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精选31篇)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
按照县委组织部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对乡镇干部的日常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乡镇干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有很多歌颂乡镇干部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荧幕里的乡镇干部大都是头顶草帽、脖子上搭条毛巾、挽着袖子、卷着裤管,在炎炎烈日下帮助群众干活的形象。他们勤勤肯肯、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可歌可泣。在现实工作中,乡镇干部大部分和荧幕形象是相符的,他们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在艰苦的环境下,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发展好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付出了许多心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和谐农村的构建作出了贡献。然而,乡镇干部身处农村基层这种特殊环境中,处在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焦点上,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工作难度也大,面对当前农村工作新形势,难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适应的地方,因而有些干部在工作中也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思想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
当前一些乡镇干部思想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工作的现象。通过各方面的了解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认识开始松懈、动摇
每个乡镇干部都是怀着青春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景走上工作岗位的,在那时,为了得到组织肯定、领导好评,往往都是工作热情高涨、积极主动,踏踏实实、勤勤肯肯、谦虚谨慎、任劳任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一些乡镇干部在乡镇一呆就是十来年甚至更长时间,长期工作在基层,眼瞧着升迁无望,生活得不到改善,思想就开始动摇,对前途便失去了信心,因而工作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激情,工作不用心了,纪律不遵守了,上班不准时了,最终是耕了自家地,荒了公家田。
2、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
乡镇工作,由于它的特性而很难用数字来统计和衡量每个人工作量的大小,加之乡镇工作辛苦,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而乡镇政府目前对于干部的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这种状况导致个别乡干部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甚至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任务式完成工作,因而工作消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
3、对福利待遇存有不满
众所周知,乡镇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福利待遇低,工作时间长,有上班时间而无下班时间,甚至双休日和五·一、国庆等法定节假日也没有保证,又没有加班工资,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天黑”,虽然现在工资已经有了保障,但是,乡镇福利跟县直单位的福利是没法相比的,而越困难的乡镇,福利待遇越差。难道乡镇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工作辛苦,而福利待遇就得是差的?这是一个让乡镇干部始终感到困惑的问题。这种状况,必然使一些干部人心浮动,从而消极应付手头工作,为谋求较好的个人生活而作其他途径的考虑,这样就必然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
(二)存在办事拖拉,效率不高的现象
在日常工作中,个别干部对于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办事拖拖拉拉、效率不高,有时甚至不了了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领导追问时才“临时抱佛脚”,草草了事,其结果势必对全局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拖全局工作后腿。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对领导交办事情产生抵触情绪,以至办事拖拖拉拉,工作效率低下。
2、一些干部长期工作在基层,有了“老油条”的通病,有些干部的基层工作时间比领导要长,容易滋长“论资排辈”摆架子的思想,由此不配合领导工作,不服从安排,办事拖拖拉拉,“磨洋工”。
3、缺乏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管理。
(三)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就更需要集体中的每个人彼此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交流中相互学习、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增进友谊,增进感情,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群体,这样,一个集体才有凝聚力,集体才能抵御所有不利的一切。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然而,一些干部却缺乏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彼此之间只顾自己的工作,对待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认为只要保证在工作中不出现大的差错,不给领导添麻烦就行了,有种“各自打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感觉,除了工作需要外,彼此很少沟通交流,感觉不到团队的那种团结互助合作的氛围。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与乡镇干部的工作性质有关。现在乡镇工作实行的是干部包片包村工作责任制,所以干部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各自支配的,因而在工作中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来无影,去无踪”
实行乡镇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是各乡镇普遍的做法。干部包村工作,没有地方观念,人情关系也不会复杂,没有家庭生产的负担,工作能更为大胆,时间也较宽裕,可以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改变过去,“来时一阵风,离开一片空”的工作方法,压力到村,责任到人,有利于明确职责,调动乡干部的工作主要性和积极性,把工作落到实处,使乡政府对村的领导和管理更能得以实施和体现。但是,这种工作方式对乡干部的管理也形成了一定的难度。因为,现在包村工作自由度大,对于不住乡的干部而言,除了必要的事情需回政府机关外,其余时间基本不在政府机关,对于他们的去向问题或包村工作做什么、怎么样的情况问题,或许很多人都不清楚,这种工作特性,为个别干部提供了和领导“打游击”的方便,这必然会让其他干部、群众产生“来无影、去无踪”的感觉。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是:
1、与干部个人的工作态度有关。
2、现在林业、民政等都被收归县局管理,对于这些部门人员的管理更是存在难度,虽说实行县乡双重管理,但实质上却形成上面看不到,乡镇管不了的局面。
3、缺乏约束乡干部行为的制度。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对于解决干部思想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着反作用。思想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态度决定一切,因而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影响着乡镇工作的好坏,思想问题解决不好,乡镇工作就无从谈起,而乡镇工作的好坏却关系着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由此可见,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针对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情绪低落的问题,我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干部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这些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①定期召开全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给乡干部勤打“预防针”。
②可以把“调查问卷”的形式和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结合起来,领导班子成员就“调查问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解决干部的思想问题。
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常常会使用一些规章制度和规范去约束干部职工的行为,而这种约束带有很明显的强制性,强迫他们去遵守规章制度和规范。如果他们的行为并非出自本身的意愿,那么轻则消极被动接受规范,但这样工作效率低下,重则,使他们产生对抗情绪。所以,单纯用规章制度和规范去约束行为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与激励方式结合起来,只有建立激励机制,才能对干部形成促动作用,产生高效率,才能产生凝聚力,才能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的产生,调动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激励是以工资、奖金等形式的物质激励和以评优评先等形式的精神激励两方面组成的奖励激励以及在规章制度约束下的处罚激励。这两种方式运用很普遍,但实际上,光靠这种激励是远远不够的,还可采取以下几种激励方式提高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①参与激励:让干部参与政府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让他们多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政府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这样就会激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
②领导激励:乡镇党政领导是干部众目之心,是干部的表率,是他们行为的指示器。如果领导清正廉洁,对物质的诱惑不动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严于律已、民主、身先士卒,这样的领导本身就能鼓舞干部的士气。如果领导再充分发挥其能力,帮助干部价值的实现,则更能产生巨大激励,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③关心激励:我们的干部大多是爱岗敬业,不畏艰苦的,如果领导能关心干部疾苦,了解干部的具体困难,并帮助其解决,就会使干部产生很强的归属感,对他们产生激励作用,提高积极性。现在有很多企业在员工生日时以赠送生日小礼品的方式表达对员工的关心,这种人性化的关心很值得借鉴。
④认同激励:在我们工作中,虽然有一些干部愿做无名英雄,但那毕竟是少数,而绝大部分干部还是不愿意默默无闻的。当他们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需要得到大家的承认,尤其是要得到领导者的承认。所以,当某个人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领导者只需向其表示已经知道其已取得的成绩,或再加上几句表扬之词,便可使其产生很大的激励,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种方式既不必花费,效果又好,就是需要领导及时发现干部的成绩,并及时表示认同。
3、尽量多制定和落实一些偏向乡镇的政策
我认为乡镇干部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很大一部分还取决于当地政府对乡镇的态度。如果当地政府多制定和落实一些偏向乡镇的政策,就会让乡镇干部产生以乡镇工作为荣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在解决办事拖拉、效率不高的问题方面,我认为:
①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②除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必须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管理。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制定“工作落实跟踪表”,即:表内明确工作责任人,领导交办事项,要求完成时间及完成情况等内容,当领导交办工作时,该表一式两份,一份交责任人,提高工作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另一份则由交办领导存档,交办领导则可根据该表对交办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在解决乡镇干部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团队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在无形当中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团队成员团结一致,奋发图强,为集体的发展壮大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而,团队精神的培养很重要:
①营造团队合作氛围:组织干部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干部的团队意识,使之高度重视团队精神,并且利用宣传标语、宣传栏的形式加强宣传,营造团队合作氛围。
②为干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机会和平台,为团队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比如,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干部喜爱的文体活动,通过活动,让干部彼此互相交流和沟通,互助合作,于无形中激发干部团队合作精神的产生,工作就容易出成效,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③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管理学中认为,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是培养团队精神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若领导者多从下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给下属一些关怀、爱心、耐心、善用、信任和尊重,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无比的热情和干劲,团结一心,创造美好未来。
(四)在解决“来无影、去无踪”问题方面:对于这种问题,利用教育学习、正确引导固然重要,能使有责任心的乡镇干部安心工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不是万能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与现实密切联系着的,解决这些问题还是离不开根本的制度,靠制度来约束干部的行为、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遵守和贯彻执行,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因而,我建议以下措施:
①建立干部当日去向公示制,这样,可以让领导和办事群众心中有数。
②可以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群众代表对乡镇干部进行考评,促使干部扎实投身于基层工作,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对于不合格的干部要认真批评教育、限制改正。
③设立公开投诉中心,配备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对干部的监督。
