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材料(精选8篇)
评课材料 篇1
凌亦祥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更有着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特点。周海伟老师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真正的目的。周海伟老师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
(1)在识字组词中,潜移默化。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文章的字词中蕴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字词反复品味,才能较好地领会思想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周海伟老师在字词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学生识字组词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读课文时周海伟老师让学生在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中哪一个词与题目最密切?周海伟老师抓住了学生提出的劝告一词学习生字“劝”和劝告的意思,进而深入问一句:“围绕劝告你最想提哪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了教育。周海伟老师把握字词的意义,掌握好时机,灵活多样地寓教育与字词训练中,长此下去势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课文教学中,加以深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册语文教材之中,没有完整的序列。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找出德育点,就能发挥课文教学的基础作用。例如《亡羊补牢》一文中,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劝告?怎样劝告?结果怎样?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应该听从别人的劝告。又如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教师提出: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养羊人后悔?他会怎样想?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同桌表演从中受到教育。总而言之,周海伟老师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田。
总之,语文和思品学科的整合,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展现语文人文价值。它使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因此,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有机融合与一体,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评课材料 篇2
经纬小学 梁松岩
所有的课程要一分为二的看,预设与生成永远都不会统一。魏老师今天执教的《用摆计时的钟》一课的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
大胆创新:魏老师将《用摆计时的钟》一课和《测量摆的快慢》一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
简单明了: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大部分:先认识摆的构造并通过测量一分钟百的次数这个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魏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五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的思维过程。魏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
朴素平实:有些老师上观摩教学好用一些动画片和色彩鲜艳的实验器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不否认,这样往往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准备一般不适合上日常教学,这样的观摩课学习的东西不多。但魏老师这节课从电教手段上只用了一个演示文稿,帮助学生回忆了学过的计时器和看了摆的构造,为后面的学生叙述作了语言上的铺垫,并加深了对摆德感性认识。效果也很好。而且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科学的生活化,感受身边处处是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从摆的构造到猜测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每个探究活动。操作前,教师更是利用师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过程等。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收放自如: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讨论。魏老师收放的尺度比较恰当,更重要的是魏老师明显的先扶着学生经历了摆重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从而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对比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本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能主动地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这里魏老师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自制摆后,教师说我们摆得摆重各不相同,摆绳也不相同,那它们在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呢?这里的顺序颠倒了,应该在测量完本组实验后问为什么大家的摆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不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而且教师在每组测完第一组数据后,这里重要渗透的是一组数据能不能代表你的摆每次都是摆相同的次数呢?从而引出要反复实验多收集几组数据才能得到较准确地自制的摆在每分钟内摆动的次数。并渗透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但在这里魏老师有些急于让学生多收集几组数据为后面发现问题作铺垫。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求出每组的平均值,使学生得到一个自己的摆单位时间内较精准的摆动次数。使我们的实验有一个结果。而且在比较数据的时候应该先比较每组四次的德次数分别是多少,再比较同一次不同组数据的变化,从而引出为什么不同?这样结构比较分明。
在扶着学生设计“摆重”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也要规范操作。如放两个钩码作为摆重时,两个钩码是并排挂还是竖直挂,怎样控制摆幅相同等问题,可以利用学生说,教师演示的方法来使实验更科学、更严谨。不然我们扶着走的意义也大打折扣。
最后就是对于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比如在学生总结摆重到底是否会影响摆的快慢时有两个同学与大家的意见不统一。认为有关系,这时作为教师不能什么都留到课下让学生去处理。我们可以让他说明理由,大家共同分析,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现成素材,我们要把握。最起码,也可以让他和下面要研究的问题共同研究。
这节科学课上魏老师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她侧重在训练学生的无形的能力上。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清楚一个道理,就是交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要比教给他每一个字产生的效能会更大。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请多加指正。
评课材料 篇3
音乐性。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导入。2、活动中,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创编活动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3、活动后,以《快乐的泼水节》音乐作为结尾,结束新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将要到傣族村寨去参加泼水节必须通过三道关“节奏练习、按节奏节奏读歌词、唱会歌曲”先后顺序贯穿始终。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评课材料 篇4
谈桥中心小学 李月珍
《“我是您的儿子”》一文生动形象地记叙了原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在风雪严寒的日子里,以身作则,冒风雪,顶严寒,挨村逐户,访贫问苦,给贫困百姓送去党的温暖的感人事迹。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周老师的这节课,能很好地落实单元训练目标,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的品质。注重品词品句,力求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教育,思想教育融于一体。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这堂课:
一、抓住描写人物行动的关键句,展开情节想象,概括人物特点。在这堂课的一开始,周老师就让学生找出描写焦裕禄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忽闪的抖动”的句子。并让学生读读体会体会后,让学生找找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再进行分别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的说话练习。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得到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仿佛看到了焦裕禄风雪中的高大形象。
二、品读人物语言,想象写话,感受人物的品质。在品读老大娘对焦裕禄说的那句话后,周老师说:“解放前,在大雪堵门的时候,地主逼债……现如今怎样呢?”接着,布置了一个小练笔:请用“现如今,大雪堵门, ”想象写话训练。这个训练通过新旧社会生活的对比,突出了新中国新一代干部关心群众疾苦的品质,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三、语言动情,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优秀的语文老师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们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本身表达的情感,而且能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周老师上课语言亲切自然,表情丰富,情感非常投入。当品读到焦裕禄“动情地说:‘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这句话后,周老师又重点抓住“动情”一词的理解来指导学生朗读,她问学生:“动情”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了词义后,她深情地对学生说:“那么,就请你动情地读一遍,读了这句话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时,一位位学生站起来动情地朗读。接着,带动了全班激情朗读。真是“教师情化自己,熏陶了学生”。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仅大大地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而且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当年焦裕禄访贫问苦时深情地对老大娘自己是她的儿子的动人场面,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
