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测试题

佚名 28 0

《最后一课》测试题

《最后一课》测试题(精选13篇)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1

  最后一课测试题

  一、为下列红色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踱来踱去 adù     bduó      (  )

  2、惩罚   achénɡ  bchěnɡ     (  ) 

  3、挟着   axié    bjiā           (  )

  4、字帖   atiē    btiè           (  )

  5、祈祷   aqí        bqǐ              (  )

  6、强迫   aqiánɡ   bqiǎnɡ        (  ) 

  7、郝叟   ahǎo     bhè             (  )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喧哗 喧闹  吵闹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得到。 

  2、观察 检查  视察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________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3、严肃 肃静  严厉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_____的气氛。 

  4、惊奇 惊异  诧异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__________,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5、后悔 懊悔  懊恼 

  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___________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6、责备责怪 谴责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__________自己的地方吗?” 

  7、肃静 安安静静  安静  平静  静悄悄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_________的。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_______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他们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_________的教室。 

  我的心稍微_______________了一点儿。 

  三、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各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⑴ 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⑴ 解释“哽”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给下列动词分类。(只填序号) 

  (1)扩大(2)消失 (3)害怕 (4)要求 (5)命令 (6)责备 (7)发展 (8)出现 (9)请求 (10)下去 (11)讨论 (12)剥削 (13)渴望 (14)担心(15)拥护 (16)禁止 (17)是 (18)懊悔(19)有 (20)应该 

  1、表示动作、行为: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发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存在、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示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示使令:__________________ 

  6、表示能愿:________________ 

  7、表示趋问: ________________

  8、表示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划出下列句中的动词:

  1、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a  3、a  4、b  5、a  6、b  7、a

  二、1、喧闹  2、视察 3、严肃  4、诧异  5、懊悔  6、责备  7、安安静静 安静 肃静 静悄悄 平静

  三、1、解释说明 2、递进 3、解释说明 

  四、1、比喻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因此,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2、⑴ 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⑵ 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⑶ 小弗朗士的联想是他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3、⑴ 声气阻塞。⑵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朗士感到他不仅是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⑶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痛苦。

  五、1、(6)(11)(12)(15) 2、(1)(2)(7)3、(8)(19)

  4、(3)(13)(14)(18)5、(4)(5)(9)(16)6、(20)7、(10)8、(17) 

  六、1、是 传 出来   2、听到想 笑 难过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2

  在《语文学习》1995年第1期上,张大文的文章《何必换一种读法》不同意邓春江《何不换一种读法》一文的观点,即不同意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组群像之说。张大文指出:“韩麦尔先生正是一位捍卫祖国领土坚持到最后一天的英勇战士,小说的主人公非他莫属。”我不敢苟同这一观点,也不敢苟同文章中的一个论据:“既然他是一个受教育者,思想起点要比老师低得多,他怎么会是主人公呢?或者说,他怎么能挤到主人公群像中去呢?”看来,以觉悟的高低来衡量是否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大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文章中附带论及的谁是《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时,也有类似的一句话:“其实,思想境界无名战士高得多。”我想,思想觉悟的高低恐怕不能作为判断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的参照系数吧?不然的话,阿Q、祥林嫂、别里科夫等人物都要被逐出主人公的行列了。

  看来,衡量是否为小说的主人公还得有一个正确的说法,我认为《辞海》上定的标准可以参照:(主人公)是“文艺作品中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一个“矛盾冲突的主体”,一个“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使标准明晰化了。如果再适当引申一下,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应该围绕着主要人物而展开。用这三条标准衡量一下,我觉得《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应该是小弗郎士,而非韩麦尔先生了。

  先说“矛盾冲突的主体”。《最后一课》矛盾的焦点应该是征服与反征服的矛盾,即普鲁士人要用强令改变民族语言的方法来永远征服法兰西民族,不但要在领土上占领法国,而且是通过消灭法国文化来永远地征服法兰西民族的心。而法国人民,尤其是法国的孩子,“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永远不会被征服。但可悲的是,孩子们(以小弗郎士为代表)以前由于不重视学习并未掌握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大人们(以郝叟老头为代表)以前由于只知道让孩子们去干活挣钱,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时间只有一天了,明天学校就要改教德语了,矛盾就这样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最后一课》之所以能摄人心魄,就在于小弗郎士在种种外因(如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最后一课的勇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声)和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的作用下,终于完成了由厌学到认真学习、由讨厌法语的分词到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的转变。因此,当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时,这几个字就不仅是写在黑板上,也是写在小弗郎士心中了。连顽童也知道爱国,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被交到下一代的手中,这样的民族会灭亡吗?矛盾终于解决了,小弗郎士是矛盾冲突中的主体人物,当然是小说的主人公了,这是从总体到局部(主题到人物)的认识。