④实行电话随机跟踪制,加强干部的管理。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
学前教育竖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如何因地制宜办好学前教育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民生课题。为搞清本地学前教育现状,找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秦皇岛市抚宁区人常会教科文卫工组织部分常会员和人代表,就全区学前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抚宁区现有学前教育机构10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84所,民办幼儿园18所。共有3-5周适龄幼儿x人,在园幼儿x人,总入园率x%。幼儿教职工总数x人,专任教师x人。近年来,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以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为抓手,力改造提升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办园行为,着力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格局,学前三年入园率逐年提升,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办园条件不断改善。按照“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安排,总投入x万元,全部完成一二期新建、改扩建任务,新增建筑面积x平方米,新增幼儿学位x个。其中新建幼儿园4所,利用原有教育场地设施改扩建幼儿园41所。在此基础上为公办幼儿园配置了室外娱乐设施、办公设施、食堂设备等专用设施设备3万余件(套),为33所一类以上幼儿园配备了触控电视电脑一体机,实现了“班班通”,投入x万元为10所民办幼儿园添置了256件(套)保教设备。此外,学前三期目标计划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完成改扩建幼儿园11所,设备装备累计投入x万元。
(二)着力加强幼教队伍建设,保教水平逐步提升。自“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共招录x名幼儿专业教师充实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同时鼓励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和幼教特长的小学教师通过培训转岗到幼儿园任教。截至目前,全区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有445人,幼儿教师专业化率达到74.54%。此外,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随着幼儿教师队伍走向专业化和年轻化,全区学前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三)切实加强园所管理,办园行为日益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打造规范化幼儿园。截至目前,全区拥有省级示范园1所,市级示范园6所,一类幼儿园31所,二类幼儿园42所,三类幼儿园12所,另有2所民办园跨入市级一类幼儿园行列。与此同时,从抓日常管理入手,从抓内涵发展着眼,通过规范收费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推行科学保教理念等举措,不断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目前在规范化幼儿园就读幼儿6569人,规范化教育率达到了89%。
二、存在问题
(一)城区学前教育资源依然不足。现有幼儿园班额偏,特别是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里不断迁移,加上二胎政策放开等因素,适龄幼儿增长速度加快,城区幼儿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短期内仍会面临“入园难”问题。
(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来说,农村公办幼儿园办园标准不高,办园条件不均衡,管理依然薄弱,特别是师资专业化比率不高,保教质量有待提升。此外,受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家长观念守旧等因素影响,偏远山区农村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偏低,普及工作还有待深入。
(三)民办幼儿园监管难度较。部分民办幼儿园,特别是一些无证幼儿园场地较小,条件简陋,且无专业教师,科学保教和禁止“小学化”倾向难度较。但因其便利性和实用性,迎合了部分家长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仅凭教育部门一家之力难以监管到位。
(四)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尽管区政府每年都在招录幼儿教师,但师资力量依然薄弱。现有编制严重不足,按照“两教一保”标准要求,全区幼儿教师数量存有较缺口。同时,一些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公办幼儿园的`部分教师没有受过正规培训,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不高,教育方法单调,不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北部山区幼儿园难以留住人,教师流动性较,不利于山区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认真调研、科学规划,确保学前教育布局合理。要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相结合,在解决现有矛盾的同时,也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要认清人口流动的趋势,掌握人口分布规律,用发展的思维做好规划布局。为此,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联合卫计部门摸清农村和城区各个片区现有和潜在的学前儿童数量,做到进退有据,以免布局失理,浪费资源。同时要做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在开发住宅小区时,按照配套标准,置留出幼儿园建设用地。
(二)多措并举、统筹资源,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在前期做好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落实和推进力度,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个项目顺利实施。一是加快推进骊城学区第一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项目,启动实施原教师进修学校校址新建公立幼儿园项目,切实解决城区“入园难”、班额问题。二是继续鼓励民资进入学前教育领域,支持发展连锁式民办幼儿园,力扶持民办园向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弥补公立资源的不足。三是向农村倾斜资源,统筹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以打造规范化日托园为突破口,逐步解决农村幼儿园标准不高、管理欠规范、入园率不高等问题。
(三)招管并举、抓好培训,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要想方设法解决编制问题,根据区情实际,每年定期招聘一定数量的幼儿专业教师,充实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同时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完善管理办法,稳定山区幼儿教师队伍,有计划、分步骤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率。此外,狠抓幼儿教师素质提高,通过以赛促练、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特别是对没有取得资格证书人员,每年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保教水平,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需要。
(四)强化管理、提升内涵,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底线思维,监督和指导幼儿园做好安全防护、食品卫生、消防、传染病防治和园舍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切实加强对民办园的管理,促其规范化。针对无证园,区政府要统筹协调,建立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各司其职的合力监管机制,对安全隐患、保教质量差的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坚决予以取缔。要注重内涵发展,创新适宜的教育模式,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突出素质和启蒙教育,注重幼儿体育锻炼、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确保每个幼儿平安、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3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也需科学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需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需进一步改进,培训质量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的培训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1、要创新理念,增强继续教育的科学性。
1.1以人为本理念继续教育要坚持从全院和战略的高度,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和现实需求把提高医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实现全科发展作为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科学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医院发展建设的实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着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理论运用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1.3适度超前理念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认真分析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注重增强继续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2、要完善机制,强化参训人员的主动性。
2.1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在资金、学习时间、奖励措施等方面着手,不断激励医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2完善训用结合机制落实不参加继续教育完成规定的学分不得评定、晋升相应的职称,形成培训—考核—使用的正确导向,使参训人员真正学有所用和学有所盼。
2.3完善质效评估机制把继续教育的评学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始终,对每位医务人员的学习态度、理论成绩和实际操作等进行综合评定,确保学有所获。
3、要优化模式,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3.1选准教学内容注意从医务人员的实际出发,灵活设置教育内容,让每位医务人员能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急需知识,增强吸引力。
3.2选优教学方式探求能充分激发教学双方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效果,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3.3选好渠道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同时加大必须的经费投入和物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采用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激发学习动力,增强教学效益。
3.4选强师资采取到三甲以上大医院及医科大学教学医院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聘请一批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来讲课。
4、要规范管理,提高继续教育的严肃性
4.1建立培训档案为每一位医务人员建立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培训情况,切实强化培训纪律。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及出勤情况,并记入档案作为评定职称的依据。
4.2推行积分管理对医务人员的学习科目、达标要求和时间规定进行细化。要求每位医务人员按职称相应完成一定的年学分,不达标年底不能评为优秀。
4.3强化自主管理要求全体医务人员加强岗位自学及科研工作,按相应职称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论文。
以考促学每年根据大纲要求及时组织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不符合要求一定要进行补考。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x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稳步推进教育改革,着力破解教育发展瓶颈制约,全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近期,笔者结合县情实际,深入了解x县普通高中教育情况,客观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就加快x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x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概况
目前,x县有普通高中1所即一中,在校学生1666人,29个班级。20xx年招收新生675人,比20xx年增加了近300人,翻了一番;初升高(中专)比例由20xx年的25%上升到20xx年的40.4%。有专任教师132人,师生比为1:15.47;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
近几年来,一中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20xx年,高考600分以上考生数和一本上线率居全市二级完中前列,总上线率为84%;20xx年,高考上线率居全市二级完中前列,总上线率为87.72%;20xx年,高考一本上线率为13.4%,本科上线率为62%,总上线率达97.92%,三项指标均超过云南省平均水平,是全市唯一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区,在全市二级完中排名第一。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移民先移校、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建好一中”的发展思路,提出到20xx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并将一中创建省一级完中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用科学的规划为x县高中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无偿将原烟厂旧址划拨给一中发展教育事业,并先后迁出宾馆、酒楼、烟草公司、社区办事处和1家养殖场。20xx年以来,投入1000多万元将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改建为教学用房。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1.2亩扩大到120亩,生均占地24平米,建筑面积达20平米,并逐步完善了体育场、游泳馆等各类设施建设。招生规模也从原来每年招300人上升到700人。20xx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4%,高出全市14.5个百分点。
(三)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外围建档等形式,多渠道招聘高中紧缺教师。积极开展老教师帮扶新教师和高、中级职称教师帮扶青年教师的活动,在青年教师中实施“三年争当合格教师、五年争做优秀教师、八年成为骨干教师、十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使教师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目前,一中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有5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1.5%;一级教师职称有3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5.6%。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加强薄弱学科建设,
