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汇总22篇)

佚名 78 0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汇总22篇)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为新的一年制定计划。总结要真实客观,不夸大不夸张。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值得学习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一

新课改中对于高中生的试验探究能力都明确的阐述,提高高中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裴炎高中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探究意识是新课改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因此从教师的角度上来看,教师必须能够领会新课改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在此基础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同时明确自身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

2.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思考习惯。

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有探究的欲望,这又取决于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好奇心。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引导,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不断适应、改变的过程。

3.学校的大力支持。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需要长期的实验和改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的操作中可能存在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给高中化学教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学校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一些,不能仅仅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思维习惯的训练。如果学校不能够教师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那么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可能性很小。

高中化学试验教学中探究式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努力,才能有构建的基础,可见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具体实施探究式教学。结合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笔者从创设合适情境,注重过程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三个角度提出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鼓励探究。

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高中化学试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形成探究的好奇心。情境的创设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试验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形成较好的效果,引导学生参与到试验探究中来。

2.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减少关注度,更加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高中化学试验教学多是在试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学生的探究过程才是学习的效果最集中的地方,我们的评价也应该从过程入手。

三、结语。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试验教学中运用是适合新课改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也是真正从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实施的策略也不同,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着眼于长远,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化学教育是课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教学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教师的思考。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二

摘要:高中化学是高中学习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而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注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转变教学观念,创设问题情境,拓展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来研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总结,最后进行总结与评价。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实验的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进行实验,最后解决问题几个环节来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老师“灌输式”地讲授化学知识,在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上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学习效率低下。所以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收集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变换实验对象,控制实验条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找出内在规律,最终达到探究的目的。这样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有利于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是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是通过改进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要充分利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就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过程中奇异的现象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何解释实验中的特殊现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例如,在探究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时,老师可以准备好棉花团、胶头滴管、水、过氧化钠粉末等实验材料,然后在棉花团放上过氧化钠粉末,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在棉花团上,这时就会看到棉花团在燃烧。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奇异现象,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水在平时是用来灭火的,为什么会引起棉花团的燃烧呢?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改进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改进实验就是改变实验条件或者改变实验操作步骤等条件所产生的不同实验现象,老师以此创设问题情境,进而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例如,在进行氢氧化铝的性质实验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改变实验操作条件,当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铝溶液的滴加顺序不同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实验结果,这时老师就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相应的小组,以团队形式进行实验探究,不断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不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收集并分析证据的能力,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机制。

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保证,所以要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还要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其次,评价内容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还包括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并分析证据的能力、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等,评价时要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科学探究的学习氛围,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调动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三

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我们在化学实验创新性教学活动中,探索创造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学生素质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化学人才。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近年来,化学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实验教学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笔者根据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

1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实施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根据新时期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为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我们应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本位,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准的原则,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通过改革考试形式等各种手段达到强化学生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打破学科型模式界限,使教学内容既相互衔接又避免重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的效果。

2开展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我们应引入设计性实验,鼓励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并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加以改进。这一做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设计性实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3精选实验内容,更新实验课教学体系。

无机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是学生化学实验教育的第一门实验教学课程,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态度如何,会直接影响今后整体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中,元素化学实验内容偏多,形式机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大学化学实验教育的新鲜感;同时,新时期实验教学素质和技能培养主导思想的实施,又难以在目前无机化学实验的单一系统内有所实现。因此,将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整合,构筑新的实验体系尤为重要。

无机化学实验体系的更新过程中必须注意元素化学实验亟待改革。在新时期,大学教育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化学实验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化学实验摹本操作和技能训练成为主线,而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的历史地位遭到质疑;有的进行了大幅度压缩,有的干脆摒弃。可以说,元素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大学化学实验体系的改革重心之一。笔者认为元素化学实验的改革,不是简单摒弃元素化学实验内容,而是在内容上选择有益于学生自我总结规律性的反应,少而精,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摒弃以往元素化学实验为主的教材编写方式,采用列举实验要点的方式,但不列举试剂,不写实验步骤,由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实验,写出报告;另外元素化学实验也应采用开放式教学,实验教材上仅给出的实验要点和提示条目,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任意选择实验内容,在给定时间内完成最低限度的实验及实验报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四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五

一、推进课程改革,不能太急功近利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及科技的进步,课程将不断的进行改革。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教育的内在规律,是要让教育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的需求培养合格的人、有用的人。所以,课程改革的前提应该是保证教育过程的平稳、健康、正常。

但是,目前好像存在着一些偏激与浮躁。把课程改革规定必须要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规定在一定时间段之内要出成果。不是探索课程改革所应该走的光明而有前途的道路,而是把课程改革当作一场疾风暴雨的运动,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力图追寻课程改革的光环与金杯。仿佛是教育官员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就一定能够跨上课程改革的同一个平台,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课程改革就一定能够把教育存在的问题全部改掉。

既然是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课程改革就不应该有成功和失败之说。按照内在的规律办事,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就必然是循序渐进的,就必然是稳定发展的。教育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发展。稳定出质量、稳定出效益。

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要转变观念,改变行为,这一切,难道仅仅是指教师吗?其实要真正转变观念、吃透课程改革精神,首先是承担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

但是现在出现一些奇谈怪论,“课程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教师,因为观念不转变,理念不新,教法陈旧,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

现在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工作,加大培训力度,要求教师持证(培训合格证)上岗。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均能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均能够认识到我们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不足。因为教师们都清醒的认识到,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必须掌握课程实施的技能。而在课程改革的初期,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高课程实施的技能,必须要通过相当数量的研究课来研究讨论,必须要通过相当数量的范例课来观摩学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能够根据课程实施初期的一两节课,就能够指责教师“理念和教学脱节,没有真正把握课改精神”吗?我认为不能。

面对这种现状,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管理者就必须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就必须按照课程改革的规律,踏踏实实研究,实实在在开展各类“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

如果非要谈谈课程改革的最大的阻力,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最大的阻力是课程改革的领导者不具备领导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没有真正起到“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责、仍然用考试成绩这唯一的指标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

我相信,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教师是真正的主力军。课程改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

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改革。

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习惯上用多少次表示),本次改革是第8次,课程改革将不断的进行下去。

一大批有志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学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努力探索现代教育的规律,把握国际教育的发展前景,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了解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理智、冷静的去设计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然而,同样有一些新生代的“学者”,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却大讲传统文化的不足;不了解中华民族教育内涵却只讲国外的新名词;不了解教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却抓住一点皮毛批判这个不是、那个不对,不了解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却变成了基础教育改革专家。有一些人总是喜欢谈论原有的教育多少个不是,将来的教育多少个是。甚至于把原有的教育称之为是“扼杀人才的教育、是抹杀学生灵性的教育”。仿佛第8次课程改革不是在原有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下开展的,不是在中国基础教育厚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这些新生代的“学者”在荒芜的原野上所构建的。从这些“课程改革专家”的言论中感觉到,他们好像不是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人才,他们好像是浸泡在“洋奶”里长大的,只有国外的教育才算得上是教育。

所以,一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者,要理性的思考,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研究教育内在的规律,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教育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真正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同样,我们也希望一些课程改革的专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多一些平常心。

我坚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课程改革将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之路必将是光明之路。

