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佚名 36 0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通用17篇)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1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促成学生认识的发展,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通达的桥梁,让他们就新、旧课文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求同、求异,最后达到求解的目的。我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小说 ,了解了一些鲁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使他们的这些已有的知识更加巩固并得到迁移,导入  新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找出新旧课文在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类似点。学生通过初步的印证性阅读,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其一,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等相比,都是取材于“病苦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受封建制度毒害的悲剧性的“小人物”,是愚味与善良的集合体,作者对他们都倾注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其二,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相比,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学生完成了对新的课文的“同化”,满足了自身的求同的精神需要后,一种求新的心理欲望随之而生,我于是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内容上来,指出新旧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一个大的范畴,在它的内部还有着许多不同之点,这些不同之点是课文的新的意向,只有对此有所理解,才能“顺应”课文的特点,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在我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下,学生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性的阅读,逐渐于“无疑之处”发现问题,逐渐对新旧课文的不同之点有所领会。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1]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2

  一、交流日记《祥林嫂的故事》

  二、研究肖像描写的作用

  1、作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头发的变化、脸色和表情的变化、眼神的变化的?其作用是什么?

  头发:五年前花白,──即今全白。

  脸色: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脸色青黄,只是脸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眼神:没有先前那种精神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表现了礼教和迷信把人变成鬼的过程。祥林嫂身心备受摧残,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最能表现祥林嫂精神的痛苦。

  2、作者写丧夫后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再次丧夫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样的描写有什么意义?

  同是扎着白头绳,祥林嫂却是为祥林和贺老六两个男人服丧。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从此,祥林嫂不但背上了“失节”的罪名,而且成了“伤风败俗”的“谬种”,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并最终演出了那一幕的悲惨。看起来毫无变化,实际上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逐等种种不幸,并预示着更不幸的命运。

  3、既然丧夫已成为耻辱的标记,祥林嫂为何不甩掉这根白头绳?

  这根白头绳就是沉重的精神枷锁。不愿改嫁又被迫改嫁的祥林嫂,按照规矩不能不为亡夫贺老六扎着白头绳。祥林嫂任人鄙弃,唾骂,也要扎着它,否则,她回良心不安的。“仍然扎着”表现出封建蒙昧主义的可怕。

  三、品味语言

  小说的语言特点,一般被归纳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叙述语言的凝练含蓄、新鲜多样。它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往往具有作家的独创性。而且语言的个性化是人物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祝福》在语言运用方面即呈现出惊人的匠功。

  1、沉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的感情:

  老舍说:“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比如说,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祝福》正是这样,特别是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

  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我”的话活像一个新派人物,鲁四老爷活像 一个讲理学的老爷。卫老婆子像一个“中人”,柳妈像一个寻开心的市井女人。

  四、品味思考

  1、短工为什么两次重复“我”的问话?

  短工的重复,表明他对祥林嫂的四漠不关心,说不清楚,又表明他认为所问的是明摆着的事情,根本不必问,这说明人际关系的冷漠,祥林嫂在人们心目中无足轻重。

  2、鲁四老爷两次说“可恶,然而……”为什么用转折句?

  转折正意在后,表明他虽然对祥林嫂的婆家抢走祥林嫂、卫老婆子合伙劫人很反感,但他又认为婆家枪回出逃的儿媳天经地义,合乎纲常伦理。用转折句深刻揭露鲁四老爷卫道士嘴脸。

  3、第一次祭祀时,四婶阻止祥林嫂沾手,说“祥林嫂,你放着罢!”第二次却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句式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两句话表意相同但情味有区别。第二次用主谓倒装句,“你放着罢”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表现出四婶的紧张、慌乱和严厉。这一呵止彻底摧毁了祥林嫂,令她精神完全崩溃。这一声呵止代表封建礼教和迷信,宣判了祥林嫂死刑。

  五、研究小说精当的环境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作者巧妙的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乐景写哀,烘托悲剧气氛,与祥林嫂之死形成对照,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六、作业