特别注重学生在音、体、美特长教育上的全面发展,形成设施完备、训练有方、管理到位、自成一体的特长教育体系。加快对特长教师的招聘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让学生在特长方面得以发挥。
(五)着力构建教育质量支撑体系。实施“上管下延”的管理模式,着力提高义务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夯实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基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制定了《教育教学管理常规》和《课堂教学常规》,做到以突出学生发展为重点,规范教学行为,加强学法指导,搞好分层教学,让优秀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六)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安全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增加了学校保卫力量,设立了校园警务室,配备了专兼职保卫干部,并安装了视频摄像头,有效落实了技防、人防措施。强化校园外部管理,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大排查,严厉查处涉校案件和违法行为,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开展法制副校长及相关部门定期举办教育法律法规、禁毒防艾等专题讲座,提高学校治校水平。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人口与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
三、x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发展存在办学条件不足、教师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制约着x县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
(一)一中离标准化学校差距较大。近年来,尽管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有效改善,但一中由旧厂房改造而成,又属于向家坝电站移民搬迁学校,为避免重复建设,各级减少或停止了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办学条件短期内得不到全面改善,离标准化学校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办学条件不足。因教室紧张,存在大班额现象。同时,生均图书占有量不足,无电子阅览室、电子借阅系统和电子图书,生均电脑占有量也达不到要求,缺乏音乐、美术器材以及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等。
(三)高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目前,一中教师专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情况。由于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高中紧缺学科教师,如心理辅导、通用技术的教师仍很难招到,制约了高中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同时,教师结构老龄化,有较高学术造诣,知名的高中教师少。
(四)优质生源流失较大。受周边县、市一级完中招生和部分家长观念的影响,每年x中考前100名学生多数去了云天化、昭一中或者宜宾等重点中学读书。优质生源的流失,导致每年x高考上重点、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不多,亮点不突出。
(五)一中新校址建设资金缺口大。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09-20xx)和高中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中需新建校舍面积54462平方米,建设缺口资金都高达6721.35万元(未含其他附属设施)。
(六)高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两免一补”等一系列贫困生资助的优惠政策,而普通高中属非义务教育,对普通高中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加之属于国家重点扶持县和移民大县,贫困面大,存在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情况。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未得到有效资助。
四、新形势下加快x县高中教育发展的措施建议
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x县结合县情实际,及时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20xx)〉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xx年,x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xx年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以及到20xx年高中阶段适龄青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具体目标。同时,向家坝电站建设也给x县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中将实施整体搬迁,规划占地面积167亩,建筑面积54462平方米,将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标准学校,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创新理念,切实增强发展活力。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20xx—20xx)〉的意见》也为全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确定了工作目标,我们将通过不断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努力促成教育管理与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管理能力和管理幅度相适应,教育质量与老百姓的心理预期相适应,进一步突破高中教育发展瓶颈。通过提升学校办学管理水平,出台和完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增强发展活力,实现高中教育跨越发展。
(二)发展内涵,积极创造品牌效应。通过发展内涵、挖掘潜力,加强内部管理,将学校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精力集中到学校的良性、高效发展上。在打造教育品牌上大做文章,坚持政策扶持,集中力量把一中办成品牌学校。通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破尖子生培养的瓶颈,留住优质生源,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使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齐头并进。
(三)优化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继续深化以校长负责制、考核奖惩制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依法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完善高中教育质量奖励办法和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增强“质量立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治校能力。按照“稳定总量、提高质量、强化培训、优化结构”的队伍建设思路,采取“三条腿走路”方式引进教师,即到高校招聘紧缺学科教师、选调优秀学业达标的初中教师、采取外围建档方式引进优秀教师。加快培养在全县乃至全市教育教学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鼓励高中教师继续提升学历,在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持,争取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达到相当比例。推进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培养一批精于管理、甘于奉献、素质过硬的管理者和教师队伍,增强校领导治校管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并逐步提高,加快步伐、加大力度建设教师保障性住房,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留住优秀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五)加快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类设施配置。尽快完善新校区周边的“三通一平”工程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完善各种功能设施设备,达到省一级完中的要求。同时,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更多的支持。结合新的学校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力争把一中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办学理念先进、内部管理科学、师生关系融洽的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学校。切实加大高中教育投入力度,优先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配齐配足图书、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建好学生宿舍、食堂、体育馆等功能性用房,规范后勤管理,确保师生安心工作学习。
(六)完善助学体系,解决贫困生上不起学问题。与团县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协商联动,建立完善高中阶段贫困生助学体系。大力开展“希望工程”、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活动,以及县财政每年预算一定经费作为贫困生助学基金,切实有效地解决贫困高中生上不起学的问题。
(七)规范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决策、工作业绩进行全方位监督,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对学校及教师的考核评价,建立长效的高中教育奖励机制,确保x县高中教育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5
为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效益,结合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通过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能够以能力建设为主线,贴近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贴近第一要务、贴近学员的需求,并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立足当前、事关长远的基础工程来抓,逐步形成了社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培训模式。通过教育培训,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落实我县提出的"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但在调研中也感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现将具体调研情况做以下报告:
一、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综合分析我县近年来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紧紧围绕素质和能力双提升这一目标,着力推进规模、质量、效益相结合,贴近县委、政府中心工作,贴近干部实际需求,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所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县干部培训工作面临不少新形势和新任务。从纵向看,党的__大提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掀起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高潮,这一轮培训任务更加繁重,培训数量、质量都应比上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要翻几番。我县近年来开展培训中,重点放在科级干部层面,虽然兼顾了其他干部,但多是短期业务培训,时间、质量都不够理想。目前我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有干部职工5649人,其中副科以上领导干部405名,专业技术人员3909名,其他干部1335名。按照20xx年以来平均每年培训1126人次来计,5年可基本实现全县所有干部轮训一遍,但5年间干部就平均只能拥有一次培训机会,并且还是短期培训,培训时间远远达不到要求,培训效果更是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要深入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战略任务的实施,任务相当艰巨。
从横向看,虽然我县干部培训起步较早,但现在全州周边各县市推进进程非常迅速,他们凭借相对较好的经济实力,不惜掷出重金开展高、精、尖培训,尽管培训对象相对单一、面不够广,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支数量不多但素质优良的领导干部队伍,并营造了较强的声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我县干部培训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在被调查对象中,一是对培训时间的需求更长。广大干部已不满足于3、5天速成式的业务培训,大部分希望培训时间应在7至10天或15天左右为宜;二是对培训地点的需求更广。希望培训地点是县内、省外相结合的占到54.92%,说明不仅是科级干部希望有更多机会到省外学习,更多科级以下干部也不再满足于局限在县内培训;三是对教学方式的需求更多样。现场教学、体验式、案例式三种教学效果较好的方式成了干部的首选,传统的讲授式仍为不少干部肯定,研究式、模拟式得到部分干部青睐。由于成人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又处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干部日益多样化的培训需求与干部培训机制不相适应,势必逐渐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队伍素质的需求、干部队伍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体制不顺。按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有关规定,我县目前的管理机制是在县委统一领导下,由相关部门组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县委组织部履行牵头抓总、综合协调、宏观指导职能,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培训”的原则开展培训。但在实际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管理体制不顺,表现在:一是等待调训。一些部门不主动开展培训,以工作忙和缺少经费为借口,不积极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学习,认为培训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事,等着调训;二是训出多门。有的部门有办班积极性,但没有很好地履行办班申报手续,自行办班,造成重复培训、多头调训等现象;有的部门办班甚至不考虑师资力量,不考虑培训内容,把干部拉出去借考察名义公款旅游。训出多门不但影响到全县干部培训工作的统筹和整体推进,更不利于整合资源,容易造成被调训学员单位的人力、财力负担。在调研座谈中,不少乡镇和部门表示深受训出多门之苦,在调查问卷中,认为县部门“乱办班、乱收费”现象“很多”的有7人,“有,但不多”的有59人,“很少”的有53人,说明此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存在。在组织管理上,75%的人认为应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在办好主体班次的同时,鼓励乡镇、部门办班并加强管理、指导和监督,21%的人认为以县委组织部办班为主,部门不跨系统办班,3%的人认为县委组织部、乡镇、部门各自办班,互不干涉。
