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教学反思

佚名 33 0

《春笋》教学反思

《春笋》教学反思(通用11篇)

《春笋》教学反思 篇1

  课堂教学真正要落到实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动态生成,这是很有意义的。但 “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它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得是不是巧妙,有没有创意,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顺利”。

  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对于语言训练的重点环节是想像说话,一开始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填空来完成的:春笋终于破土而出,它看到       ;听到       ;闻到      ;想到        。它        地对     说:“     ”。这个填空看上去很全,教师的意图也很明确,期望通过这则填空尽可能的让学生考虑得全一些,说得具体些。但深入研究不难看出,这样得“全”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受阻,语言单调。其情感的获得可能更多地来自于教师,并不是文本中的语言经过自身的体验。于是,我将这部分作了修改,分成了三步走:首先,我让学生先读读课文的第五节,找找灵感,以此来帮助学生读懂当时文中所营造的环境,一方面避免学生的想像脱离当时的语境,使其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做了铺垫。紧接着让学生进行换位想像:假如你就是一个春笋娃娃,当你破土而出你会想些什么?会跟谁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置身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间成为一棵小小的“春笋”,物我相融,思绪飞扬。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教师又及时调动学生的感官,“小春笋们,请睁大你的眼睛,看到些什么?竖起小耳朵,听见了什么?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到了什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在这里虽然我也设计了一则填空:我终于破土而出, ( 可填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我 (可填心里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但此仅仅作为参考,其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多地思维角度与想像空间,或者作为一根“拐杖”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把要说的话规范地表达出来。从教学实际而言,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多种感官被激活,情感被激发,他们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大胆肆意的想像合理且不乏趣味,个性语言的表达,避免了前一次设计可能出现的单调乏味。

  课堂的“生成”真实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实际。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行进”过程中,教师难以预计和预料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反应”也难以预测。如在读读演演中理解如何春笋克服困难,破土而出的,学生对表演者的评价则是教学的生成点。如何利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力求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如:“春笋真的很硬吗?有人吃过吗?到底怎么样?” 当学生回答不是很硬的,吃上去很嫩的时。教师进而追问“那么课文中为什么说比钢钎更刚强,比风钻更锋利?”学生通过读文再体验后,就较容易体会春笋那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见后文案例)但教学后,静下心来思考,仍然觉得此环节少欠火候。这可能与自身的教学功底不足有关。

  应该说,一堂课中预设得当,就会有“火花”产生,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有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最终使课堂效率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

《春笋》教学反思 篇2

  《春笋》这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诗一般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课件,激发异想

  揭示课题后,放课件,学生看见了春笋那尖尖的脑袋,胖胖的身体……学生在看见一层一层地剥去春笋的“外衣”,那“嫩生生”的笋肉。孩子们直观地感知春笋的鲜嫩、细腻,当然会发觉春笋很像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影象结合、激发情趣

  屏幕展示春笋被春雷“唤醒”,“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地从地里冒出来”,继而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春风的吹拂下,在春雨的淋浴下,节节向上,直至长成根根翠竹的动态画面,并播放伴有雷声、雨声、活泼明快的乐声的课文朗读,将学生引入一个赏心悦目、如诗如画的教学情境。教师此时启发学生设想:“当春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从地里探出它尖尖的脑袋时,它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可能还会说些什么?”让陶醉在大好春光中的孩子们“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当他们的想象插上自由的翅膀,不可避免会有奇思异想,又何愁碰撞不出创新的火花?