  读罢此文,你可能感触颇多。请就其一方面,任意写一篇短评,400字左右。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3

  《祝福》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学习小说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从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中来挖掘人物形象。《祝福》这篇小说在我们介绍的鲁镇,祥林嫂几次到鲁镇的故事情节中,刻画了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我“等人物想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3、把握作者通过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理解造成任务悲剧的社会根源。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老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得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和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全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故事脉络,感知祥林嫂级鲁四老爷的形象。

  第二课时:文本探究,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社会主题。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文学作品最简单的目的是“使看不见的被看见”。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即使历经沧海桑田,仍然使我们看到他那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感受他内心满心的惆怅和无限的忧情。我们通过他看见了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今天,我们将会透过其笔尖,去认识那位命运多舛痛失爱子的祥林嫂。(板书:祝福)

  二、知人论世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创作出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继而写出《孔乙己》、《药》等,共十四篇小说编成《呐喊》;接着创作出《祝福》等十一篇小说,编成《彷徨》。鲁迅创作小说,°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2、《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是其中最著名的小说,写于1924年。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师生讨论、总结)

  1、分析本文的结构脉络。

  明确:(1)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2)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3—33)

  (3)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35)

  (4)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

  (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

  (6)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总结:作者运用倒叙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体思路为“现实—过去—现实”。(倒叙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形象的?其笔下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祥林嫂(肖像描写):

  (1)肖像: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生机旺盛;

  又只是顺着眼——安分善良;

  她模样还周正——相貌端庄;

  手脚都壮大——吃苦耐劳;

  表现: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爱劳动,能劳动,不挑剔;

  变化:食物不论,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易满足,很容易活下去;

  (2)语言描写。

  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与柳妈的对话(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与“我”的对话(展示了其矛盾心理说明希望彻底破)

  (3)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总结:在她身上,集中了旧中国农村妇女所有的优秀品质:善良、安分、吃苦、耐劳、易满足、不挑剔、温顺等品格。

  2、鲁四老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鲁四老爷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鲁四爷见了就“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寡妇”,但是见她手脚壮大,劳动力强,还是默认鲁四太太留下她。这就暴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贪婪和虚伪。当知道祥林嫂的婆家来抢人时,鲁四老爷站在维护封建家长制的立场上,认为“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后来虽然说了句“可恶”,那只是因为不打招呼把人抢走,有伤鲁府的体面。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又“照例皱过眉”,后来之所以还是留下了她,决不是发了善心,而是“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舍不得放弃这个廉价的劳动力。这件事把这个人物卑鄙肮脏的灵魂进一步暴露了出来。对于祥林嫂他一方面用繁重的劳动奴役她,一方面又用礼教的软刀子从精神上迫害她。他暗中告诫鲁四太太,祭祀时不准祥林嫂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在精神上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等看到从祥林嫂身上再也榨不出一滴油时,就不如一条狗般地将她赶出鲁家大院。当他听到祥林嫂惨死的消息时非但无半点怜悯之情,反而恶狠狠地骂她:“是一个谬种!”到此,这个封建礼教之徒的狰狞面目就彻底暴露无遗。祥林嫂的死,是对鲁四老爷丑恶灵魂的鞭挞,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强烈控拆!

  总结: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作业布置

  尝试对“我”的形象分析。

  五、板书设计

  祝福

  鲁迅

  序幕:祝福与“鲁四老爷”

  结局:死去

  倒叙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迫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与“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祝福》的结构与主要人物做了分析,今天,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祝福》世界,去挖掘故事背后的更多精彩。

  二、文本探究

  1、“我”的形象探究。

  明确: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但是却软弱无奈、自寻安逸。

  2、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

  明确:社会环境

  (1)祝福景象;

  (2)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镇上的人们笑容却冷冷的了”)(“冷冷的”暗示了人们对祥林嫂的集体厌弃。)

  自然环境

  (1)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和保守);

  (2)祥林嫂失去小丈夫:春天祥林嫂失去贺老六:春天、伤寒病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春末、狼祥林嫂惨死: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将至时的祝福晚上(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即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文做铺垫;烘托人物心理;象征和暗示人物命运;交代人物活动场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问题探究