(二)培训资源不够优化,配置不均衡。一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是很充分,县内师资力量中,有实践经验的理论经验不足,善于钻研培训教学的较少,可供挖掘利用的师资不多,导致更多依赖于外聘教师。二是培训阵地发挥作用不明显。大多数乡镇业余党校未发挥自身作用,作为县干部培训主阵地的县委党校,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在改进培训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快师资开发等方面相对不够,基本上停留在提供培训场地的层面,独立承办培训的能力较弱,虽然近年来我县建起了省外干部培训基地,大力推进委托高校办学,但成本翻倍增加。三是培训资源未能很好整合。除组织部举办全县主体培训班次外,一些综合县直部门按培训职能都具备一些培训资源,比如“绿证”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村干部培训等,上级有关部门都有明确要求,也安排有一定的培训经费,但部门在利用这些培训资源中,缺乏相应的管理、指导,资源所发挥的作用难以得到保证。
(三)约束机制执行不到位,激励机制未建立。虽然现有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和法规中对干部培训都提出了要求,但总体上还不够具体,由于干部培训没有与干部考核紧密结合,没有更好地与晋升奖惩挂钩,学习成绩与学习表现好与差对干部影响不大,干部参加培训内生动力不足,压力也不足,学习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地调动起来。有相当一部分的学员,把学习当作软任务,也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投入感不强。培训中,对于积极参与培训、培训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对于消极应付、不爱学习、培训表现较差的干部缺乏相应的批评教育。
(四)培训供与需结合不够紧密,效益不够明显。干部培训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对一个群体干部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比较适合,但不能很好地适应个体干部的需求,同时限于培训资源的有限,对培训需求调研不够充分,使培训方式还比较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够强,培训的供出与干部的需要结合得不够好,加之受培训周期较长的影响,培训的效益很难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改进我县干部培训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在新时期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我县干部培训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具备的优势和机遇,提高认识,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产业特色县”这一目标,立足我县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创新突破上下功夫,逐步推进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身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
(一)创新培训体制,在干部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健全现有的培训管理体制。一是发挥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的“总揽”作用。要成立由各级党委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及时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部署,认真研究干部教育培训的政策、全局性工作和重大事项,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干部培训工作的组织保障功能。将干部培训工作纳入组织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作用和优势,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指导部门抓好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进一步完善“谁主管,谁培训”格局,营造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合力。三是将部门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体系。在县委领导下,由县委组织部履行牵头抓总职能,科学安排、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办班申报制,由部门提出办班需求、设计授课内容、推荐授课教师,组织部门加强指导、监督、管理,使每一期培训都能发挥效益,同时避免多头调训、重复培训现象的发生。四是计划调训机制的创新。要充分调查研究,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结合实际编制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作出科学预测,在班次设置、培训内容、抽调对象和时间安排上作出统筹安排。要更好地把培训与使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每一个干部必须按计划参加培训。
(二)创新资源配置,在师资力量、阵地建设、经费保障上实现新突破
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必须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围绕降低培训成本和增强培训效果两个目的,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县内外各种有效资源,以克服县内资金、师资、设施等相对不足,建立开放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加强师资力量的开发和配置。进一步健全师资库,一方面加大县内师资的挖掘和开发,加强对党校教师的培养、选拔、交流,促进党校教师合理流动,同时把县内具备较深理论功底、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整合起来,实行责、权、利相统一,加强教育、培训、管理,培养一支县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县外师资力量,跟踪了解县外教师偏重专长和教学方式、教学风格,加强联系,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让县外优势教师资源为我所用。二是加强培训阵地的建设。在112份调查问卷中,认为我县培训阵地应该是县委党校、县外基地和县内其他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三者并重的达59%。要坚持党校干部培训的主体地位,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建设县委党校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电化教学设施和其他附属设施,加强对党校的指导和管理,党校要采取教学、服务与工资挂钩、学员选择教师等方式开展校内竞争,增强党校独立承办培训班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县内其他培训阵地资源,比如职中,可通过加强指导,使其成为我县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阵地。此外,进一步加大县外、省外培训阵地的建设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我县干部实际的县外、省外党校、高校作为我县培训基地,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优质培训资源,让干部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三是加大经费投入、整合力度。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干部的成长具有规律性,一般可划分为心智积蓄期、实践磨砺期、优势发挥期、成熟稳定期四个阶段,心智积蓄期是后三个阶段的基础,干部教育培训正是打好此项基础的重要手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所规定5年时间需完成的培训量,正是指出了这一阶段干部成长的周期一般是5至8年。干部培训对干部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长,只有不断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促使干部素质整体提高,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xx至20xx年,我县财政投入专项培训经费累计180万元,培训干部5630人次,平均每位干部6年的培训成本仅为320元,平均每人每年仅为50多元。20xx年赴上海大学举办的县域经济研讨班,交通费、培训费等共计20余万元,如全由专项经费支出,40万的培训经费就只能举办2个类似班次。因此,一方面要在有限的财政中,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经费投入力度,从组织培养的层面给予干部成长必需的经费保障,建立分类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保证科级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后备干部等不同类别的干部都有不同层次的培训经费;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不同的经费资源,包括部门资源、项目资源等,加强统筹管理,确保每一笔培训经费都能发挥最大效益。
(三)创新培训方式,在教学方式、培训内容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创新培训方式,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四)健全制度建设,在建立完善培训制度上实现新突破,制度建设是干部培训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的根本,干部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培训制度创新是关键。要围绕建立现代培训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做到既有系统性,又体现时代性、激励性和可行性。
总之,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干部培训工作每个环节,促进自身科学发展,更好地实现干部培训规模、质量、效益三结合,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全县改革发展进程做出积极的贡献。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6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为了解我市义务教育和特色教育现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的情况,市政协组织部分州、xx市政协委员于8月31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中学7所,小学8所,幼儿园3所,电大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中专1所,乡办小学1所,私立学校4所,企业办和民办幼儿园23所,并承担了“xx区内初中班”的办班任务。
截至20xx年3月,市属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1139人(其中小学10818人,初中6237人,高中4084人)。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巩固率小学为100%、初中为99.57%,初中毕业率91.94%,高中阶段普及率87.04%。20xx年市属学校普通高考汉语学校上线率91.5%,民语言学校78.6%。我市教育系统在职教职工总数为1456人,其中:专任教师1021人,学历达标率小学为99.6%、初中98.4%、高中69.1%,任职达标率100%。
我市教育部门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一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化常规教学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市属15所中小学校德育达标评估均通过验收;三是新课改实验工作取得的成果较去年又有新的提高;四是加强了学籍管理,完善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五是启动了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工作。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高级中学扩建工程、区内初中班二期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配套工程、一小教学楼及配套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已竣工交付使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发展得到了加强,建成了相关校园网,我市教育教学基础资源平台已初步形成。
教育部门努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资金安排、设备购置、师资调整等方面对市区边远薄弱学校予以倾斜和照顾,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近三年来,共为四中、二小、五小、七小等学校拔付45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
教育系统纠风工作逐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费制”和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及贫困生“两免”规定得到严格执行,目前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去借读费75万余元。现有87名中小学代课教师解决了编制、待遇问题,其余人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我市各中小学校从20xx年开始相继开展争创特色学校工作。部分中学开办了英语特色班并聘请外藉教师授课。各中小学开展了英语、文化、艺术、体育和科普等多种活动,如举办“英语角”、“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校园体育节”和“少年军校”等,组织铜管乐队、合唱团、舞蹈队、科技活动小组、航模小组和机器人兴趣小组等,市一小、三小、四小和六小还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设了电子琴班。
二、存在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在贯彻义务教育法中,至今仍有一些做法还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有待逐步纠正,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学校普遍分设“重点班”、“特色班”(变相重点班),并采取各种名目的考试的方式作为对初中生、小学生在分班时的选拔手段,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并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2、区内初中班建设资金投入问题。根据自治区计划,建设资金来源:①自治区投入为2800万元;②州、市财政应投入2520万元,合计为5320万元。目前,区财政资金到位2500万元、州财政资金到位250万元、市财政资金到位500万元,未到位资金为20xx万元。
3、市五中、五小两所学校扩建预留用地问题尚未落实。
4、推行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教育部门从20xx年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由于各项改革政策未能落实到位,造成改革步伐缓慢。
5、天北新区办学问题。根据伊州党发[20xx]34号《关于对建设天北新区若干问题的批复》的文件精神,“天北新区产业结构应定位为房地产开发、建筑业、市场、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为主”。天北新区自成立以来,由于大规模开发住宅小区,人口数量在近几年剧增,而对于涉及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政策规定没有及时得到落实,至今未建设学校来承担办学义务,造成大量学生涌入市区各校,加大了我市财政压力,教育设施、教师配备不堪重负。
三、几点建议
1、在全市继续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特别应组织各中、小学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关于贯彻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的“6.12”会议和“8.28”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贯彻《义务教育法》重要性的认识。
