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佚名 38 0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精选13篇)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1

  游黄河

  庄子的《逍遥游》用大开大合的写法,形成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但更重要的是庄子在文中表现出了严密的逻辑性,层层深入,从而阐明自己的一种人生哲学。即让自己的 思想从传统的惯性和封闭的偏见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一个广漠无际的逍遥境界,遂成其人格独往独来,其思维超拔脱俗,其文汪洋恣肆,其境波谲云诡,其色斑斓瑰异,其味淡荡隽永的千古绝唱。其实《逍遥游》的整篇文章就是用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由浅入深,对三种不同境界的人的剖析。

  作者在全文中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作者提出的第三种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对人生的看法。为了让读者弄清第三种境界的人,庄子在文中具体地分析了前两种境界的人 。这就让读者更清楚的认识到庄子说的第三种境界的人和前两种人是绝然不同的,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种境界的人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第二种境界的人是象宋荣子和列子这类人。宋荣子和列子和第一种人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他们还是有所待的,他们不是庄子说的第三种境界的人 。由此可见,前篇文章就是围绕第三种境界的人来写的。

  那么前面写大鹏写蜩鸠写大和小的关系,是为了更好的形象说明后面的第三种境界的人的。蜩与学鸠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它们可以飞起,但它们飞不高,也不想飞高,不愿飞高,“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不是很好的 证明吗?其实这与庄子所说的第一种境界的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不是很相吻合吗?这些小虫乃至这种人在认识上不正是像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样的吗 ?而鲲鹏展翅九万里,相对于蜩与学鸠虽然是有区别但是它们也是有所待的,而庄子写鲲鹏其实是 为了阐明宋荣子和列子的。在有些人眼里 宋荣子和列子可以说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宋荣子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是“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是他们象鲲鹏一样都是有所待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列子是“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他们并非真正的逍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逍遥呢?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是作者就水到渠成地推出第三种境界的人,作者的思想就很自然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们感受到飘乎物我之外,定乎荣辱之外,无己、无功、无名的真正的逍遥。

  全文层层推进,先从鲲鹏蜩与学鸠这些物说起从而说到人 ,先是从第一种在现实社会中的有一定作为的人说起再推及到超然物外之人,那么庄子很自然地描述了真正超然物外之人。当然笔者觉得庄子所说的第三种人其实只是理想之人,包括庄子自己也并没有作到。在庄子借粮中,庄周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年底时借给他,庄周很是生气,忿然作色,你想庄周能逍遥吗?所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逍遥也只是对一种理想化社会的追求。

  总之,前文我认为就是俩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为下文的人作形象的说明。第二部分具体地写出 了三种不同境界的人,从文章中间的一个“故”字 就可以看出来。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2

  一、“逍遥游”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提示:

  1、超越、乘物游心、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游于意。

  2、可以用文本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乘物游心

  二、《逍遥游》是一则寓言,既然是寓言,就是由故事和寓意构成。《逍遥游》发生在怎样的时间和空间?(细读第一自然段)

  本文描写了哪些生物?

  时间:三餐、六月、三月、上古、三月、宿、五百岁、八千岁

  地点:北冥、南冥、楚之南、穷发之北、(空间)九万里、三千里、百里、千里

  人物:鲲鹏、生物、天、水、芥、风、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斥鷃

  启示:超越时空局限、超越物我的局限人与物、梦幻与现实毫无界限、生命的大自在、大自由、鸢飞鱼跃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改、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

  三、《逍遥游》的主人公是谁?鲲与鹏有什么特点?

  给你怎样的心灵体悟?(结合课文)

  体悟:※是庄子给世人的生命大礼

  是生命的姿态

  是充满了智慧和悲悯

  是挣脱了“所待”的大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辽阔

  浑沌、茫然、天真、天籁、神韵

  补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有哪个同学听说过“浑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位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秋水》

  四、1、没有对比映衬就无法抵达艺术的境界,试列举本文的参差错落、大开大阖的几组主要的对比,体会妙处。

  化

  鲲——————鹏

  鹏——————蜩学鸠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

  众人——————彭祖

  斥鷃——————鹏

  列子

  (过渡)

  智、行、德、而(能)————至人、神人、圣人

  (真人、化人)

  追问:

  1、问什么两次写到“鹏”的飞?(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2、怎样理解庄子的“水”与“天”?

  3、饲料与鲜花也许我们真的不是彼此懂得,“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的含义相同吗?