  1、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

  明确:社会环境:迷信、麻木、愚昧人们思想:顽固、守旧、尊崇理教当时的人:淡漠而无耻总结:封建礼教与迷信。

  2、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3、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明确:(1)全文是以“祝福”为线索展开的,小说源于“祝福”,结于“祝福”;(2)“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揭示小说的主题。

  四、课文小结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五、板书设计

  祝福

  鲁迅

  社会环境:祝福景象迷信、麻木、愚昧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鲁四老爷书房春天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传递明信片送祝福,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尝试轮流绘制、传递明信片,体验传递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了解绘本故事《蛤蟆的明信片》、自制明信片人手一份,水彩笔、记号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瞧,今天陆老师带来了什么?(教师出示明信片)

  2、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看过一本关于明信片的书吗?它叫什么名字?(《蛤蟆的明信片》)你们能一起把故事说一说吗?(幼儿边讲述,教师边画明信片,鼓励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复述部分故事内容)

  3、青蛙哥哥的明信片在许多好朋友和我们云朵班的小朋友的传递下变得越来越美丽,现在的明信片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明信片了,它里面还包含了很多好朋友真诚的关心与祝福。

  (二)通过回忆绘本故事内容,引出活动主题

  1、今天陆老师又想请你们送祝福了,猜猜看,这回是给谁送祝福呢?

  2、你们说的都不错,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今天到底要给谁送祝福呢?请你们看这张图片就知道了。(播放四川小朋友的图片)

  3、在四川地震遇难的小朋友有很多很多,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帮助,那你会怎么帮助他们呢?

  4、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如果请你们把刚才说的.内容都画下来,你会吗?

  (三)教师讲解要求,幼儿操作

  1、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明信片,陆老师把你们想对四川小朋友说的话都已经写下来了,你们想听一听吗?

  2、明信片上还有四个图形,他们用来做什么?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3、你们四个小朋友一组,每人选择一张明信片,在第一个图形里面画上代表你自己的标记,然后在明信片上画上你想送去的祝福。接着把明信片传给你们一组的另一个小朋友,让他继续画。一共传递四次,记住在同一张明信片上每人只能送一次祝福哦!最后,明信片传到第一个传递的小朋友手里,回到座位上。

  (四)讲评

  1、谁能用好听的话来介绍一下你的明信片是怎么传递的?

  (五)延伸活动

  相信四川的小朋友在收到你们的明信片之后一定会很开心。瞧!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大信封,那我们把明信片放进去,一起去寄给四川的小朋友好吗?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

  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

  老师:还有吗?

  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

  ? 改嫁——被人看不起 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

  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 抗争表现 结局

  (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 工资被婆婆拿去, 被抓回去强迫改嫁,

  (2)第二次丧夫:勤劳 养育儿子 儿子死了,被赶出屋

  (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 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 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

  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

  (1) 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

  (2) 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

  (3) 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

  (4) 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 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 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6.拓展思考:祥林嫂又没有反抗封建礼教呢?

  明确:祥林嫂的反抗,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礼教本身。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这更能揭露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极极端残酷的本质。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威迫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威迫下,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4、祥林嫂死亡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逼死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中国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7

  教学内容: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肖像等的品析,了解祥林嫂的性格、心理及其变化等。

  教学目标: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激起学生对祥林嫂的不幸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爆竹声声辞旧岁,祝福句句迎新春。在这喜庆团圆、迎春接福的时刻,有一个人,却无家可归、寂然地死去了。这个人,就是“祥林嫂”。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

  二、梳理情节

  方式:请一个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简述祥林嫂的半生经历。

  提问:课文将祥林嫂的死放在文章开头部分,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倒叙

  设置悬念,引起人们的惊疑。

  三、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不是画家,可他分明又是“高明的画家”,他用文字给不同时期的祥林嫂进行了肖像素描,这节课就让我们以“祥林嫂印象剪影”为主线去了解祥林嫂其人。

