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佚名 38 0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指导学生先从看图入手,揭示课题,并就题设疑:猴子是怎样种果树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课课文。要提示学生正音,比如说“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ai.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时,要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对猴子说的?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先读,再让他们思考,学生在读完后,都积极地进行思考,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抢着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比较差,但是其他学生能及时地给予理更正。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以导“说”、导“演”、导“读”、导“疑”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

  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使自己不会犯小猴子的错误。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2

  这篇课文文字比较简单。它的简单,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没有多少嚼头的词语。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一、指导学好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的勤劳与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文章的第二、三节是写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结构与第四、五节、第六、七节相似,只要指导他们会学了这两节,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两节时,我以扶为主,指导学好这两节。三、以放为主,指导学好第四、五和第六、七节。

  原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层次设计得挺清楚,课文又浅显易懂,在课堂上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可一上完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的表现比我精彩。我认为的学生的精彩之处有:1、在学习第一自然段,请学生交流自己对本段的体会时,别的小朋友认为小猴“天天浇水施肥”是猴子急着想吃梨子,没有耐心的表现。有一学生却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现,讲得有道理,值得肯定。2、学完课文,请小朋友谈谈,如果以后猴子还要种果树,你会怎样提醒小猴?有的说小猴不要光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应该相信自己,一定能种好果树;有的干脆说,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 有个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说:“我会告诉小猴,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分别种上杏树、桃树、樱桃树,这样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赞叹。3、学生对本文的分角色朗读兴趣浓厚,并有声有色。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3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它的简单,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没有多少嚼头的词语。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就是这些简单,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尽量地简单,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开开心心地获得体验。

  第一,针对三部分结构相似的特点,重点辅导第一部分的教学,在第一部分教学的时候,抓住猴子和乌鸦之间的对话展开教学,向学生提问:你从乌鸦的话中明白了什么?从而学生理解“农谚”和“梨五杏四”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关键句子,获得理解。然后再请学生学一学乌鸦说的话,帮助巩固,也使课堂童趣起来,学生扮演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生动、有趣起来了。但由于三部分的内容相似,而且三部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记忆起来也比较吃力,由于课堂上训练的时间不够,导致了在后面的演一演环节中,学生显得比较生硬,未能将童话表演好。

  第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猴子的心理,在教学时,设计一些说话训练,加强学生对猴子心理状态的了解,在一开始种梨树的时候,“猴子围着梨树苗,又是兴奋又是高兴,它会说什么呢?”学生体会猴子在种下果树时的那份焦急的心情,为后面没有耐心拔掉梨树树该种其他树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猴子无奈地坐在地上痛哭起来,这时安排学生来对这只猴子说些什么?正确引导学生不要像这只猴子那样做事没有耐心,盲目地听从别人的话。

  第三,发挥想象,续编故事为教学做一个良好的收尾。童话故事深受学生喜爱,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的终止,将课内延伸至课外,将童话故事续写,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新《课标》对二年级学段的学生提出的训练要求。由于课堂上时间安排的关系,没有能在课堂上说一说,但从课后的续编童话故事来看,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种出了各种各样的树,但这一次,猴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没有耐心,盲目地听从别人的话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文字较为简单。它的简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文的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表达也是差不多的;二是课文的语言非常浅显,学生在阅读中无法引起更多的阅读期待,无法形成更多的空白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三是猴子没有种出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读就明白。

  其实不然,以上理解是对教材不甚理解,缺乏文本细读的一种表现。文中的小猴子没有种出果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原因是它自己的急于求成,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三只鸟的行为在猴子种果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面对猴子的急于求成,他们并没有采用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劝说猴子,而是不断的指责猴子,促使猴子一次又一次地犯急于求成的错误。这一点在教学时,孩子们经过老师的点拨还是能够认识到的。所以后来在续编故事中,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巧妙地把这一点融入到小鸟和猴子的对话中,猴子不再是一只急于求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猴子,而小鸟也不再是一些只知数落,只知瞎指挥的小鸟了。孩子们笔下的猴子和小鸟都吃一堑,长一智了。

