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加法》教学反思(精选12篇)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的知识点是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以及哪两个数合成10。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与合的思想,初步体会分与合是辨证的,是对立统一的。10的分与合中,教材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珠子为题材,让学生有序的涂色,把每串10颗珠子分成两部分,然后根据每种分法得出10的不同组成,并由一种说法联想到另一种说法。
与前面的教学内容相比,10的分与合提高了教学要求。首先,教材不出范例,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索、获取知识。其次,要求学生有序的进行10的分与合,并且要求通过一幅图想到两种说法。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猜彩球”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彩球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着把10颗珠子有次序的涂一涂,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得出10的几种分与合。接着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魔瓶、开火车、做小会计、找朋友等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乐趣,增进学习的自信心。
10的分与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寓学生的自主探索于数学活动之中。全课以猜彩球的游戏开始,让学生“抓一抓”“数一数”然后教师猜出抓了几个珠子,提出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涂画珠子的小组合作活动,自主的探索、发现10 的分与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意识。这一阶段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的构建知识结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构成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地探索。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
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得出10的组成的各种说法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10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是本课的关键,因此巩固阶段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采用凑十儿歌、哪两朵花上的数合起来是10、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等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之后,又回到猜彩球的游戏,改由老师抓,学生猜,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乐趣,增进学习的自信心。
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尝试体会,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灵活的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收到的效果也将会更加精彩。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2
我所教授的《10的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4页的内容。10是一个特殊的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具、课件和整节课的设计等等,课后,我再回过头来思考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发现其中有些地方处理得不错,有些地方就需要改进。
这节课我力图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来认识10。在上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数字人物课件引人入胜,让学生帮0和1想出办法对付横行霸道的9,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体图,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物体是表示10的,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在教学10的组成这部分内容中,我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二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3
今天上了1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课,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使两个数量同样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开火车口算比赛,共设置了12题。其中有个孩子算的比较慢,不是退位减,也不是进位加,明显看出了孩子的口算不过关,但我在口算结束后,没能及时总结,抽出2题让孩子们说算法,再次巩固。
第二个环节,让孩子先观察6道横式,找出哪几题可以只用一步计算,因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都可以进行口算。孩子一眼可观察出有三道式子可以简算。但我请4位孩子板演时,其中有一题可以简算,我却没能及时提出来,这样就没达到刚才观察的这一目的,没有层次感。对于四位孩子的板演,我没有表扬板书比较好的,认真的孩子,就是没有一个评价,激励其他孩子也要这样认真。
第三个环节,是解决实际问题,我出示了2题,一题是连加连减的表格式问题,让孩子说了表格的意思,但后期没能灌输一种说出数量关系式的思想,我总结的不到位。这个环节,还可以让同桌互相说一说,体现伙伴学习的方式。第2个问题,原有的,借出的,又买来的,我一起呈现了题目的条件。让孩子们设置问题,孩子们只能说出现在有多少筐苹果。事实上我的目的是,再让大家说说还剩多少个?问题设置的不好,应该分两次呈现题目的条件。
再一个就是已知白兔、黑兔和羊的数量,第2个问题:再买几只羊就可以和兔子一样多,很多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既然是添加,那一定是加法了,事实上该是减法,我在呈现这个问题时,没有使问题清晰化,可以再追加一句:这个问法还可以这样说,兔子比羊多几只?这样可以消除好多孩子的顾虑。
这节课,我还有2个题目没能上完,就因为时间没利用好,每个环节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效果还不明显,重难点不清晰,层次感不强,所以效率不高。同时也没能做到关注目标学生,没达到复习的目的。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4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记数的结果,又是记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所以,“10的认识”是认数教学中关键的一课。本节课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从动手操作让孩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10个一是1个十是建立新旧计数单位联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孩子后续学习所需要的至关重要的内容。教学时我让孩子数小棒,边数边摆当数到9时停顿以下在摆一个,问孩子:有几根小棒?孩子很容易回答10根,这是马上指导孩子把10根小棒用皮套捆成一捆,让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跟着教给孩子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直观的小棒及捆小棒的过程作依托孩子很容易的理解了。而后又用计数器,知道孩子边拨珠边数数,进一步巩固满十进一的十进制关系。
二、通过实际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列举了很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10个手指、10个脚趾、10个同学站一队、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通过让学生感受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数学就在身边。
三、设计利用刻度尺,让学生认识数的顺序,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让学生知道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接着我设计了小朋友喜欢的水果图,让学生说说喜欢吃哪些水果,体会从左数排第几,从右数排第几……。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多种感官,形成并强化“10”的表象,理解10的序数意义和基数意义。
四、最后我特意设计了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情境,课件展示,让学生倒数10、9、8……(发射)。