  五、1、屈原有文《天问》,文中哪一句是庄子的“天问”?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①(把我们的视野引向苍茫无限的宇宙,远方的远方,仰望与敬畏康德语)

  ②(人们已经能测到一百亿光年的之遥的远度和一百亿年前的历史)

  ③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2、本文最能体现庄子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超越凡俗的价值标准的句子。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强大的内心、看破名利、甚至生死)

  3、解释加点的词语:

  水击三千里(磅礴大气)

  野马也,尘埃也(生命气息

  天地自然为——大生命

  生命相互激荡,油然盎然

  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洋洋自得、活色生香、小家子气十足)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代倡形象,通假,很绝)

  之二虫又何知(泛称)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追求)

  文中几次写到“笑”,有什么意义?

  1、蜩与学鸠笑之曰

  2、斥鷃笑之曰

  3、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六、庄子的哲理故事,惊艳绝艳,惊世骇俗,风流一脉

  庄生化蝶(物我)

  鼓盆而歌(生死)

  超越曳尾涂中(名利)

  相忘于江湖(自我)

  藐姑射神人(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谷,吸风饮露。庄子《逍遥游》)

  白驹过隙

  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薪火相传

  朝三暮四

  运斤成风

  七、最能表现庄子的生死观、自然观、价值观的一段话: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本彼与此,何其偏也。”

  八、儒道互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结语:

  1、战国时代是混血的时代,战国时代是思维启蒙的时代,是智者的时代。——林庚

  2、(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还有路,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可以飞翔)

  3、庄子不仅给我们智慧悲悯,还给了我们生命的诗意。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 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1、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和道家思想;

  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二、《庄子》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

  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擅长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道理,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庄子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四、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题解】

  关于《逍遥游》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课文一连运用了几个寓言故事,层层铺垫,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课堂检测】

  1、庄子,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               。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2、《庄子》一书,今存     篇,分为        ,是庄子所作,    

  和         ,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想象        ,气势        。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

  3、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                。

  【感知课文】

  一、听课文朗读,积累字音

  1、音读——正字音、明句读。(听读后完成)

  北冥(    )  鲲(    )   迁徙(    )  抟(    ) 

  坳堂(   )  夭阏(   )    蜩(    ) 榆枋(    ) 

  舂(   )粮    晦朔(    )   小知(   ) 蟪蛄(   )(   ) 

  大椿(    )  斥鴳(   )  泠(    )然   恶(   )乎待哉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b.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c.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楚之南/有冥灵者。

  二、熟读课文,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三餐而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6)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7)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三、诵读比赛

  方法:十分钟小组自读,随机抽取任何一名成员诵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研读一二自然段

  2.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意读: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注意书下注释—— 疏字词及用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2)去以六月息

  (3)置杯焉则胶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5)控于地而已矣        

  (6)而后乃今将图南 

  (7)适莽苍者

  (8)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9)我决起而飞      

  (1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而后乃今培风     

  二、一词多义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众人匹之

  2、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请息交以绝游

  长太息以掩涕兮

  三、指出下列古今异义

  (1)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         今: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         今:

  (3)南冥者,天池也      古:         今:

  (4)野马也,尘埃也      古:         今:

  (5)腹犹果然         古:             今:

  四.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类型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南冥者,天池也

  4、而莫之夭阏者

  5、彼且奚适也

  6、之二虫又何知

  7、其自视也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0、彼且恶乎待哉?

  五【合作探究】

  品读:认真阅读第一段——明内容,懂道理。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2、鹏直上九万里,是真正的逍遥吗?为什么?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课文用这些比喻说明什么呢?

  4、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研读第二段】

  意读: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书下注释—— 疏字词及用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彼且奚适

  2、是鸟也

  3、抟扶摇

  4、穷发之北

  二、一词多义

  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皆出于此乎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

  穷 

  穷以游无穷者

  穷则独善其身

  今多穷困

  欲穷其林 

  三、古今异义

  1.蟪蛄不知春秋       古:        今:

  2.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           今: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2、 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小结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回顾一二段文言知识并研习第四自然段。

  2.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4、理解“逍遥”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不过数仞而下

  (4)彼于致福者

  5、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齐谐》者,志怪者也

  7.虽然,犹有未树也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海洋上的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野生的马。

  (3)腹犹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春天和秋天。

  (5)众人匹之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很多人。

  (6)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转折连词,与“可是”相呼应。

  (7)神人无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无功劳。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南冥者,天池也:                            

  (2) 而莫之夭阏者:                            