  再说小说中“集中刻画的人物”。粗粗看来,小说用了许多篇幅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表情、动作、服装,似乎他应为主要人物。但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正是要揭示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过程 的,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作为小弗郎士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映衬。小弗郎士由于贪玩而逃学,他挨过老师的骂,挨过老师的“大戒尺”,他对老师心中有个“怕”字,他甚至觉得看普鲁士士兵操练更“有趣”。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他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的迟到而责罚他,反而进行自责,并且耐心地讲解,“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时小弗郎士觉得法语“挺容易”学,他“舍不得”跟法语课本分手了,他开始爱国家、恨敌人了。对从屋顶上传来的鸽子的咕咕声,他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当看到韩麦尔先生那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地瞪着一切的眼神时,联想到老师四十年来为祖国忠诚服务,小弗郎士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所以,小说中真正“集中刻画的人物”还是小弗郎士,这是从部分到整体(人物到主题)的认识。

  情节应该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时,各部分之间应该有一种内在的十分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是有这种因果联系的:小弗郎士贪玩厌学是因,在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权利即将被剥夺时感到痛悔是果;老师全身心地诱导和耐心地教是因,小弗郎士终于爱学习了,开始有了民族的意识是果;一个民族在被异族奴役、同化时所有的人都感到万分痛苦、并且作出最有效的反抗是因,在这样的时刻孩子们终于醒悟、牢记民族的根是果。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如以韩麦尔先生为主人公来分析一下小说。我认为这种分析难以成立。它有两个问题难以解决:其一,既然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其他人物就应该围绕他而展开,如郝叟老头的思想变化难以与主人公发生联系,铁匠华希特游离于情节之外,更成了多余的人物了。其二,韩麦尔先生不处于“矛盾冲突的主体”地位上,因为在亡国灭种惨祸面前,矛盾的解决不在于韩麦尔先生喷发满腔的爱国热忱,而在于在下一代心中植上民族的根,处在矛盾的焦点上和掌握解决矛盾关键的只能是小弗郎士,而非韩麦尔先生。再说对解决这一矛盾韩麦尔先生虽然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但他还不是使小弗郎士产生思想转变的全部动因,应该说是韩麦尔老师、郝叟老头和普鲁士人(他们的野蛮奴役政策)三位一体的力量构成小弗郎士思想转变的外因。这是从否定另一种说法的角度对小说主人公的探求。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3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着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我安排了7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4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不少地方用了破折号。归纳起来,大致下三种方法:

  一 表注释

  ①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② 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③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①句的破折号是以“最明白,最精确”注释“最美的语言”,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以强调语言之美。通过赞美祖国的语言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此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句的破折号是用来表示它后面的话注释前面的话,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其印象。这里,在“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之前加上破折号,正表明了作者对韩麦尔先生将永远离开学校十分惋惜。

  ③句的破折号是用“他们已经收操了”注释“普鲁士兵的号声”。这样突出普鲁士兵的号声,不仅与开头的普鲁士兵正在草地上操练相呼应,而且恰好点出了这最后一课的结束,是普鲁士兵所造成,表达了作者对入侵者的愤怒之情。

  二 表跃进

  ④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④句的破折号是用来表示它后面的话在意思上是跃进,把前后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个破折号前面是作者补叙最近两年来,在镇公所布告牌前边传出了许多不幸消息;破折号后面是直接叙述那天在上学路上所思考之事。用上破折号,从补叙跃到了直叙,联系十分紧密,语言显得洗练。

  三 表停顿

  ⑤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⑥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⑤句中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示说话中的停顿。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听到教堂的钟敲响,将要结束这最后一课时的悲痛之情。因为普鲁士兵的号声无情地提醒人们,最后一课不得不结束了,在即将结束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还想跟同学们说最后的几句话,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感情,但难过得说不下去,因此,只断断续续地说了两声“我──”就说不出来了。说明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情非常悲痛,十分真实地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⑥句的破折号,表示了手势间的停顿。当最后一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极为痛心,有口难言,只得用手势来表示意思,而且手势也不连贯。用上了破折号,恰好说明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痛苦至极。

  由此可见,上面六处破折号都用得恰到好处。正如郭沫若同志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教学时,讲一讲这些破折号在不同的地方所起的不同作用,不仅能有助于学生掌握破折号的用法,而且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5

  《最后一课》学案

  仓前中学  钟建华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课文字词,了解课文主题。

  表情朗读,感受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

  课堂教学采用质疑、讨论、问答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                   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语言,发奋学习。

  重点难点:通过问答讨论,感受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感受课文表现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突破:抓住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来理解课文的主题。

  教学过程 :

  1. 导入  新课:  请朗读下面的诗歌,然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2. 背景介绍

  1870年7月,欧洲爆发了普法战争。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定了屈辱的停战协议,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而创作的。

  3.     初读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然后谈谈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4.     感受小弗郎士

  (一)(1)读一读:找出几个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划一划,有感情地读一读。

  (2)写一写:品味已划出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3)谈一谈:把自己的感受在学习小组、班级里交流讨论。

  (二) 了解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理解其爱国主义感情。

  读了课文后,你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吗?