四、课程改革不应该要求立即上同一个平台。

在课程改革起始阶段,有“大家均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要同时上课程改革成功的平台”之说。教育要发展,必然是稳定、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原有基础存在差异,发展就是不平衡的。

差异存在是多方面的,有区域差异、经费差异、管理队伍差异、教师队伍差异、学生生源差异等。

造成差异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其中教育策略造成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有些人说:“教育策略本身不会造成差异,只不过是有的人会利用策略,有的人不会利用策略”。实际上,有些教育策略的制定,好像对所有的区域、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实际上有着天地之差别。就拿“要择校、上民办”这样一种策略,各类学校都能够运用吗?再如“高中录取以第一志愿为准”,道理上非常公平,实际上面对多年发展已经存在差异的不同学校,所招收到的学生就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

有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差异是短时间无法消除的,有的差异是永久无法消除的。相同的经费投入,产生的效益也是不一样的,同样也存在差异,由于差异的存在,造成教育发展极端的不平衡,所以教育部在加强对薄弱学校扶持的前提下,提出均衡发展的思路,非常正确。均衡发展不是让发展好的学校停止发展,而是让发展有缺陷的学校加快发展,努力达到高标准的合格要求。所以,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发展的思路,是长期工作的思路,目的是寻求发展,真正得到发展。这样一种思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同样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所谓的“条件不具备”、“课程改革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必然要上同一个平台”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于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在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中寻求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五、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会关注与赏识学生。

由此可知,教师要学会关注,教师要学会赏识,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的成功。我们认为的成功,不是依托在多数学生失败与淘汰的前提下的成功。基础教育的成功,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均能够得到发展的成功。要取得这种成功,教师必须学会关注与赏识。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赏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态度,赏识学生的探究精神、赏识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

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要求学生掌握“双基”吗?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期,有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特别是在开设研究课、公开课的教学中,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知识教学的模式”的帽子。于是乎,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出花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从此项改革的目标中可知:1、原来的书本知识,有“难、繁、偏、旧”的倾向;2、书本知识不等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3、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从课程标准的研制到实验教材的编写,都必须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当然,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如果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综合考虑,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但是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是每一节课刻意追求的,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价值观、课程改革的终极价值观。所以,我们不应该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来衡量每一节课。

我认为,在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每一位教师均要牢牢把握住课程实施的底线。底线是基础,底线是核心,底线就是新的课程标准中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与我们以前所熟练了解的书本知识是有差异的。如果不能够尽快掌握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仍然用老的书本知识的框架来看待新的课程内容,就是底线没有把握住,基础与核心没有抓牢。由此可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反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求我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重新认识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核心),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努力将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渗透与教学的全过程中。

七、对教学常规的反思与研究。

在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条例中,若干个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组织测试、认真辅导、认真讲评等)和若干个统一(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布置作业、统一测试、统一讲评等),是重要的规范条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重要的规范条例,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对提高教学成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认真反思这些教学常规,发现这样高度的统一,是否忽略了教师的创造性?是否忽视的学生的层次性?是否忽视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再加上各级出版社和教学研究部门某些“教学研究成果”,使得教学参考书、单元检测试卷、天天练、课课练、精选习题集、优秀教案汇编,琳琅满目,品种齐全的配套教学辅助资料滚滚而来。新一代的师范生,刚刚走上教学岗位,配套的大餐任你选择。如果自己不愿意去过多的思考,可以不探究,原样照搬,照样过日子。以至于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第一句话,学生就知道教师要讲的下一句话(学生同样也有教学参考书)。逐渐形成了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均是为了考试,教育渐渐偏离了本来面貌,失去了方向。在客观上造成教学目标是重知识、精英化,教学过程是大批量、流水线,教学评价是选拔性、淘汰式。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原有的教学常规,仅仅是简单的抛弃吗?我们认为不是。要认真备课。认真备课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个人研究以及集体研究。所以,这种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案或学案。要研究上课。这种上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上课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要进行练习。因为有效知识的积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有效训练,根本无法达到要求。这种练习应该是“夯实基础、有效训练、联系实际、强化体验”的练习。反对心中无数、目标不准的大运动量训练;反对在教学中忽视基础,用人为编制的偏、难、怪、繁等“创新”出格的试题来训练学生。

要开展辅导。这种辅导应该是“全面辅导、崇实辅导、因材辅导、及时辅导”。要组织评价。这种评价,不是一味的进行甄别和选拔淘汰式的考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和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潜能得到挖掘。这种评价应该是“形式多样、主体多元、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必然应该有新的教学常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更应该探索创新,尽快形成能够激活教师创造欲望的新的教学常规来促进课程改革。

八、从学生的心里话谈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学生、教学。

在1993年,南京市第一中学校团委在庆祝教师节时,开展学生“对您说句心里话”的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不记名的给每一位教师写一句心里话。每一位学生的短语片言,我一直保留至今。当我再次取出阅读时,惊奇地发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建议、或意见,竟然是那么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以下是我将学生所写的一句句“心里活”进行了适当的编排并进行了议论,从中是否能够了解学生对教师及教学的要求和愿望呢?化学老师:在初中就知道你的课上的好,希望合作愉快。(议论:学生希望和教师的关系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启发者、引导者、点拨者。)我很喜欢你的课,不仅仅因为我是课代表,也因为你的教法――好!你用了什么“催化剂”使我们在你的课上“性质”如此活泼,可否告知一二?(议论:体现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参与的前提是什么?是要让学生的“性质”活泼。)化学课上您妙语连出,将一个个知识点融入笑声中。(议论: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希望教师们能够将知识点融入笑声中,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巧妙设计,具有驾驭教材、把握课标、整合资源的能力。)。

您的课妙趣横生,充满活力,您的课气氛活跃,我们很喜欢听。(议论: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进行学习,前提是什么?是学生喜欢这门课。)化学老师:我非常愿意做你的学生。您就像我们的大朋友,您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你的脾气真好,好像做事也很细。上您的课,似乎是朋友之间谈心,很随和。

您的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感动,奇妙的实验使我对化学充满兴趣。希望你能常带微笑。(议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嘴边上的。您会对学生发脾气吗?您真的能够发下架子,去做学生的大朋友吗?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学生是绝对的不平等。在这种绝对的不平等中,如何体现师生平等、和谐、互动、共同发展呢?)您是我最敬爱的老师,因为你从不发脾气,也不留很多作业。(议论:在应试教育痕迹非常重的教学环境中,我们的教师敢于给学生不留很多作业吗?要敢于不留很多的作业,教师的负担可是不轻的。要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要能够把握住教学的台阶和尺度,要能够经受住家长对你片面的指责和可能出现的不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真正要能够做到对学生了解。)化学老师:奇妙的化学实验把我带入微观世界。我要用您教的知识制造一切。

您是一个做实验富有条理,百做百成的老师。您通过化学实验和课堂讲解使我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请多做一些实验,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化学实验您做的真棒,我爱上您的课。请您时刻提防有毒的化学药品。下次实验时,请为我们准备好防毒面具。对众多化学实验的好奇,成了对化学的好奇,也成了对老师您的佩服。化学是我最感兴趣的课目之一,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会全力以赴学好它,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做更多更有趣更成功的实验吧!(议论:学生对学习感觉到越来越枯燥乏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当然愿意积极参与。)化学老师:我对化学试验一直有浓厚兴趣,但对化学的内容不太感兴趣。在今后学习中,我一定改正这个毛病。我的化学学得很不好,但我有信心,我会在您的精心指导下学好这门课程。

