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通用16篇)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1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完成了《分一分》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研究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老师则只是比学生多些经验的求知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泥于课堂40分钟,而是需要教师有“课堂教学+课外信息”的意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课,我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学习的方式。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培养研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特点,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课前学习研究和课内汇报交流两部分。
课前,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利用周末假期和家长一起到生活中去观察哪些地方有分类的现象。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方面。于是,我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指导:
1、我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搜集信息的要求。如:在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类的知识(马路上、家里、商场甚至具体到家里的冰箱里等。这样,就使学生的信息搜集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操作性。
2、考虑到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可学生已有的搜集信息的范围还不够广阔。我就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搜集资料?”从而,使学生知道了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家长、老师询问了解等,均可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先相互交流自己周末的收获,然后再让大家分享你的成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上我做了以下布置。
1、我强调孩子们动手操作、分小组交流,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要体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研究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习得“如何交流与合作”。这一点,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2、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习的情况,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和处理信息,并提出课内汇报交流的要求。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如何处理信息、进行汇报交流的方法。我要求他们“选出最符合研究课题要求的、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来向大家汇报,。从而使对学生进行选择、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落到了实处,也为课堂教学及活跃的课堂气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有了课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汇报交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交互作用也就变得十分自然。今天的课堂,学生已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但老师也并不是无事可干,相反,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师必须非常了解学生,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导”导在点子上。教学中,我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共舞,就学生没有谈到的问题,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对学生汇报的时间及时进行调控等,也都是教师主导作用潜移默化的体现。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而是带有了朋友间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我尽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总之,通过对本课的研究,我认识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的素质需不断提高,我们教学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课后的延伸有机融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2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物品的颜色匹配相同色的家。
2.体验与同伴共同操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
根据物品的颜色匹配相同色的家。
活动难点:
根据物品的颜色匹配相同色的家。
活动过程:
一、 师生问好。
师:“小朋友们好。”
幼:“师好。”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讲一讲自己所摸到的物品。
1.小朋友们看桌子上都有一个什么?
幼:盒子
2.那你们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呢?
幼:不知道。
师: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就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呢?打开盒子,哎呀,可是这个盒子打不开呀?再想想,引导摸得动作。)(再摸之前讲清楚,摸得时候我们不要一个一个的摸,只能摸一个东西)
3.提问:看看你摸的是什么?小朋友们举手说:“你摸到的是什么,并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
幼1::我摸得的是糖果,它是红颜色的。”
幼2:我摸到的是积木,它是红颜色的。”
幼3:我摸到的是糖果,它是绿颜色的。”
幼4:我摸到的是积木,它是黄颜色的。”
(小朋友们都在说老师听不清楚,我们一个一个的说)
三、 分一分,游戏:送宝宝回家。”
(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栾老师也有自己的家,可是我们小朋友手中的糖果宝宝和积木宝宝也有自己的家,看,这就是它们的家。)
1.提问:这个家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红色。黄色。绿色。
2.那红家应该住哪种颜色宝宝的家里面呢?
(分小组送宝宝回家,如苹果组的宝宝,把你手中的糖果和积木宝宝送回家。送的时候可要看清楚,并一边送一边说。)
四、 活动评价:
(小朋友们都把糖果宝宝和积木宝宝送回家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送错的)(盒子举起来,给幼儿看有没有,没有就表扬真棒,有错的就说:“还有一些宝宝没有回到自己的家,我们一起来把它们送回家吧。)
五、 活动延伸
通过游戏《五彩圈》,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我们小朋友真棒,把糖果宝宝和积木拜拜都送回家了,现在我们跟着栾老师一起去玩个我们小朋友都喜欢玩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五—彩—圈》。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3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53—55“分一分(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朴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体会分数的作用。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达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思索以及自主探索精神,练习思维的灵敏性。。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表示简单的分数。
四、教具学具预备
苹果、水果刀、 正方形、长方形、圆、彩笔等。
五、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熟悉是学生在已经把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是学生以前所不曾想过或是没有想明白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以前是四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而新教材整合为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树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定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分)板书
师:平时你们分过东西吗?能告诉我分过什么吗?