  5.     体验与反思

  我们可以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什么有益的东西?你怎样表现对我们祖国的热爱?

  6.课后作业 

  1.找几句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读一读,写一写感受,谈一谈看法。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提示: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6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和班上同学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测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同学边听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同学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局部(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局部(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局部(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同学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同学讨论后明确:

  ⑴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吗?同学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小朋友,学习上要求自身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小朋友,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身”。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同学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示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同学讨论后明确:

  ①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结尾局部“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示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严酷实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身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哀,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示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示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沛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同学边听边考虑: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优秀论文章思路

  指导同学默读全文,边读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同学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和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胜利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示出来了。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7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⑴“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七、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八、板书设计: 韩麦尔

  情节:上学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8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字词学习

  (3)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4)品读小弗朗士内心世界

  2、听读、默读,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查工具书)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三、交流、展示

  (1)上述三个问题

  (2)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四、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生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点拨: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五、练习测评:

  下课以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任务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三、交流、展示,

  (1)对文中语句加以揣摩和赏析,完成 《研讨与练习》二

  (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他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2、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练习测评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语言: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词语20个以上,句子5句以上),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9

  第7课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10

  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学法教法,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二、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前中学生中对祖国、爱国的理解与认识比较肤浅。基于此,本课教学把目标锁定为在研究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学法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比较长,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调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1、屏幕显示生字词,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都德的有关情况。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了文字障碍。通过预习,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并板书了这节课的第一个填空: 的最后一堂课。由于这个填空不难,所以同学们稍加思考就能说出来。概括能力较强的同学还能结合文章中心提出独特见解。

  2、了解了大概情节,对人物的处理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

  首先我让同学们设想自己就是小弗郎士,试着完成这节课的第二个填空:使我 的最后一课。这个填空与课文、学生结合都比较紧密,因此异彩纷呈的填法就能展示出来。同时提倡同学们从课文里找出根据,并能声情并茂的加以朗读,

  然后教师进行调控,让学生概括出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最后老师寄语:我们不仅应该从课文中认识、了解小弗郎士,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我们能够自由、自豪地学习祖国语言的同时加倍努力。

  3、接着转向对韩麦尔先生的认识理解:“那么,你作为旁观者,如何看待韩麦尔先生呢?请同学们再看课文,完成第三个填空: 的.韩麦尔先生。”

  同学们经过思考,一个个闪亮的词语就能迸发出来:可怜的、漂亮的、严厉而又温和的、爱国的。说到严厉而又温和,我又趁机引导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温和是爱,严厉也是爱,所以请同学们理解老师平时对你们的严格要求。此时,课堂的气氛凝重而融洽,师生之间、师生与课文之间情感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最后结合讨论,通过老师范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以及课文最后一部分,让学生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至此,对人物认识的升华,使得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水到渠成。

  4、最后,师生共同走进国歌,再次来体会那高亢激昂的爱国情怀。”

  播放升旗仪式录像,同学们行注目礼。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11

  wenzhoulmj       温州二十中学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12

  (2003-05-24 16:01:48)

  任课老师:格致中学 高润华

  班级:初一(1)班

  [预备铃后,师、生齐背:《静夜思》、《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水》和《横江词》。

  [上课铃响]

  师:[挂出小黑板:]

  好,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分析了《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的形象。现在,大家看小黑板。我们感到小弗郎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他是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我请同学来复述一下。,你说。[指定学生]

  生(1):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那天早晨上学,他去得很晚。他想起了昨天老师说过,要问他们分词的时候,心里很害怕。他想就不要上学算了,到野外去玩玩吧。他看见普鲁士兵在操练,觉得倒很有趣──要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

  师:坐下。有没有同学补充?说他是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除了上学很晚;除了分词用法,他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除了看见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他感到很有趣。还有吗?[学生举手],你说。

  生(2):他急急忙忙地走进了教室。原来,一向开始上课时很喧闹的教室,现在,安安静静了。他们的老师穿上了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戴着小黑丝帽。这套衣服,是他们的老师在督学来视察的时候,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的。

  师:嗯,还有吗?