2、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规范办学行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全面清理、纠正。严禁初中、小学举办各种收费补习班、特色班或重点班。对已开办的名义上的特色班和变
相的重点班应依法及时纠正,切实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中、小学生能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办好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议市委、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对我市教育系统办学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3、建议市委、市政府协调自治区、自治州两级财政,对区内初中班建设资金给予及时核拨。并对我市五中和五小两所待扩建学校的教育预留用地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时予以考虑。
4、加大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实行经费总包干、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和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5、建议市委、市政府与农七师协调,认真落实伊州党发[20xx]34号文件精神,按文件要求在天北新区新建中、小学校,改变目前市区学校布局不合理而造成教育资源紧张、生源过于集中的现状,逐步改善我市教育教学环境,使受教育者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7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数学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数学教的情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重点高中,学校规模较大。该校在宝鸡市地区高考成绩排行第五,所以近年来生源不断增加,所以教的好坏显得尤为重要。宝鸡对教育的投资相当重视,学校的经济状况较好,设备先进,设施有电脑、幻灯机等的现代教育设备。近几年,该校学生的成绩较好,基础薄好,不过对于普通班级来说班里学生水平参差,两极分化严重。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数学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数学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对难度大的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得分提高不是很明显,所以信心不断减少,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数学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人的基础程度。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在难度上适当减小,不过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不一定能照顾上每一位同学,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课堂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数学的教学课堂很关键。因为许多同学在课后根本是知难而退,所以老师提倡他们课堂动起来,留下问题,让他们大脑都动起来,所以对于课后不练习的同学,课堂就是他们的全部。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课堂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巩固知识,而且达到练习的效果作用。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本校一些班级学生的记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为达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数学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课下聊天时,都纷纷向我诉苦:“老师,数学好难啊!”我一边以坚定的语气鼓励他们,高中知识相对初中知识可以说在难度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但只要你们咬牙坚持,不断地在平时学习的碰壁中摸索高中的学习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慢慢地找到学数学的感觉了。给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一边在心里苦苦思索着如何去帮助他们尽快地把学习方式从初中转变到高中来,适应难度较大的高中数学学习。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数学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以后踏入社会后,多多少少会用到数学知识。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的话会不会也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有的学生说学习数学时有的老师不能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只是讲课本上有的内容,其实这些他们都能看得懂,若老师总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不怎么样,水平低,进而也就不再理会老师的讲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有所下降了。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讲些和当前社会有关的东西,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该校放学时间为7点30分,由于较长,学生在这段时间显得疲惫,虽然学生都表示考试的压力大,有很多题目不会,但就不大会抓紧时间学习。平时课间课后很少去问同学问老师,这也是他们成绩差的一大原因。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知识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二、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可能回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一点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对一些背景的解说,我建议最好能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一下子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新知识,枯燥的文本就会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们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的,我在实和调查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
四、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语文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在参与中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合。多主动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展开。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的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变成现实。
最后对在本次调查中给予支持的老师们、学生们表示感谢!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8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市人大常委会对学前教育工作十分关注和重视,把学前教育工作列入市xx届人大常委会20xx年主任会议听取情况工作计划。
按照计划安排,4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了以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的调研组,通过深入城乡9所幼儿园,对不同办学体制和不同规模类型的幼儿园进行了调研。每到一处,实地视察、听取汇报、交谈询问,还分别召开了3场由11个部门、3个乡(镇、街道)和14所幼儿园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前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奎年来,我市学前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市城乡幼儿园共有5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6所,民办幼儿园38所(已取得办学许可证的21所,无证的17所);农村幼儿班1xx个。截止20xx年底,全市学龄前儿童11066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9%,学龄前儿童“入园难”的矛盾已基本得到解决,学前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我市学龄前儿童有园可上的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学前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公办园师资不足,民办园“三偏”问题突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核编356人,在编在岗198人,缺编158人,缺编人数占核定编制总数的44.38%,教职工数量严重不足。民办幼儿园存在办学规模偏小、条件偏差和民办教师素质偏低(甚至园内无执证教师)的“三偏”现象。
二是优质园少与“入好园”需求的矛盾突出。我市办学条件和质量好的或较好的幼儿园,初步评估大约仅有15—16所,这些园绝大多数是公办园,占总数的30%;办学条件和质量一般或较差的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约70%。我市学前教育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入好园”的强烈需求。
三是无证违法办学的隐患突出。近几年,我市民办幼儿园发展很快,对满足我市学前教育市场需求做出了贡献。但是,绝大部分民办园内部设施简陋、内外环境较差、教师素质偏低、办学质量低下,有的班生数严重超额。其中有17所民办幼儿园,约占全市总数1/3未取得办学资格,处于擅自无证违法办学状态。如依法取缔这些无证民办园,许多孩子则无园可上,如默认他们的存在,则要冒“失管”的风险,教育主管部门处于“两难”境地。
三、几点建议
学前教育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各级政府有责任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好抓实,不断推进我市学前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1、落实xx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政综【20xx】23号),加大考录工作力度,逐年解决公办园的缺编问题;近期,可通过临时招聘的办法,占编不入编,逐步解决公办园教师不足问题。
2、对于民办园,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改造提升办学质量。对有证且办学较为规范的民办园,经整改后可转为公办园;对办学条件较好、有发展潜力的民办园,采取补贴的办法,或从公办园派优质教师参与民办园的教学和管理,帮助其提高办学质量;在基本保证学龄前儿童有园可上前提下,对无证民办园实行末位淘汰,促其加大投资、改善办园环境、提升办园质量,逐步实现无证办园为有证办园。
3、教育主管部门应会同城市规划部门,对xx新区、西区生态城等未来城市新兴发展区域内的各类校(园)布点同步进行规划。
4、教育主管部门可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管理办法,对学前教育工作加强监管,使之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9
从2xx3年9月3日至今,我来到南宫实验中学实习已经3个多月了,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经历,在实习的过程中我真的收获了太多太多。不仅收获了教育教学经验、班主任管理经验,更收获了对于农村教育认识的深化。这些收获是在大学课堂上永远学习不到的。在实习的过程中,我针对农村的音乐教学工作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音乐教学状况。根据我的调查,我发现农村的音乐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师资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配备大大优于乡村学校。城市中小学校,大多配备了2—3名以上的专职音乐教师,而且大部分城市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已趋饱和。相比之下,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音乐师资状况就令人担忧。因为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乡村学校配不起、也养不起专职音乐教师的状况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最多也只有一个专业的音乐教师,其他大多由非本专业的其他学科教师(音乐爱好者)兼音乐课。而部分乡村学校连能兼音乐课的教师都没有,音乐课只能虚设。这样的结果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受乡村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氛围、个人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太愿意去乡村学校任教。
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学校中,对教研活动抓得比较紧,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较好的体现;但新的教学手段,受到教学设备条件的制约以及教师能力的限制,在相当多的学校的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是没有得到应用的。在师资不足与器材缺少的学校里,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随意的现象。他们把音乐课变成了简单的娱乐活动课,课堂上只要求学生学会唱那首歌,另外就是让他们自己来“玩”,表达学到这首歌的什么。其实这样做不仅有损学科的科学性,也对学生造成了误导和表现出了自己对这门课还有学们的不负责任。
三学生学习状况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调查中反映也很突出,一般的学生都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这其中存在着诸多的原因: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有教材、教法方面的原因;有教学条件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影响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下,来自学校、“主课”教师及家长的阻碍。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欲喜爱而不能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高年级学生中尤为普遍。
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我想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1.将艺术教育中的组织与领导、师资队伍与教科研、教学硬件与教学环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并建立分级督导机制。
2.针对广大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薄弱的现状,应以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为工作重点,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条件上给予扶,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强化、优化有关政策,鼓励艺术学科的毕业生到乡村学校工作,以加快基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进程。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0
