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危机的教育反思

佚名 46 0

面对危机的教育反思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场让人措手不及的灾难,让年味中弥漫着忧伤和焦虑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场让人措手不及的灾难,让年味中弥漫着忧伤和焦虑。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在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工作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灾难背后的教育问题。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及时下发了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与此同时,教育部会同工信部于2月17日正式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免费供各地自主选择使用。据统计,这个云平台开通不到2天,网页浏览次数就达2300万,访问人次1500万,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全国多地、多校、多所教育机构也纷纷开展网络教学,包括开设直播课程、提供公益性学习资源等,课程内容既有针对中高考和边远地区学生的课业辅导,也有指导学生居家运动的特色课程,确保孩子们不落下学习进度,努力实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目标。

  我们新教育实验团队也参与其中。新教育研究院组织专家和优秀教师团队精心研发了在线录播微课程,包括晨诵、整本书共读、百首名曲欣赏、百幅名画欣赏等微课300节,受到父母和学生的欢迎,仅2月3日至14日,微课视频点击数就超过50万次。1月26日,新教育“云伴读”亮相,邀请37位专家名师为教师校长领读37本教育著作,我讲《未来学校》的那一次,听课教师超过了2.5万人。2月20日,“大疫面前,勇敢成长”——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课正式上线人左右。

  这样的课堂规模,在传统学校的传统课堂是难以想象的。网络教学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疫情时期的特殊教育。可以说,为了应对疫情,我们提前试水了一次大规模的“互联网+教育”,开展了一次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实验,把我们关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概念从梦想拉到了现场。

  应该承认,这种网上授课、远程教学的方式,和真正的未来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一些地方和学校,只是简单地把线下教学搬到线上来进行,把教室里的内容搬到网络上来,而教学模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大规模公开课模式缺少互动和针对性,一些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国家教育平台上的资源相对不足,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资源较少;教师的互联网素养准备不足,大多是在家用自己的电脑、手机,用自己的宽带、流量来给学生上网课,既有硬件上的不足,也缺乏事先的网络教学的培训,许多人不会网络教学,不会制作课件;大部分家庭的带宽、网速等明显不能适应大规模网络教育;地区办学条件的差异有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还有不少父母抱怨自己的负担加重,每科教师都会有打卡、传视频的要求。我们还注意到有体育老师在网络上卖力地做示范,学生躺在床上看老师“表演”的线上体育课,等等。

  即便如此,这次网络教育的大练兵对师生、对教育改革发展还是非常有好处的。对学生而言,他们的课程更丰富了,传统课堂里只能听自己的老师上课,现在他们可以接触到其他教师,聆听到窗外的声音。对于某些贫困地方和落后学校的孩子来说,增加了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如清北网校与福州鼓楼小学开发的“空中课堂”,在里面上课的学生超过7万名,这里面既有沿海城市的孩子,也有甘肃岷县、陕西延安杨家岭等贫困山区的8000多名孩子,在疫情这个偶然契机中,他们坐在了“同一间教室”。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次自我知识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进行网络授课,师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关系,而是组成了学习共同体,许多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听课,成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课后的答疑者。这更符合未来教师的趋势,在未来学校,教师就是学生的指导者和陪伴者。

  对于教育来说,这次疫情是“危”也是“机”。它对我们更好地思考未来教育的形态,思考未来如何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来推进教育的变革,如何把学校和社会,把网络学习、居家学习、学校学习、社区学习连成一线,变成一体,都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这也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互联网在何种意义上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生态?如何真正实现网络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融合与合作?如何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优势互补?

  疫情过后,应该把这里面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巩固下来,成为后疫情时期的常态举措,从而促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迈上一个台阶。

  我们应该及时总结这次相对被动地大规模使用互联网的经验教训,继续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坚定不移地推进网络教育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整合,把这个发展方向坚持下去。要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2.0规划,并将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任务纳入公共服务范畴。

  同时,要不失时机地丰富教育服务的供给模式,按照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推进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教育服务网络。要尽快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线上学习中心),这个平台应该汇集全国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课程资源,由国家统一采购,免费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并优化课程分类,加强选课指导,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持续动态更新。各级学校应该抓住机遇,在改善网络基础条件的基础上,致力于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能力。