  生(2):教室后面一向空着的座位,现在却坐着许多镇上的人。他们个个脸上都很忧愁──愁眉苦脸的。

  师:你说的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呢?

  生(2):说明了他很不懂事。

  师:很不懂事,对了。他对教室里大的这些变化不懂,因此,他感到很诧异。

  那么从刚刚两个同学所讲的,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我们眼前的小弗郎士,是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接着,我们看:他逐渐地懂得了失去国土的痛苦。──他对普鲁士兵怎么看法呢?他对自己的学习又是怎么看法呢?他对老师又怎么看法呢?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说。[指定学生]

  生(3):他逐渐懂得了失去国土的痛苦──

  师:刚才在讲这问题的时候,你思想在开小差了!所以,回答不出来。坐下。上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哪个同学说说看?[两个学生举生]只有两个同学敢说吗?![又有几个学生举手]说。

  生(4):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明天就只能学德语了,他感到万分难过。原来,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很有趣;现在,他觉得他们是一群坏家伙。他想起自己几乎还不会作文,过去在学习上这么不认真,他很懊悔。本来,他看到这些书本很讨厌;现在,却舍不得离开它们了。本来,韩麦尔先生给他过惩罚,给他挨过的戒尺,使他害怕;现在,感到老师是一个可爱的人。所以说,他逐渐懂得了失去国土的痛苦。

  师:嗯,好的。从这几方面说明了他逐渐懂得了失去国土的痛苦。后来,又在韩麦尔先生的教育下面,他激起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他热爱祖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老师上语法课的时侯,他怎么样?到老师上习字课的时侯,他又怎么样呢?[学生举手]。

  生(5):当老师在上语法课的时候,他听得很专心,觉是老师讲得比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没有过的──

  师:重说这句话。

  生(5):他觉得老师今天讲的比从前──比从前──

  师:想一想看,怎样把这句话讲清楚。

  生(5):他觉得老师今天讲课从来──比以前──[学生轻笑声]

  师:你想用这个状语,又想用那个状语。只要用中间的一个就可以了。想一想再讲。

  生(5):当老师给他们上语法课的时候,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耐心讲解过;他也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用心听讲过。他觉得今天的语法挺容易──是这样的容易。当老师上习字课的时候,他和他的同学都很专心,听到的只有钢笔在纸上沙──沙──沙的声音,连一些金甲虫飞进教室,没有一个人去注意它们,没有一个人分心。

  师:好。坐下。还有同学补充吗?[学生举手]。

  生(6):他看到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它们好像一面面小国旗一样在教室里飘扬──在教室里飘扬。他还看到屋顶上的鸽子在歌唱──[学生轻笑声]师:看到?能不能用这个动词:看到──歌唱。

  生(6):他听到──

  师:嗯。要用这个动词──听到。

  生(6):他听到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他心里想着,那些坏家伙没有办法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来歌唱吧!

  师:这些说明什么呢?

  生(6):激起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

  师:好,坐下。现在准备一下,用概括的语言说明小弗郎士是一个转变的人物:从贪玩、不懂事,到逐渐懂得了失去国土的痛苦,一直到激起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用概括的语言来把它逐步说明。──我请我们的课代表来讲。[指定学生]

  生(7):那天,小弗郎士上学晚了。一路上听到画眉鸟在歌唱,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悟得这些比学习分词的用法要有趣得多。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学校。教室里的安静,韩麦尔先生穿的、戴的,镇上好些人也来听课,这些不平常的气氛,使他感到很诧异。

  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就非常痛恨普鲁士兵那些坏家伙。他懊悔自己过没有好好学习,今天舍不得跟这些法语课本分开,也舍不得跟老师分手。

  在上语法课的时候,他觉得老师讲的挺容易的嘛,他全都懂得。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专心听讲过。在上习字课的时候,老师发的新字帖上的字,就像一面面在教室里飘扬的小国旗。当他听到屋上的鸽子在咕咕的叫时,心里就想:他们能强迫我们不许学法语,但是能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来唱歌吗?

  这些就说明了小弗郎士他从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逐渐变成──喔,逐渐懂得失去国土的痛苦,因此激起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师:嗯,好的。很好!她能够用概括的语言,叙述了小弗郎士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要逐步学会用比较长的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那么,小弗郎士的这些转变,是自己产生的吗?不是的,是韩麦尔老师教育的结果 。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看看,小弗郎士是怎样在韩麦尔老师的教育下面,逐渐从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激起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

  现在我们大家把课本打开。我们首先看看韩麦尔先生。今天他早就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了。他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在衣着打扮上有什么变化呢?[学生举手]说。

  生(8):他穿上了只是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时穿的那件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师:为了什么?