看来很多同学都有分东西的经历,那今天教师就请你们帮我来分一分。
1、出示苹果问:老师手里有6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几个? (2个)
2、老师手里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几个?(1个)
3、老师手里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生有的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的中间不发出声音,有的作刀切的样子,有的用手指作出“+”的样子来表示自己的想法,有的急于举手想发表意见。)
4、师:为什么不拍手呢?(每人只有半个)你想怎样来表示半个呢?能否发明出一个符号来表示半个呢?
5、学生动手创作,教师让学生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用0.5,有的用折纸,有的用a从中间画竖线隔开,有的用b从中间画横线隔开,有的用o画线隔开,有的用“双喜”的“喜”来表示物体的一半,有的用 正方形从中间画线隔开来来表示,有的是1/2还有的学生用画图来表示。
6、在这些方法中同学们观察思考用那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1/2)
(二)、新课学习:
(1)、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a)、 涂一涂。
师: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教材53页(出示图片:衣服、树叶、小汽车、长方形、正方形、圆、正六边形)同学们先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特征(轴对称图形),它们里面就隐含了很多的分数。你能表示出它们的二分之一吗?让我们一起来涂一涂吧。
师:涂完的小朋友,请先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一下。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学生出色片段)
生1:我把六边形的上下两个边的中间用线连起来作对称轴,然后涂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把六边形的对角有用线连起来作对称轴,涂出其中的一份。
生3:我把圆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而且这种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出很多条对称轴,然后涂出其中的一份,表示二分之一。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师:二分之一还可以表示很多物体的一半呢!
(b)、找一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先看一看,再思考一下,你可以边找边说,看谁找的最认真,最多!
(2)、老师和同学们做第二个游戏。
(a)、折一折。
师:老师刚才给每个人发了1张正方形纸请你对折两次然后展开观察这张正方形的纸被分成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师:涂出其中的一份,想想这一份是几分之几?(四分之一)涂出两份呢?(四分之二)三份呢?(四分之三)四份呢?(四分之四)
师:刚才我们通过涂一涂、找一找、折一折发现了很多分数,但你们发现了没有:我们都是在怎样分的基础上才得到分数的?
生:平均分。
师:对了,只有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我们才干够得到分数,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四分之二等都是分数。
(b)、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数毕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刚才我们在正方形上涂的三份一般要用一般要用分数3/4来表示,(教师板书),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4叫分母,表示把这个饼平均分成了三份,分数线上面的3叫分子,表示这样的三份,这个分数怎么读呢,从下往上读,分数线读作“分之”。就读作:四分之三。
齐读两遍。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数线下面的分母,然后写分数线上面的分子。这个分数就写好了。大家试着写一下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足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亲身经历“分数”的探索过程,切实感悟“分数”的真正内涵;同时,在找一找的过程中,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设计意图:在教学分数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分数,然后读写分数,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这样一个过程很自然,把教材灵活地使用,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感。〕
3、 闯关游戏
好了,分数国王的国王看到大家学的这么好,就给大家设了一个闯关游戏,你们想玩吗?
4、拓展
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
5、小结:
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分数,我们的四周处处是数学。
(三)、提出希望!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4
课 题
分一分(一)
研究
主题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
解决主题问题的对策
巧设悬念创设情境“苹果的一半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呢?”
学生通过说一说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二分之一。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
通过智勇大冲关游戏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教材
简析
及
学情
分析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3--55页的内容。分数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本课是在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对除法意义认识以及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已经会运用“一半”这样的词语,只是还不曾提升到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在丰富的生活资讯中,一部分学生是见过,听过,接触过简单的分数的。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重点
难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
资源
多媒体课件、材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同学们,请看屏幕,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分苹果)我们今天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好吗?这里有几个苹果?你们说怎么分比较公平呢?(板书: 平均分)
质疑:一半,应该怎么表示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吗?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活动一:讨论一半的表示方法。
1、独立思考表示一半的方法。
2、同桌之间议一议。
2、师生释疑。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想象寻找表示一半的方法,在师生共同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
活动二:涂一涂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说一说。
3、学生实际涂一涂。
4、学生展示作品。
活动三:折一折
1、学生独立折纸。
2、上台展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涂的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认识四分之一。
3、依次类推认识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分数的意义。)
活动四:认一认。
1、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四分之二…,都是分数。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分数这个好朋友,你们想对这位新朋友有更深的认识吗?(想)
2、请翻开书54页,自己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谁最快认识新朋友。
3、交流分数各部分名称,以及各部分表示什么?(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老师准备了智勇大冲关的游戏,同学们带上你的分数朋友一起来闯关吧?同学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让我们一起进入:
第一关:课本第55页“练一练”第1题。
第二关:课本第55页“练一练”第2题。
第三关:课本第55页“练一练”第3题。
第四关:课本第55页“练一练”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及应用。】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回顾本节课请你评价一下自己课堂表现怎么样?
