弦惊”,这劲弓,不正猛扣着知识的金箭,引导学生对准了那科学的高处吗?
这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挥弓跃马,英勇拼搏的无比刚健的身影。此时此刻,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完全抹去了长期深藏在心中的伤感的阴影。
13.为这篇文章选标题,最恰当的是
a.背影 b.身影 c.侧影
14.在第2段横线上选词填空。(抓关键语句)
15.文章三次写了父亲的身影,第一次写父亲,像“ ”,心中充满了伤感,同时也下了与命运抗争的决心;第二次写父亲像“ ”,说明
的原因;第三次写父亲像“ ”,反映 。全文以 比喻父亲的身影,放得开,收得拢。
1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7.本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 。
参考答案:
一、1.惺忪 瞬 逞 茧 铸 搓
2.略
3.(1)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2)实现,达到目的。
(3)幸好。
(4)眼珠儿一转。
4.(1)暗喻 (2)明喻 (3)借喻
5.(1)记叙 (2)描写 (3)说明 (4)议论
二、(一)6.(1)平常 (2)转眼之间(一眨眼之间) (3)达到目的
7.a
8.(1)奇大无比
(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老茧特多
(3)手指上裂口多
(4)奇大无比
(5)坚硬耐搓
9.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的朴实形象。
10.突出手贡献大,奇手创奇迹。
11.不能。“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不确定,而去掉后就变成肯定,没有原句准确。
12.亏得:幸好,含有庆幸、赞叹之意,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13.c 14.b b
15.“一张绷得很紧的弓” “一张无人过问的废弓” 父亲致残 “张开的劲弓” 父亲残躯再挑重担,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弓
16.歌颂了父亲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17.抒情
《一双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一双手》教案 篇9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注音写汉字。
xīnɡ sōnɡ( ) shn( )间 得chěnɡ( )
老jiǎn( ) 铁zh( ) cuō( )
2.辨字组词。
(1) (2) (3)
3.解释词语。
(1)惺忪:
(2)得逞:
(3)亏得:
(4)瞬:
4.指出下列比喻句分别属于比喻中的哪一种。(注意三种比喻的特征)
(1)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
(3)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
(2)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
二、阅读理解
(一)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6.解释下列词语。
(1)素常:
(2)瞬间:
(3)得逞:
7.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b.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d.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8.填空。(掌握对“一双手”的具体描写方法)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 。
(3)“手指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 。
(4)“长24 cm,宽10 cm,厚2.5 cm”,突出手 。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这一对比突出手 。
9.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注意理解内容)
10.“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什么特点?
11.“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注意“仿佛”的含义)
12.“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
自从我懂事的那天起,我就认识到父亲的侧影像一张弓。
记得8岁那年,父亲陪我上学。一路上,一些不晓事理的小学生以一种嘲笑的眼光注视着我们。期末,我在班上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当时大队不批准。这天傍晚,我正为此深感委屈和伤心,父亲过来轻轻地对我说:“别伤心。爸妈心里都知道,一张奖状并无多大用处,有用的是学得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说前父亲走近窗口,遥望着天边依稀的山峦,那眼中充满着疑惑、忧郁和怨愤。那侧影确是一张弓——一张绷得很紧的弓,似乎要把一支无形的利箭射向茫茫夜空中的天狼星!那时,我不能完全理解作为一个教师的父亲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忧虑。但看到那侧影,我再也 (a.压抑 b.抑制 c.制止)不住内心的委屈,心头一酸,泪水 (a.噙满眼眶 b.夺眶而出 c.簌簌流下)。
就在那天晚上,父亲第一次让我翻看那本珍藏在箱底的影集。从中我看到一个与眼前完全两样的健美的父亲的形象。那侧影,是那样地挺拔、刚毅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和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我不禁感到惊诧。父亲大概从我瞪大的眼睛中发现了这一点,他告诉了我事变的缘由。
1954年8月,他告别了大学的高楼,迈进那准备献出毕生精力的教育园地。当时,父亲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承担了6个高中班的化学课程,长年累月地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祖国的簇簇鲜花。他住房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可谁也未曾想到,他那年轻的躯体里却潜伏着深深的危机。他终于病倒了。父亲患的是风湿性脊椎炎。这对于正满怀激情为党的教育事业挥汗大干的父亲是怎样猛烈的一击啊!紧接着,内乱开始,那政治厄运,致使父亲病情日甚一日,炎症侵入骨髓。本来挺直的父亲终于弯成了一张“弓”,一张无人过问的痛苦的废弓。
1977年的春天是明媚的。他抖擞精神,拖着那弯曲了的背脊,重新拿起教鞭走上了他心目中神圣的讲台。从此,他废寝忘食地埋头于教学工作。一次,我无意中从父亲上课的教室旁经过,看到父亲正在黑板上写化学分子式。那在讲台前的姿态,使我的心倏然一阵震颤。父亲微微踮起一只脚,身体竭力向后侧,仰着脖子,伸手板书。那侧影简直就是一张张开了的弓。“弓如霹雳弦惊”,这劲弓,不正猛扣着知识的金箭,引导学生对准了那科学的高处吗?