  这篇课文实际上是简单中蕴涵着深刻,这也许是苏教版课文的特点。这种深刻,为学生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空间。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始终围绕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猴子为什么没有种成果树?这样的阅读就不会显得松散,提高学生思维的向度,教学更加有效。学生在围绕关键词句的品读中,在围绕课文空白点的想象中,文中的动物形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心灵波动。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并没有只是停留在猴子的急于求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上,而是看到了三只小鸟对于猴子行为所起的作用,看到猴子行为背后蕴含的一些道理。这样的阅读,才是深层次的阅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节课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生动和鲜活的语文活动,让孩子们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欢乐中学,并体会到学的欢乐,体会到做人的道理。

  第二节课利用课文进行课本剧表演时,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孩子们百分之百已经背下了这篇课文,这在以前是比较少的一种现象(连那几个背书表现最不积极的也背出来了),真让我欣慰!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它的简单,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没有多少嚼头的词语。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于是,我对文本也就没有多加细读,设计了教学过程:一、指导学好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的勤劳与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文章的第二、三节是写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结构与第四、五节、第六、七节相似,只要指导他们会学了这两节,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两节时,我以扶为主,指导学好这两节。三、以放为主,指导学好第四、五和第六、七节。

  原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层次设计得挺清楚,课文又浅显易懂,在课堂上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可一上完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的表现比我精彩。我认为的学生的精彩之处有:1、在学习第一自然段,请学生交流自己对本段的体会时,别的小朋友认为小猴“天天浇水施肥”是是猴子急着想吃梨子,没有耐心的表现。有一学生却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现,讲得有道理,值得肯定。2、学完课文,请小朋友谈谈,如果以后猴子还要种果树,你会怎样提醒小猴?有的说小猴不要光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应该相信自己,一定能种好果树;有的干脆说,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 有个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说:“我会告诉小猴,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分别种上杏树、桃树、樱桃树,这样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赞叹。3、学生对本文的分角色朗读兴趣浓厚,并有声有色。4、在学习生字,识记“拔”的字形时,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我帮朋友拔了一颗牙”的有趣、形象的猜字谜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我因为犯了语文教师最忌的毛病——没有仔细研究教材,在理解文本时出现了失误。—、文中“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应该是疑问句,我把它当作了反问句。怪不得,在引导学生比较时,学生有点蒙。 而我当时也纳闷,上学期学生早就学过了反问句的作用了,而且掌握得不错,今天是怎么啦?二、文中三只鸟儿出的主意分别是: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它们的建议根本没错,错的是猴子听了它们的话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了错误的行为——拔了这棵果树种那棵果树。而我却误导学生鸟儿出的并不是好主意,因为有了我的误导,所以使学生的思维有了偏向,才会让学生有“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的错误想法。

  通过这一堂实践课,使我认识到了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工作中还需努力。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4

  课文又浅显易懂,在课堂上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可一上完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的表现比我精彩。我认为的学生的精彩之处有:1、在学习第一自然段,请学生交流自己对本段的体会时,别的小朋友认为小猴“天天浇水施肥”是是猴子急着想吃梨子,没有耐心的表现。有一学生却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现,讲得有道理,值得肯定。2、学完课文,请小朋友谈谈,如果以后猴子还要种果树,你会怎样提醒小猴?有的说小猴不要光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应该相信自己,一定能种好果树;有的干脆说,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 有个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说:“我会告诉小猴,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分别种上杏树、桃树、樱桃树,这样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赞叹。3、学生对本文的分角色朗读兴趣浓厚,并有声有色。4、在学习生字,识记“拔”的字形时,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我帮朋友拔了一颗牙”的有趣、形象的猜字谜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针对第一次课堂上出现的种种不良症状,心里一直琢磨着,在评课下来,发现自己的课备得实在有问题,自己的课堂线索没理清,浑水摸鱼的心态让自己总得不到舒坦,对症下药,将自己的教案推翻,重新给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

  课文第二至八自然段写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三个小部分意思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采用“由扶到放”“以放为主”的方法展开教学,这里有知识性的问题,“农谚”“梨五杏四”等具体农谚要让学生明白。当乌鸦、喜鹊、杜鹃问他时,猴子连接回答的都是“等不及”,说明猴子没有耐心,急于求成,然后将猴子的三次表现放在一起比较读,从反复的读中小朋友还认为这只猴子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我觉得说的也是挺对的。水到渠成,正因为猴子这样,我们小朋友也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引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

  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教师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