2、通过自我评价来摘取收获果。并说一说收获的果实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强化知识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5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
————《分一分》课后随想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完成了《分一分》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研究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老师则只是比学生多些经验的求知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泥于课堂40分钟,而是需要教师有“课堂教学+课外信息”的意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课,我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学习的方式。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培养研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特点,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课前学习研究和课内汇报交流两部分。
课前,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利用周末假期和家长一起到生活中去观察哪些地方有分类的现象。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方面。于是,我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指导:
1、我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搜集信息的要求。如:在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类的知识(马路上、家里、商场甚至具体到家里的冰箱里等。这样,就使学生的信息搜集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操作性。
2、考虑到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可学生已有的搜集信息的范围还不够广阔。我就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搜集资料?”从而,使学生知道了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家长、老师询问了解等,均可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先相互交流自己周末的收获,然后再让大家分享你的成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上我做了以下布置。
1、我强调孩子们动手操作、分小组交流,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要体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研究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习得“如何交流与合作”。这一点,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2、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习的情况,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和处理信息,并提出课内汇报交流的要求。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如何处理信息、进行汇报交流的方法。我要求他们“选出最符合研究课题要求的、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来向大家汇报,。从而使对学生进行选择、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落到了实处,也为课堂教学及活跃的课堂气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有了课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汇报交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交互作用也就变得十分自然。今天的课堂,学生已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但老师也并不是无事可干,相反,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师必须非常了解学生,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导”导在点子上。教学中,我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共舞,就学生没有谈到的问题,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对学生汇报的时间及时进行调控等,也都是教师主导作用潜移默化的体现。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而是带有了朋友间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我尽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总之,通过对本课的研究,我认识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的素质需不断提高,我们教学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课后的延伸有机融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逐一均分的方法把数量是双数的物品平均分成两份,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2、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3、感受分配的过程,体验操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等分物品,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活动准备:
PPT、幼儿操作卡、图卡、食物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复习10以内数量的比较。
1、故事导入: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快乐餐厅",小猴是餐厅里的服务员,餐厅里好吃的食物可多了,小动物们都爱去餐厅里用餐,老师也想去看看,你们想去吗?
2、我们来看看快乐餐厅里都有什么好吃的?(教师出示:6个汉堡、8块蛋糕、10颗棒棒糖、4包薯条。)3、请幼儿分别数一数每种食物的数量。
4、请幼儿比较食物数量的多少,并说一说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二、引导幼儿等分10以内的物品,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1、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到餐厅,它们要吃一样多汉堡,谁也不能多、谁也不能少,怎么分?
2、引导幼儿用逐一均分的方法把汉堡平均分成两份。
3、教师小结:在分物体的时候,不但要把物体分完,还要每份分的一样多,这样的方法叫平均分。
4、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操作卡上的食物卡片有多少,然后把它们平均分成两份。
三、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1、粗心的服务员小猴,把给红太狼和灰太狼的食物分错了,我们来看一看错在哪里?(先数一数两个盘子里的食物分别有多少,哪个多?哪个少?)2、怎样才能让两个盘子里的食物一样多?(引导幼儿从比较多的盘子里取出一个,放到比较少的盘子里,再数一数,两个盘子的食物是不是一样多。)3、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从多的那个盘子里取出一些放在少的那个盘子里,使两个盘子里的食物一样多,这样的方法叫取多补少。
4、幼儿操作:用取多补少的办法把操作卡上两部分的食物分成一样多。
4、集体验证幼儿操作结果。
四、带领孩子们分享餐厅里的食物,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桃子卡片、圆片、学生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课前导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解决新的问题。
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桃子图片,让学生随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桃子,你能把它们分成两份吗?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分。
(2)、展示学生分的成果。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
学生会有很多种分发,教师用媒体课件都展示出来。
(3)、发现“平均分”。
教师带领小朋友观察:小朋友,这里的几种分法都是不同的,我们来仔细观察,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让小朋友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两种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有两种分法与别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仔细来观察这两种分法:我们发现这两种分法的每一份的数目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每一份都一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读几遍。
教师接着演示:把4个桃子分成左边2个,右边2个,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均分。并连贯说:“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个。”
2、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教师出示几种物体的分法,让学生说说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几份,每份有几个?