  (3)奚以知其然也:                            

  (4)而彼且奚适也:                            

  (5)彼且恶乎待哉:                            

  (6)之二虫又何知:                            

  (7)翱翔蓬蒿之间:                            

  (8)以游无穷者:                            

  6.翻译下列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3)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课内探究】

  1. 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2. 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3. 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思考探讨】

  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拓展延伸】

  全文鉴赏要点: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4

  江苏省泗洪中学 周道宝

  人教版第四册课本有一篇《庄子》的《逍遥游》(节选),仅仅三个自然段,《教参》也好,其它分析文章也罢,说得云里雾里,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这三段,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

  要解读庄子的玄机,老夫认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大鹏鸟这一意象,就是该文的穴位!

  文章一、二自然段到底写什么?对,就是写了一个大鹏鸟!写了怎样一个大鹏鸟?写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进入逍遥境界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大鹏鸟,但是,很可惜,她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她没有进入逍遥境界!

  庄子为什么要着力写大鹏鸟?那么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大鹏鸟这一意象,逍遥的境界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同时,第三自然段中的“宋荣子”、“列子”大致能达到怎样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物、人互喻互衬手法。

  庄子又是怎样写大鹏鸟的呢?开篇便点出该“神鸟”是从何物点化而来的,极写其大;引《齐谐》,极写其迁徒的状观,其与天地的融为一体;类比水载舟,极写托举其大风,用“蜩”“学鸠”反衬其超凡脱俗,非一般小动物所能理解、感知!——“之二虫又何知!”

  文章在第二自然用了正衬、反衬手法来写此“神鸟”。“朝菌”“蟪蛄”反衬“冥灵”“大椿”“彭祖”所达到的 “大知”“大年”境界;“朝菌”“蟪蛄”“斥鸟”也是用来反衬“大鹏鸟”,而“冥灵”“大椿”“彭祖”又用来正衬“大鹏”是达到“大知”“大年”境界的神鸟!

  这样,“大知”“大年”的“鹏”非一般动物所能匹及了。这样神鸟是否达到逍遥境界呢?没有。她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她寸步难行!连这神鸟都没有达到逍遥境界,那么世上万事万物就很难达到逍遥境界了。

  动物是这样,人又有何不同!在庄子看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些被名缰利锁束缚的人与“蜩”“学鸠”“朝菌”“蟪蛄”“斥鸪”这些可怜的小动物没什么两样;“宋荣子”“列子”也只能达到“鹏”的境界。要达到逍遥的境界还须再进一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作者邮箱: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5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

  ----《逍遥游》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庄子,名周,____________(时代)人,曾做过蒙漆园吏,一生自甘贫困,从事著作,有《       》一书。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实词含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水击三千里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野马也,尘埃也

  7、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0、而后乃今将图南

  11、我决起而飞

  12、枪榆枋

  13、适莽苍者

  14、三餐而反

  15、腹犹果然

  16、小知不及大知

  17、小年不及大年

  18、朝菌不知晦朔

  19、众人匹之

  20、未有知其修也

  21、故夫知效一官

  22、且举世而与之而不加劝

  23、旬有五日而后反

  24、而御六气之辩

  (三)虚词用法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其视下也,则若是则已矣

  4、置杯焉则胶

  5、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6、而后乃今培风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之二虫又何知

  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0、彼且奚适也

  11、彼且恶乎待哉

  (四)课内外名句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

  8、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五)翻译训练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1)写作素材:

  a、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b、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角度点拨:世间万物皆有所待,没有做到真正的自由

  (2)写作素材:

  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b、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角度点拨:①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是获取自由的要诀;②无己、无功、无名才能绝对自由。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6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三、学法分析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三教学程序设计(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六)布置作业,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深入了解课文。

  (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将板书大体分为三块,左边为文学常识板凶括作家及作品简介等。中间与右边两块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版面,内容包括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四、教学效果课上,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经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7

  《逍 遥 游》学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 (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 (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 腹犹果然 古义: 今义:

  (2)众人匹之 古义: 今义:

  (3) 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 今义:

  (4)穷发之北 古义: 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 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 / 彼于致福者 / 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 而莫之夭阏者

  (4)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 之二虫又何知

  (6)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 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彼且恶乎待哉

  (3) 且适南冥也

  5.于

  (1)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其名为鹏

  (3)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 )蓬蒿之间 (2)且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

  (3)众人匹( )之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奚以知其然也 (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 (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文本研习