  上述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直观教学,使有限的教材内容再生无限,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广阔的空间,以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春笋》教学反思 篇3

  《春笋》一文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一、在角色中体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就指出了在阅读中要强化感受性、体验性。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听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于是,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通过这一环节,充分的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孩子们的童趣。

  二、抓关键词感悟

  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在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笋娃娃冒出地面”不容易的词语。孩子们找到了“冲破、掀翻、冒”,孩子们说冲破的是厚厚的泥土,然后请孩子读好“冲破泥土”,他们都能读的声情并茂,可见他们已理解词语,体会到了春笋的不容易。仍然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春笋。“春笋,春笋,你从黑洞洞的泥土里钻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呀?”孩子们激起了强烈的表达的欲望,他们调动大脑中关于春天的一切信息——来自书本的,来自生活的,来自平时积累的……畅所欲言。

  三、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第一遍读:这是春笋历经千辛万苦,看到美丽世界的舒心微笑,。第二遍读:这是经历磨难之后胜利的微笑。第三遍读:这是强者最自豪的微笑”。在孩子熟练朗读之后,我让孩子们当春笋演一演,他们一边诵读课文一边扮演春笋破土而出,掀翻石块,裹着外衣,笑,向上长的样子。当春笋争先恐后的钻出来,长出来的时候,问问他们,你为什么要钻出来?孩子回答说:为看到美丽的世界;春笋长出来,可以让我们吃到鲜美的竹笋;为了能在阳光中生长……

  这一节课,感觉孩子们说起来了,读起来了,背起来了,他们真正动起来了。我想: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习得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春笋》教学反思 篇4

  案例描述:

  教学《春笋》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悟得“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品质,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

  师:你喜欢春笋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春笋,因为她不怕困难,非常勇敢,非常坚强。

  师:(微笑着满意地示意他坐下。)

  生:春笋刚从土里冒出来的时侯,像个“嫩生生”的娃娃,但后来她勇敢地脱下一件件束缚她长大的外衣,不断地向上生长,因此我喜欢她。

  师:我相信你也会像春笋一样,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的。

  此时,还有许多同学高高地举着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热闹,我满脸得意,因为学生所说的,全是我想要的,教案中准备好的,真可谓学生与教师同心共感,与编者同思共悟,教学显得天衣无缝。

  就在这时,一向很少发言的石力同学笑嘻嘻地举着小手急着要求回答问题,我心里一阵惊喜:看来今天的教学效果还真的不错!

  师:石力小朋友要回答问题,大家快来听听!

  生:(笑嘻嘻地)我喜欢春笋,是因为她好吃!

  师:(脸刷地红了,随即沉下脸)春笋……是好吃,但这……

  这时,课堂上不少同学凑在一起,小声地嘀咕着,他们的神情分明让我感觉到,石力小朋友的感受在班上还不止一个。面对此时的尴尬,我猛然意识到,上课时我提的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没有指出是学了课文以后,你喜欢春笋的什么,难怪他们会钻空子。于是,我又重新组织教学。

  师:你知道得真不少,春笋的确好吃,但读了课文以后,你仅仅喜欢她的好吃吗?

  石力小朋友没有马上回答我的问题,还是笑嘻嘻地看着我,但从他的笑容里我能感觉到他在想些什么。接着,我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特意安排石力小朋友读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段落。他读得很有感情,等他读完,我说:“你读得不错,把春笋不怕困难,急着要长大的心情读出来了。看来你不只是喜欢她好吃,更喜欢她别的什么呢?”这回,他不仅说出了春笋的品质,还表示要向春笋学习。我走过去同他握手,他神采飞扬,班级里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

  这节课虽然“圆满”地结束了,但它引发我一串串的反思:

  正确协调教材与生活的关系。教材内容所展现的往往是“科学世界”和“典型生活”,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正构成学生课堂生活的实际意义,构成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正是学生展示个体生命与意义所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一改千人走进一篇课文的典型世界,去获得一个共同结论的学习生活,教师应把学生、教材、教师本身、环境等因素视为一个整体,整合为课程,在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与创造的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智慧。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从死的教材中获得一些知识点,而是要把课堂变为一个多向的交往、会话的动态过程,学生是在与教材会话、与教师会话和与同学会话中汲取知识;学生不是在教师的传递知识中成长,而是在民主、自主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让教材中不确定性的一面,随着个人认识的深入和自身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课堂,教师改变了教的角色,学生也改变了听、记、应答、偶尔发问的角色。上述案例中,从内心讲,我希望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但眼前的情景又使我捕捉到了新的教学信息。既然课堂上在师生的互动中产生了问题,对学生的肤浅回答就要延缓评价,采取冷处理,并利用“前馈”,化错为利,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正确把握课堂的不确定性。课堂的不确定性不仅因为教材经历了学生生成性的开发,个人生活充斥了教材,使教材结论呈现多元化,教师评价多元化,还因为任何一堂课都有特定的时与境,学生个体的心境与这种时境相汇,去体会教材,不仅会出现不同个体的理解差异,还会有同一个体在不同时境下理解的差异,特别是一些独特的质疑、解疑思维,会带动群体的思维,而这些疑问又会出乎教师的预测,甚至为教师的难题,这时课堂就可能出现无序状态,教师无法从原备材料中找到平衡要素,就必须临场遵照学生所思进行即兴的诱导,这就是课堂始终在以学生为主体中开放,学生无须恪守读文——理解——体会——学法仿习的程序和等着记教师认可的结论。上述案例中,我如果不能及时从封闭的教案思路中走出来,课堂便无法焕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创新思维的激发也只能是过眼烟云,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要宽容学生。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应以健康、成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构建无过错的课堂气氛,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学生敢自由发表自己的体会,敢对教师、教材挑刺,敢评价权威。在诸多的“敢”中,学生建构自己,成为其人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敢”了,课就活了,课活了,思维就开了,创新也就生成了,于是,一个个独特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在课堂中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升华,教育就成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学生在学校就有了享受交往的快乐,享受发表观点的快乐,享受能“挑刺”的快乐,享受崇拜老师而又偶尔能超越老师的快乐,享受创新的快乐,于是,学生就把课堂视为他最美好的一段生活,学校也就具有了生命的活力。上述案例中,如果我一味训斥学生,就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

《春笋》教学反思 篇5

  《春笋》这堂课的教学令我自身很满意,不指别的,主要是同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从开始到结束,小朋友们几乎始终情绪高涨,表示出少有的活跃、专注和投入。让小朋友们学得有趣快乐的是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学雷爷爷叫一叫。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小朋友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于是,我让小朋友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通过这一环节,一开课就充沛的'调动起了小朋友们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小朋友们的童趣。

  二、把关键词演一演。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突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同学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同学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扮演‘突破’的意思?”一个同学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突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块该怎么扮演呀?”我让小朋友们自身想方法。他们有的还是用铅笔当春笋,石块则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当春笋,书本或铅笔盒当石块;还有的干脆站起来,整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人做掀翻的动作,把无形的假设的石块掀翻掉。应该说,小朋友们的扮演是有创意的,也是对的。而当我们读到“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候”,小朋友们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来,“一个一个”冒出来的。小朋友们是有扮演天赋的,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他们扮演的机会。

  这一环节则是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小朋友们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我觉得效果很不错!

  三、扮做春笋说一说。

  一个个春笋都从地里钻出来了,他们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睁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我在这里设计了一项思维和语言训练。

  我仍然让小朋友们把自身当作春笋。“春笋,春笋,你从黑洞洞的泥土里钻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呀?”小朋友们激起了强烈的表达的欲望,他们调动大脑中关于春天的一切信息——来自书本的,来自生活的,来自平时积累的……畅所欲言。

  这一节课,小朋友们之所以感觉学得快乐,是因为这节课上,他们真的动起来了,真的说起来了,真的笑起来了。我想:我们经常说课堂上要让小朋友们思绪飞扬,个性张扬,要激发小朋友们的发明性,促进自我的发展,其实关键是我们有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让全体同学都动起来!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

《春笋》教学反思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意在赞扬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情景;第二自然段写春笋出土之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想象。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设计理念:图文结合,通过读课文,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

  重点、难点:

  1、能通过朗读来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

  2、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春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呢?(生略)春来了,万物复苏,大地更新,小草发芽了,下春笋也悄悄地生长出来,我们就来看看它们是怎么生长的吧。(板书:“春笋”)齐读课题。

