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让学生“感觉幸福”

佚名 36 0

教育要让学生“感觉幸福”

教育要让学生“感觉幸福”

  教育要让学生“感觉幸福”

有这样一所学校,学生可以选择上课或者不上课,也没有沉重的书包、繁缛的课业,孩子们在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教育环境下汲取知识,发展人格┄┄这就是英国的夏山学校。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是二十世纪英国教育家尼尔。

1924年,尼尔先生在英国拉姆雷齐镇建立了自己心目中的学校——夏山学校。尼尔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乐趣。”他还认为:“教育是一种手段旨在帮助人生的预备。”所以,他的夏山学校就是要创办成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任何学习都非常强调游戏的重要性,尤其是有创造性、趣味性、启发性和丰富想象力的游戏。在这样人性化的理念指导下,夏山学校呈现出独特的恬适景象:“傍晚夜幕逐渐降临大地时,孩子们仍在校园的树丛中捉迷藏;在大树下谈天说故事;在操场上打网球,踢足球;在校舍内打桌球,打计算机;在草坪上翻滚或凝望着黛篮的天幕,云朵悠然飘过┄┄”

但是,尼尔先生还坚持:“自由并非放纵。”孩子们可以有自己的爱好,可以听课或不听课,但必须尊重他人听课的权力,神圣而不可侵犯。每一个夏山的孩子因此都学会了自律。在这点上,恰恰是制度森严的各种体制下学校的孩子经意或不经意地去触犯纪律,甚至出现较强的叛逆行为,令教育者一再防范,而夏山的孩子偏偏经而易举地做到了。这就是在充分自由下的自律,在严历纪律下的冒犯。看似悖谬,细想一下却十分自然。

汤姆5岁时来到夏山,毕业时已经17岁。12年里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都在手工房里玩(学)手艺。9岁时的一天,尼尔意外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是谁教你的字?” 尼尔问。“自己学的。”汤姆回答。汤姆工作以后,尼尔询问老板,老板说:“汤姆是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是在走,而永远都是在跑!”

就课堂学习来说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是单纯的好分数就是成功。大部分的孩子将来都是平凡的人,一个平凡者的人生充实而快乐就是成功。而眼下我们社会价值取向,将人生的成功限制在非常窄小逼仄的金钱与职位的范围之内。沉重的书包、繁缛的课业,在这种高压式的教育下,孩子也许“智能好”,但他们的“真、善、美”却不那么实在,只是为争得那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期获得非常有限的成功。而在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教育环境下汲取知识,发展人格,这样长大的孩子是不会畏惧去爱别人的。眼下,社会的导向已经完全把大众的评判标准定位在那为数极少的几个“成功人士”身上。如果成功果真如此,我们凡人大众的人生会变得多么沮丧,因为我们度过了一个“不成功”的人生。让大部分人的人生不成功,我们的社会生活不就因此而显得寡淡无味,甚至于是残酷的吗?相形之下,汤姆是多么幸福,至少他没有在受迫式教育下学习,至少他心里觉得自己幸福,自觉自愿地奔跑在人生的路上。

尼尔先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童天性是善良而非邪恶的。儿童天生是聪明和现实的,只要成年人不去约束他们,他们便会尽其可能去发展自己。”这个“发展自己”尤其人性化,它肯定了人的能力的多样性。而仅仅把孩子约束进了应试这条窄道,从人生的一开始,社会就否定了人的能力的多样性。有个初中生不自信地问:“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就不是好孩子了吗?”因为老师看见他在笑,脸就拉下来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肯定会受到歧视。而恰恰他们在别的方面具有潜质却也难于得到发展。著名画家陈丹青任清华美术教授,却无法招收到如意门生,就是受制于此。绘画有天分不成,先得过清华分数线,当然,是高考分数线,而不是美术。善于“读书”者则幸运,而不善“读书”者就以失败而开始,确实很叫人沮丧。眼下的学校太重视功利计算,几乎沦为人力资源的培训所,完全缺乏宏观远景,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

标签: #教育要让学生“感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