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哨与小狗教学反思

佚名 48 0

口哨与小狗教学反思

口哨与小狗教学反思(精选2篇)

口哨与小狗教学反思 篇1

  篇一

  20xx年5月19日上午第二节课在学校四楼电教室,我参加了学校“适度教育绿色课堂优质课比赛”。从以往教学来看,一年级的孩子对《口哨与小狗》这节音乐欣赏课兴趣浓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欢这首乐曲,所以我重新将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拓展,参加了这次优质课比赛。

  在教学设计中,我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发展音乐的感受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会听、会想、会说、会演。按照这个思路,课堂上我一是引导学生进行对“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创编的乐趣;二是在打击乐演奏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使学生初步了解乐曲的结构、旋律和内容;三是把教学活动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唤起学生对于宠物的爱心情感,这种体验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孩子们沉浸在了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坚持以音乐为本,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并将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听觉体验。但是,要培养一年级学生认真、安静聆听的习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是个很大的问题,对此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兴表演等与音乐相关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聆听的兴趣。而培养聆听音乐的好习惯,最主要就是让学生会听音乐,熟悉音乐。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没有过多的语言介绍,也没有运用过多教学手段,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设计问题,直接让学生坐端正安静的初听全曲,奠定了学生安静聆听的基础。

  当然聆听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带着问题去听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欣赏时,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随着遍数的增加问题逐渐加深难度,让学生不断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后,我先让学生对乐曲结尾的口哨声和狗叫声,进行想象讨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让学生熟悉a段主题音乐,用动作表示听到主题音乐的次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听节奏走动,会跟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自编自导的动作,甚至表情。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能在很大程度地减少学生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真正轻松愉快的学习。

  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我在做手偶表演讲故事时,乐曲音量太大,如果戴上随身话筒,这个环节效果就更理想了。另外,为了追求节奏的动态效果,我采用了在黑板上随音乐直接展示图谱,够直观但不够美观。这些细节都是以后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总体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篇二

  不久前,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虽然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举办,而每次也都会让我烦恼、忙碌好一阵子。但也正是这样的活动,每一次总能带给我教学上新的思考、新的启发,所以,教学比武,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啊。不过,这次的比武,我在心态上就有了很大的调整,我不再太在乎活动的效果,能不能得奖等,而真正地从本身的专业提升来考虑和准备比赛了。

  心态不一样了,首先在对执教领域和教材的选择上,出发点就不一样了。应该说,我本身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上是有一定优势和经验的,如果选择语言领域的教学内容,我是比较有把握的。但这次我不想再重复自我了。我想试着挑战一下自己,从自己并不擅长但却很有兴趣尝试的领域入手来设计活动。其实,我一直对音乐活动,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活动很有兴趣,再看到身边很多同事,在音乐教学方面都有了很多收获和建树,就特别羡慕,也一直很想在音乐教学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和锻炼。所以,我就打算利用这次的机会,放下包袱,尝试走进自己并不擅长的音乐教学。就算失败也无所谓,只要尝试了、努力了,就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领域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寻找合适的音乐素材了。由于之前在这方面钻研比较少,所以音乐素材的积累也不多,幸亏组里的同事很热心,向我推荐了很多优秀的音乐素材。于是,在反复地倾听和寻找中,发现了这首《口哨与小狗》,轻快的曲调,清晰的段落,让我一听就很喜欢,很想把它推荐给孩子们欣赏。但作为一首优秀的管弦乐作品,如何让还处于低龄期的孩子欣赏它、感受它、理解它,并产生情感共鸣呢?我觉得光靠教师的表述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能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就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来理解音乐。而且这首乐曲本身就是很富有情节性的,a段的轻松愉快,b段的紧张慌乱,给出了一条清晰地故事线索。所以我就以主人带着小狗出去散步,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来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想象、表达、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真正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领域定了、素材定了、大致的想法和框架也定了,接下来就要好好考虑具体的环节、教学的策略了。我选择的管弦乐《口哨与小狗》,又译《吹口哨的少年和小狗》。它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于19xx年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特别适合幼儿欣赏和表演。整首乐曲的结构为abaca,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一个活动中,要让他们理解abaca的曲式结构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掐掉了后面ca的部分,只节选了前面aba的乐曲部分,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也可以使幼儿更充分地感受前三段音乐所描述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色彩。

  在具体的欣赏环节中,我采取了“讲故事导入——听故事欣赏——听故事表演音乐”的教学模式。先请幼儿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讲了个什么故事,有没有找到什么有趣的声音,从而让幼儿发现乐曲中最有特点的元素——口哨。接着再分段欣赏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音乐中的小狗和主人碰到了谁?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最后再完整欣赏时,请幼儿扮演音乐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有节奏地拍手、小手走一走、小脚踏一踏等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a段的音乐节奏。再通过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演,让幼儿多方位地理解b段音乐的特点。为了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乐曲的节奏和结构特点,我还精心设计了相应的图谱,可以让幼儿清晰直观地感受音乐主旋律的节奏和aba的曲式结构。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轮到我上课了,因为本身保着学习的态度,没什么心理包袱,课前的准备也很充分,所以活动时,我特别轻松,孩子们的表现也很配合,一切都很顺利,孩子们在听听、玩玩、演演中,感受了音乐的美,收获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结束了,总的来说,效果不错,活动的目标都达到了,解决了重难点,也让幼儿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理解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幼儿也都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但细细想来,自己觉得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处理地不够妥善。环节的衔接也存在很多缺陷,还有在对幼儿情绪的掌控方面还不够自如,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慢慢改进。