  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可能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作为教师我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允许学生对猴子的评价多元化。这样孩子们对猴子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也能拓宽孩子们的思路,但在指导的过程中,我抓住主要的,引导学生从积极的层面上分析理解。

  课后拓展时,我提出:“小朋友,你能帮帮这只猴子,快告诉他为什么他什么树也没种成吗?”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明白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切自体验,来劝解帮助别人,以达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角色参与,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引起思考,教育自己,使自己不会犯小猴子的错误。为了让反面的引以为戒的故事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我说:“猴子听了小朋友的劝告后,一定很受启发,第二年克春天这只猴子又种上了果树,这一次他他有没有吃到果子?”让小朋友接着课文写下去。很多小朋友写得都不错,实际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状况。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在教学本文时,我指导学生先从看图入手,揭示课题,并就题设疑:猴子是怎样种果树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课课文。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当教学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时,我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对猴子说的?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先读,再让他们思考,学生在读完后,都积极地进行思考,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抢着回答问题。学完后,再让学生说说学习方法,以四人小组来讨论学习其他段落。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课文的寓意。  

  教学时还要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以导“说”、导“演”、导“读”、导“疑”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5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叙述了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会开动脑筋想问题,轻信别人的话,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 课文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想象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利于品德教育的好教材。

  今天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共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上课尹始,我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小猴子的形象,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了解大意。

  三、细读感悟,指导朗读。

  课文二至八自然段描写了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的经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教学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三自然段,以扶为主。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乌鸦对猴子说了些什么?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充分自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抓住词语“等不及”感受猴子的急于求成。(板书:等不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农谚“梨五杏四”的意思,接着重点指导朗读,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体会角色的思想情感。乌鸦对猴子说话:“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要读的急;“你有这个耐心吗?”读出对猴子的耐心表示怀疑,还要读出乌鸦的语言个性。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

  第四、五和第六、七、八自然段以放为主。让学生自己学习,接着引导他们按照前面学习二、三自然段的方法来体会喜鹊、杜鹃对猴子说的话,及猴子的想法、做法。在交流过程中,我重点进行朗读指导 。由于这部分出现了三种动物,且他们之间进行了较多的对话,紧扣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地去模仿各种动物的言语,通过他们的读去体会各种动物的心理,喜鹊和杜鹃的话“你能等得及吗?”“你不着急吗?”要读出对猴子耐心的怀疑,另外还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言个性,读喜鹊的话声音要清脆悦耳;读杜鹃的话声音要响亮婉转一些。而猴子所对应的想法“我也等不及”“我还是等不及”则要读出猴子急于吃到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心态。

  课文最后一小节,我让学生联系前面的课文思考:“就这样:指怎样?引导学生在交流、相互的启发中找到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板书:没种成)紧接着穿插语言实践活动:你想对这只伤心、难过的小猴说些什么?从故事中你得到什么教训?以此来深化文章中心。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6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取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它的简单,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于是,我对文本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指导学好第1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的勤劳与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文章的第2、3自然段是写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结构与第4—7自然段相似,只要指导他们会学了这两段,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两段时,我以扶为主,指导学好这两个自然段;以放为主,指导学好第4—8自然段。

  原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层次设计得挺清楚,课文又浅显易懂,在课堂上应该没多大问题。可一上完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的表现比我精彩,如:我在问“如果你是这只猴子的话,你会怎么做?”有的说小猴不要光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有的干脆说,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其中有个孩子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说:“我会告诉小猴,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分别种上杏树、桃树、樱桃树,这样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赞叹。而相比学生的表现,我就略显着急。

  整堂课下来,自己的优点是这样几个方面:

  1、依旧发挥自己语言亲切的优势,与学生拉近了距离;

  2、创设拍摄童话剧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完第2、3自然段后,在往4—8自然段过渡时,没有充分把握文章构段相似的特点,合理的进行学法引导;另外,在细节的处理上也略显粗糙,如:把“老师读旁白”却说成“老师当旁白”;把“点评学生表演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简单的说成“学生表演的好坏”;把“童话”说成“寓言”。最后,就是对本节课的重点没有把握好。

  通过课后自己的回想,如果对课程的安排再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处理会更好:一是第一次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改变一下,设置更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对课本内容进行复述;二是在小组分角色表演之前应当进行适当的动作、神态等的指导,效果会更好;三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适当增加朗读的次数。