  学习方式:先共同学习,然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再各组汇报学习所得。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一(初到鲁镇)

  1.诵读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请一个同学将对祥林嫂的肖像描画文字大声读出来。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3.提问: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虽然刚死了丈夫,营养不良,但年轻健康、精力充沛;

  温顺安分、勤快耐劳;

  补充:从文中还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

  4.祥林嫂到四婶家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有了些变化。是什么变化?请将原文中的有关文字读出来。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也正是祥林嫂的印象剪影之二。

  文中还有多处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前后桌的同学合作探究,祥林嫂的这些肖像画反映了她内心怎样的变化?

  提示: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三(再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变化: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健康不如先前)

  眼角上带些泪痕(时常伤心落泪)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尸似的脸整日没有笑影(不幸对她的打击很大,精神受创)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四(听了柳妈的地狱说后)

  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

  (彻夜未眠,柳妈的话对她影响很大,无疑是雪上加霜,令她惶恐不安,受到惊吓。)

  通过阅读以下文段揣摩祥林嫂的内心渴求。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晤晤。”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2.这段文章中有三个省略号,其作用是什么?

  第一处:表示思索、静默

  第二处:表示话未说完

  第三处: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知该如何说好)

  3.试揣摩祥林嫂的心理。

  祥林嫂本来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苦痛压得她穿不过气来,她只好逢人便说她的不幸,希冀得到一丝丝安慰。可是,遭到众人的冷遇和鄙夷。于是,她只好被迫禁了口。

  这次,她面对的是一个“善女人”,她怀着一丝希冀,小心翼翼地试探,结果是无一例外地受伤害,柳妈“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还嘲弄她,祥林嫂不仅没有得到她奢望的慰藉,而且简直无处逃遁,最后只好“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她绝望了,又陷入了自闭。不仅如此,柳妈的骇人听闻的“地狱说”,使她背上了更沉重的心理包袱。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五(捐了门槛之后)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

  (终于如愿以偿,捐了门槛,了却了一桩心愿,内心的包袱卸下了,心理轻松些了)

  (高兴“似的”,表明祥林嫂内心抑止不住兴奋,但她的又拿不准四婶如何看她。对四婶说,一是表明自己捐了门槛,已经赎了罪;二也可以看出她的内心依然有些忐忑不安。)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六(四婶阻止她动祭祀用品之后)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这次的打击是“致命”的,祥林嫂倾尽所能,却依旧得不到正常的看待。祥林嫂感到无路可走了,她绝望了,她自感再也不可能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生的权利,永世不得翻身了。)

  祥林嫂印象剪影之七(我最后一次见到的祥林嫂)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赏析1

  “黄中带黑”(健康极差)

  “消尽先前悲哀的神色”“木刻似的”(表情漠然,精神崩溃,精力衰竭,内心麻木)

  “眼珠间或一轮”“活物”(眼神呆滞、空洞,没有精神寄托,没有丝毫的生气,几乎要钝化为“物”。)

  赏析2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可否改为“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可否改为“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为什么?

  不能,定语“空的”“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表明祥林嫂乞讨无门,乞讨已久。

  赏析3

  为什么说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删除“分明”“已经”“纯乎”吗?

  不能删除。

  分明:一看就知,一看就明,显而易见的乞丐模样。

  已经:表明成为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纯乎:表明祥林嫂沦落得完全彻底。

  四、小结:

  祥林嫂的每一张剪影背后,都伴随着生活给予的不幸与苦痛,或是祥林嫂不屈的抗争。

  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夫死整天的做夫、儿死听闻“地狱之说”捐门槛后仍不许沾祭品被赶,沦为乞丐

  顺着眼眼角有了笑影泪痕,没先前精神围着大黑圈眼光分外有神窈陷、呆滞眼珠间或一轮

  二十六七岁――――――――――――――――――――――――――――――――不到四十岁

  一个勤劳善良、安分守己的不幸妇女,倾尽所能,去求取她与鲁镇人们一样的生存权力,仅仅只是做一个奴隶的权力,她拼尽了她的力气,耗尽了她的每一分积蓄,四处倾诉,渴望得到一丝安慰……可命运还是把她推向了孤独无助的境地,推向了死亡的深渊,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讨。