3、让学生动手平均分。
(1)、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手中的8个圆片平均分,并互相说说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分得几个。
(2)、发表意见。
(3)、表扬说的好的小朋友。
4、动手操作。
(1)、教师提出意见,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结果。
有8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2)、让学生动手,找学生演示。
(3)、连起来说说。
(4)、在书上填写出来。
3、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让学生相互合作,边操作边得出结果,填写在书上。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完成第一题。
说出哪种是平均分,并说出理由。
(2)、完成第2题。
教师读题目,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写。
填写后读一读。
(3)、完成第3题。
这道题目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学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师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课后感受
本节课是让学生发现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学会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却不十分理解。
活动反思:
《分一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分一分》活动的主要目的。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8
活动目标: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兔子的关系。2、乐意为三只兔子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准备:幼儿人手6个蘑菇、背景图片活动过程:一、观察小兔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最矮”。1、导入: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是小兔一个人吗?还有谁?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哪个是兔宝宝?为什么?那妈妈呢?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矮。二、创设小兔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 “大”、“小”、“最小”。 1、引导语:小兔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碗呢?2、哪只碗给爸爸?什么颜色的?哪只给妈妈?什么颜色的?宝宝呢?三、情境“分青菜”,体会青菜的大小和三只兔子的关系。1、今天小兔一家要吃3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2、到底是什么呢?(青菜)3、哪棵给兔爸爸吃?为什么?哪棵给兔宝宝吃?为什么?哪棵给兔妈妈?为什么?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青菜也是最大的。四、情境“分胡萝卜”, 感知“粗”、“细”。1、引导语:刚才我们把大青菜给了兔爸爸,把小青菜给了妈妈,把最小的青菜给了兔宝宝。现在他们要吃胡萝卜了,胡萝卜都是一样高的,要怎么分呢?为什么?2、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感知“粗”、“细”。人是讲胖的,胡萝卜要讲粗。小结:兔爸爸胃口最大,吃的胡萝卜也是最粗的。五、情境“分蘑菇”,引导幼儿操作。1、明确要求:第三样早餐是什么?(蘑菇)数数有几个?怎么分呢,他们是这么分的:兔爸爸吃得多一点,兔宝宝吃得少一点,兔妈妈吃得不多也不少。2、幼儿复述要求:他们是怎么分的?3、幼儿进行操作活动。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3页例1、例2、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分物体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平均分物体的一些方法,培养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葡萄、盘子、盒子。学具:五角星、小棒、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说一说你分过哪些东西,是怎样分的?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把8个五角星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是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几种不同的分法,并讨论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2.探究按每份相同的个数平均分的方法
分葡萄。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出示例2)爸爸生日那天,妈妈买回18串葡萄,叫小华放在几个盘子里。妈妈说:“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爸爸说:“小华,如果每盘放2串,可以放几盘呢?”
教师:小朋友,你愿意解决哪个问题呢?先猜一猜可以装几盘,再用学具代替葡萄分一分。
学生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教师:这些葡萄还可以怎样平均分,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以小组为单位把分法记录在记录单上。分18串葡萄每盘放几串放几盘把学生的记录单按每盘放的串数多少整理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你从刚才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盘放的串数越多,分的盘数越少。每盘放的串数和放的盘数相乘得18等。(学生能发现多少算多少,教师不作要求。)
3.探究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1)玩扑克牌。
教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都是把每一份分成了相同的数,也就是平均分。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分东西时不知道每份要分多少个,只有分完了我们才知道结果,比如玩扑克牌。你们玩过扑克牌吗?摸牌的时候是怎么摸的?
学生:一人摸一张,摸完一圈再继续。
教师:每一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叠扑克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玩扑克牌,每人可以摸到几张呢?