  总之,每一次公开课,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同时更是一个学习进步的机会,我会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保持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在教学上不断进步。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7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学习这一课,学生的兴趣很浓,收获也很很大。在这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激趣引入,创设良好学习氛围。上课之前,我通过和字宝宝交朋友、花果山的猴子种果树等形式引人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第二、注重朗读指导,以读促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如自读体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不断激发学生情感,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在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教育。

  第三,发挥想象,续编故事为教学做一个良好的收尾。童话故事深受学生喜爱,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的终止,将课内延伸至课外,将童话故事续写,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新《课标》对二年级学段的学生提出的训练要求。由于课堂上时间安排的关系,没有能在课堂上说一说,但从课后的续编童话故事来看,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种出了各种各样的树,但这一次,猴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没有耐心,盲目地听从别人的话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当然课堂上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指导的还不到位;表演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太匆忙,不够扎实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接再厉,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8

  教例一: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我要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也有任务,你们要想一想,看了第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知道了猴子很勤劳,因为它天天都给果树浇水、施肥。

  生:我知道了猴子很喜欢吃水果,它天天浇水、施肥是为了早点吃到水果。

  生:我知道了猴子种的第一种果树是梨树。

  生:我知道了猴子的心情有点着急,它等着将来吃梨子呢!

  师:说得好,那就请你们一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反思:

  这位老师的设计是由学生到书本,也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书本”,是单线性的传授教学,教学节奏简单,气氛沉闷。 单线性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纯文本知识的获得,忽略了自己在为学生创设的发展奠基。这样的教学,没有语言的训练, 没有想象的空间,没有深刻的情感体悟,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

  我的构思:

  师: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要一边听一边想,听了同学读的第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知道了这只小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

  (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上梨树苗的图片,对于叶子部分进行特写。)

  生:我知道了猴子天天给梨树苗浇水施肥。

  师:为什么小猴子要天天给梨树苗浇水施肥啊?

  生:小猴子想要早点吃到梨。

  生:小猴子急着要吃梨。

  师:是啊,这只小猴子刚刚种下梨树苗,就想吃到梨子,你觉得这只猴子怎么样呀?

  生:它很心急。

  生:它没有耐心等。

  师:(指图问)如果你是这只猴子,你每天给梨树苗浇水施肥的时候,会对着梨树苗着急地说什么呢?

  生:梨树苗呀梨树苗,你可要长得快一点呀,我等不及想吃梨呢!

  生:我的小梨树苗呀,快快长大啊!长大了我就能吃梨子了。

  师:瞧!小猴子它多心急呀!怎样读才能把猴子的心急读出来呢?小朋友自己试试看。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相机评价。)

  师:让我们一起来着急地读一读。

  (齐读第一自然段。)

  反思:

  一、立足文本,实现语文的工具性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狭隘语文观的束缚,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上,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生活资源,造成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生活中运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注重让学生增强“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意识,让“生活”与“语文”融为一体。我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设计了贴图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梨树有个感性的认识。但是任何事情都讲求一个度,过犹不及,过于强调“生活化”又会导致语文课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有时候会发现一些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或者生活常识课,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源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老师总想着给他们多一点,再多一点,往往这个时候语文课就误入歧途了。因此,我没有在图片上作细致讲解,本环节设计只是为了让孩子对这四种果树有个感性认识所作的一个铺垫,让孩子在下文的学习中意识到四种果树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的叶子是不同的。

  二、追求文本语言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儿童的世界是想象的世界,儿童在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中自由地穿梭,想象成为了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儿童情感体验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在这这篇文章的开头,我就创设了情境,为他们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化成文中的角色,去想象,去感受,去体验。因为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感受才能带给学生共鸣。别林斯基说过:“宁可让孩子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

  教例二:

  师:那猴子为什么没有吃到水果呢?学了2-8自然段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请小朋友们很快地读一读第2-8自然段,想一想:猴子分别听了谁跟它说的话?