  生(8):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师:对了。我们看看:一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韩麦尔先生,今天跟平时不一样了!他穿上了绿色的礼服,他打着皱边的领结,他同时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边讲边板书:1.穿上 打着 戴着)为了什么?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一开始就可以知道,他要把这一课上成怎么样的一课呢?──要上成教育学生来爱祖国、来恨敌人的一课。

  现在,我们看看老师的讲话──一讲话,他就宣布今天这一课,是最后一课!现在每个同学自己读一遍。“我的孩子们……”这一句,要有感情地读。

  [学生各自低声朗读;老师巡视、指导。学生陆续举手,示意读毕。]

  好──好──好,都好了。同学们注意:念这段话前边有一个状语。划划看。──这段话的状语是什么?大家一起说。

  生(集体):“又柔和又严肃”。

  师:对了。所以,我们在念的时候,要又柔和,[板书:又柔和]又严肃。[板书:又严肃]哪个同学来读?[学生举手]噢,好,有的同学很好,举手争取来读了。我请。

  生(9):[表情朗读]“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多多用心学习”漏读“学习”]

  师:没有读完。最后一句再念:“今天是你们──”

  生(9):[重新朗读]“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师:对了。好。同学们看看:在念这一段的时候,重音在哪些词?──想想看,大家发表发表意见看,重音在哪里?老师是“又柔和又严肃地”来说的。[学生举手]先说。

  生(10):“最后”、“只许”、“多多用心”。

  师:嗯。他说是“最后”、“只许”,还有“多多用心”。还有没有?[学生举手]说说看。

  生(11):“最后一次”、“最后一堂”。

  师:嗯。“最后一次”、“最后一堂”,这都要读重音的。还有吗?还要突出“明天”──我就不在这里了!看看还有吗?[学生举手]说。

  生(12):还有“今天”这个词。

  师:“今天”,好。那么,哪个同学再读一遍看?──嗳,再来读一遍看。请×同学来读。

  生(13):[表情朗读]“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师:好。现在我们齐声读一遍。“最后一次”、“最后一堂”、“只许”、“今天”、“多多用心”──注意这些词。好,“我的孩子们……”,预备──读。

  [师、生齐声表情朗读:“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师:好。老师宣布了这个坏消息,告诉同学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归结到什么?要“多多用心学习”。“用心”前面加状语“多多”。[边讲边板书:多多用心]

  这段话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呀!使我们的小弗郎士马上感到普鲁士兵不是“有趣”了,而是“坏家伙”了,而且他的确感到“难过”了,感到“懊悔”了。所以,老师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接着,老师叫他背书了。他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地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的,而且头也不敢抬起来。老师有没有责备他呢?没有。老师接着讲了两段话。读出声音来,把老师讲的两段话读一遍。

  [学生各自低声朗读;老师巡视、指导。学生陆续读毕,举手示意。]

  好──好──好。现在我请个同学来读第一段话。第一段话是比较难念的,中间还有两个单引号。我们现在领会一下看:第一个单引号是“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的。同学想想看,这个单引号里的话应该念什么语调?[学生举手]说说看,念什么语调?

  生(14):应该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

  师:对了。应该念得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第二个单引号是那些家伙会说的──这些家伙指谁呢?

  生(集体):普鲁士兵。

  师:普鲁士侵略者、占领者,这里应该念什么语调?[学生举手]说。

  生(15):讥笑,嘲笑。

  师:应该是讥笑、嘲笑的语调。噢,好。哪个同学来念?这一段话要把这两种语调,再加韩麦尔先生自己的语气来念。[学生举手]唔,好的,许多同学都愿意念。我先请。大家听好。

  生(16):[表情朗读]“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师:哪个同学再来读这一段话?要把韩麦尔先生的语调,以及平时不用功的学生讲的语调,以及敌人说话的语调,都要读出来。[学生举手]。读响一点,慢一点。

  生(17):[表情朗读]“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师:坐下。同学们看看,刚刚两个同学读了,他们读得怎么样啊?[指生(17)],把前面无所谓的语调念出来了没有?念出来了。哪个同学来念念无所谓的语调?[范读]“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这都是无所谓的语调。[两个同学举手]就两个同学?我要请不举手的同学来念。有的同学也是无所谓的样子。我请。[指定学生]

  生(18):[朗读无所谓的语气]“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师:嗯,好的,坐下。希望我们有的同学以后不要这样:“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再看看,敌人呢?是讥笑的语气。请读。[指定学生]

  生(19):[朗读讥笑的语气]“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师:嗯,──好。[学生举手]再读读看。