  二、新课

  (一)看图认识“春笋”。

  1、(展示多媒体课件)出现卡通式的春笋娃娃。

  这就是春笋,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

  2、知道春笋的一些小知识吗?教师作适当补充。

  3、(展示竹子的图片)这是春笋的爸爸妈妈,春笋是它们的娃娃。春笋慢慢地就会一节一节地往上长,长成竹子。

  (边讲边播放课件:春笋一齐争着向上长得情景。)

  4、喜欢春笋娃娃吗?打开书去读一读课文。

  (二)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上小节号。(3)根据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词。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定认读后,提醒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笋”:平舌音。

  “再”:平舌音。注意“在”和“再”同音。

  “迎”:后鼻音。

  “声”、“冲”:翘舌音。

  “块”、“外”:注意声母之间的区别。

  “长”:是多音字,念“zhǎng”“cháng”,你能用“长”的两个读音分别来组词吗?

  (2)出示词语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评议、正音。

  (3)指导读长句子。

  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教师教的方法再读读课文。

  (5)师范读课文。

  (6)生生比赛读课文。

《春笋》教学反思 篇7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很不好,尽管整个流程走下来了,但也仅仅是在走流程而已,没有真正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发挥到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我讲的比较多,总是带着学生走,提问—回答—读词—读句—读课文,所以整个课堂学生都显得很被动,没有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1、词语板块,让学生读的次数过多,但是没有体现出朗读的层次性,词语的每一次朗读都是应该有目的的,但是我在课堂上仅仅是在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带着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也未能把字的音行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过预习了,但是他们的预习没有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3、课堂纪律不是很好,部分学生会有小动作,《良好的学习习惯2》中的“乐于倾听”和“勇于发言”在课堂上见效不大。

  4、缺少读和写的反馈。

  5、没有走进文本,读长句子的时候我的范读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应该指导句子的停顿、节奏,词语的重音部分。

  6、写字教学时,写字软件使用了,但是之后我又进行了板书、范写,与写字软件的教学重复,没有让学生观察,剥夺学生识字主动性。识字方法没有渗透在课堂上,学生没有主动识字的意识。

《春笋》教学反思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4’)

  1.谈话;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来了,大地妈妈的孩子都被唤醒了,开始生长.经他们装扮,大地妈妈可漂亮了。(师版画春笋,导人课题)(看课文动画片)

  谜语导入: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脑袋钻出地。这是什么呀?

  2.揭题: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春笋》。(注意“笋”是平舌音)

  二、初读课文(16’)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笋”、“再”是平舌音;“迎”是后鼻音;“声”、“冲”是后鼻音,也是翘舌音;注意“块”、“外”声母之间的区别。)

  (2)指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师生共同评价、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再自由练读;接着,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评价。)

  (3)指导读长句。

  a、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b、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老师的方法再读一读课文。

  5、老师和学生赛读课文。

  三、学习写字(20’)

  l、认识新偏旁:士字头,两点水,石字旁,夕字旁。

  2、观察“声、节、笑”.说说注意点。

  3、你觉得哪两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吗?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5、学生描红仿写。

  6、师生共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7、学生扩词,师生共同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读懂课文的内容。

  3、春笋那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3’)

  1、抽读生字卡片。

  2、选择正确的读音。(题目略)

  二、学习第一段(12’)

  1.整体感知:教师引导下师生一起读读课文: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2.“唤醒”(音)训练说话:早上常常是谁唤醒你的?他是怎么唤醒你的?

  3.我们来做雷公公唤醒小春笋。

  4.带表情读第一句.

  5.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冬天。今天小草青了,小雨沙沙,青蛙呱呱,小鸟喳喳,花草树木都醒来了。你有什么好词来形容这美好的春光.

  6.多么热闹的春日呀!可是有一只小春笋还没睡醒呢!你准备请谁来唤醒它?

  7.再读第一句.