  (生读课文)

  生:猴子分别听了乌鸦、喜鹊、杜鹃三只鸟对它说的话。

  师:这三只鸟分别对猴子说了什么?请小朋友们第二次读2-8,找一找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再读)

  生:我已经找到了,乌鸦对猴子说的话在第二节,喜鹊对猴子说的话在第四节,杜鹃对猴子说的话在第六节。

  师:有不同答案吗?…都没有?恭喜大家都答对了。看看——(出示二、四、六自然段)

  仔细看看这三个自然段,你发现什么没有?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的。

  ……(部分略)

  师:这些鸟儿可真关心别人啊。你喜欢哪种鸟,说说为什么喜欢,并把它所在的自然段读一读。(生练读)

  生:我喜欢杜鹃。因为杜鹃就是布谷鸟,它的叫声很好听。所以我喜欢它。

  (读第六节)

  师: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特别是最后一句“你不着急吗?”他读出了很着急的感觉。

  师:好的,那就请喜欢杜鹃的小朋友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吧。

  (生读第六节)

  生:我喜欢喜鹊。因为喜鹊叫了就会有好事情来了,人们都喜欢它。

  师:谁来评一评?

  生:他读得声音响亮,也很有感情。

  (喜欢喜鹊的学生齐读第四节)

  师:有人喜欢乌鸦吗?

  生:我喜欢。因为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上我们学到了一首歌叫《小乌鸦爱妈妈》,小乌鸦虽然长得不好看,声音也不好听,但是它很孝顺,所以我喜欢它。

  师:这位同学能看到别人的长处,真是太棒了。小朋友们,听了他的话,你们现在喜欢乌鸦了吗?

  生:喜欢。

  师:那就请大家一起来读这一段吧。(生齐读第二节)

  反思: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离开了自主选择就难以成为可能。因此,小语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因此这位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说说喜欢哪种鸟,说说为什么喜欢,并把它所在的自然段读一读。再比如,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最珍贵的东西》这一课,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说说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并说说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原因。支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的阅读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事实证明,学生就是在自主阅读和独立感悟的探索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9

  本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词语意思,会写种、浇、肥、想、喜五个生字。

  教学伊始,我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揭示课题。相机教学“种”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认识生字、记住生字、会用生字。在认读生字词的环节,我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梯度地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来认读字词,学生学得很有激情。另外,根据故事的结构,我将词语分类,让学生在认读字词的同时也明白了故事的大意,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识字环节中,学生能很好地读出生字,他们也通过同桌交流的形式,互相介绍了识字方法,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喜欢用数字换偏旁和加一加的方法来识字,当我出示“喜”字的变化,为他们讲述字源的时候,学生都听的很认真,也非常喜欢。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光认识了生字、词语,而且能用词语来说一句话。我觉得识字环节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本节课还有点遗憾就是没能再次带领学生回到课文中,所以,我感觉课前预习和把握课堂节奏非常重要。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学习这一课,学生的兴趣很浓,收获也很很大。在这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由题入手、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课题,孩子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里,他们不会产生疑问,“猴子不是人,怎么会种果树呀?”这些问题,都是很神气地读着课题,我想教师的教学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愿学、想学这是我所希望的,课堂的开始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已经会给题目提出有价值的`自己又想问的问题,如,猴子有没有把果树种活?因为他种的是果树,有没有吃到果树上的果子呀?猴子中果树的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感悟文字,挖掘内涵

  学到第一自然段,问学生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猴子时,孩子纷纷举手,“这是一只勤劳能干的猴子”他们说从“天天浇水、施肥”看出来的,我说小朋友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吗?他有什么样的目标?虽然来自文本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如《晚上的“太阳”》,文中可看出爱迪生很爱他的妈妈,但更多是通过妈妈得急性阑尾炎急需开刀遇到了困难这件事体现了他急中生智,遇到问题善于动脑、动手,这是课文主要体现的思想。这一课主要反映猴子做事没有耐心、急于求成。所以第地自然段虽然只要一句话,孩子答出了猴子勤劳,还要回归到猴子为什么这么做,是急于吃到梨子,为全文体现的主旨定下基调。我们还要简单地跟小朋友讲,梨树苗的成长是不需要天天浇水、施肥的,小朋友更加体会到猴子等梨子吃的急切心情。

  课文第二至八自然段写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三个小部分意思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采用“由扶到放”“以放为主”的方法展开教学,这里有知识性的问题,“农谚”“梨五杏四”等具体农谚要让学生明白。当鸦、喜鹊、杜鹃问他时,猴子连接回答的都是“等不及”,说明猴子没有耐心,急于求成,小朋友还认为这只猴子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我觉得说的也是挺对的。

