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里的小老鼠》教学反思(通用2篇)
《玻璃瓶里的小老鼠》教学反思 篇1
5月16日上午,我们小班年级组举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本次开放日活动,我上的是一节音乐活动《玻璃瓶里的小老鼠》。平时音乐欣赏活动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及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但是《玻璃瓶里的小老鼠》当中的小老鼠形象比较适合幼儿的品味,它给人以一种好动的感受,幼儿他本身就具有好动,好模仿的特点,活动也比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能加深幼儿对乐曲的理解。另一方面,本次活动能够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活动开始前,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的活动开来,我在位置上做了小小的调整,让每个孩子都留出小小的空位,坐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形,使每个孩子都能直观地与老鼠一起互动。在活动中配以故事、形象生动的画面,直观而形象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了幼儿对活动过程的兴趣。
在整个活动中,活动的掌握与公开课时完全不一样,孩子的数量直接与活动的效果有着不同的区别,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融入到活动中,我教态也十分放松,并且十分亲切,并且整个流程也十分清楚,小朋友的参与率还是挺高的,气氛浓厚。一个活动下来,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对于开放日的开展,家长们更想看到的是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也许是家长陪同的原因,孩子都显得娇气、不自在,所以平时表现积极的孩子在今天的活动上显得比较平静。教师应该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要及时提醒孩子们按照节奏做动作,并对那些节奏感特别强的孩子作以鼓励;在有一个环节中,我们要求小老鼠轻轻地在呼啦圈里做运动,但是个别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经常拿起呼啦圈并发出感染爱音乐的声音,导致运动中场面比较混乱;最后,活动的最后一环节增加了猫的声音,当猫的音乐出来的时候,要提醒孩子们在做运动的同时注意猫的进入环节,需要迅速逃回自己的家;
以上是我对这次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一个活动反思,很多事情没考虑周全,希望在下次的活动中能多琢磨琢磨。
《玻璃瓶里的小老鼠》教学反思 篇2
《玻璃瓶里的小老鼠》是一节音乐游戏课,游戏根据一个故事改编而来。一只小老鼠钻进玻璃瓶吃了很多糖果后,身体变胖,钻不出瓶品,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音乐是《单簧管波尔卡》,音乐轻松、活泼,十分适合小班的小朋友来游戏。
经过多次的修该教案,终于确定的最适合我们小班小朋友的教案。在整个活动中,我教态也十分放松,并且十分亲切。活动下来,流程也十分清楚,小朋友的参与率也很高。
但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环节。
一.在玻璃瓶中做运动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有节奏的做。虽然前面的环节有请小朋友按节奏的做,但是一到音乐里面,很多小朋友都开始没有节奏地跳了,老师也没有及时提醒。
二.活动中有个环节,就是猫出来之后,小老鼠都要躲到自己的家里去。但是小朋友们对这个音乐的点不是很清楚,都是听老师在说“老鼠来了”,才躺到自己家中去,所以猫来了这个音乐的点,可以在之前让小朋友听一下,了解一下。
三.第一次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做了运动,第二次又请了一位小朋友上来做运动,来来回回的频率有些高。这个环节,可以请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前,听老师的节奏自由地做运动。
音乐游戏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对音乐的感受力是培养幼儿音乐素质的基础,采用游戏化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激发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以上是我对我的这节音乐游戏活动的反思,希望在日常的音乐游戏活动中,能更加注意一些细节。
标签: #《玻璃瓶里的小老鼠》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