  8.(师板画)它们冲破——“它们”是指谁?

  9.指导读:春笋一个一个,你追我赶,冒出地面,这种生长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呀!(冲破、掀翻、冒要有力)(抓住“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出来”等词语体会春笋生命力的顽强)

  10、课件展示,教师指导朗读。

  (1)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你能把春笋强大的生命力读出来吗?(自读,同座位互读)

  (3)指名朗读,评议。师相机指导朗读技巧。

  (4)全班朗读第一自然段。

  11、创设情境,指导背诵。(配乐、加动作,把自己想象成春笋娃娃或是春雷爷爷来表演。)

  12、自背,指名背,齐背。

《春笋》教学反思 篇9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春笋》这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诗一般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实物    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课堂上我将一个从菜市买来的春笋,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春笋那尖尖的脑袋,胖胖的身体,浅褐色的外皮……然后有用刀将春笋春笋的“外衣” 一层一层地剥去,那“嫩生生”的笋肉。孩子们直观地感知春笋的鲜嫩、细腻,当然会发觉春笋很像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语训练  发挥想象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让学生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那,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

  一生这样叫:“春笋,春笋,快醒醒吧。春天来了,快来看看春天吧,它多美呀!”

  一生这样呼唤:“春笋,春笋,快出来!快出来和朋友们一起玩儿。”

  一位小女生,用很轻柔的声音说:“春笋,春笋,快醒醒!快醒醒!春天来了,它在等你出来呢!”

  看!我们孩子的语言就是这样贴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着,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三、动静结合、激发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一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书包当石块压在头上,学生作出使劲的表情,将掀翻的动作做得惟妙惟肖。

  上述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直观教学,使有限的教材内容再生无限,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广阔的空间,以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春笋》教学反思 篇10

  前两课时,我们主要是读课文,学生字,仔细读好第一自然段。生字没有什么问题,课文朗读时,把力气花在扩句练习上。如:一声春雷,唤醒了(      ),唤醒了(      ),唤醒了(      ),唤醒了(      )。

  “一个一个”与“一个”的区别。让学生自己说出有什么不同。再就是“冒”,要联系“春笋”的样子,才能更好地领悟。在老师和画图的启发下,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设计表演是为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春雷爷爷请好朋友帮忙这一处,本来认为是一个难点,怕学生难以说出。我提出问题后正打算帮忙,哪知孩子们竞相说出了“春风、春雨、阳光、青蛙……”这让我惊喜莫名,看来不能低估孩子们的能力。这个片断本是借鉴别人的作品,其中有春笋娃娃的图片会眨眼睛一处。我没有图片,只有换成了一个同学来扮演春笋,让她跟着剧情走。想不到小朋友很喜欢,台上台下还打成一片。看来,因地制宜设计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步骤。      

《春笋》教学反思 篇11

  在学习第一小节时,我对孩子们说:春笋娃娃们,让我们一边表演,一边来读,好吗?学生们很有兴趣,都一个个的做起了小春笋,表演的声情并茂。“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些词的理解在孩子们的表演中都迎刃而解。一直觉得低年级的教学,首先要让孩子们对课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才能培养好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课中,我也一直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有趣些,让学生感兴趣些。

  在学完“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后,我也让孩子们展开想象:雷公公还唤醒了谁呀?引导学生用:一声春雷,唤醒了 。 句式来说一说。我们班的倪雨林小朋友说的不错:一声春雷,唤醒了冬眠的青蛙,它们伸伸懒腰,慢慢的跳出洞来,在荷叶上唱歌。(还有几个小朋友说的也很不错,只是没有把它及时记录下来,很遗憾呢。下次一定及时记录)真的挺有意思。

  今天,我又去教学第二小节,心雨还带来了春笋,让我们三个班的孩子都看了看,摸了摸,看着老师轻轻的剥下外衣,露出了白白的肉。孩子们一下子就把那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理解了。给孩子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很多哦。在此,谢谢心雨老师!

标签: #《春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