这样不但让学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10以内数字应用很广泛,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主要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一方面是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来说明10+5=15,5+10=15,15-5=10,15-10=5。在例1的教学中,一图4式是学生已有的经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内容,但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会感觉太简单了,但对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新课的时候,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生,“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素,既面向全体学生,让不懂的学生能在优生的带动下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也满足了优生想自主探素的欲望。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已基本掌握,但在计算时对一些差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特别是减法,有的会说不会写,有的会算不会说,看来还是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11-20各数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对一图四式的充分认识。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不把自己认为好的解题方法强加于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学习。学习中学生思考后再和老师一起交流,自己选择一种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练习中正确率较高。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学习的是《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但是在这节课之前,小朋友们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基本上都是会的,因此,本节课应该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能初步体会四道算式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要求对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还是有点勉强,因此对于他们,我是希望他们能熟练的10以内的加减法,能根据一张图写出四道算式。
教学时,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入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的学习的效率。在出示课件的时候,学生对于如何完整的表达这张图的信息也比较熟练的,因此这点他们很快的把四道算式列出来了,也能说出来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但是这样,我还是要求他们用三句话表达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帮他们总结了以下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试一试的时候也是用同样的方式,让他们能表达出题目的意思,理解每道算式的含义。目的是让一些基础还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在后面的练习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一些游戏,通过把所有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都总结出来,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在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时,基础薄弱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能把书本上的题目填写完整,而基础较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除了把书本上的空填写完整,自己再试着多写出几道算式出来。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需要下点功夫。要积极的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仔细计算的好习惯才行。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7
10以内的口算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又是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并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体会主题图,引出得数是10的加法与减法。
教学时从足球场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明确足球比赛一般是按衣服颜色不同分的(蓝队6人、黄队4人),列出对应的算式,同时要求学生用三句话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渗透了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时,引导学生想数的分与合、根据前面的算式想后面算式的结果,既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加、减法的联系,又促进了算法的优化。其次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3个戴帽子,7个不戴帽子),引导学生再次写算式,让学生说算式的意思,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不断经历把生活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初步培养数学表达能力与问题意识。
2、通过分花片游戏,引出其它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通过主题图的学习,引出一些加法算式与相应的减法算式后,试一试通过分花片写四道算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分花片的游戏,既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教学时,教师应更开放些,引导学生猜想有几种可能,同桌合作分花片验证,并分别列式,学生思维自然引向数的分成,进一步让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问题。
3、多种形式练习,巩固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在练习的设计上,从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入手,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如在基本掌握了10的加减法算法的基础上,我安排了找数游戏,抢答游戏,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巩固新知。在此基础上慢慢增加难度,在此当中设计了喜洋洋的情境,让每位学生都乐于投入,使枯燥的计算也变得生动有趣。有一环节设计开放题:你能说出几道算式(□+□=10),即使差的学生也能说出2、3道,并把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都板书在黑板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给他们提高要求,希望他们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一来激起他们挑战的欲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观察明确第一个加数每次大1,第二个加数每次小1,得数不变这一规律。之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出10-□=□的算式就水到渠成,学生一下子就能全部说出,突出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1、体会主题图,引出得数是10的加法与减法,我注重让学生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没有注重算法。教学时,可隐去主题图,让多位学生说说是如何算出得数。
2、练习的设计虽然注重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也重视让每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我过分注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练习中,可再增加一些游戏,如猜珠子、填未知加数或减数来进一步巩固10的加减法。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8
《10的游戏》是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学期第36页上的内容,它是一节练习课。10在数的认识中是一个关键数,在进退位加减法计算中10尤为重要,进位要凑成10,退位要从10分拆,这一节课主要为以后的进退位加减法作准备。本课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
1、让学生学会探索并准确计算与10有关的加减法。
2、会根据实例建立a-=b的数学模型,并求减数。
成功之处
1、体现了练习课的特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练习课的原则进行的,即练习课要体现练习为主线的原则;练习课要体现练习的形式与层次。练习有易到难,层层递进。从加法题到减法题,从基本题到拓展题。
2、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整堂课的练习用一个故事贯穿始终,一题紧扣一题,衔接自然,并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使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手段多样。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地让课堂活跃起来,比如,用手势表示数,同桌交流,开小火车,自由说,指名说等等都起到了渲染课堂气氛的作用。
4、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每一层次的练习反馈后并不是急于收场而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包有什么规律,当学生知道了答案后我总是反问一句为什么这样想?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而归纳概括出计算的几种方法:可以想分与合,可以借用一定的学具,还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最后引导学生想分与合最简便,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在于学生还显得比较拘谨,发言声音较轻,互动不够,缺少激情,以后在这方面还有待改进。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9