  生(20):[朗读讥讽的语气]“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师:嗯,好。这里强调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还有一个是“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范读]”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好,现在我们一起把整个这段话读一下。想想在讲这两个单引号的时候,韩麦尔这位老师是怎样的心理?对同学又起了什么作用?“我也不责备你”──老师讲话是这样的平稳!对吧?但是在讲到阿尔萨斯人无所谓的话时,讲到普鲁士人的嘲讽的话时──怎么样?想想看。“我也不责备你,……”预备──读。

  [师、生齐声表情朗读:“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好。哪个同学再念下边分析家长和原因以及老师自己的原因这一段话?[学生举手]噢,好,。

  生(21):[朗读]“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坐下。刚才没有念好,念得太急促了,哪个同学再念念看?(学生举手)好,许多同学都举手了。请读。

  生(22):(朗读)“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去钓鱼的时侯,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坐下。同学们看看,这里讲到爹妈,讲到老师自己的时侯,哪些地方出现重音)重音在哪里?划划看。刚才两个同学都还没念好。爹妈对子女的学习,重音在哪里?老师自己责备自己,重音在哪里?(学生举手)说。

  生(23):“宁可”、“不是”。

  师:“宁可”、“不是”。──什么“不是”呢?呃,“我不是……”光是“不是”行不行?你看,“不是”不能单独成为一个词构成反问句的。应该跟什么联系起来?(学生举手)你说。

  生(24):“替”。

  师:“替”?不是跟“替”联系在一起。听清楚老师的问题:“不是“应该跟什么字联系在一起?(学生举手)你说。

  生(25):“吗”。

  师:“不是……吗?”对不对?“不是……吗?”──看看,还有重音在哪里?(学生举手)。

  生(26):“难道”。

  师:“难道”。嗯,好。坐下。还有吗?──还有什么词应该是重音?(学生举手)。

  生(27):“不够”。

  师:“不够”。现在请把这段话念一遍。(指定学生)

  生(28):(朗读)“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去钓鱼的时侯,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坐下。我们看看老师在责备自己的时侯,连用了三个反问句,感情就很强烈。(范读)“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侯,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看看:这是三个反问句,要把这些反问句的语调都要念出来!看看:老师很沉痛地在责备自己了。(学生举手),把书拿在手里。

  生(29):(表情朗读)“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去钓鱼的时侯,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嗯,好。坐下。这段话的前面,责备爹妈的可以轻一点,责备自己的语调要高起来。这说明什么呢?我自己也没有尽到责任!所以啊,小弗郎士,“我也不责备你”。对不对?

  接着,他讲到法国语言上来。他赞美法国语言,他指出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这一部分我们一起读,读到“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接着,……”预备──读。

  (师、生齐读:“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对学习,上面分析了孩子们自己不关心,爹妈不关心,我自己──老师也不关心。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因此,你们必须把祖国语言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把它划下来。(边讲边板书: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而且韩麦尔先生还说,只要怎么样?只要记住他们的语言──“记住“前面有个什么状语?(学生举手)说。

  生(30):“牢牢”──“牢牢记住”。

  师:好,把它划下来。(边讲边板书:牢牢记住)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掌握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在今天的语法课上,我们的小弗郎士听讲,全都懂得。他觉得今天老师讲的,听起来挺容易。

  老师接着上习字课。在上习字课的时侯,老师发给了什么东西?──大家一起讲。

  生(集体):新字帖。

  师:嗯,把它划下来。(板书:发新字帖)现在我问一个问题:新字帖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31):“‘法兰西’,‘阿尔萨斯’”。

  师:为什么发这个新字帖呢?它告诉学生阿尔斯是法兰西的土地。知道这一点又是为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生(31):爱祖国。

  师:要爱祖国──永远记住你是法国人!永远记住法国语言!永远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国的土地!

  好,情节发展到最后一部分了。我们翻到148页,现在每个同学自己读一遍最后一个部分。

  (学生各自低声朗读最后部分──最后一课的结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陆续举手示意读毕。)

  好──好。好了。哪个同学来读读最后一部分?看这部分应该怎么读?(学生举手)好,读。

  生(32):[朗读]“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散学了,──你们走吧。’”

  师:好。同学们,我们看看:当教堂的钟声敲十二下,祈祷的钟声响了,为什么我们的韩麦尔先生这时候的脸色惨白呢?──领会一下看,为什么惨白呢?[边讲边板书:惨白]这说明了什么?想过没有?[学生举手]说。

  生(33):因为这堂课就要结束了,再也不能在自己的国土──阿尔萨斯来教法语课了。

  师:对了。因为这最后一课就要结束了!韩麦尔先生不能在自己的国土阿尔萨斯的土地上来教法语课了!所以他脸色惨白!“我──我──”刚刚[指(生33)念得好。老师的声音哽住了![边讲边板书:哽住]说不下去了!我们想想看:他要讲点什么话,又讲不出来。真是千言万语,无从说起!