  水到渠成,正因为猴子这样,我们小朋友也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引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学完后问小朋友有没有什么想法,你想对猴子说什么呢?大家仿佛有好多话要与猴子说。小朋友通过这个儿童故事就明白了所蕴涵的道理,看来空洞的说教没有说服力,孩子们机械地记忆是那么索然无味。他们希望猴子要有耐心,机会是属于善于等待的人,不能没有主见,别人的话我们应经过头脑分析加以判断,不能人云亦云,这也是平时我所希望的,人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正因为这只猴子有这样的不足,最后空空如也,其实对孩子们也是教育,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像这只猴子学习。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这样孩子们对胡子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也能拓宽孩子们的思路,但是正如前面说的,应抓住主要的,要从积极的层面上分析理解。

  有小朋友认为对猴子希望寻找生长期较短的果树来栽种是没有错的,樱桃树难栽未必栽不活,为什么要一起拔掉呢?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后应思考,可继续种生长期短的树。

  为了让反面的引以为戒的故事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我说:“猴子听了小朋友的劝告后,一定很受启发,这只猴子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他有没有吃到果子?”让小朋友接着课文写下去。很多小朋友写得都不错,实际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状况。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11

  在这节《猴子种果树》中,我在备课时的两课时的设计思路其实特别简单,就是“识字——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这四个环节。

  平时,我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都是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目的是纠正孩子们的读音并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和理解文中所学的词语。

  这节课,是先将词语进行分类,本课词语较多,分成四类:

  第一组:梨树、桃树、杏树、樱桃树

  第二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 樱桃好吃树难栽 农谚

  第三组:乌鸦 喜鹊 杜鹃

  第四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组果树的名称,学生读完后,引出与树有关的短语,也就是“农谚”,第二组农谚,先解释第一个“梨五杏四”,再举一反三理解其他三个谚语的意思,从而指向农谚意义的理解。这对七八岁的儿童来说,农谚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点拨。

  第三组鸟类名称,问“你喜欢乌鸦吗?”——为传统观念中的乌鸦改正:长得丑且有报丧鸟之称的乌鸦,也有其令人称道的孝顺一面,会反哺。

  第四组词语则是三种鸟类的叫声。四组词语都呈现后,让孩子们竖着读,让孩子明白归类有助于识记词语。 “每一行里都有一个故事。”

  平常我们在学生识字后,都会进入学习课文的环节,提出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让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并谈出感受,读出语气,以便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会听故事、讲故事:“有一天,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他来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梨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说到这里,老师让学生接着往下讲,学生也会讲课文的第一段了。接着老师问:“这里

  边猴子每天做两件事,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浇水、施肥。”顺势我就并进行了随文识字,指导学生写生字“浇”和“施肥”这几个字。同样是对课文内容讲解,不用像平时那样去分析,而是通过让学生跟随老师讲故事,逐渐明白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进行书写指导。由于课文后面几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讲故事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讲后面的两部分,并不断用他自己的方式赞扬学生(第一个讲故事的孩子大力赞扬他讲得“好”;第二个用填空的方法讲故事的孩子,则称赞他“优秀”;第三个加大难度,只给出提示语讲故事的孩子,就称他是“超级棒”),不断激发学生内心讲故事的欲望,树立孩子们讲故事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上就能够讲课文的三个小片段的故事内容。

  经过专家点拨后,我发现自己存在没有把易错字的读音指出来,比如“着”急的着,还有耐心的耐等,在引导学生找哪几种果树或阅读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运用一些圈画的策略,导致有些孩子没有找准、找全相关的知识点,还有ppt的制作尽量用淡一些的背景,类似这些细节的问题在以后我教学中需要注意。童校长还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压缩时间,把猴子在栽树程中的“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渗透在讲故事过程中,把表演和讲故事结合,两者不能割裂,用优秀孩子的朗读引领其他孩子对课文的读、体会其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然后再创设情境演一演,使得课堂更加立体起来,在这里,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请来专家点拨、指导!