  可以让学生讨论这篇小说的题目和小说结尾“以喜写悲”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感受到的鲁迅笔法。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内容:

  1、故事六大情节(重点)

  2、倒叙的作用(重点、难点)

  3、祥林嫂的人生阶段(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概括故事情节

  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了解祥林嫂的一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假如现在大家都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我们要来调查侦破这起案件,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死者啊?好的,下面我们就看到文本,从“我”的叙述当中找出祥林嫂每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1)老师首先进行示范:看到第二大部分第二自然段,看到揭示时间和年龄的词语。二十六七岁,明确两个信息,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2)快速浏览。(扫描式阅读,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

  由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查找关键信息,探寻出祥林嫂"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以及祥林嫂所经历的事件。

  明确: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9

  梁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 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

  •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 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 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介绍怎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理论支持

  •结束

  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典型人物的刻画

  问: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有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写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 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

  社会环境:•群众的反应•鲁四老爷的书房

  暗示: •封建迷信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束缚•群众的淡薄、冷漠

  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

  •人物 •环境

  •逃 抓

  •撞 嘲笑

  •捐 不承认

  •问 说不清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情节设置是否有力表现了人物 性格?

  情节 •内容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倒叙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作业布置

  •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不拘定论)

  导语“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里,那穿着长衫,吃着茴香豆的孔乙己的形象,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名人——祥林嫂。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

  理论支持•顾泠沅老师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顾泠沅老师的活动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10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  

  生2:鲁四老爷呗!  

  生3:还有四婶。  

  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  

  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  

  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点头)  

  生19:“我”不是凶手。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什么?  

  生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  

  师:很好。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  

  生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  

  生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  

  生:(一片哗然)  

  师:讲讲道理。  

  生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生21: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2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21: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  

  生24: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生21: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什么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生25:你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会有王四老爷。(众生笑)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21号同学开始处下风。  

  师:打住,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生齐读。  

  生26: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6: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  

  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生27: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师:什么深意?  

  生27: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 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生21:(害羞地摇头)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生28:是封建礼教。  

  师:为什么?  

  生28: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29: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生30: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教务长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  

  师:祥林嫂和命运抗争过吗?  

  生31:抗争过的。  

  师:请你详细说说。  

  生31: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又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这一“逃”一“撞”一“捐”一“问”构成了祥林嫂追求生活、抗争命运的发展图。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也徒劳。这是因为,封建礼教害人太深了。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  

  生:(跃跃欲试)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1]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11

  陈志平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篇目。它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又复杂。以前我教这篇课文,追求细而全:从字词讲到复句,从记叙顺序分析到情节结构,从人物形象探索到主题思想,可谓面面俱到,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教《祝福》,我让学生写日记,编年谱、小传,写分析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布置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具体操作前,根据日记这种特定的应用文体布置了以下思考题: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 

  日记 

  12月23   阴 

  晚上回到故乡鲁镇。因没有家,只好暂寓在本家鲁四老爷的宅子里。论辈份,我该叫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同五年前比起来,单是老了些。不过,胡子还未留。见面之后,四叔先是寒喧,然后是说“我”胖了,最后大骂新党。虽然我知道并非借题骂我,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12月24日  阴暗 

  今天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访了镇东头一个朋友出来之后,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她是这回我在鲁镇所见的人中变化最大的一个:仅仅五年的时间,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丝毫不见几年前那悲哀的神色,看上去,整个脸像是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还是个活物。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手提着内放了一只破空碗的竹篮: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乞丐了。 

  想不到,祥林嫂看到我以后,接连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魂灵究竟有没有;二是如果有魂灵,是不是就有地狱;二是如果有地狱,那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替她着想,回答"也许有";第二个,我仓促之中回答"论理,也该有"。最后说"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第三个,我推说自己说不清,并把先前的话翻了过来,回答说"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最后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中。 