(准备的扑克牌够每人摸4张)小组合作摸桌上的一叠牌。
教师:你摸了几张牌,猜想一下你的同伴摸了几张,为什么?摸扑克牌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每组再增加一些扑克牌。现在要想把这些扑克牌平均分给一组的同学,你有更快的方法吗?
小组内先讨论,再摸牌。各小组汇报摸牌的方法。
可能的方法有:
学生1:每人每次拿2张。 学生2:每人每次拿3张。 学生3:每人每次拿的肯定比4张多。
学生4:先每人一次摸5张,再看剩下的张数,决定每人再摸几张。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法:为了保证结果是平均分,每人每次拿的扑克牌要一样多。
(2)分铅笔。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交流各种分法。并请每次向每个盒子里装4支铅笔的同学介绍他的思考过程。
三、课堂游戏
做第73页课堂活动第3题。
(1)介绍游戏规则:小组活动。轮流一人抓一次豆子,再把这些豆子平均分。能平均分成2堆就加2分,能平均分成几堆就加几分,再累计分数。其余同学如果能补充说出不同的平均分法,就给这位同学加1分。活动结束,每小组评出一名冠军。
(2)教师示范抓一些豆子,请学生平均分豆子,并计分。交代游戏规则。
(3)小组活动。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最好玩的或你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还想继续平均分的知识吗?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10
课时计划
课题7、一分钟
教学目的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材分析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具
1、制作闹钟形状的生字卡片。
2、制作一个挂钟演示图。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①出示挂钟演示图,并将时间拨到6:30分,让学生说出时间。
②再将分针拨后一分钟,让学生说时间。(板书课题:一分钟)
③引导质疑。
二、初读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②再读课文,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①设疑激趣:元元仅仅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却迟到了20分钟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看谁能找到原因。
②学生朗读课文。
③师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④浏览课文:元元说了几句话?都说了什么?
⑤指导朗读元元的话。
A讨论:元元说话前做了什么?他为什么叹气?
B叹着气说的话应该怎样读?(指名读、范读、练读、指名读)
⑥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元元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⑦指导朗读元元心里想的句子,读出贪睡的样子和无所谓的语气。
⑧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想想李老师的话应该怎样读。(指名读、范读、练读、齐读)
⑨发散思维;元元非常后悔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四、认读生字:
①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引导认读。
A自由认读生字。
B小组内互相检查。
C指名读生字词。
③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引导认读。
A、教师读一个字,学生从字卡中找到这个字举起来,读两遍。
B、小组内利用字卡互相指读。
④再次朗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几遍。
五、拓展活动: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词,全班读两遍。
小组内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做找朋友的游戏。问:我是闹钟的钟字,我的左边是金字旁,我的朋友在哪里?
答:我是钱,左边也是金字旁,你的朋友在这里。
猜迷。
A、动作谜语:老师做打哈欠的样子,让学生从字卡中找到哈欠二字。
B、字谜:门里像市场(闹)。每人用心干(悔)。走了一尺远(迟)。每次少两点(欠)。
二、朗读感悟:
①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说说从课文中体会到什么。
②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展示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③全班齐读。
三、组字、组词练习:
①出示习题(课后找找说说)。
②指名读小泡泡里边的话,引发思考。
③师生共同做组字、组词练习。
四、指导写字:
①整体观察,找出重点。
八个要求写的字中有六个是既要认读又要书写的字:欠、钟、叹、哈、迟、闹。这八个字中,有独体字、上下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和半包围结构的字。不容易写好的字是迟、闹。
②重点指导。
叹、哈:两个字都有口字旁。书写口字旁时要注意:写在左边偏上一点,要写小一些。
闹:是半包围中上包下的字,里边的市字不能冲出门外。
迟:里边的尺字捺变点;走之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平捺,要托住尺。
③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④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展示自己搜集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说说自己对名言的体会。
布置作业1、读生字、读课文、写生字。2、33页《找找说说》。
板书设计我会认:钟、零、闹、哈、欠、迟、叹、决、诲
我会写:欠(欠条)元(几元)包(书包)钟(钟面)叹(叹息)哈(哈欠)迟(迟到)闹(闹钟)
课后小结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和认字游戏,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认识生字。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 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1.CAI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CAI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CAI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评: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故事情境,通过两位主人公零乱和整齐的书桌的对比,使学生初步感受了整理分类的好处。再以主人公贝贝寻求帮助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的操作欲望,同时有机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CAI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独立操作,然后与他人交流是怎样整理的,符合刚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把具体的操作行为和抽象的言语概括相结合,令操作活动富有成效。]
二、 联系生活实际,形成分类方法
1.购物中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CAI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CAI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CAI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 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同桌学生互说。
(2) 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
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 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CAI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评:从超市购物装袋到为各种交通工具分类,教师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分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分类的理解。教师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CAI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三、 走进大自然,掌握分类方法
1.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CAI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 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先在小组内把自己认识的介绍给其他小朋友,然后自己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分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评: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进行分类,形成了和谐的、宽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四、 向课外延伸,活用分类方法
谈话:分一分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做什么事有帮助呢?明天上课时告诉大家,你用这种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吗?