  但是我又不得不说“经过童校长的评课,我的困惑越来越多,不过也许这种碰撞,说明我在思考吧!不瞒大家说,我这节课有是模仿教学名师薛法根的课来上的,他在出示四列词语时,第一列课文四种树说完后,薛老师紧接着问:你还知道什么果树?什么树结的是什么果?在学习乌鸦、喜鹊、杜鹃时,薛老师不仅问了孩子们喜欢哪种鸟类,理由是什么?还问孩子们对其他鸟类的喜好,在指导写“肥”时,薛老师问了月在旁的字还有哪些,花了大把大把的花时间。然后我就产生了困惑:到底是抓住课文里关键的、核心字眼、核心语句,围绕课文去讲课文内容还是在语运(语言运用)和语句积累上下功夫。再说到把演故事融到讲故事中,我又觉得课时目标的界定好像越来越不清楚,如果第一课时就能演故事,我觉得这已经有了第二课时的影子,而第一课时一般要求是正确、流利去读课文,连有感情地读都还没有去做,怎么能演到位呢?在薛老师的课里,他只是一步步引导孩子去讲故事,并不要求与文本文字完全一致,只要按层次的一步步去讲,清楚表达就好,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发现,发现这三个故事的有相似性,把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并作相应的替换就可以了。可能我模仿起来过于拙劣,所以没有那种整体上的掌控性不够,课堂效果不大好,并且有拔高之嫌。

  可能正因困惑的存在,也激起了我对学校评课方式进行了思考,每次评课,我们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个人评、小组评上,留给专家的.时间少,留给专家和我们互动、随意聊语文的空间太小,专家总在她的眼界范围内说,我们总是被动的听,没有真正找准思想碰撞的火花点,有时候是因为怕耽误专家的时间,有时候是马上就是我们自己的课了,我们自己也不想把研讨时间延长。因为之前研讨那么久,而效果呢?要么是不同角度的评导致范围越大,碰撞点越来越难找,要么是同样观点不断的重复,只是语言组织形式不同。所以可不可以这样,先由专家点评,然后主要由授课老师把他与专家观点不同或他在这节课困惑的地方找出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设计与专家不同,他当时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其他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老师也可以逐渐参与进来,这样,思维交锋点出来了,也许经过专家针对性较强的点拨,也许他真的能意识到哪儿不合理,修改后实验一下,也许进步会更明显些。

  另外,我觉得听专家点评不如进专家的课堂,现场聆听时,找到我们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的地方,抓住机会请教,明白他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支撑,更能事半功倍吧!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节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上法,不同专家也是不同的看法,不管结果如何,希望我们都走在“探索”的路上。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篇12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它的简单,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没有多少嚼头的词语。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

  于是,我对文本也就没有多加细读,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好

  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的勤劳与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文章的第二、三节是写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结构与第四、五节、第六、七节相似,只要指导他们会学了这两节,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两节时,我以扶为主,指导学好这两节。

  三、以放为主,指导学好第四、五和第六、七节。

  原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层次设计得挺清楚,课文又浅显易懂,在课堂上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可一上完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的表现比我精彩。我认为的学生的精彩之处有:

  1、在学习第一自然段,请学生交流自己对本段的体会时,别的小朋友认为小猴“天天浇水施肥”是是猴子急着想吃梨子,没有耐心的表现。有一学生却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现,讲得有道理,值得肯定。

  2、学完课文,请小朋友谈谈,如果以后猴子还要种果树,你会怎样

  提醒小猴?有的说小猴不要光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应该相信自己,一定能种好果树;有的干脆说,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 有个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说:“我会告诉小猴,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分别种上杏树、桃树、樱桃树,这样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赞叹。

  3、学生对本文的分角色朗读兴趣浓厚,并有声有色。

  4、在学习生字,识记“拔”的字形时,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我帮朋友拔了一颗牙”的有趣、形象的猜字谜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我因为犯了语文教师最忌的毛病——没有仔细研究教材,在理解文本时出现了失误。

  —、文中“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应该是疑问句,我把它当作了反问句。怪不得,在引导学生比较时,学生有点蒙。 而我当时也纳闷,上学期学生早就学过了反问句的作用了,而且掌握得不错,今天是怎么啦?

  二、文中三只鸟儿出的主意分别是: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它们的建议根本没错,错的是猴子听了它们的话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了错误的行为——拔了这棵果树种那棵果树。而我却误导学生鸟儿出的并不是好主意,因为有了我的误导,所以使学生的思维有了偏向,才会让学生有“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的错误想法。

  通过这一堂实践课,使我认识到了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工作中还需努力……

标签: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