我在初中对化学兴趣不大,但自从上过您的课后,化学课成了我最爱上的课之一。希望能够在您的指导下更好的学好化学。(议论:对原来学习困难或者不感兴趣的学生,仍然用机械的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是在教书本、教知识,是在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很可能是无效教学。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对这些学生更要关心爱护,更要注重点拨、启发、引导。)化学老师:我希望您能多给我们讲一些课外的小故事、小知识。

希望今后在化学教学中,您能使上课的趣味性增强,并让我们也能与化学实验多接触。(议论:学生不愿意成为知识桶,学生不甘心仅仅是呆板机械的模仿教师的操作,学生要求积极参与,学生呼吁教师尽可能的让出三尺讲台,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们永远不希望出现实验不成功,希望您永远上成功而有/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特色的课。愿你的风趣与幽默长存。愿您做实验次次成功。愿您在今后能给我们更多的o2。愿酸、碱、盐给您的生活带来方便与乐趣。希望从您那儿得到一种特殊的“催化剂”,使我学习更轻松,学到的知识更多更牢固。谢谢您在我化学中添加的催化剂。谢谢你化身为梯,助我们攀登新的高峰。mr卫:“味道”好极了!感觉真不错!(议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如何做到“味道”好极了,感觉真不错?这就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行为,走“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总结、提高”之路,让每一个学生在适应他发展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九、用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教学要求小学1年级第九课,统计。

今天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猴子、小狗、小猪。可以把它们分类理一理?知道了什么?学生动手剪花朵,按照红、黄、绿、紫四种颜色分类贴在书上,知道什么?从图片上将苹果、梨子、西瓜、桃子、草莓的图形剪下,分类张贴。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教师设计与教学过程:。

a教师:。

学生分组方式:学生分成小组,编号为番茄、黄瓜、土豆、辣椒等。(符合学生学习特征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方式。)学习过程的激励方式:开展今日冠军榜活动,哪组学生表现出色,在今日冠军榜上就贴上一只本组的蔬菜标记。(学生答对一次,在今日冠军榜上贴上本组的标记,全组学生都非常高兴,鼓掌祝贺,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按照课本的要求贴花朵。设计了一颗神奇的水果树,学生们前去摘水果,先分组统计结果,然后各组累计统计结果。最后通过今日冠军的评比活动,强化统计的基本方法。师生共同进行小结。(教师利用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学习,学习的资源可以重新组合,体现出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b教师:。

学生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1、2、3、4等组。(用数据进行分组,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学习过程的激励方式:哪个学生表现出色,就在学生的脑门上贴上一只小星星。(哪一位学生答对了,小脑袋上贴上了一只小星星,这位学生昂头挺胸的走回座位。教师说:给这位同学来点掌声鼓励。小朋友们鼓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按照课本的要求,贴花朵,贴水果,教师提出统计的基本方法。(教师按照教材组织教学,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达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点评学习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a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资源合理构建,师生互动,共同进步。围绕主线(统计),形式多样,在学习中努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结合,内容实在,方法巧妙,创意新颖。

案例二教学要求小学1年级,数的加和减。

课本上画的彩图非常漂亮。一辆汽车到站了,车上有7位乘客,下来2位乘客,上去3位乘客。车上还有多少位乘客?7-2+3=?教师设计与教学过程a教师教学设计:教师自己是汽车驾驶员,讲台前当成汽车。请上7位小朋友,当乘客。开车到站了,现在下去两位乘客,再上来三位乘客。问题:现在汽车上有几位乘客?如何列出计算式?b教师教学设计:教师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特意制作了投影图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感觉到效果还不好,解释说,下次我把投影图片制作成抽拉式的,一抽,从车上下来2位乘客,再一推,上去3位乘客,效果要好得多。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育资源。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备课重在备学生,千万不要被所谓的“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抑制了去思考学生。实际上,教师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既生动有形象。教师充当驾驶员,请7位小朋友到前面来(汽车上)。到站了,请2位小朋友坐回去(下车了),再请3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上车了)。车上还有几位乘客?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学习。要激活教师的思维,唤醒教师的创造欲望,大胆设想,换说法,改条件,变情景,求实效。

案例三教学要求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下)数学第九章轴对称。

教师设计与教学过程a教师备课教案:简单列出学生的学生目标,意图让学生自己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平面图,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上节课布置每一位学生带一把剪刀一张纸。上课时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把纸折叠一下,然后剪出一个平面图形。(每一位学生剪出的平面图形可能都不一样)要求学生在自己剪出的平面图形上寻找对称轴并画出。是一条?是两条?还是无数条?将对称轴的学生引入实际生活。备课教案:运用最新理论,设计教学模式,教案上出现框架图,流程图。教学过程:编制多媒体课件,教师设计出各种平面图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探索对称轴。点评最新的理论仅仅是口头上说说的吗?现代教育技术仅仅是运用硬件吗?千万不能把教师的思维全部定势在备理论、备设备、备模式,就是忽视学生。激活教师的灵性,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其着力点是如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的运用。

案例四教学要求初中语文多音多义字的教学。

西藏、收藏。教师设计与教学过程教师教:“藏”这个字有2种读音,表示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就说西藏的“藏”,可以表示两种意义。其一是西藏,表示地区;其二是藏族,表示一个民族。学生举手说:老师,这个字有5种解释。西藏,表示地区;藏族,表示民族;藏民,表示藏族的人;大藏经,表示佛教的经文;人体器官五脏,古文称“五藏”。点评激励学生,赏识学生,师生平等,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时候是火花迸射的最好时刻。但实际情况如何?教师问学生:你怎么知道的?学生答:我查词典学会的。教师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此学生满腔热情,期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不料却是一盆冷水。实际上,这位学生真是了不起。初中学生主动查词典学习,是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技能。而且教师通过备课仅仅介绍了2种,这时候真是应该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同时还应该表态向学生学习,肯定这位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态度,以此来激励全体同学。

案例五教学要求:初一政治《人生需要高雅情趣》。

十、要读原文,要干实事,要有一颗平常心。

第八次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信息越来越多,书本越来越多,培训越来越多,研讨会越来越多,下一步,必将是检查验收也越来越多。讲老实话,多的听不过来,学不过来,看不过来,忙不过来,令人难以理解。前一段时候,一些城市的教研中心的领导和教研员们到南京来了解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我感觉到他们的心态是恐慌不安的,是焦虑的。他们自己认为不知道如何开展实验。为什么?因为教育行政领导的宣传,课程改革专家的报告,均是教师如何不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研人员应该如何转变观念,不能用原有的教研方式推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需要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作为平台等等。总而言之,让教研人员感觉到不会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了,让教师感觉到不会组织教学了,让学校领导感觉到条件设备均不具备了。如此一来,课程改革靠谁?这些同行问我们对课程改革是如何认识的?是如何开展工作?我想,怎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打消他们对课程改革的疑虑与恐慌呢?结果是一句话:“不就是换了教材吗”。的确,换了教材。但从所使用的国标教材,可以了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均有不同。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学生、由此切入,就有立足点,就有抓手。