9月18日至9月24日,组织科、电教中心按照省远程办《湖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检查验收方案》的要求,组织专班对全市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市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辖15个镇、3个街道、1个工业园。共有行政村637个、社区(居委会)65个。省远程办安排给我市的远程终端站点建设计划数为650个,截止目前,全市建成接收站点625个(占总计划数的96.2%),在建站点26个(9月30日以前建成)。
二、自查评估结果
为保证各个站点的运行质量和效果,电教中心严格落实建设标准要求,与市电信公司成立联合检查验收组,会同镇(办)党委有关负责同志,于9月18日至24日,对19个镇(办、园)进行逐点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站点配置、基本功能、信号传递接收质量、运行环境、人员操作等五个方面。通过认真评估,综合分析,我市远教站点基本达到了设施完备、环境良好、制度完善、运行平稳、管理规范的要求。
三、站点建设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20xx年7月16日,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暨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市委对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夏锡璠亲自带队,对站点建设情况进行暗访,对站点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在8月27日召开的xx市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上强调:xx市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全省第五的地位相匹配,要与xx处于‘1+8’城市圈的区位优势相匹配。各地党委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务必于9月底前全面完成站点建设任务,实现农村站点全覆盖,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在站点建设中,明确各镇(办、园、场)党委是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做好电信公司与站点建设所在村之间的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对站点的选址、安装和验收全程把关,以及站点的日常管理监督工作;明确电信部门主要负责站点建设施工,完成包括站点线路的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对各站点村级负责人的简单操作培训等任务。要求双方明确责任,通力配合,确保站点建在指定地方,播放效果良好,任务圆满完成。
2、严格督导,解决难点。省远程办下达给我市的建设任务为650个,第一、二期我们共完成安装609个,剩下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偏远行政村,均属于光纤未达地区,建设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为了确保9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市委组织部和市电信公司多次召开督办会、协调会,扫除一切工作障碍,确保按时间、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9月3日,市委组织部与市电信公司联合召开各地党委组织委员、电信分公司负责人会议,通报了前期站点建设情况,对站点建设任务进行再督办、再部署、再动员。会后,我们对各地施工进度实行周报制,每周五上午下班前将前期建设进度表上报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上报前,镇(办、园、场)党委派人实地查看,做好验收工作,报表须由组织委员和营业部负责人共同签字认可,确保安装一个,开通一个,验收一个,使用一个,见效一个。在建设期间,市委组织部和市电信公司联合组织多个专班,对各乡镇站点安装情况随时进行抽查,对行动迟缓、弄虚作假的单位,严格追究责任。
3、建管并重,讲求实效。为切实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规范化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坚持“四个同步进行”,即:线路整体检测和设备安装同步进行;活动室硬件设施的配备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同步进行;督促工程进度和基础检查验收同步进行;站点开通和组织培训学习同步进行,确保站点建设统筹推进。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和使用工作的意见》(仙组发[20xx]7号),对站点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电信部门也制作了简单的操作流程发给各村,便于实际操作。要求每个站点至少要有1名管理员,每年至少接受1次集中培训;集中学习每旬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并做好收看记录;设备实行登记造册、专人保管。确保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为党的建设、农村发展、农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好务。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
总体来看,我市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运行良好,充分发挥了教育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部分站点带宽不够或线路出现老化,直播信号不够清晰流畅,图象有时有马赛克斑;
二是不同程度的存在防火、防盗、防尘、防潮等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三是部分站点管理员不能够熟练完成基本操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改:一是提高光纤通户率,对距离比较远,带宽达不到2m的站点,尽量重新铺设光纤;全面检测,对老化的线路一律更换;三是进一步加强管理,对站点的布线进行重新整理,改善站点环境,加强安全整治;三是在前期培训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开班和技术人员上门辅导等多种形式对站点管理员进行指导。
五、意见和建议
1、第一期工程使用的是威科姆终端和平台,使用中经常出现连接慢或连接不上的现象。出现故障后,不便进行维修,建议统一更换为中兴的终端。
2、建议省远程办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终端接收站点日常运行与管理维护、管理人员补贴、日常工作费用等经费保障问题。
3、建议省电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偏远地区站点建设所需光纤、电线杆等物质资金的供给。
4、目前直管市没有市级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指标,建议省远教办将直管市与地市(州)同等对待,为每个直管市下达1个市级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指标,推进直管市远程教育工作。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1
根据乡主题教育办《双溪乡领导班子成员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总方案》要求,9月24日至10月7日,通过对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帮扶队员、村小组长、贫困户进行上户、座谈等方式意见和建议。重点围绕全乡未脱贫户家庭情况,住房安全、产业发展、就业情况发展调研,了解目前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提升他们脱贫质量。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双溪乡目前共有未脱贫户有48户121人,贫困发生率为0.9%。其中,低保人口为,占比;特困供养人口为,占比。未脱贫户分布在8个行政村情况为:小石门村6户22人、大石门村10户19人、大布村8户21人、左溪村1户5人、水头村3户14人、右溪村6户14人、卢阳村7户13人、高洞村7户13人。
二、调研总体情况
(一)“两不愁”情况
通过调研,目前我乡48户未脱贫贫困户在吃和穿方面都不存在问题,完全能够实现能吃饱,能吃上肉、蛋和豆制品,完全能够解决有应季衣物、鞋子的更换以及过冬被褥等穿的问题。
(二)“三保障”情况
1.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当中有XX人属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该部分人群都正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其中有X人因个人身体原因享受送教上门服务,无一人因贫辍学。
2.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截止目前,我乡未脱贫人口20xx年度总住院医疗费用xx元,报账金额XX元,报账比例为;门诊医疗费用X元,报账XX元,报账比例为;皆能达到政策有关要求。当中存在较大支出的为XX户,今年已分别花费XX元。
3.住房安全保障方面。我乡未脱贫贫困户目前住房现状为住砖混房XX户,住土坯房XX户,租住(借住)他人砖混房XX户。均无住房安全问题。
(三)“两业扶贫”情况
1.产业方面。通过走访了解,截止目前,已通过验收的未脱贫贫困户发展产业已覆盖XX户达XX户次。平均可享受产业到户奖补XX元,计年内可实现户均产业收入XX元。
2.就业方面。通过走访了解,截止目前,有务工人员的未脱贫贫困户办理一次性就业交通补贴达就业XX户人。可享受一次性就业交通补贴300、500、600元不等,预计年内可实现户均务工收入XX元。
(四)兜底保障情况
针对部分无自主发展产业且无就业收入的XX户XX人未脱贫人口,在通过农村低保、特困供养等措施解决其收入问题基础上,另外还通过有光伏、食用菌等产业进行链接,能够确保该部分贫困在收入上达到国家规定的贫困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主要存在有四大问题。
1.自身有局限性。受因病、因学、因残、丧失劳动力等致贫原因的影响,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加之“等靠要”的思想较为突出,自身发展主观能动性有待加强。
2.脱贫缺技术。贫困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经营能力较低,而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都导致贫困户发展产业成本较高。
3.种植养殖存在风险。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存在跟风的盲目性,但相关种植养殖方法、技术、疫苗并未跟上,容易造成损失。
4.创业领富成效不明显。部分村干部对产业发展观念老化、工作思路不清,对如何利用本村现有毛竹、油茶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成效不明显,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增收渠道较薄弱的有大石门村、小石门村、大布村、水头村。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育不够,带动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作用发挥有限。
四、工作意见建议
(一)强化两项帮扶
1.驻村帮扶
按照摘帽不摘帮扶的要求,在脱贫攻坚期内,继续驻村工作队对8个行政村驻村帮扶全覆盖,稳定驻村帮扶工作队伍,加强专项队伍建设。
2.结对帮扶
继续组织党员干部力量,对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已脱贫对象每月至少走访1次,未脱贫对象每周至少走访1次。
(二)精准落实政策
将各类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做好全面系统的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1.落实教育扶贫政策
(1)及时足额将各项教育助学补助打卡到户,并做好政策落实的告知工作。
(2)深入推进劝学、送教上门等活动,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不因贫辍学、失学。
2.落实健康扶贫政策
(1)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扶贫特惠保,确保参保率、信息准确率、补助到位率达100%。
(2)把严防因病致贫返贫,逐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障长效机制作为今明两年健康扶贫工作的重点,充分运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措施,逐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综合保障水平。
3.落实住房保障政策
(1)确保所有未脱贫对象在20xx年11月30日前全部实现安居。
(2)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安置类别、劳动力状况和发展需求,统筹扶贫车间、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社会帮扶等举措,在20xx年5月底前制定并落实后续帮扶方案,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原有住房的拆旧复垦工作,确保拆旧复垦率达到100%。
4.强化综合保障性扶贫
全面落实残疾人保障、低保兜底、五保供养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三)优化产业扶贫
1.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旅游、电商、加工业的融合发展,确保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实现增收。
2.支持鼓励有意愿的贫困户,通过发展小规模家庭种养殖业增收。
3.建立完善产业致富带头人员制度,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由驻村工作队、支村委负责,协助产业致富带头人,重点在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上下功夫。
(四)做实就业扶贫
1.利用我乡传统产业优势,在圩镇及中心村全面布局茶油、竹笋等产业产品(食品)加工就业扶贫车间(基地),优先安排未脱贫人口就近就业。同时,还要对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基地)参加技能培训给予扶持。
2.继续实施扶贫公益岗位脱贫行动,引导未脱贫贫困人口积极参与到当前的城乡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当中。
3.继续组织贫困对象参加招聘会,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五)注重扶贫扶志
加大对扶贫政策、帮扶成效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和帮扶工作的认可度。继续开展“文明卫生户”等评比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感恩意识、自强意识。
调研组人员:
20xx年10月12日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2
根据县委“四群”办要求,鹤庆县农业局局被列为县级“四群”教育4个示范点之一。为体现实践特色,充分发挥“四群”教育示范点的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县农业局对宝窝村委会四群教育工作作了进一步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宝窝村委会基本情况
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为主,全村耕地面积2030亩,主要经济作物烤烟种植;烤烟面积1665亩,生产烟叶4400担以上;每年经济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其它还从事猪、牛、羊、家禽等畜牧业的养殖,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发展之路。年收入达80万元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人畜饮水方面
由于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村民的居住地,基本上都是山区,且饮用水源地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源逐年减少,水利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田灌溉。如遇干旱,村民只能自己到外面拉水,雨水天就接雨水用。长期如此,必将影响到村民身体健康。
2、交通方面
宝窝村委会6个村小组基本解决了乡村道路,但都是土路,晴通雨阻的情况比较突出,特别是大雨天时个别村路会塌方堵塞,大大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和经济发展。
3、电力方面