  今天,我们就要把“我“字下面的意思写下去。韩麦尔先生将要讲什么话,而作者就用“我──我──”没有声音了,而是透过它讲出了千言万语。但是老师转身朝着黑板,有没有写下书面语言啊?现在我们齐声读这个感叹句。预备──读。

  [师、生齐读:“法兰西万岁!”]

  师:而且写的时候,同学们看看,韩麦尔先生他是怎样在写的?

  生(集体):“使出全身的力量”。

  师:对。把它划下来。(边讲边板书:使出全身的力量)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你看:“我──我──”,它的内容多么丰富啊!

  想想看,话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我们可以设想: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已经告诉我们同学啦?──老师对自己的国土怎么样?对侵略者又怎么样?(学生举手)说。

  生(34):他对自己的国土充满了爱,对侵略和敌人充满了恨。

  师:嗯。爱──和恨。(学生举手)说。

  生(35):韩麦尔先生他对自己的国土非常热爱,对侵略者非常痛恨。

  师:嗯。他变成双音词了。好的。对自己的国土非常热爱,对敌人非常痛恨。

  韩麦尔先生的心情是沉重的,但是他写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表示了对国土又充满着什么呢?

  生(集体):信心。

  师:嗯。希望,信心。所以,我们可以讲“我──我──”这时的无声胜于有声了,就把这三方面的内容写进去了: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信心,充满着希望。对不对?

  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个什么形象?

  生(有的):爱国的。

  师:哦,爱国的──爱国的形象。对。爱国的知识分子。(边讲边板书:爱国的知识分子)

  同学们,这是一篇非常有感染力的文章,是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也有它的局限性。老师教育同学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是对的。可的打败侵略者、推翻敌人的反动统治,只靠语言──只靠牢记祖国的语言行不行啊?不行的。靠什么呢?

  生(有的):靠武力。

  师:对啊!靠武力。──要靠暴力革命,靠武装斗争。这是都德的局限性。作者的局限性,反映在他写的人物中,也必然有局限性。

  都德写小弗郎士兵,写得多好啊!原来他做过小学里的老师,做过小学的辅导员,所以对孩子的心理,他能够描写得这样细致。另外呃,他的确也是个爱国者。在普法战争中,为了反对侵略者,他参加了游击队,也入了伍。因此,他对敌人是那么的恨,对祖国那么的爱。

  作业 是把“我──我──”写下去。另一个是要求找三句你感受最深的话。加以评注。

  现在老师来做个评注的例子。(挂小黑板)

  我来注一注这一句:(指小黑板上第一句)小弗郎士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为什么都德在这里突然写鸽子呢?鸽子象征什么?象征自由;象征什么?──象征和平。而现在呢在自己心爱的国土上,已经遭到了侵略者的蹂躏,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和平!我们的小弗郎士啊,多向往像鸽子那样自由飞翔。他心里想:你们这些侵略者,正像你们不能强迫鸽子用德国话来唱歌一样,也不能强迫我们这些法国孩子,来说你们的德国话!你们啊,永远强迫不了我们!

  对这一句(指小黑板上第一句)我们可以这样来评注,使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今天回去找三句──找对你感染最深的。每一句都先抄下来,然后进行评注。在这课课文里,一定有许多句子使你激动。

  这里的第二句:(指小黑板上的第二句)“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下课铃响)这里先要说,韩麦尔先生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的语言,是对的;同时也要说他只强调语言的作用,就反映了这个人物的局限性。

  懂了没有?(生(集体):懂了。)回去找三句,把这两句除外。现在下课。

  板书设计 :

  (一)小黑板上的板书:

  (1)一.贪玩、不懂事

  二.逐渐懂得失去国土的痛苦

  三.激起了爱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2)1.“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二)板书:

  1.穿上 打着 戴着

  2.又柔和 又严肃 多多用心 永远别忘 牢牢记住 发新字帖

  3.惨白 哽住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 爱国的知识分子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最后一课》测试题 篇13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自1873年发表以来,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并常被选为中小学的语文教材,流传广泛,脍灸人口。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样一篇小说,在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是很易引起共鸣的。  

  梁启超曾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的功能,因此,他极力强调小说要以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思想品德为己任。这固然主要是针对创作小说而发,但可以说,近代文学史上的很多翻译作品也是以此作为自己的神圣宗旨的。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来,首先就是因为它的爱国主义。这可以从先后发表的几种译文上得到佐证:1913年1月发表的匪石译本将《最后一课》标明为“教育小说”,1915年5月发表的江白痕译本则标明为“爱国小说”,两者不约而同都强调了作品的爱国性质及其教育意义;此外,胡适的译本和江白痕的译本还分别对小说的篇名作了改动,胡译为《割地》,江译为《小子记之》,显然,译名强调的是对丧权辱国的刻骨仇恨。这些细节已颇能说明问题,但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上述三种译本都非常郑重地在译文前加有按语,有的甚至还有跋语,这些“序跋”,更清楚地表明了他们翻译这篇小说的意图。  