同时我们还介绍了南京市“降低台阶,稳步前进,积极探索,严格要求”的做法,分阶段抓重点工作的具体措施,建立了区(县)教研主任例会制度,对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我们研究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进展情况;我们研究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以及补救措施;我们研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合格课及优质教学的标准;我们研究学科推进课程改革计划;我们研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考试与评价;我们研究对课程改革工作的管理。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全市性的课程改革现场会(在20xx年12月,召开了南京市小学课程改革现场会。20xx年1月,召开南京市高淳课程改革现场会。

20xx年3月,召开南京市溧水课程改革现场会。20xx年5月,召开南京市鼓楼课程改革现场会)。通过大量的研究课来研究讨论,通过大量的范例课来观摩学习,把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定位在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方面。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不要搞得“太玄乎”,不要搞得“太贵族化”,不要搞得“太难”,应该给课程改革一颗平常心,认认真真研究原文,仔仔细细探索规律。现在有些解读(纲要解读、课标解读、国标教材解读、考试与评价解读、教研制度建立的解读……),读到最后自己都中毒了(按照化学的说法,催化剂中毒,起不了作用了),教师都不会组织教学了。

现在确实需要解毒了,最好的解毒药物就是认真学习原文,研究原文,理解原文,把握原文,按照教育规律积极稳妥的推进课程改革。什么是原文?原文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标教材、课程标准。可以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不在于收藏了多少本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也不在于喊了多少个空口号,而在于实实在在探索与研究,实实在在积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得到发展的鲜活案例并使之发扬光大。课程改革重在研究,重在实践,重在按照教育规律探索出一片新天地。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六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七

摘要:2009年秋季学期云南省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化学教学中应创设灵活多样的化学情境,把中学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的。

新课程的理念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有动手能力、情感丰富、能面对挫折的人才,而不是培养没有独立思想的应声者。那么如何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呢?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呢?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不同的课堂情境来实现这些目标。

那么我们的课堂情境都有哪些方式?如何创设的呢?根据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从以下五点来创设教学情境:

一、利用生活创设情境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类知识是比较局限的。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和探索,体会化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那么我们如何应用生活背景来创设教学情境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以及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

例:在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学习的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这是学生接触的首个关于微观粒子计量的物理量,课标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应用物理量进行计算,并理解该物理量的意义。这时候就可以从生活中情境进行引入,可提出问题:家里取盐取味精等小颗粒物的方法,为什么不像取白菜、黄瓜等是数颗数?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和结论,通常用勺子取或称量,原因是盐、味精等颗粒太小不好数,而白菜、黄瓜等个体大容易数清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微观粒子是不能通过数其颗数来确定量的多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又从生活中的例子,如:一打鸡蛋、一件啤酒等,让学生建立集体的概念,从而顺理成章引出物质的量这一表示集体的物理量。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生活创建情境的例子很多。通过生活来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化学方法去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

二、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在化学中极为重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在进行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中,设置如下实验情境:

氢氧化铝怎样制备?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铝盐和碱来制备,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操作。

1、实验:制备氢氧化铝,学生分成两组。

甲组:用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制备氢氧化铝。

乙组:用氨水与氯化铝制备氢氧化铝。

看哪个组制得的氢氧化铝多?(学生误以为加的药品越多,生成的氢氧化铝越多。)。

探究:指导乙组学生向所得沉淀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发现沉淀溶解了。

归纳:很自然的让学生掌握了氢氧化铝的两性与氢氧化铝的制备。

上述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问题,打破了学生的思维疲软,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探究性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的专题课和突破口。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探究基础,又要考虑每一个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具体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学会一种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相关科学探究思想。探究性实验课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准备和组织过程都比通常的学生实验课难度大、要求高。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反复、挫折、失败、成功、感悟等每一种体验,都是探究性实验课的探究结果和教学目的。

三、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产生不平衡时,才能引发学习的需要。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发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的不和谐,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这种冲突会让学生带着渴望去解决问题。

例:在进行钠的化合物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只知道水能灭火,却不知道水还能“生火”情况下,让学生甲做“滴水生火”的实验,实验现象让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感到新奇、疑惑。进而又让学生乙做“吹气生火”的实验,看到这些实验现象,学生会更加好奇,这时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现象呢?难道滴的是“圣水”?吹的是“仙气”吗?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去学习na2o2的性质。

上述问题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结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而矛盾的问题情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化学需要探究,而学生必须有问题可探究。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问题的设计与处理,做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问题化。问题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更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并能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内所隐含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上。教师课讲得好,不如问得好,因为前者是以教师为主,采用传授式教学,而后者是以设置问题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利用创设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教学。

开放性的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所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就能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思维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八

文章首先介绍了绿色化学理念的内涵,进而分析了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的意义所在,最后根据绿色化学的特点以及高中化学的教学要求提出了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绿色化学理念也逐渐渗入到高中教学之中,并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加之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未来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融入必然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文章围绕高中化学教育中的“绿色化学理念”为中心,分意义、价值以及途径三部分展开了细致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方面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绿色化学理念其强调的是以无害为基础的一种化学理念,其是通过先进的化学手段和技术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或者消除化学之中有害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产物、原料、催化剂、副产品以及溶剂等物品的使用和产生。在绿色化学理念中的核心点为提倡不使用有害、有毒的物质,同时更不能生产出有害、有毒的物质。是一种从源头上实现化学污染物质控制和防范的措施,也可以说其是一个更深次的化学理念,同时在绿色化学理念之中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

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其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学习思想,在传统的化学污染处理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一直长期存在,然而这种落后的思想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的诞生,而绿色化学理念其强调的是以客观为基础,可持续的唯物主义观,属于一种辩证的化学学习思想;其次为有助于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学,在绿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会对化学在应用中造成的污染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进而让学生认知到化学在使用中侵蚀的生命,也就实现了生命教学的目的;再者为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发展观,在绿色化学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其强调的是在化学学习中不造成污染,在社会应用中,也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故此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发展观念;再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绿色化学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以绿色化学理念以背景的教材,便也渗透了创新的成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充分应用,有助于学生养成化学上的创新思维;最后绿色化学理念也符合现阶段的时代要求,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时代的主旋律,这和绿色化学理念也有着一定的重合之处,因此在高中化学理念下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是符合时代要求的[2]。

3.1强化师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在高中化学中绿色理念的融入,首先需要在思想层面上,教师和学生都建立起绿色化学的理念,进而透过理念落实到切实的教学之中。对于教师而言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化学教学首先需要注重教材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材中医学垃圾、温室效益、食品污染等和生活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教学,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植入学生的脑海中[3]。

3.2注重绿化化学教材的编制和使用。

就教育局层次而言,需要在高中化学教学的编制上,增加更多绿色化学内容,就教师层次而言,需要在化学教材的使用中,注意深度的挖掘教材中绿色化学的内容,进而通过这些绿色化学的内容,向学生传授绿色化学的理念。例如在有机化合物塑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废弃塑料回收为切入点,进行绿色化学的教学,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切实可行的回收途径和措施;再例如在化学反应能量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燃烧率为切入口展开绿色化学的教学,让学生进行高能燃料以及再生电池方面的探讨,认知到绿色化学理念在实际化学应用中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维。

3.3绿色化学融入理论教学之中。

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将绿色化学理念都植入其中。例如在氯气用途一课时的讲解中,可以加入二双氧水相关知识的讲解,虽然氯气的漂白效果更好,但是其污染更大,而双氧水的污染更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该方面进行细致的延伸讲解,让学生认知到在工业中不同物质的使用其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而培养学生的绿色理念[4]。