[评: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教学的终结,而是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开始。课末,教师让学生带着“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积极心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体现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总评]
1.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直接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
全课设计注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帮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12
活动目标:
体验把同一集合按数量分成不同的子集。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分类盒一个,穿珠5串,每串5个珠子。
活动过程:
让幼儿在分类盒每格放一串穿珠。
让幼儿想一想如何把每一串的5个穿珠分成两份,一份放在盒子里,一份放在分类盒外,每一串都要分得不一样。
幼儿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幼儿理解什么叫“分得不一样”。如:幼儿将5个穿珠分成了2和3,问幼儿5个还可以怎么分。
教后感:这节课上下来,孩子很感兴趣,我利用了游戏的形式学习了分成不同的子集。孩子们很容易掌握。但有部分孩子比较困难。
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分一分》活动是让幼儿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数学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思维概念,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我把双数比成都找到了好朋友的数字,单数比作需要找朋友的数字,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中适当的给予引导,将游戏的方式交给幼儿,由幼儿自己理解并完成,每一操作过程结束小结,留意到每位幼儿的学习情况,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游戏简单的一带而过,当幼儿出现错误时,及时的帮助其修正,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个别幼儿将双数和单数区分不清楚时候,不能忽略这些现象,在后面的环节中,要给予弥补,结合《幼儿用书》的实际生活经验看一看糖葫芦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加入了迁移生活经验的活动,体现了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分一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分一分》活动的主要目的,整个活动条理清楚,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获得经验,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使得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幼儿熟练掌握任意数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是我下一步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之整个活动在动静交替中进行,且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的概念,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好。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13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活动过程:
1、交流:一分钟有多长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面钟请小朋友看一看钟上有什么?
幼:有数字,还有针师:有几根针?
幼:3根针师:这3艮针分别有不同的名字,最粗的是时针。最长的,有点粗的教分针。短的叫秒针。秒针从12走一圈就走了一分钟。那一分钟有多长,我们请秒针走一圈,我们静静的等一等。
2、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小朋友一分钟到了,你觉得一分钟时间长吗?
幼1:我觉得一分钟有点长幼2?:我觉得的一分钟有点短总结:一分钟其实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你能做些什么呢?
幼1:我能在一分钟时间里我能折5个纸船。
幼2:我能在一分钟时间里写10个字。
师:小朋友你们是个能干的孩子,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做很多事,那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串珠要请小朋友帮忙穿一下,要请小朋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看一看你能穿几个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起动手,老师说停大家就要停下来。你们听明白了吗?
(每张桌子上放一珠)幼儿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时间到,请小朋友数一数你穿了几颗珠子并把它,记操作纸上,记录在操作纸上。(老师请小朋友,开火车来说一说。)师:小朋友,谁穿的最多?谁穿的最少?
师:为什么在同样的时间里,有的小朋友穿的多,有的小朋友穿的少?
幼1:有的小朋友,没有找到串珠的孔。
幼2:有的小朋友一边做事一边玩。
幼3:有的小朋友穿的快,有的小朋友穿的慢。
师总结:小朋友讲的真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大家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你做事情认真,掌握了串珠的,你就会比别的小朋友穿的多一些。那么,小朋友你还想再试一次吗?