  不管怎么说,我很庆幸,这次我能大胆地挑战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这让我有幸能意识到自己在进行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知道了以后要在哪些地方进行加强和锻炼,这比得多少奖都更珍贵。

口哨与小狗教学反思 篇2

  (一)

  该作品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乐曲描绘了小主人边吹口哨边与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漫步的情景。

  考虑到孩子刚入学,对学校的一切都很陌生,音乐课虽然孩子还比较喜欢,但是一味的唱歌,或者安静的聆听,孩子根本没办法坚持。特别是欣赏课,孩子没有长时间的训练,形成不了好的聆听习惯,更别提以后的听赏了。所以我特地花了一课时的时间,带孩子围绕《口哨与小狗》来认真的聆听。

  首先,我请小朋友完整地聆听一遍《口哨与小狗》,提示:这里面有小狗的叫声,听到后请举手。孩子兴趣很浓,听完后纷纷表示音乐特别有意思,里面还有口哨的声音。接着我请学生边听边想,你觉得口哨与小狗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再给这段乐曲编个小故事。孩子的想象力果然很好,把作曲家的意图真是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然后我再请学生当一当小狗和吹口哨的主人,来个散步,教室里气氛热烈,孩子也在音乐中尽情的表演了起来。最后,我再请孩子们边听音乐边把你想象的故事简单的画出来。

  就这样,一节枯燥的管弦乐欣赏就变成了动与静的结合,姐妹艺术的融合。孩子也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爱听,乐听,以致形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二)

  不久前,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虽然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举办,而每次也都会让我烦恼、忙碌好一阵子。但也正是这样的活动,每一次总能带给我教学上新的思考、新的启发,所以,教学比武,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啊。不过,这次的比武,我在心态上就有了很大的调整,我不再太在乎活动的效果,能不能得奖等,而真正地从本身的专业提升来考虑和准备比赛了。

  心态不一样了,首先在对执教领域和教材的选择上,出发点就不一样了。应该说,我本身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上是有一定优势和经验的,如果选择语言领域的教学内容,我是比较有把握的。但这次我不想再重复自我了。我想试着挑战一下自己,从自己并不擅长但却很有兴趣尝试的领域入手来设计活动。其实,我一直对音乐活动,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活动很有兴趣,再看到身边很多同事,在音乐教学方面都有了很多收获和建树,就特别羡慕,也一直很想在音乐教学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和锻炼。所以,我就打算利用这次的机会,放下包袱,尝试走进自己并不擅长的音乐教学。就算失败也无所谓,只要尝试了、努力了,就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领域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寻找合适的音乐素材了。由于之前在这方面钻研比较少,所以音乐素材的积累也不多,幸亏组里的同事很热心,向我推荐了很多优秀的音乐素材。于是,在反复地倾听和寻找中,发现了这首《口哨与小狗》,轻快的曲调,清晰的段落,让我一听就很喜欢,很想把它推荐给孩子们欣赏。但作为一首优秀的管弦乐作品,如何让还处于低龄期的孩子欣赏它、感受它、理解它,并产生情感共鸣呢?我觉得光靠教师的表述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能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就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来理解音乐。而且这首乐曲本身就是很富有情节性的,a段的轻松愉快,b段的紧张慌乱,给出了一条清晰地故事线索。所以我就以主人带着小狗出去散步,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来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想象、表达、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真正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领域定了、素材定了、大致的想法和框架也定了,接下来就要好好考虑具体的环节、教学的策略了。我选择的管弦乐《口哨与小狗》,又译《吹口哨的少年和小狗》。它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于19xx年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特别适合幼儿欣赏和表演。整首乐曲的结构为abaca,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一个活动中,要让他们理解abaca的曲式结构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掐掉了后面ca的部分,只节选了前面aba的乐曲部分,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也可以使幼儿更充分地感受前三段音乐所描述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色彩。

  在具体的欣赏环节中,我采取了“讲故事导入——听故事欣赏——听故事表演音乐”的教学模式。先请幼儿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讲了个什么故事,有没有找到什么有趣的声音,从而让幼儿发现乐曲中最有特点的元素——口哨。接着再分段欣赏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音乐中的小狗和主人碰到了谁?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最后再完整欣赏时,请幼儿扮演音乐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有节奏地拍手、小手走一走、小脚踏一踏等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a段的音乐节奏。再通过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演,让幼儿多方位地理解b段音乐的特点。为了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乐曲的节奏和结构特点,我还精心设计了相应的图谱,可以让幼儿清晰直观地感受音乐主旋律的节奏和aba的曲式结构。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轮到我上课了,因为本身保着学习的态度,没什么心理包袱,课前的准备也很充分,所以活动时,我特别轻松,孩子们的表现也很配合,一切都很顺利,孩子们在听听、玩玩、演演中,感受了音乐的美,收获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结束了,总的来说,效果不错,活动的目标都达到了,解决了重难点,也让幼儿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理解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幼儿也都能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但细细想来,自己觉得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处理地不够妥善。环节的衔接也存在很多缺陷,还有在对幼儿情绪的掌控方面还不够自如,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慢慢改进。

  不管怎么说,我很庆幸,这次我能大胆地挑战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这让我有幸能意识到自己在进行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知道了以后要在哪些地方进行加强和锻炼,这比得多少奖都更珍贵。

标签: #口哨与小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