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虽然都通了电,但由于所接线路较长,村民无力购置电力变压器,电压不够,村民家中电器大多无法正常使用,有的连用电饭煲煮饭都煮不熟。而且这些村小组的电线又老化,还未列入农网改造。部分村小组村民更是只能从相邻的村民家中接出电来用。
4、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的村容村貌很差,而且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无公厕和垃圾堆放池。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结合实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由于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无集体经济收入,完全由村民集资搞项目建设困难较大,只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多方投入加大对各村卫生、交通、电力、饮水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
2、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改变村容村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使农村繁荣稳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村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主力军,还是直接受益者。要加强宣传力度,改变有的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使村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只有村民真正想要发展,想要生活宽裕,想要居住环境整洁卫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目标。
3、帮助扶持培养村集体经济
由于种种原因,村小组一级支出费用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宝窝村委会各村民小组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也就没有正常的办公经费。为了村小组能正常开展工作,上级部门应有目的的帮助扶持培养各村小组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村小组办公经费问题。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3
按照县委领导指示精神,清丰县教育局于4月20——28日组织力量对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全县10所中小学、8所乡镇中心校,6所县直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广泛征集了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对全县教育工作的评价和建议。所到学校和单位都能积极配合视察调研工作。这次视察调研,关注热点问题,深入工作实际,在全县上下引起广泛关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一、总体评价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围绕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目标,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办学行为规范化、课堂教学高效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和育人环境优良化建设,各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20xx年以来,县教育局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各类奖项34个 ,全县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初步体现。
(一)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中之中,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将教育工作列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检查督导,提高了各级抓好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政策,深化改革创新、突出精细化管理、狠抓内涵提高,促进了全县教育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推动了全县教育快速发展。
(二)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全面改薄”和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规划顺利实施。20xx年,总投资1.2亿元,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41个。投资4700万元,在城区建成投用县诚睦路小学、县第一初级中学实验综合楼、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学楼等项目。投资4158万元,建成投用农村中小学校项目17个。投资2281万元,实施“全面改薄”项目18个。投资1095万元,建设六塔乡中心幼儿园、巩营乡中心幼儿园、柳格镇东赵店幼儿园等3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标准化学校31所,全县标准化学校达到XX5所。创建花园式学校25所,提升36所。投资260万元,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绿化美化,有力配合了全国园林县城创建工作。
(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县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按照“设施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要求和“小学打基础、初中抓巩固、高中求突破”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面落实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并行的指导思想,努力搭建教学比武平台,促进全县教育质量均衡提升。创新评价机制,大力开展教学竞赛,不断提高县一高录取分数,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供坚强保证。举行全县中小学一至八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初中采用标准考场和网上阅卷系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近几年,我县中小学考试、竞赛一直位列全市前列,先后荣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先进集体、河南省教育宣传十佳县、省基础教育先进县、省家庭教育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按照“缩短战线、扩大规模、优化配置、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工作思路,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科学调整
学校布局,采取独立办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的办法,各乡镇办起了公立幼儿园,有力促进了乡镇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立了一系列学校激励机制和责任考核管理制度,学校创新管理取得突破。每年制定一个主题,狠抓落实,内涵发展年、教育创新年、依法治教年、规范管理年,有力地提高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发展、创新水平。持续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活动,县一实小的“三核三层”课堂教学、六塔乡中心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等XX个新模式不断涌现,仙庄镇中心校的“名师名校战略”、韩村乡初级中学的教师微课堂竞赛等,迈出了可喜一步。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及个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积极开展“书香校园”、“校本教研示范校”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五)教师素质普遍提升。首先是强化校长专业化成长工程,举行全县中小学校长家庭教育高端培训,实施校长专业化发展工程,评选出一批优秀校长、名校长、杰出校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其次是扎实开展“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组建“清丰县师德巡回报告团”,深入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巡回报告,弘扬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精神,做“四有”教师。第三是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协调教研、电教等组建清丰县教师发展中心,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步伐。
(六)学校管理创新发展。突出“优教、减负、保质”目标,围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学及管理,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各类优秀学校创建活动,有力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通过开展“阳光体育”、经典诵读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展名优教师
支教、校长论坛、县内校际互访研讨等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学校安全“三防”建设切实提高师生的防范能力,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近几年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客观的讲,清丰教育的发展与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太适应,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从深入全县各级学校实地调研、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了解掌握到的情况,我县教育工作在县城幼儿园、小学校舍建设,高中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县城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足。虽然县政府和教育局不断促进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均衡配置,但城区小学仍然存在校舍不足,大班额现象严重,县第一实验小学60个教学班学生平均人数超过75人,三实小48个教学班,人数也在75人以上。县城只有1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在建幼儿园2所。部分私立幼儿园办学场地狭小,设施简陋。不能有效满足城镇化带来的幼儿和小学入学需求。
二是高中教育质量亟待提高。20xx年参加高招1715人,本科上线740人,本科上线率为43%;20xx年参加高招18XX人,普通类本科上线723人。其中:一本共54人;二本249人。本科上线率40%。当前我县教育最大问题就是高中教育质量不高、家长对高级中学的信心不足,优秀生源流失,使高中教育陷入质量低、生源差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是专业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目前,我县教师队伍总体水平达到编制标准,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对于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教师,每个学校都达不到编制要求,部分乡镇还存在编多人少现象,存在借调、考走、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等因素导致教育发展艰难。
四是教师地位及待遇仍需提高。近年来,随着政府“尊师重教”工作力度的加大,通过提高教师待遇,为全县教师进行体检,有力地提高了全县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教师工资仍偏低与社会。特别是年轻教师,工资一千多元,从实际购买力来说,除去生活、交际、房贷外,每月工资所剩无几,成了“月光族”。另外教师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尤其是农村教师,常常要兼课、包班,还要完成许多临时中心工作。工作缺乏自豪感、认同感,缺乏尊严感。
五是教师管理机制不灵活。乡镇之间、县直学校校际之间教师正常调动手续繁琐,甚至难以调动。县直学校随着近年来生源持续增加,对教师的需求持续增加,原编制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4
机关干部教育与基层和院校教育相比,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有不同的特点,大块时间更少,偏重自我教育,侧重热点敏感话题,联系业务多,把握不住这些特点,教育容易出现被动应付、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存在的不良倾向
在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机关干部日常需要处理大量繁杂事务,放松教育、不教育、伪教育现象在不同机关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有:
安排“随意化”。计划定了,写在纸上,挂在领导嘴上,有的想到什么抓什么,喜欢什么抓什么,上级强调什么抓什么,领导布置什么抓什么,随心所欲,消极对待;有的有计划不落实、有规定不执行,朝令夕改,计划赶不上变化,借口工作冲撞,“主动申请”牺牲教育,拖而不教,教而不真,导致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匆匆开锣,草草收场,很不严肃。
内容“教条化”。上面教育来了,照搬照抄,机关干部、基层官兵一个“药方子”,或者“一人生病,大家吃一副药”,搞一锅煮,弄一刀切,解决问题不是层次过低,就是不着边际,有问题无对象区分;有的每年教育内容从年头到年尾一个样,提法也懒得随社会形势、部队任务、机关干部想法变,因此有的机关干部表示“耳朵都听得起老皮了,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方法“程式化”。满足于部署了,开了会,作了动员,提了要求,尔后集中整顿一阵子,关起门来念一念书,作一作笔记,总结写一写,自查读一读,停留在“规定动作”上,鲜有“自选动作”;或者以会代教,领导台上讲一讲现象,部门组织生活学一学,把行政会议、组织生活当作“狗皮膏药”,用来代替教育活动,领导讲过了,意味着教育就算搞过了,一切按部就班,一个模式运行,一个声音教育。
组织“形式化”。实施中,所有程序走到,但浮于表面,为完成任务敷衍塞责。时间上,貌似安排满满当当,却都让给了自学,而自学等于放学;人员上,强调全员参加,往往放松管理,借故报情况、送文电、有接待,东拼西凑,人员稀拉,难以保证;教育中,人到位而心思在外,领导不到场,要么瞌睡,要么看报,要么会场内办公,一派“你吹你的号,我拉我的调”的景象,纪律松弛,秩序涣散,可谓乱象丛生。
二、原因
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干扰,机关干部教育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效果难以保证,既有领导层面的,又有业务部门的,既有重视不够的问题,也有操作不得法的问题,既有落实规定走样的原因,也有统筹不力的因素。分析有三方面:
思想上“含糊”。对抓好机关干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清,片面认为教育主体是基层,重心放在基层,忽视了机关干部在部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机关干部素质的高低,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委决策实施质量。或者认为机关业务工作忙不过来,搞教育白白浪费时间,不划算;或者认为机关干部都是经过选拔的,具有相当觉悟,教育靠自我,不值得;或者认为领导讲了,批了,机关干部出不了事,出了事也是小事,不碍大局;或者对机关干部关心的话题讳莫如深,避而远之,思想根子上不重视、不作为。
忽视的群体。对于组织者而言,自己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有的感到机关干部大大小小都是官,自己能力水平有限,怕讲错了话、忧出错了文、惧办错了事,主观能动性不足。有的机关干部摆位不正,奉行“业务至上、领导高兴”实用主义,能躲就躲,置身教育之外,自行其是,主观上放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思想深处抵触教育。