以上是我对周老师这堂课的初浅评析。最后,我还提出一点建议:最好在学完本文后,组织学生作一次人物访谈,采访一位好村长或好支书,再写一则日记或一篇作文。这不仅使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情感体验,又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评课材料 篇5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了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手中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先画出折痕,并在纸上标出,再表示几分之一。学生操作后,充分地说出了自己所得到的每份都是它的几分之一。加深了分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张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平等对话的课堂,他们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交流看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评课材料 篇6
新课程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代老师《她是我的朋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把语文阅读教学建立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形象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在读中努力产生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本课的教学设计,突破了以往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形,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具有实效性,可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具体来谈一谈:
一、三维目标达成的比较好,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螺旋上升”的
本节课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描写哭的几个词语“啜泣、呜咽、低声哭泣、抽泣”的不同含义;学生不仅朗读能力有了发展,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并能抓住阮恒献血时的表情和动作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动了自己,让“朋友”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再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朋友真挚的友谊,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朋友观”。如课堂上教师通过:“阮恒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可能在想什么?试着用第一人称说一说。”引导学生知道了要想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先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节课的教学实际看学生非常好的掌握了这种读书的方法,而且能够用这种方法来展开交流和学习。
二、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安排得当
从初读──细读──精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人物内心的思想内涵,受情感的熏陶,最后升华情感。教学如行云流水,通顺流畅,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意境。教学中重点、难点突出,分析透彻,朗读到位,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效果好。
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找出对阮恒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心理的描写,然后抓词抓句、咬文嚼字进行理解,除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阮恒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完成词语的积累,知识的获得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在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积极动脑思考,揣度人物的情感,想法,对学生的分析水平、通过重点的语句理解课文的水平都能得到锻炼,在分析阮恒这个人物时,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在理解的程度上也有深有浅,设计者把教学的难点放在人物的形象分析上,充分证明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自己的思维,自能读书,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而不必要求他们必须有统一的认知。
另外,我认为,此篇教学设计最巧的地方是在结尾处设计的“通过‘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你都想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一项上,这是在让学生在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上求“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也是在学生中展示生活中最美的事物,要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学生在思考中、在集体的生活中,在相互的交流中,精神财富共享。
最后提一点个人的建议,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和鲜血的场面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另外,还可以在教学的饿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一下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填补课文中留下的“空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三、亮点
1、在朗读课题的时候,代老师没有请大家齐度了知,而是请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来朗读,这是课标所提倡的。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还请学生试着为课文换一个题目,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到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质,深化了友情的意义。
2、在一名学生多次读错“血”的读音的时候,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帮他纠正,给他改正的机会,这样,给了学生自信,我想,这个学生以后将更加喜欢上语文课。
3、对于区分“血”的两个读音的问题,教师处理的非常到位,这是一个很难区分的多音字,大多数学生如果不经过纠正训练,都会含糊不清,所以,代老师的这个训练非常有必要,意义也非常大。
4、课堂上请学生模仿医生说话,想象她在那时会和阮恒说些什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也帮学生掌握了有关语文课之外的一些献血的知识。
四、提点建议
1、初读的次数有些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初读可设计在两、三遍左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初读,回答在初读课文后能解决的问题。
2、对于多音字“血”的训练,如果能放在课件中“输血”这个词后面,那衔接的就更紧密,相信学生的印象也就更深,掌握的也就更好了。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因为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真实。
评课材料 篇7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四年二班胡老师执教的《蝙蝠和雷达》一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重视导入环节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释题导入法、激情导入法、设计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介绍背景导入法等。可见一节好课,导入很关键,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上课伊始,胡老师就请俩名同学到台前,一生蒙上眼睛,一生睁着眼睛,一起向前走,然后请他们谈一谈感受,并引出课题的一部分“蝙蝠”。我认为这种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引入课文的导入方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明确读文方向
由于我校的特殊情况,目前无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再加上本课具有很强的科技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胡老师就在读书的要求上下功夫,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不仅使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胡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胡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应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等角度来考虑,具体说,就是要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语言实践状况。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的时候,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在这一问题上,总结胡老师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教师尊重学生;其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问题,争取参于各种读和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都比较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评课材料 篇8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课标》指出:“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要提高效率,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式的整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探索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的策略。采用师生对话(引导探究),生生对话(合作探究),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安排充足对话交流过程,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如果老师进一步提示,在结尾与《别董大》一诗区别时尽量不要太近,《别董大》描述了诗人鼓舞友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表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胸怀。《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点明送行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行的气氛。后两句直接描写送行的场面,抒发了对老朋友未来担忧之情,一种离情笼罩全诗。在对比朗读时应该先理解诗意然后朗读。读第二首时也应该从第一首的意境中跳出来在读,体验送别诗的情感,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还可以分为豪情、衷情、感情等,更妙。即使时最好的演员也不能同时饰演悲剧和喜剧。我的评课无异于抛砖引玉,用意在于求教各方。
标签: #评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