在教学中,我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着这一思想,在教学认识10的这节课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并对该课做一个简单的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广场上数出鸽子的数量和学生老师的数量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与10有关的例子,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让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门锁,举出意想不到的好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左边5个脚趾加右边5个脚趾就是10个脚趾,10个同学可以组成一组,一桌酒席坐满刚好是10人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以“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民主和谐的气氛加上分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各种各样,教师可以创造性的把游戏移植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长知识、长智慧。如在教学10的组成的时候,设计了“给鸽子找家”的游戏,改变了以往的数字的组成的教学方法,而是采取了将知识溶入到游戏中,因为我认为学生在学习2—9的认识时,已经对数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对于10的教学我就尝试的开放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新授中,有如在练习中设计了给鸽子找朋友的游戏。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得到了学习和练习,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3、重视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新课程下提倡多样化的,现实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有价值的、终身受用的知识。
综观全课的教学,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0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教室里的小朋友;学具盒中的小花;计数器上的珠子,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朵小花等环节都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并用10来说一句话,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马路口红绿灯的倒计时,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点和帮助,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1
本堂课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因此还可以在课堂中渗透一点其他新知识来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根基,就像在这堂课之前认识其他数时带着学生按一定过程来学习,那么这堂课上起来就会很轻松。
这节课直接用主题图导入,让学生通过数的方式知道10的数量,先数出9个小朋友,加上老师就有10个人,为之后9与10比大小打下基础;再用摆小棒来加深学生的10数量的认识,同时还渗透: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我们把10根小棒捆起来后就知道10个一也就是1个十,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埋下伏笔;在比较大小时,通过拨珠子来比较数的大小,在计数器上,告诉小朋友们,个位满十了我们就要退回去向前进一位,这样提早让学生了解了两位数的数位,不用要求他们一定记住这个知识点,但是可以保证在以后两位数的认识时,有一部分小朋友回忆起来,我们曾经接触过;但是在数比较大小练习时,出现了一些浪费时间的现象,其实小朋友们都能找出知道正确答案,但是面对问题还不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回答,这就证明以前教学这方面的内容时还没有给小朋友最好语言训练,以后还需较强引导练习;在学习10的组成时,通过以前学习,小朋友能够一次完整地说出10的所有的组合,但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好好的给小朋友们自己说的机会,10是组成只用记5个组合就可以了,这是小朋友能够发现的,但是我却提前引导,有部分小朋友可能之前还没有来得及发现这个规律;在组合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看组合把所有于10有关的加减法列出来,之后再练习反馈,让学生加深认识,反馈练习时可以先口算在看图列式,在看图列式时一定要问列什么算式?(加法或减法)列完算式还应问一句为什么是列(加法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回忆加深认识加法减法含义。最后让学生知道怎样写10。
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同桌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6的加法》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我们通过走进花果山来学习《10以内数的加法》。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点定位在两方面:一是学生的语言训练和对数学信息、数学问题的理解上;二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上。
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在讲课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本来有的同学无精打采,但歌声一响,他们都变得精神抖擞。这是他们喜欢的,投其所好让我在课堂伊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这时候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来到花果山,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看到了什么,提出自己的问题,想一想怎样解决。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很短时间便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看到了白云,有的说我看到了小鸟,有的说我看到了小猴子。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他们会看图会找图上的事物,但不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因此在这一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
对此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由学生回答。继续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出“5只小猴子”,引导列出算式:3+2=5(只),并说出3和2各表示的含义。然后用小棒演示:用一根小棒表示一只小猴子。先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小猴子),再摆2根小棒(表示树下的小猴子),然后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一共的5只小猴子。之后再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接下来有的同学提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有的同学说我是通过数的,有的同学说我是通过摆小棒得到的,有的同学说我是算出来的“1+4=5”,有的同学说我也是算出来的“2+3=5”,前面同学说自己是按上面的和下面的对小朋友进行的分类,后面同学说自己是按男女进行的分类。对这几种方法都加以肯定,对积极回答的同学进行表扬,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大家动手做一做,用画圆,摆小棒等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让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积极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节课快结束时,我鼓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都已经会计算了,所以授课重点不应放在计算的训练上,而应继续关注加法模型的建立,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 “说一说、摆一摆、交流”三个环节进行,让学生在说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算法的环境中深入理解每个数表示的意思和算式表示的意思。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模式,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
注重总结,加强交流。本节课快结束时我鼓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提高了学生分析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自己的不足在于因为初次接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缘故,讲课过程中过于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钻研不断提高。 教学需要不断更新方法,基于学生年龄特征,自己认为对于低年级数学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课堂吸引孩子,通过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再就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梯度,由易到难,让学生不断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标签: #《6的加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