  1、课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 ”,都没有绝对的自由。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3段),“大” 的代表鹏鸟也“有所待”。

  第1段,描写了神奇莫测的 的形象。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 ”言其形,“ ”言其翼,“ ”“ ”“ ”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第2段,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第3段,从 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作者连用了 等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图谋南行。这就是“有所待”,即使雄伟如鹏鸟,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

  第2层(第4--5段),设喻对比阐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的代表蜩与学鸠以及朝菌蟪蛄,不仅“不及”“大”,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 ”“ ”“ ”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蜩鸠自鸣得意的本身也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第5段,用“ ”一句承接上文,用“ ”一句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第3层(第6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

  第二部分(第7段),“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从自然界引申到 ,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庄子在本段最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 ”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需凭依,真正获得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 ”“ ”“ ”,做到这些的只有“ ”“ ”“ ”。作者仍然从反面进行批判,首先否定能够“ ”、“ ”、“ ”、“ ”四种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就像斥鴳、蜩鸠一样自视甚高,其实见识短浅,且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接着否定了能够超然于世人的毁誉,审定物我的区分,辨明荣辱界限的宋荣子,然后又否定了御风而行,超然于世的列子。他们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要略高一筹,但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他们的共同点是“ ”,因此都算不得逍遥游。

  2、作品的主题

  文章采用了 的写作顺序,先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辨”,他们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都不得逍遥游。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阐明了正面的主张,逍遥,应是 。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⑴借用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 ,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⑵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 ;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 ;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问题探讨

  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

  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3、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4、比较阅读: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腹犹果然 吃饱的样子

  b.小年不及大年 寿命短的

  c.穷发之北 头发

  d.置杯焉则胶 粘住不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奚以知其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b.而莫之夭阏者 之二虫又何知

  c.以五百岁为寿 具告以事 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8

  张连生

  学习目的: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文言翻译

  学习难点

  文言词汇积累

  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学习过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①,齐侯纳之,以为诸公了之傅②。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政③。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二子,所业办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趣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王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④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列子》)

  (注:①干:求取。②傅:辅佐国君儿子的官,指教师。③军政:即军正,国中执法官。④刖: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因从请进趣之方 趣:同“取”。

  B.而摄乎大国之间 摄:迫近,夹迫。

  C.遂宫而放之 宫:(在)宫廷

  D.叩胸而让施氏 让:责备

  2.比较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好兵者之楚 ②羡施氏之有

  ③孟氏之一子之秦 ④若全而归之

  A.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3.下列句子的“兵”字的解释应该是(只填序号) ( )

  ①土兵 ②武器 ③战争 ④军事 ⑤武 ⑥用兵

  A.其一好兵( ) B.所务兵食而已( )

  C.若赖兵权( )

  4.文中“遂刖之而还诸鲁”的“诸”与下面各句中的“诸”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

  A.以为诸公子之傅 B.子路问:“间斯行诸?”

  C.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D.乃赏成,献诸抚军

  5.文中“大国吾事之”的“事”与下面各句中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赵太后新用事

  C.厚币委质事楚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6.“而窘于贫”一句应译为

  A.但是贫穷使(孟氏)陷入困境 B.而且被贫困所迫

  C.可是陷于贫困之中 D.却被贫穷所困

  7.“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应译为 ( )

  A.如果放你去,你适逢到别的国家,就会成为我国的极大祸害。

  B.假使成全你回去,你适合在别国,我的祸害就不轻了。

  C.如若成全你回去,你到别的国家,成为我们的祸患就不轻了。

  D.如果保全你的身躯而让你回去, (你)又跑到别的国家,定会

  成为我国的极大祸害。

  8.这段文言文的主旨是(请摘录原文作答)

  答:

  答案

  1.C 2.C 3.A⑤ B④ C⑥ 4.D 5.C

  6.D 7.D 8.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1]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9

  一、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 学习过程

  【一】结构图解

  【二】要点详析

  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特点

  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借用寓言说理。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10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 ) 北冥( ) 抟扶摇( ) 山坳( ) 草芥( ) 夭 ( ) 蜩( ) 榆枋( ) 舂米( ) 蟪蛄( ) 椿树( ) 斥鹌( )

  蓬蒿( ) 沮丧( ) 泠泠( ) 数数然( ) 恶于待( )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 "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难道(其真无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②况且(且尔言过矣)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逍遥游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逍遥游教案,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⑤按时(学而时习之)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五、个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读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

  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

  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逍遥游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

  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

  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

  ④勾结(朋比为奸)

  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

  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

  ⑤计算(数不胜数)。

  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

  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

  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

  六、个案设计: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11

  一、 说教材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逍遥。”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1、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 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辨”,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的,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史记》说庄子“汪洋恣肆以适己”,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笑”组成,“蜩与学鸠笑之”“斥yan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三个之,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无所待”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显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板书设计(略)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12

  一、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20xx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 学习过程

  【一】点拨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二】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曲,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 篇13

  预习学案

  1.熟读4—6段,结合课下注释,把重点的字词的准确解释写在课本上。

  2.解释加点字词。

  (1)适(   )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        )二虫又何知!