3.4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不可避免,大量存在的。在化学实验中其通常会使用很多化学试剂和生产出一些化学产物,这些使用物以及生产物其都可能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同时在使用量上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入,其效果是最为明显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为设计迷你化学实验,即在化学实验原料上实现节省,同时也减少化学物质的产生;其二为严格的对化学实验操作进行规范,通过规范实验操作来减少实验事故,进而避免不必要的实验浪费和人身伤害;其三为尽可能在化学实验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化学药剂,例如白磷燃烧实验就可以使用硅化镁进行代替;其四为对于化学实验中的三害必须给以特别的无害化处理;最后为对高危的化学实验,可以给以计算机演示代替。

综上所述,绿色化学理念其强调的是以无害为基础的化学理念,其是通过先进的化学手段和技术来最大程度上的降低或者消除化学之中有害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产物、原料、催化剂、副产品以及溶剂等物品的使用和生产。其在高中化学教育之中有效的融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学习思想、有助于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发展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符合现阶段的教学时代要求等优点。根据绿色化学的特点以及高中化学的教学要求,强化师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注重绿化化学教材的编制和使用、将绿色化学融入理论教学之中、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是切实有效的高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的途径,值得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1]李思慧,王明召。制备丙二醇的绿色方法——甘油催化氢解[j]。化学教育,20xx,35(16):6-9.

[4]夏仁献。完善绿色化学教学模式,创设高中化学教学浓厚氛围[j]。新课程导学,20xx,32(2):2.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九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池起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广泛学习的科学习惯。

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十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教师以学生为切入点,找寻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措施,通过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结合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解决问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创新就会止步不前。改变与创新化学实验,不仅使实验增加了趣味性,还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不仅会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带来助力,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影响,为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

高中时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化学课程能够让学生科学的、正确的认识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间接的促进社会与人类的进步。学生首先接受实验原理的学习,明析实验步骤;其次正确的进行化学实验;然后认真的观察实验中产生的反应和现象;最后严谨的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科学概念,反复建立和推倒假设,从而对科学有了真实、理性的认识,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观察周边的事物,不断的激发探索世界和认识事物的好奇心,在观察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完成某种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技能。化学实验就是把客观的理性的行为活动转化为主观易于理解的感性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验接触的化学知识比在书本上看到的难以理解的书面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和具有真实性。化学实验是严肃的,许多化学实验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要通过认真的观察与严密的思维,才能顺利完成实验。除此之外,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对化学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养成敏锐观察和快速理解的能力。

化学知识大多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把实验中的具体现象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切身体会才会把理性思维转变成感性认识。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看到实验现象从化学世界的本质去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收集足够多的理性材料,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彻底的理解科学的内涵,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不同的科学问题时也能够灵活的解决。为了掌握科学概念,就要形成感性猜想,并借助科学实验的手段,让学生感知到物质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中理解到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掌握化学知识。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应当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验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集中精神,培养学习化学知识的习惯。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和观察能力、感性的认识晦涩难懂的概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用创造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不只是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最终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的提升。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十一

目前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一言堂”、“填鸭式”授课,教学方法单一、僵硬,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能动性。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发言的机会很少,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大多数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活动普遍地存在着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等特点。学生机械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知识点掌握的很牢固,但是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复习策略不当,忽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采用拉网式训练的复习备考方式。这种复习方式虽然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是不利于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2.结合时代特征改进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是空前发展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改进教学方法。

2.1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广泛收集教学相关信息,增加自己化学知识的储备,将教学内容清晰、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在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教师可以将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改编成网络流行的歌曲如小苹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方便学生记忆。

2.2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每一个课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图文合一,动静相辅,形象直观。它能够动态的演示复杂的过程,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如果只是靠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但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原子核排布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

2.3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3.逐渐引导社会一切教育为高考服务的心理。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当前化学教学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单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成为课堂位于的价值取向。一切教育为高考服务,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束语。

化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形式,实现“活”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化学课本上的知识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因此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身边的化学常识及其化学环境,如厨房化学,日常用品等,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解决高中化学中学习的难题。摒弃传统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教学改革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高中化学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阶段,也是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学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配合,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在完善自身的同事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完成教学目标,最终实验教师与学生的共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档为doc格式。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十二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动机和行为,而且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由于实验条件、课堂时间、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验教学仍然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实验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从新课程中化学实验的设置谈起,论述了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对高中化学新教材部分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教学、实验原则、实验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探究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验证的。《新课标》立足于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所以,采用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必由之路,其中的必要性和目的有诸多专家和学者都已论述过,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就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原则和教材部分演示实验的改进作进一步论述。

化学实验在新课程的高中化学课程中是以两种方式来加以组织的。一种是分散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分散在《化学1》和《化学2》及《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相应的模块课程内容中;另一种是集中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单独作为一个课程模块——《实验化学》,以此来强化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生产实验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他们都必须遵循相同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差异性:目的不一样,科研生产实验有具体的科研目的生产目的。而教学实验主要是要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科学原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所以教学实验受教学目标、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考试等条件的限制,与普通科研实验又本质的区别,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科学性。

教学实验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教给学生的实验原理和方法都必须具有科学性。教给学生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必须经过多次检验并证明确实可行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2.2实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产生如下的.实验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长短,具体如下:

老师课堂演示实验:优点是实验效果明显,节约时间,直接交给学生正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缺点是学生参与性弱,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趁机开小差,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到实验现象。

学生直接实验: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缺点是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消耗时长,错误的操作方法不能及时更正。

学生课堂演示实验: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错误的操作方法能及时更正。缺点是实验效果可能不明显,消耗时间长,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到实验现象。

学生课堂实验:具体做法是,学生按座位分成几个组,一般七八个人为一组,每一组给一套实验,按照老师讲解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明显,缺点是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消耗时间长。

灵活运用以上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不能一味节约时间,都采用老师课堂演示,甚至直接讲解实验。

2.3操作简易性,现象明显性。

教学实验必须操作简单并且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几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地方作如下改进,改进后效果非常明显。

2.3.1《化学1》47页,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

缺点:1、只有坩埚周围的几个人看得见钠的燃烧,大部分学生都看不到钠燃烧的现象。

缺点:2、坩埚容易炸裂,实验成本太高。

改进:用老教材的方法,用石棉网代替坩埚,一是燃烧现象便于观察,效果明显,二是不会炸裂坩埚,成本低廉。

2.3.2《化学1》50页,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汽的反应”,用图3-8的方法是很难做出现象,肥皂泡很难点燃起来。

改进:用还原铁粉与熟石灰1:1混合物代替纯还原铁粉再来做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原理:ca(oh)2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蒸气加大了水蒸气与还原铁粉的接触,从而使反应更容易进行,肥皂泡很容易被点燃。

2.3.3《化学选修5》54页实验3-4:“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里逐滴加入饱和溴水,边加边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缺点:由于生成的三溴苯酚要溶解在苯酚中,所以如果苯酚溶液浓度稍大一点,即使加了很多溴水也很难看到白色沉淀现象。

将原实验改进为:向盛有2-3ml溴水的试管里逐滴加入苯酚稀溶液,边加边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优点:效果非常明显,加一两滴苯酚溶液就能看到大量的白色沉淀,而且还能看到白色沉淀逐渐减溶解在苯酚溶液中的过程。

2.4高效快速性。

教学实验不象科学探索实验,可以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甚至常年累月的进行实验。而教学实验只需要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和原理,学会实验方法的目的,再加上课堂时间的限制,所以教学实验应该具有高效快速性。

如《化学1》51页,实验3-4,“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你看到什么现象?”