幼:想师:还是一分钟的时间,看一看这次你能穿几个?能比第一次穿的多一点吗?(全体幼儿进行操作)师:时间到。请小朋友数一数你穿了几颗,并把它记录在操作纸上。(幼儿进行记录)师:谁来说一说。你这次穿了几颗?你第一次穿的多还是第二次穿得多?为什么?
幼:因为第二次我找到了找到了方法,加快了速度。所以第二次比第一次多。
师:对了,只要我们小朋友,在做事情的时候,找到方法,加快速度,你就能比别的小朋友快。
师:刚才小朋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做了一件事,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3件事,你们想挑战一下自己吗?
幼:想师:第一件事,你们要穿5颗珠子。
第二件事,要用筷子夹8颗弹珠第三件事,要套8个回形针。(一个一个串连起来)看一看那位小朋友能在3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事。,在做事情的时候,先想一想你要先做什么?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起动手。(幼儿在老师的指令下开始操作)师:时间到,3件事全部完成的小朋友请举手。
师:你来说一说,为什么你能完成了3件事?
幼:因为我,速度快,不和别的小朋友讲话。
师:你真棒。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师:我们小朋友在一分钟时间了可以穿5个珠珠,夹8个弹珠、套8个回形针,那大人在一分钟时间里可以做什么事呢?老师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播放PPT)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
一分钟人能踢毽子100多个。
一分钟人能包30个大馄饨。
师: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活动反思:
上课铃响起,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坐端正,不能发出丁点声音,接着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一分钟内你能做什么事情?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结合实践,课外延伸。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自由说话,你想对元元说什么?我扮演成元元,这样我和学生反复扮演角色,学生在教“我”珍惜时间的同时,自己在无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14
活动目标:
1.能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初步理解单双数的含义。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贴绒原片(红色6个,蓝色7个),1—10数卡一套。
2.每人胶粒若干,《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单双数。
1.将6个红色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双数。
提问:6个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分了几次?分到最后有没有剩下的?
2.将7个蓝色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单数。
提问:7个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分了几次?分到最后有没有剩下的?
3.小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两个两个的分,分到最后一个都不剩的是双数,分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
二、幼儿操作。
1.操作游戏:分片片。
请幼儿先数数盘子里有几颗豆子,然后将豆子两个两个的分,反倒最后看看有没有剩下的,剩几个?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过程。
2.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做《幼儿画册》。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15
活动目标
1、体验1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珍惜时间抓紧时间。
3、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知道1分钟的长短,抓紧时间。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珍惜时间抓紧时间。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绳子,穿珠,笔,卡片。
活动过程
1、播放课件引出1分钟的重要性。
2、体验1分钟的长短。
(1)我们平时怎样计算时间呀?
(2)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3)各种方式体会1分钟的长短。唱歌、静坐、做游戏。分别请小朋友谈一谈哪个一分钟长那个一分钟短。
(4)穿珠子感受1分钟。
先自由穿一遍几下多少,在抓紧时间穿一次记下多少。为什么数量不一样?讨论一下。
3、总结一下抓紧时间就会做更多的事。
4、回家后让父母帮忙记算时间做各种不同的1分钟游戏体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整体来看孩子们比较喜欢参加这一教学活动,也能从中知道了1分钟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可是从中也有一定的问题,在以各种方式体验1分钟的环节中有一个游戏要求幼儿保持一个动作1分钟不动,有个别体力不好的小朋友没站稳碰到其他的小朋友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这是老师没有要求到位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分一分》课后随想 篇16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能对一组物体进行多角度分类。
2.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两色圆形、正方形的物体,白纸、蜡笔、水笔
活动过程:
1.向幼儿展示分类表并将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形状放进了一个大的框框里。
2.请幼儿先按照颜色分类,将红色的放在一起,黄色的放在一起。
3.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后,指着红色的这一边,请幼儿再继续按形状进行分类。
4.引导幼儿按颜色与形状进行描述,如红色的时正方形,黄色的圆形等等。
5.继续让幼儿按大小将物体进行分类。
6.拿出白纸,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笔和颜色画出各种形状的东西。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本活动让幼儿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在活动种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根据幼儿能力差异提出不同要求,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个人能力在原水平上有显著提高。通过此活动,对幼儿表达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