  但我心里觉得不安逸。我想,祥林嫂如果发生什么不测,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可随后就想,自己大概是生着教育家所谓的神经病,况且我已经说过"说不清"。 

  然而,思来想去,心里仍是觉得不安。 

  12月25日  下雪 

  今天依旧起得很迟。午饭之后,还是出去看看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家中都很忙,为"祝福"做着准备。"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因此,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都很重视。福礼由女人们辛劳制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与昨天相比,天色更加阴暗,下午竟下起漫天大雪,我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壁上挂着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和还没脱落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被雪光映得极分明,我觉得百无聊赖,便去窗下的案头翻了一下:一部似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再加上今天时时记忆起祥林嫂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明天一定要走了,我想。 

  傍晚,从一个短工嘴里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的。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非常惊惶,但仅仅是暂时的事,随后心里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内疚。 

  晚饭桌上,我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因四叔忌讳极多,加上我又不知道该用什么隐语替代,所以终于没有问。看四叔俨然的脸色,我疑他认为我这时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刚才傍晚时分,四叔曾骂祥林嫂是"谬种"),便立即告诉了他明天要离开鲁镇,四叔也不很留。一餐饭就这样闷闷吃完了。 

  吃过晚饭,我独坐在灯下,回想起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 

  12月26日   大雪 

  临近五更之时,我被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天亮后,离开鲁镇。 

  写完日记,我指导学生编年谱、写小传。 

  回忆祥林嫂一大段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学生能否全面把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能否准确剖析这篇小说主题思想有很大关系。为此,学生动笔之前,我同样布置了几道思考题: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样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这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她是怎样被逼得一步步走上绝路的?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作者利用倒叙手法把样林嫂的死放在开头写,目的何在?(不仅是制造悬念,更重要的是与鲁镇人们的祝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从而把祥林嫂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提出上面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撰写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卫家山人祥林搜在鲁镇死去,终年四十上下。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拗;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但不管是哪种人,他们的言行都是由某种思想观点所支配的。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还有,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样,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没钱怎么办?卖祥林嫂是比较好的办法,这样,卫老婆子的行为(合伙劫她)也就有了很好的注脚。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 

  综上所述,以"女人祸水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原载1999年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12

  教学目标 :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预习指导 

  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13

  教学目的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二次婚姻——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你能谈谈吗?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14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祝 福(二)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祝 福(三)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祝 福(四)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15

  李殿林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的彩图“祥林嫂(张嵩祖作)”是祥林嫂的一幅肖像图,展现的是她被鲁家打发出门后成为乞丐流浪街头、濒临绝境的情形。画面生动形象,其悲惨境地深深地触动了读者。

  可是,通读几遍课文之后,我就想,《祝福》几乎写了祥林嫂的大半生,而大部分笔墨又是写她中年时候的生活。更由于鲁迅先生对中年祥林嫂的两处肖像描写(“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一处应该是青年时期),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这样的祥林嫂——纯朴、善良、勤劳而又不乏端庄的年轻女子形象——祥林嫂不美吗?

  正是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年轻女性在封建礼教的罗网里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命运(居然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嘿!凭什么呀),结果被人们慢慢地“吃”掉了,多可悲呀!我深深悲痛于祥林嫂的毁灭,而这种悲痛正是发端于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美的女性的毁灭。

  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我相信也是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体验。

  悲剧之所以能震撼人的灵魂,是因为它毁灭了“美”。被毁灭的对象越美,其悲剧力量越大,也就越具有艺术感染力。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如果课文的彩图突出“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两颊却还是红的”青年时期的祥林嫂的形象,一定能起到使读者痛恨毁灭“美”的那个时代的艺术作用。从教学角度看,这样做也更容易拉近作品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作者邮箱: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1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为妈妈送祝福的话,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2.让妈妈和幼儿一起游戏,感受亲子活动的快乐,激发幼儿爱妈妈、祝福妈妈的情感,增进母子之间的亲情。

  活动准备:

  1.亲子制作(创意项链)材料:彩色花朵、叶子、吸管、绳子根据幼儿人数人手一份。

  2.每班准备幼儿为妈妈祝福的歌曲磁带3.动物饼干,小碗若干,筷子若干。

  4.动物汉字卡片8张5.幼儿事先学会唱祝福妈妈的歌曲

  活动过程:

  一、亲子庆祝活动(9:20—10:20)

  1.导入活动师:三月,阳光明媚;三月,春暖花开,三月,我们还迎来了一个节日。小朋友知道三月八号是什么节日嘛?( “三八”妇女节)那你们知道“三八妇女节”是谁的节日吗?