这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挥弓跃马,英勇拼搏的无比刚健的身影。此时此刻,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完全抹去了长期深藏在心中的伤感的阴影。
13.为这篇文章选标题,最恰当的是
a.背影 b.身影 c.侧影
14.在第2段横线上选词填空。(抓关键语句)
15.文章三次写了父亲的身影,第一次写父亲,像“ ”,心中充满了伤感,同时也下了与命运抗争的决心;第二次写父亲像“ ”,说明
的原因;第三次写父亲像“ ”,反映 。全文以 比喻父亲的身影,放得开,收得拢。
1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7.本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 。
参考答案:
一、1.惺忪 瞬 逞 茧 铸 搓
2.略
3.(1)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2)实现,达到目的。
(3)幸好。
(4)眼珠儿一转。
4.(1)暗喻 (2)明喻 (3)借喻
5.(1)记叙 (2)描写 (3)说明 (4)议论
二、(一)6.(1)平常 (2)转眼之间(一眨眼之间) (3)达到目的
7.a
8.(1)奇大无比
(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老茧特多
(3)手指上裂口多
(4)奇大无比
(5)坚硬耐搓
9.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的朴实形象。
10.突出手贡献大,奇手创奇迹。
11.不能。“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不确定,而去掉后就变成肯定,没有原句准确。
12.亏得:幸好,含有庆幸、赞叹之意,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13.c 14.b b
15.“一张绷得很紧的弓” “一张无人过问的废弓” 父亲致残 “张开的劲弓” 父亲残躯再挑重担,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弓
16.歌颂了父亲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17.抒情
《一双手》教案 篇10
《一双手》教学反思
一,无声之处拨响心灵之弦,让感悟与对话共舞.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 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细细品读,潜心会文本,并借助看,比,画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 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伟大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二,平实之中孕育情感之音,让爱心与智慧齐飞.
"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 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 二十天呢 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在教学活动中,多用平实的课堂引导语,用爱心和情感引发学生的智慧,灵动.在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 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不再害怕张迎善那双粗糙,奇大的手,而是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他们透过这双手看到了劳动者之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以及幸福的心情,激动之余,学生想起了爸爸,妈妈的手,争先恐后地介绍起爸爸妈妈的手,足见孩子们对父母深深的敬意!
《一双手》教学反思
杜木桥小学 肖玲美
在新课改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一切有效的帮助。我进行了尝试,从而得出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一、住文本,让学生听起来、读起来、说起来、写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而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完成的一个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双手,让学生用一个固定的句式说一说张迎善有一双什么样的手,请同学听一听,并且为我们最可爱的人——张迎善致颁奖词,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角色转变,让过程与方法更民主、更自由。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作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尺子量自己手的长度、宽度、厚度并且和主人公比一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为“手建档案”这一环节,同学们一听档案很陌生,非常想知道有关档案的信息,从而也激发了他们找答案的动力。
三、随风潜入夜,让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真心实意的“教”并且创造有利于学生感受,参与和体验情感的机会。本节课中,让学生拿自己的手和主人公的手进行比较,初步感受主人公的独特之处,再通过仔细分析了“手丑”的原因之后,让学生谈感受,还认为“手丑”么?学生在入情入理的读书感悟、交流后,学生的情感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通过一双手,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双奇特的手,他们看到了劳动者的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看到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他们由衷地想要去赞美他,所以在颁奖辞这一环节,学生有感而发,让他们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让他们由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而拓宽开去,看看还有哪些人和张迎善是有一样品质的,同学们自然会去观察,会去感恩这些默默无闻奉献的人。同学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双手》教学反思
《一双手》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让学生掌握抓住主要特征描写和运用数字对比的方法,同时体会课文中“美”与“丑”的关系,在朗读中表达对张迎善的敬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节课开始,我引导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划出这双手的特点的句子,并让学生明白,这些特点作者是通过看、问、量、摸等方法知道的,也及时渗透学习方法,即抓主要特征一定要具体,可以像作者一样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资料,使所表现的特征更加详细、具体、深刻。学生说到手的长度和宽度时,我在黑板上边量边画,和学生一起完成一双特征显明的手,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心中深深地记住张迎善的这双与众不同的手。
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张迎善的手变成了这个样子呢?从而引导学生向下文积极探索,引出一系列的数字,相机讲解用数字进行说明的方法,并通过对本校数字的一些了解,真切地感受到数字说明的好处。最后出示关于森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张迎善的一双手为我们带来的不可估量的财富,进而体会到张迎善这个人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课教学中,我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包括课堂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即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我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再如,再学习数字描写的时候,我适当地利用我们学校的一些数字和张迎善创造的林地的一些数字来进行对比,学生就可以更直观地感觉到张迎善创造的财富之多。
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我提出的问题是: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了一些独到的感受,有的甚至发出了议论,提出了倡议。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也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向了深入。