缺点:由于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实验往往要等40分以后才能看到铝片上产生大量的气泡,很难完成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任务。

改进: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各加入2滴cuso4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

优点:cu2+在铝表面被还原成铜单质,形成电化学腐蚀,实验只需2-3分钟能看到大量的气泡,节约时间效果明显。

2.5环保无毒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化学教学实验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做到零污染零排放,这也是保护学生和老师的健康的基本要求。

如《化学1》83页,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缺点:产生大量的盐酸酸雾,飘在教室,严重影响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健康。

改进:用装置2代替教材的装置1,现象明显,实现零污染。钟罩由截去底的大塑料瓶或大试剂瓶加打孔橡皮塞做成。

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实践还有许多东西都值得大家去探索,我这里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科学之处还需要各位专家及教学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与学》。

3、《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十三

1.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2.投入、重视力度的把握。

3.教学目的性的树立问题。

2.注意增强教师与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3.注意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模式。

高中的化学实验课程虽然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中,师生往往会忽视掉真正的化学实验课程.为了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增加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改善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是必须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应当注意加大对该项课程的投入力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发挥教师在整个课程当中的核心作用,树立培养目标.使我国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水平得到提升。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十四

第一步,在进行新授课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以及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在新授课中教师讲解知识的深度以及语言。比如,学生对于抽象的化学能的变化接受程度比较低,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度要循序渐进,不能讲解过程中直接“一步到位”得到答案。并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形象的“水往低处流”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的相关转化。

第二步,在新授课的过程中课堂引入后要进行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设问时我们应该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依据,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即难度要分明)、问题要清楚。很多时候,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过于理想化,导致课上学生听不明白问题。

第三步,提出问题之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问题的看法以及疑难点比较一致,通过及时的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思考,集思广益,从而使教学的重难点得到突破。同时,及时有效地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兴趣。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也会有一种喜悦和自豪感,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讨论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第四步,讨论后,用化学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原电池的讲解为例,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会有电流通过?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到理论上的答案:是因为电子的移动。但是学生心中会有疑问:事实真是如此吗?这时,教师通过演示铜锌硫酸电池的实验,可以从直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步,新知识讲授完毕后,要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当然,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依据自身的情况酌情而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结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即学生总结,教师辅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旧知识的合理构建”。

最后,要配以典型的例题或者实际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运用知识。比如,学习完氯气的性质后,教师可以给出同学们一个实例:某地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如果你是消防员会如何疏散当地群众呢?通过一个实际的生活应用,即让学生复习了氯气的相关知识,又让学生体会道路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掌握了一项技能,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设定,来呼应化学要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完整的化学新授课流程应依据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每位“准老师”都要记住新课标下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也”。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十五

:高中化学是高中学习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而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注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转变教学观念,创设问题情境,拓展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来研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总结,最后进行总结与评价。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实验的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进行实验,最后解决问题几个环节来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老师“灌输式”地讲授化学知识,在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上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学习效率低下。所以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收集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变换实验对象,控制实验条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找出内在规律,最终达到探究的目的。这样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有利于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是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是通过改进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要充分利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就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过程中奇异的现象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何解释实验中的特殊现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例如,在探究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时,老师可以准备好棉花团、胶头滴管、水、过氧化钠粉末等实验材料,然后在棉花团放上过氧化钠粉末,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在棉花团上,这时就会看到棉花团在燃烧。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奇异现象,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水在平时是用来灭火的,为什么会引起棉花团的燃烧呢?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改进实验就是改变实验条件或者改变实验操作步骤等条件所产生的不同实验现象,老师以此创设问题情境,进而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例如,在进行氢氧化铝的性质实验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改变实验操作条件,当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铝溶液的滴加顺序不同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实验结果,这时老师就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相应的小组,以团队形式进行实验探究,不断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不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收集并分析证据的能力,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保证,所以要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还要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其次,评价内容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还包括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并分析证据的能力、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等,评价时要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科学探究的学习氛围,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调动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顾先锋单位:辽宁省海城市海城高中。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十六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促进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但新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本文首先研究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高中化学;教育形势;分析;研究。

我国化学教育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但与时代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化学教育方式相对还比较陈旧,将面临新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化学教育过程后续发展研究的重点所在。

1.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对于高中化学而言,虽然它在我国教育历史上已有长远的发展过程,已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但是由于存在各种原因,其中问题依然要探索落实,这些问题导致高中化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脚步,在实践过程中严重缺乏实用性,严重阻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1.2教育方式存在书面化现象。

现阶段大部分高中学校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依然使用传统教材加教辅的书本授业,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大多数结论不是学生亲身实践所得。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改变这种只重视书面知识教学的模式。

1.3过分重视高考分数轻视实验教学。

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大部分学校及家长比较重视学生的高考分数,致使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围绕高考考题做各种模拟训练,模式比较单一且枯燥。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或者具备相应条件开展动手实验,导致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

1.4化学学习兴趣不高。

化学这门学科不是可以用一个定律或方程式就可以完全概括的经典学科,高中化学知识的呈现本身规律性就不强,有很多物质存在特殊性,如氟的非金属性最强,但相应氢氟酸的酸性却比盐酸弱,部分学生学起来感到零散难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式还仍然单一,学生又面临高考的压力,就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1.5化学实验器材及先进仪器较匮乏。

2.1对化学教学结构合理调整。

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如今社会发展需求,化学学科教育发展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化学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学生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2将化学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氧化还原、电离及化学平衡等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与此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加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

2.3开展多样化选择学习教学内容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定了必修加选修模块,教材相应编制了必修和选修教材提供教学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结合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实施选择性的学习某些模块,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发展、自主选择等提供有效保障。因此,要根据学生爱好开设好选修课。

2.4促进化学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如环境与卫生的'改善、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及资源的匮乏等相对比较多的重大问题,化学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密切相关。实现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现象的有效联系,能提高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如自来水净水剂为什么用高铁酸钠替代明矾等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学习动机不断得到强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效率。

2.5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进行乙烯实验室制法教学时,教育工作者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反应混合液的颜色会从无色逐渐加深?学生结合氧化还原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推理得出浓硫酸不但有脱水性,可以使乙醇脱水产生乙烯,还可能氧化乙醇分别产生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自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这样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启迪学生创新设计去验证假设的思维。

2.6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学习兴趣是主要的学习动力。因为高中化学比较复杂,很多学生都需要对化学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在这过程中深入探讨,积极思考,发现知识的规律。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以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丰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学习观。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提问,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就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对新的知识点进行探究。

2.7创建研究性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开展学习。

要想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了解化学基础知识,自主学习相关的内容。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知识点的阅读内容,或者是课外小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的背景,产生的原因等等。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衔接,要温故而知新,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不要仅为了完成目标而教学。例如,我们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内容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内容,了解金属化学的性质。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发现问题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完成这些学习后,教育工作者可以和学生沟通交流分享学习的成果,学生也能及时提问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创建这种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上述内容分析得出,传统高中化学教育会让学生充满无力的感觉,基于这些因素开展上述相应的教育改革能有效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会让学生逐渐喜欢上化学。

[1]袁李李.试析课程结构变革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境[j].新课程,20xx(10):148.