  目前发表的《最后一课》的最初译本是由匪石翻译的,发表在1913年1月31日出版的《湖南教育杂志》2卷1期上。译者生平不详,以“匪石”为名者大约不会很多,故未知是否即南社成员陈匪石。据郑逸梅先生《南社丛谈》载,陈匪石早年曾留学日本,“庚辛之际,新学渐盛,他任课幼幼学堂,时以国家积弱之故,与列强国力外张之由,勉励学生,谓:‘学必有用于世,始名为学’。”从上述记载看,陈匪石从日文转译此作也是有可能的。其译者按语曰:“西历一千八百七十年,法兰西与普鲁士交哄,法人大败,普军尽据法之东境。明年,进攻法之巴黎,法人力竭不能御,乃为城下之盟,赠款五千兆弗郎,约合华银二千兆元,盖五倍于我国庚子赔款矣。赔款之外,复割阿色司、那恋两省之地与普。时文学大家都德目击其事,然伤之,乃托为阿色司省一小学生之语气,写割地之惨然,以激扬法人爱国之心。言虽鄙俚,含有精意。法国小学教师,咸定为课本,授之儿童云。”这篇按语言简意赅,既交待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又深深寄托了对法国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爱憎是很分明的。译文纯用白话,通俗明了,但对原作却略有删改,如“我”上学前在市政厅遇见铁匠及其徒弟的情节即被全部删去。一般来说,翻译作品,尤其是寥寥二、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在当时很难引起什么反响,但匪石的译文发表后仅两月,即有人赋诗发表读后感,其诗名《〈最后一课〉题辞》,作者健铁,诗曰:“柏林书到意苍茫,汉麦先生辍讲章。四十年来求学地,知从何处话兴亡。凝神端坐睨诸生,忍泪念愁哭不成。祖国文章君识否,山残水剩最凄清。一声木铎日轮高,却怪先生新换袍。稚子亦知亡国恨,春风和泪看胡桃”(载1913年4月15日《湖南教育杂志》2:6)。  

  诗作语气沉痛,但又不乏愤激,说明作品在当时深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第二种译文是胡适翻译的。胡适于1910年7月考取第二届庚子赠款留美官费生,遂赴纽约康奈尔大学深造,《最后一课》即译于美国,于1915年3月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春季号上。据该报编者注明,胡适此译作曾刊登于上海某报,此说如属实,则胡译首次发表大约也在1913年左右,因为胡适译文后注有“民国元年九月记于美国”的字样,从时间上推算,发表之日当和匪石译本基本同时。此外,胡适的“译者按语”在内容上和匪石基本相同,甚至连造句遣词也大致吻合,这种雷同现象颇令人迷惑不解。胡适的翻译,素来删节极多,曾被人讥之为“胡译”。这篇译文在三种译文中也是删节最厉害的,大凡无碍基本情节的景物描写,人物语言等等均遭删节,以后曾有人在《洪水》杂志上引法文原作对胡适的这篇翻译大加指责。尽管如此,胡适的译文在语言上是比较规范的,在当时也比较受欢迎,1917年收有《最后一课》的(胡译)《短篇小说》(第一集)出版,至1940年累计重印多达21次,由此不难揆察胡适译作影响之大。  

  继胡适译本后,江白痕在1915年5月1日出版的《中华小说界》2卷5期上也发表了《最后一课》的译文。江白痕其人不详,他发表作品不多,偶尔在当时的报刊上能看到他的译作。他在译文前也加有一段按语,曰:“普法战争后,法人割亚尔萨斯、罗亨二州以和,而亚尔萨斯人常不忘其祖国,今观是篇,对于祖国文字三致意焉,法人爱国之情亦可概见。”文字之间,可以看出充溢着对祖国的眷爱,其翻译此作的用意是很明显的。和前述两种译文不同的是,江白痕系用文言翻译,然译文却十分忠实原著,基本是逐句翻译,当可说是对《最后一课》的首次全译。  

  除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精湛的艺术构思也常为人们所赞赏,难能可贵的是中译者们早在七十多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匪石和胡适曾分别在译文后特附跋语,对都德的艺术技巧赞叹不已,兹抄录胡适“跋语”之一节,以见其仰慕之情之一斑:“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恸,是何等重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此短篇小说之上乘也。”

标签: #《最后一课》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