《一双手》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九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第25课。身为教育者的姜孟之通过自己不断地深入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并结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对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教学本文时注重让学生把握文中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特征;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文章,学生与实际生活接触多,对此类的文章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走进作品,感情也容易触发。但真正走进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的人的确很少。而描写人物外貌,许多同学只是简单的认为刻画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很少见到本文别开生面的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种特有的写法可能一下子不容易接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方法:1、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3、坚持以“读”为本,促进“说”的训练。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在教学本文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手去感觉,然后逐步引入课文中主人公的手,通过对比分析,比较张迎善的手与众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认识他的手,认识他这个人及内在的心里品质和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 的手 朗读,感知。 (1) 读准字音教师提示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惺忪 镐 老茧 垧 裹 (2) 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做上记号。(3)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主人: 身份: 手感: 手指: 纹路: 手的肤色: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双手。 由学生自己讨论归纳,然后说出。 三、精读课文 ,理清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围绕这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提示并评价。(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2)皮肤呈木色,纹络又粗又细,一道道黑土色;(3)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就向一根老甘蔗;(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5)手大无比,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6)手坚硬耐搓。2、组织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 圈点批注展示、评价; 记录、归纳。 四、探究、讨论。1、出示两则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引导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写的是谁的手?(由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答案不要求统一。)(1)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的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2)每天都能见到那双手不停地写,手指原本纤长白皙,但一到冬天就逐渐变得红肿。手心处横着道道粗纹,粗糙且无光泽。面对这样一双手,谁能猜到她还不到30岁?2、绿色宝库的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教师和学生配合给予评价。五、拓展延伸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洪占辉。并出示颁奖词。请同学们借鉴着写一段话。(1)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洪占辉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试一试: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话。3、引导学生交流写的习作。(教师注意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给张迎善写一段话。然后让学生模拟颁奖现场,现场表演a、讨论、写作。 b、交流,评价。 六、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这节课,我们通过这双手读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手可以创造世界,为人类服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都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我们不仅要用好我们自己的双手,我们还要用好我们的大脑,这样才能有创造。七、课后作业:1、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以《 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八、板书设计: 一双手 (所见)丑 美(所闻) 表明张迎善是一个_____的人. 粗-硬-色深-木色 -厚-大 绿色宝库
《一双手》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特征描写一双手,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仔细观察,然后与我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相比,看一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找一找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张迎善手的图片,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文字,给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纹路; 掌面;
手指; 手的大小;
手的别号;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写张迎善的“一双手”的?
2、文章又是如何从对“手”的描写中引出他的事迹,进而揭示其精神世界的?
提示:
1、抓住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表现手的特征。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
1、让我们用优美的文字来写一写生活中最有印象的手。
2、请选择一位同学,抓住他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写出来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哪位同学。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动一动,练一练
播放授予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教师: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比如;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精神。香水热卖排行榜10强眼影最有效的增高药洗面左旋肉碱哪个好眼线怎样瘦腿最快最有效比较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美白去皱效果好的眼霜排行榜治疗脚气的药眼膜瘦腿袜有用吗不错芦荟胶什么牌子好眼霜好用美白面膜排行榜
六、课堂寄语
早晨要扶你的犁,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印度谚语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手,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这双手为所有爱我们的人带去温暖。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到!请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能做到吗?
七、课堂练习
1、赏析精彩语句。
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2、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各种各样”的手?结尾有何妙处?
3、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提示:
1、 通过比喻的修辞,总描写作者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突出这双手粗糙;从颜色和纹络刻画手背说明这双手常和泥土打交道。
2、课文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一双手”;通过想象,抒发“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八、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标签: #《一双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