  总之,疫情提醒我们,应该继续提升国家教育信息化水平,丰富我国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提升互联网时代教育治理能力。可以说,网络教学正在改变整个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现有互联网教育技术条件,已经能够做到覆盖城乡的国家课程资源体系建设,满足个体学习的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能保证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享有一样的教育品质。各地应着力开发适合本土教育需求、各具特色的课程资源,作为国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同一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建设。各学校应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积极适应“互联网+教育”趋势需要,对学生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给予必要的指导,并负责作业批改、答疑解惑、学习咨询等,而非强制要求人人上网课。

  灾后第一时间,我曾经呼吁,“停课不停学”固然重要,守住教育的底线,关注教育的本质更加重要。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觉得,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比起落下几个月的功课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这一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能不能把灾难当做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地重新构建我们的教育?

  面对这样一场疫情,我们除了教会孩子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应当传递哪些有价值的理念和认知?一线医护人员的执着坚守、各条战线上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在疫情防控中都得到集中体现。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也可以化作课堂的养分,让孩子们乃至全社会共同思考,在生命面前,个人、集体、政府乃至全社会的所为与应为。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的专家、医护人员、公务员等社会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究竟要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理解责任,这涉及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等,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人生功课。

  这些内容,也融合了最鲜活的各类学科知识。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对生活的反思与学习,让孩子乐学、好学,成为更好的自己,本身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最好的功课。

  这次疫情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命体验课,确切地说,是正在补上一堂生命教育课,因为这原本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上过的必修课。疫情本身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教育对于生命的忽略,也照出了治理体系中的短板。

  生命与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一个生命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通过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每一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教育,首先要关注自然的生命。这是生命的长度。人的肉身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如果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安全与健康,从最基本的学会勤洗手,懂得何时需要戴口罩,懂得禁食野生动物,懂得敬畏自然,懂得敬畏生命,学会紧急避险与自我保护,养成科学膳食、锻炼身体、合理作息的良好习惯等等,把这些做好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就打牢了。这些,不能等到灾难来了才想起,需要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命教育,其次要关注社会的生命。这是生命的宽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要与别人打交道,如何学会心理换位,如何理解、宽容、尊重别人,如何成为受人欢迎、受人尊重的人,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许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家有难、众人相助的温暖故事,看到了许多医生护士无私的仁爱之心,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仁爱,懂得尊重,有着良好的社会情感,也是生命教育亟待加强的方面。

  生命教育,还要关注精神的生命。这是生命的高度。人是一种符号性动物,人是要有价值观和信仰的,是要过精神生活的。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就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通过阅读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阅读的高度就会造就我们精神的高度。能不能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仗义直言?能不能为了普通百姓得罪权贵,敢于担当?疫情中李文亮医生、钟南山院士、作家方方等身上闪耀的光芒,就是这种精神与信仰的体现。

  正如我在《新生命教育》读本中所提到的那样,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指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生死与共、和谐相处的生命关系,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内容。

  为了阻断病毒传播,疫情期间许多人都在家中没有外出,不少日常工作忙碌的父母、老人也得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这恰恰为我们关注家庭教育、思考如何与孩子沟通提供了一个契机。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础。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之后,尤其是女性走上职业舞台以后,父母才逐步把教育权利交给学校。尽管如此,学生最多的时间仍然是在家庭度过的,真正的教育也一定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今天的样子,就是孩子明天的样子。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这段时间可能是少有的亲子24小时共同生活的宝贵时光,如何利用好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从亲子共同阅读,到亲子共同游戏,再到父母和子女促膝长谈,广大父母应该珍惜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机会,好好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我们注意到,这次疫情中既涌现了一批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通过亲子共读、亲子游戏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孩子深度交流的父母典型,也出现了不少“被逼疯”了的父母。他们不愿意花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无法容忍孩子的作业错误,看不惯孩子的许多言行,反而疏远了孩子。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特别倡导和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选取这次疫情中的一些现象为主题,完成一次共同的作业,共同查资料、共同讨论,在疫情过去之后形成一份小小的研究报告。这不仅将是一次有效的思维训练,也将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珍贵记忆。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无论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还是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课堂。用好这些课堂,不仅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对老师和父母来说同样也是一种进步和成长。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在教育孩子,也是在改进甚至重塑我们自己。我们的模样,就是世界的模样,就是明天的模样。

标签: #教学反思通用语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