  翻译:到郊外去,带上三餐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的时间来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2)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            )不及大年。奚以(          )知其然也?

  翻译: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赶不上寿命长。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课堂学案

  3.研习4—6段

  (1)自由朗读此三段,整体感知。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决起而飞: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朝菌不知晦朔:

  (3)落实下列文言语段翻译。

  ①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哪些事物是“小”哪些是“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蜩[3]与学鸠[4] 笑之曰:“我决起 而飞, 抢[5]        

  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我急速起飞,碰到榆树和檀树

  榆     枋,            时则 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   

  的树枝(就停落在上边),有时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

  奚[6]以之       九万里     而    南为?”适莽苍者,三  

  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到郊外去,带上

  餐而   反[7],   腹  犹  果然[8] ; 适   百里 者,    

  三餐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

  宿    舂        粮;   适  千里  者,    三月      聚  

  整夜的时间来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粮。    之  二虫    又何知!

  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段意: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小知[9]  不及  大知, 小年[10]不及   大年。奚  以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赶不上寿命长。凭什么知

  知   其然也? 朝菌[11]         不知      晦  朔[12],蟪蛄不

  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月初和月末,寒蝉不

  知     春   秋,此  小年也。楚之南  有   冥灵[13] 者,

  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

  以 五百岁 为春,  五百岁 为 秋;上古有大椿[14]者,以八

  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岁当作秋;上古有大椿树,把八千

  千岁为春,八千岁  为秋。而 彭祖[15]        乃今   以  久 

  岁当作春,八千岁当作秋。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长寿而著特  闻,众人 匹[16] 之,不亦   悲   乎!

  称于世,人们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段意:用“小知不及大知”承接上文,“小年不及大年”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汤之   问棘也    是已。  穷发   之 北   有   冥

  商汤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个很深

  海 者,  天池 也。   有  鱼 焉,   其  广   数千里,

  的大海,那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

  未   有    知其    修者,  其  名 为 鲲。有 鸟 焉,

  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

  其名  为  鹏,背  若太山[1],  翼  若 垂天 之云, 抟

  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背象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乘

  扶摇羊角[2] 而上者九万里, 绝  云气, 负 青天, 然 后

  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

  图 南, 且  适  南冥   也。 斥鴳[3]   笑之曰:“彼  且 

  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

  奚  适  也?  我  腾 跃     而上,不过  数 仞 而下,

  到哪儿去呢?”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

  翱翔   蓬蒿  之间,  此  亦   之 至 也。  而彼  且 奚

  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

  适也?”  此  小大之辩[4]  也。

  到哪儿去?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段意:本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

  彭祖以长寿著称,但只有八百岁,连冥灵和大椿的寿命也比不上,也不是逍遥。

  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都有所待,大与小没什么区别,不用羡慕大,也不要鄙视小。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告诉我们应该放弃功利之心,追求自由。

  这里提出“小大有别”和“小不及大”并不是对“大”的肯定。这里突出 “小”和“大”只是量的区别,不是事物之间的质的差别。

  大如鹏鸟,小如蜩鸠在生命状态上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所待”。

  课下练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夭阏(è)        坳堂(ào)          决起而飞(jué)

  b.蜩(tiáo)       蟪蛄(huì)         数数然(shuò)

  c.抟(tuán)       舂粮(chōng)       抢榆枋(qiǎng)  

  d.斥鴳(yàn)      泠(líng)然        乎待哉(wù)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知不及大知    

  b.《齐谐》者,志怪者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以五百岁为春                     奚以知其然也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d.小年不及大年

  4.一词多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名    名之者谁(               )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知    之二虫又何知(              )

  小知不及大知(              )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之    而莫之天阏者(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之二虫又何知(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而    而控于地而已矣(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以五百岁为春(              )

  以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奚以知其然也(              )

标签: #对庄子《逍遥游》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