  师:“三八妇女节”是妈妈、奶奶、外婆、阿姨等所有妇女的节日,所以我们今天特意请来了妈妈和小朋友一起欢度这个节日,大家高不高兴呀!今天,让我们用特别的方式(唱歌、手工、游戏)向妈妈表达感激之情,希望你们在爱的沐浴下茁壮成长,祝愿大家在今天的活动中玩得开心、快乐!

  2.夸夸我的好妈妈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照顾宝宝很辛苦,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自己的好妈妈吧!

  (1)夸妈妈请个别幼儿来介绍自己的妈妈(可以介绍妈妈的工作、本领)

  (2)赞妈妈请幼儿分组用歌曲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歌曲:画妈妈*歌曲:雨中接妈妈*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歌曲:风儿找妈妈

  3.亲子游戏乐融融

  (1)游戏内容:心有灵犀游戏规则:家长看动物字卡,然后用身体动作表演,让孩子猜猜是什么动物,看看哪个孩子能猜对,哪队妈妈和宝宝最有灵犀。

  游戏规则:

  (2)游戏内容:喂妈妈吃饼干游戏规则:请孩子喂饼干给妈妈吃,要求幼儿用筷子夹起5块饼干,比比谁的速度快。

  4.我给妈妈送祝福

  (1)师:妈妈你给了我生命,更是我温暖的依靠,当我哇哇啼哭时,你用体温温暖着我;当我牙牙学语时,你用慈爱的目光引领着我;当我蹒跚学步时,你用双手搀扶着我;当我开始长大时,你用微笑祝福着我……幼儿(齐):妈妈、谢谢你,我的好妈妈。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做一串项链来祝福您、感谢您。这串项链上有小朋友的祝福和感谢……

  (2)出示操作材料,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创意项链。

  (3)请幼儿将项链戴在妈妈身上,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

  (4)请妈妈戴上创意项链,和宝宝一起进行走秀活动。

  5.集体祝福妈妈播放歌曲“我爱我的家”

  拥抱自己的妈妈,再次喂妈妈送上祝福。

  师:今后我们将用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为妈妈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妈妈做家务,给奶奶捶捶背,这些你们能够做到吗?老师相信,我们中班的小朋友都是懂事的孩子,都知道回报长辈的爱。

  6.结束活动,请孩子跟自己的妈妈说再见。

  二、家长会(10:20—10:45)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17

  作者: 袁卫星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 

  生2:鲁四老爷呗! 

  生3:还有四婶。 

  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 

  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 

  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点头) 

  生19:“我”不是凶手。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什么? 

  生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 

  师:很好。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 

  生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 

  生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 

  生:(一片哗然) 

  师:讲讲道理。 

  生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生21: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2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21: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 

  生24: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生21: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什么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生25:你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会有王四老爷。(众生笑)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21号同学开始处下风。 

  师:打住,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生齐读。 

  生26: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6: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 

  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生27: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师:什么深意? 

  生27: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 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生21:(害羞地摇头)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生28:是封建礼教。 

  师:为什么? 

  生28: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29: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生30: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教务长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 

  师:祥林嫂和命运抗争过吗? 

  生31:抗争过的。 

  师:请你详细说说。 

  生31: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又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这一“逃”一“撞”一“捐”一“问”构成了祥林嫂追求生活、抗争命运的发展图。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也徒劳。这是因为,封建礼教害人太深了。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 

  生:(跃跃欲试)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标签: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