[2]石胜中.基于高中化学教育困境进行的教学研究[j].高中数理化,20xx(14):60.

[3]丁志兵.高中化学学科教育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4]孙瑞.多元智能理论在转化化学学困生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十七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年来,我们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去考量、去实践“新课标”,对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探究式教学认识感悟不少。下面谈谈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

(1)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化学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能源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联系这些问题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h2s性质时,可以联系开县天然气井喷事件。在该事件中,为了避免人畜中毒,将天然气点燃了。“天然气中的h2s有哪些性质呢?”这个问题随着情境的展现自然生成了。

(2)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分别演示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并进一步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学生由此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究氯气化学性质的愿望。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例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中,学生观察了实验之后,教师提出:什么是强电解质?什么是弱电解质?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比较,进行联想、迁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作出各种解释,如强电解质是由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的,还是由化合物中键的极性决定的,或是由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决定的。当然,这些解释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它们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探究过程的产物。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在研究用h2so4、al和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al(oh)3,时,先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如:

方案一:al和稀h2so4反应,生成的'al2(so4)3,再和naoh反应生成al(oh)3。

方案二:al和naoh反应,生成的naalo2,再和稀h2so4反应生成al(oh)3。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两个方案都是用等量的al制得了等量的al(oh)3,但方案一消耗的h2so4和naoh比方案二多。接着提示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最终设计出优化的方案三:用方案一得到的al2(so4)3。和方案二得到的naalo2以1:6的剂量反应制得al(oh)3,这样最节约试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对原先的设计进行比较、取舍和优化,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铁和铁的化合物”时,学生用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往往是灰绿色的,而不是白色的,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原因:fe(oh)2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那么,怎样才能使氧化速度变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各种方法:

(1)先将所用的naoh溶液煮沸;

(2)用氢气把fe(oh)2溶液中的空气赶走;

(3)在fe(oh)2溶液上滴加油膜……。

师生进一步通过分析、比较,最终找到了较好的实验方法:在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另将滴管伸到液面下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即可看到液面下方有白色沉淀,且保持较长时间。经过这样的探索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了培养。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决定着课堂学习氛围。如果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想、敢问、敢辩、敢说,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就会异常活跃和丰富。因此,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课堂上多走下讲台,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态度亲切和蔼,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减少学生因学习引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探究知识。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中寻找问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探究活动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到“已知区”推进。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须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要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丧失探究的信心。正如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所说:“学生必须面对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

3、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听取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对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探讨和实践。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十八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有三个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和符号世界。宏观世界所包含的物质种类繁多,知识零碎,记忆的成分较多;而微观世界和符号世界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怎样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既完成好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又较好地帮助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更可轻而易举地将传统教学中难于描述、难于突破的难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必修2中“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电子的转移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我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可以很清楚地说明电子的转移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果。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教学便于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联系.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接受信息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就应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但传统教学在这上面下的.工夫不小,收获却不是很好,学生首先是感触不深,其次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这时多媒体教学便能充分体现出其科技的优越性,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通过多媒体模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过程,学生相对轻松地理解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相互关系。

例如,我们在讲解有关污染方面的知识时,往往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来了解,或是带学生去某一实地去看一下污染物,这样只能是以点带面的介绍污染物。而现在利用现代教育的技术就可以通过许多真实的图像(如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在云中形成酸雨,对建筑、森林、湖泊、土壤危害大;以及海洋污染物致死的水生动物的尸体,等等)。展示工业等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觉到污染的存在及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危害,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不但使环境保护问题深深的留在学生的脑海里,而且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并且利用化学知识改变人们的生活。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将化学试题设计成化学试题题库。在设计化学题库的过程中,首先,它可以对每个题目设计上相应的难易程度,比如说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自己的最邻近发展区,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应题目进行练习和测试。其次,它可以对每个题目设计上相应的要求层次,比如说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第三,它可以在每一个题目的后面给出相应的完整的解析和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及时查找答案,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及时和先前自己头脑中的错误思想作对比,更新观念,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突破重点和难点,解决演示实验中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十九

(一)缺乏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教育离不开化学实验,两者相辅相成,教育为理论,实验为实践。由于化学不像文科性质的学科那样容易理解,它比较抽象难懂,可是化学实验能把其中的原理让大家直观的看到,方便了学生记忆,更便于其理解当中的内容。现实问题是高中化学的教学还是通过教师硬讲,学生硬记的模式,虽说有学生理解,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其效果还是较差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所差异。另外就是,学校的化学实验的基础设施跟不上,不是少这样的化学材料,就是缺那样的器皿器材,教师有时候有心去做实验,可是情况却不允许。从这可以看出,当前的化学教学缺乏化学实验。

(二)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比较深奥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学生会以此当做挡箭牌,认为就是难,自己再努力也是学不好。而且,高中化学有大量的方程式,每个方程式都是由一种化学实验和现象与之对应,繁琐的知识量让学生望而却步。比如,掌握不了配平化学方程式的窍门,不知道什么样的物质会发生反应,再或者是反应后不知道生成什么样的物质,上述所说的单纯的硬记,根本解决不了这样问题,因为学习化学不能只懂皮毛,否则内在的化学反应就不会知晓,而且化学这门课程注重过程,注重理解。再者就是教师方面,化学教师都想让学生明白化学的原理,可是其做法通常会令学生产生抵触。比如,学生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是很感兴趣,这和他们的心理特征不符,他们知道化学课的实验比较有趣,而不是教师一个劲的在讲台上讲,他们随后做练习,这只会令他们对学习化学产生厌恶感,起不到促进的.作用,因而,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即使条件不允许,起码也不能抹杀学生对研究化学的热情。

(三)师生缺乏沟通。

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打个比方,对学生来说,教师是位高权重的,而学生自己是人微言轻的,加上课程的重压和各自的目标,使得双方难有时间和心情去改善这样的情况。其实这样对教师教好高中化学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教师只教,而没有学生回应,没有信息的反馈,这是教师的失职和悲哀,教师不应只是讲完课拍拍屁股走人,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反应,看自己的讲课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一)重视化学实验。

上述讲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因此,首先从学校来说,就应该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去做实验,配齐基础设备,让教师能有施展身手的场所,让学生能看到化学实验的真谛和魅力。其次,教师不要图省事,认为有的实验不讲没关系,要以身作则,能做的实验尽量去给学生做展示,并让学生自己去操作。

(二)拓宽学习化学的方式方法。

学生学习化学不用仅仅局限于化学课堂,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在课外布置一些化学作业,或者是一些简单的用日常用品就可以操作的小实验,增强其学习化学的动力。另外,有条件的话,可以集体观看化博会,观看化学有关的电影和名人传记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些都可以产生让学生好好学习化学的浓厚氛围。最后,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当前的科技发展如此之快,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应该用好这样的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通过影响明白化学原理,看清化学反应的现象。

(三)师生多互动。

俗话说的好,话是开心锁,什么事情说出来了,那就有办法解决,憋着不说,别人永远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师生亦是如此,学生有什么学习或是生活上的问题,都可以问老师,而教师不要因为自己只是个教化学的,就不管学生生活,那就错了,要尽力去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教师和蔼可亲,才能掏心窝子说话,这样也就能针对问题去解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二十

20xx年高中化学新课标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以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化学贯穿于整个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全过程,化学家们在研究化学之前,应该先与环境交朋友,他们在研究环境和环保问题时,绿色化学应运而生.

绿色化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资源节约、污染防治、人类健康保障和安全方面.早在1996年,美国就设定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日本也相继启动了新阳光计划,将绿色化学的环境无害制造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而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从以上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化学不但是企业家与学术专家的话题,而且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关注它的研究与开发.推行绿色化学对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来说,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新世纪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将绿色化学的新概念、新思想以及新要求灌输给广大高中生,这是非常必要而且很有价值的.

教师应将化学课本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在高中化学课本中,涉及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特别多,因此化学教师应合理有度地参照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渗透.从化学层面的角度入手,给学生认真讲解污染的形成及其潜在的后果,使学生对污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知道如何保护环境.化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从日常生活入手,对学生合理有效地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现在的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有关绿色化学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的知识,给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的思想.例如,教师在讲解“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及一些关于新能量、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问题;在讲解“卤素”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及用氯气来进行自来水消毒的好处和坏处、氟利昂对臭氧层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如何应用化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用绿色化学方面的知识来保护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待.因此,多媒体的有效利用在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具有重污染、强毒性的化学实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对实验者造成危害,同时还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因此通常不会进行手动实验.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直观演示,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种实验模式既不会产生污染,又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来放大那些时间短暂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反复进行观察,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时,由于氯气极具毒性,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直观演示,并向学生强调,一般的居住环境中氯气不能超过的含量.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就曾用氯气来袭击对方,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呼吁停止使用化学武器.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教材中,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知识有很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课本知识,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让他们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師应从化学的角度,给学生讲解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的原理,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的源头,从而制定出解决和防护的措施.众所周知,化学原理源于生活,而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又需要利用相关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引入一些基于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将化学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以此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学生都能形成绿色化学的意识.

绿色化学已经融入到了现行的化学教材中,渗透在化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为了使祖国的天空更加湛蓝,使我们共同拥有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去培养新一代,使他们更加具有绿色环保意识.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二十一

化学是高中所有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新课标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新要求,要求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切实情况和知识累积出发,令学生在熟知的情景中感知和学习化学知识。情景教学法是当前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方式。文中以情景教学模式的含义作为出发点,综合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的关键作用,细致探究情景教学模式于高中化学学科中的具体运用实践,增强课堂教学成效与品质,推动高中化学教育全面发展。

情景教学;高中化学;教育中;运用。

高中化学是高中时期教学活动中关键的课程,是要进行实验活动的理科内容,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才可以切实地了解化学知识中的公式和原理等抽象又复杂的知识内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情景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令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的知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化学公式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切实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继而达成化学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情境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中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新要求,其所指的就是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情活动营造出独有气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营造优良的环境去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跟兴趣。目前,情景教学模式已经被大部分教师所接受采纳,其使用的范围宽泛,涉及到的学科也有很多,高中化学知识内容中有很多的公式和原理,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压力大、也消化不了。但是当教师把情境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化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时,不但能够切实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繁冗复杂的知识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探究学习知识的能力,继而达成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所以,高中化学教师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综合学生的'爱好和诉求,给学生创造优质的情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景中,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成效[1]。

其一,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新课改的实施,让教学活动的要求跟从前不用了。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其注重学生,并且一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处的是主体地位,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本学科的知识内容,还要重视拓展学生的研究、拓展其思维,养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情景教学模式,教师给学生营造优质、愉悦的教学氛围,切实有效地带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热情,经过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可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做独立地思量与探索研究,在探索研究的活动中,学生增强自身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亦可推动学生深挖更深层面的知识内容,激起学生度对于知识的向往和热情[2]。其二,养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挥;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只是教授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内容,更为主要的是要令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的关键性,养成学生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学以实用的能力,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运用情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高中化学教师要实用可养教学活动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创新意识能力,让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情景教学模式,教师还要重视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能独立使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思索,并且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形成自身独有的认知,所以,使用情景教学模式,可以切实养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3]。

把课堂教学跟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在一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当情景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重视知识联系生活,把课堂教学活动跟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创建情景的时候,一定要将日常生活作为出发点,用学生感兴趣的实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在课堂当中,教师不只是从课本着手,还要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适时地进行提问: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摄入1500毫升的水,那么,他每天喝入多少个水分子呢?水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去思索问题,让其感受到现实生活跟化学知识的密切关联的。

情境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学习、把握化学知识具有促进作用,其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养成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关键的推动作用,将化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有机整合起来,不但充分发挥了情景教学模式的意义,也切实有效地推动了高中化学教育品质的增强。

[1]陶雪.情景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未来英才,20xx,(7):248.

[2]袁小建.高中化学情景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探究[j].教育界,20xx,(8):59.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论文篇二十二

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化学课堂的效率。

教学目标是老师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育目标与教育活动、教育手段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前在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教学目标落实是否到位。近几年来,教育环境开始慢慢发生着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准确定位,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现阶段,社会上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理论所占的比例远远高出了实践所占的比例,所以这种教学方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差。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高中化学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那么他们可以运用化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充分将自身所学知识的作用发挥出来。

2.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当“创新”这一概念被提出来之后,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其要定期为自身充电,增加自身的知识量,更新自身的化学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每位高中生的成绩高低不平,因此教师无法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对每个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接受能力等情况进行调查,真正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并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鼓励每位学生。

多媒体与化学课堂的有机结合既增加了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又增加了化学课堂的活力。通过多媒体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还可以借助视频、声音来呈现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然而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按照学生实际接受知识的情况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有部分老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往往会增加课堂容量,这种做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将多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高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借助图片等方式来将复杂、抽象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更快、更简单的理解化学知识。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原子结构与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这两者的关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降低学生理解这一关系的难度。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会觉得这堂课较为枯燥无味,因此他们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昂。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化学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的视频、动画等特点来阐述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这些理论知识。

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一味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越来越低,最终影响到化学课堂的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化学教师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获得相关的化学知识。近几年来,如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鉴于此,高中化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当老师要讲解《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共同探讨本节课的知识点。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安排此次合作学习的任务,如:1.合成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2.工业合成氨有哪几个步骤?3.合成氨需要用到氮气和氢气,我们该如何获取这两种气体呢?4.归纳总结合成氨的发展情况。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并且为每个小组安排一名组长。最后,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了解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适当点拨他们,减少他们合作学习的困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并且每位学生都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完成老师所安排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又可以创设问题式的教学情境,又或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然而不同的教学情境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化学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愿意在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比如:当老师要讲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人们成功、开心的要喝它,在人们难过、伤心的时候也要喝它,同学们猜它是什么呢?此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酒。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了本节课要学的其中一种有机物———乙醇。接着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然而在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平时酒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并且将其一一描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方便学生记忆乙醇的物理性质。然而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要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运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方法,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还达到了活跃化学课堂的氛围。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那么学生会因为害怕化学老师而不喜欢学习化学这门课。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领路人。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学生也敢在课堂上提问题,表达自身的想法,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站在心理学的立场上来分析,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高中化学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适时表扬学生,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所关注的焦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要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地位,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化学知识。

标签: #新课标 #高中 #化学 #论文 #汇总 #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