三、对策建议
加强机关干部教育,要从思想源头抓起,搞好统筹,整合资源,与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相融合,坚持用制度抓好日常教育,做到用抓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去抓好机关干部教育。
力量要保证,思想要统一。首先有一个要不要抓的问题。要站在机关干部教育事关部队全面建设,事关服务基层水平,高标准实现“两个确保”的高度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教育引导机关干部牢固树立“教育是组织关爱,参加教育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种观念。党委要常抓常议,摆上日常议事日程,纳入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范畴;机关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分管专司;政治机关,要切实担负起机关干部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高度重视,积极作为。根据机关干部现实思想情况,除党委安排教育外,机关党委每季度要适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干部教育内容、带倾向性问题,政站的领头羊治协理员和宣传科要积极配合,带头组织实施,形成党委主动、机关联动、干部互动的局面。
计划要科学,统筹要兼顾。一级机关,日常工作中,既要对上,又要对下,既有大项工作,又有具体事务,不仅时间难集中,人员也难以完全到位。机关工作事无巨细,都要牵扯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对此,需要周密细致的计划和科学安排。计划安排上,可以纳入周或月交班会进行部署;内容安排上,可结合阶段部队正在进行的教育合并执行;时间安排上,如果是带倾向性突出问题则要集中进行教育整顿,如果是个别现象,则灵活进行,可利用部务会、组织生活时间、呈办文电等时机,开展集体座谈和个别谈心,或者由部门、业务处室负责人开展“一帮一”活动。遇有冲突时,该合并的合并,做到不过夜,确需延后的,要重新审定计划,作合理调整。既要为中心工作让路,又不能牺牲教育,努力做到进度服从时间,时间服从效果。
教管要并举,制度要坚持。机关干部教育除了要坚持好《政治教育大纲》规定的制度外,尤其要结合工作实际,推行工作中总结出被实践证明科学、高效、合理的教育制度,既保证业务工作完成,又实现干部思想稳定。重点要坚站的领头羊持好思想调查分析,使教育有的放矢;坚持好谈心,掌控好干部的思想动态;坚持好考勤,确保人员到位;坚持好补课制度,不留死角。教育不是单独成行的,总是与管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对条令条例意识淡薄、违反机关秩序、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履职尽责差、不注重学习、
婚恋不道德等常见机关病的治理,教育管理工作要引入监督机制,实行奖惩兑现,与评功评奖、福利待遇和进退走留挂钩,在教育中讲管理,在管理中受教育,实现教育与管理的最佳效益。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5
一.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
大学就好比生产企业,学生就好比原材料,只有加工才能变为合格产品,但是企业在最后一关对质量把控得很好,一般的企业都要建立质检岗位,也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同理,我们高校也要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把控最后一关。我认为最后这一关如果把控得很好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鞭策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温习原先知识。最后一关可以説很关键。我建议以综合性论文加三个月实践体会和感受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大四下半期就要做这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偏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研究(论文必需有水平,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这样可以发掘人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就业的方向提供依据。综合素质高的可以报送研究生,合格优良者可以调派村官。如果不合格将被淘汰出局。
也可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可下达指标,规定底线。如不合格者达到百分之几,教师将直接淘汰或者记红牌。反之,给予奖励,评优,评职称。
二.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调查委员会。
促进就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就业岗位,还可以鼓励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让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最低程度。调查就是要了解哪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然后进行排名,给予表扬和奖励。我认为高校的排名不能只以科研这个指标来排名,排名要多样化,如就业最好的,教学质量最好的,环境最优美或最宜人的,风景最美的,出人才最多的,出名人最多的,进步最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最具才艺或最具魅力的,建筑风格最奇特的,最受民众欢迎或者喜爱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受欢迎的,出名师最多的,群众最受推崇的,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对国际社会贡献最大的,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的,盈利最多的,最乱的,最差的,负债最多的等等。还可以以“高校精品课程排行榜”的形式排名,如在心理学方面哪个学校第一,哪个学校第二,哪个学校第三这样逐一排下去。这样排名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展示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实力与成就,促进自我定位自我创新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淘汰。每年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实力民办高校颁奖盛典”和“实力公立高校颁奖盛典”。评选的学校由评委会选出,获奖的学校可由民众选出。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成立专业管理公司为民办学校提供智力支持。
请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民办学校的好处有几个方面:1管理专业化,2制度规范化,3发展规模化,4竞争秩序化,5融资便利化,6教学质量保证化,7战略目标达成化,8打造品牌化,9形成特色化,10教学实践化,11学校改革合理化,12设置机构高效化。不仅能够为投资者获得适当的回报也可以为国家税收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离不开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教师,股东。反过来股东有了合理的回报要回馈社会,如招收的贫困生免学费,农村困难户和下岗家庭的孩子减学费。还可以办企业使校企联姻解决就业,为国家做贡献。这些全部可以交个中介管理公司帮伱谋划发展方向和未来。所以他也是目标完成的保证。请专业管理公司管理在融资方面也有优势。他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信用担保。国家和社会要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如专门在中央电视台开设“民办教育在线”栏目。专业的民办学校管理公司要立足长远,面向国际,不仅服务于国内民办学校而且还要服务国外民办学校。走出实践特色道路,打造百年品牌老校。
四.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创业经商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中国国情就是人口多,高校的招生明显在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出现失业。现在的办法就是:1增加经济实体或培养和壮大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岗位。2用创业带动就业。3建议全国人民每周休息三天,休息三天必然有人上三天的班收入先对平衡。4工资收入高的岗位试着两个人共同做共获利。5某些国有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精简人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无人售票车应设有人售票。我建议用创业带动就业方案比较可行,即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以缓解就业压力和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创业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他有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创业他必需满足几个条件:1善于发现市场的空白(要做别人没有的)。2知识和经验的准备。3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4分析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人脉关系,进货优势,成本优势)。5资金优势。那么这些内容我们高校应该编成一套知识体系来学习,培养他们的经商能力。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创业。还可以培训社会上想创业的青年人。
五.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和创新的能力。
“为提高能力而进来,为服务社会而出去”这句话应该最能贴近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了。现在中国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是怪老师还是怪学生还是怪教育体制呢?我想不能怪谁,应该都找下自身原因。老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教学型,一种是偏向于科研型。两者都出众的很少,而国家,高校和学生也需要这种大师级人物。学生不要跟着老师的轨迹走,因为我认为这样永远都不能超过老师的。你说呢?中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要形成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我国的毕业生总觉大学学的知识够用一辈子的了,出去施展拳脚,发挥力量。这种意识是很有问题的,是错误的想法。人的一生,学无止境,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社会和企业淘汰。我始终相信这句话“不进则退”。人才是什么?我认为人才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驾驭和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人。你要记住伱赢在起跑线上,但有可能伱会输在终点线上。国家和社会都在进步那么教育体制也不能落后,要与时俱进。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意向,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因为适合的总比强迫的要好,支持他总比反对他要好,有可能他在这条路上能成为世人仰慕的人哟。走别人不敢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领先一步,创造奇迹。
六.要加大对偏材,怪才,奇才,异才的政策支持力度。
“人无完人”,世上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人。而偏材,怪才,奇才,异才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情商(eq)高,也就是他对某种事情事务的热爱和投入的感情超出常人的范畴。表现出迎难而上,孜孜不倦和坚韧不拔的态度。但是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约束和限制,不能进一步在够高的位子上深造。真可惜啊!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原来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报道:有一个三轮车夫由于以前高中成绩不是很理想高考落榜了,后来由于家庭的恶劣环境被迫做起了三轮车夫,但是在这十几年中他唯一没有放弃刻苦专研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化知识,就是他凭着对古代汉语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他顺利的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还有一个就是香港的一个天才喜欢发明东西而且发明的东西很有实用价值并且获得很多奖项,但是他的文化学科知识甚至是英语成绩都是很不理想后来被香港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像这些人才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是比较罕见的,难道我们不好好的培养这些“专家”吗?两个真实的报道对我们从事教育或者从事教育管理的人们深有感触。据调查,所有科学家并不是智商很高,他们和我们拥有一样的智商,但是他们的情商远远高于我们的情商。我想:当今社会就是需要情商高的人,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宏伟的远景,独钟的热爱,勇敢的拼搏,刻苦的专研。
七.鼓励公办学校利用和吸收民间资本。
公立学校不能一味依赖政府给予的补贴或者大力贷款政府买单这种行为。要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新机制,学习和借鉴国外学校发展的模式,大力引进国外的顶尖人才(包括教育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有出路。走产业化,走市场化,走集团,走发展化,走专业化才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命脉。除了常规的融资渠道外要大力鼓励有实力的公办学校率先发行基金,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劵形式来筹资用于科研项目和其他发展项目。但是学校要建立“研究与发展”这种智囊团机构来为决策提供依据,不能盲目行事,要周密谋划,确保万无一失。
八.高校应该探索和打造新型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新型专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教学手段,能够适应社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人们所喜爱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魔术专业,模特专业,烟酒茶管理专业,家庭婚姻管理专业,行业协会管理专业,培训机构经营与管理,演出与唱片公司管理专业,健康与营养管理专业,中介连锁管理专业,进货与成本管理专业,连锁餐厅经营与管理,连锁经济型酒店管理专业,百货与超市管理专业,娱乐业管理,高级家政服务与管理,连锁影院经营与管理,连锁医院经营与管理,商业街区规划与管理,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专业市场规划与管理(如建材,服装,小百货,农贸,家电,人才,股市,房地产,二手等等),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中国文化管理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职业细分的产物。
九.鼓励学校之间相互开展活动比赛。
每年学校之间可相互开展活动比赛,其意义在于:1能够相互竞争促进自我发展。2加强学生的自身建设。3展现学校的特色,优势,风貌,实力与魅力。4公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成果。5促使落后学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比赛内容如讲传箴言,辩论比赛,体育比赛,讲公开课比赛,专业课实践比赛,科研比赛,发明创造比赛,优秀论文评比,优秀建言献策评比。比赛对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主办单位:1中央或地方电视台2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协办单位:(赞助商参与)。
十.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尾淘汰制。
学生有个思想,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放宽心思了,不再像高中这么紧张了,所以慢慢就麻木了,甚至有些学生还说:“我去和没去上课都一样”。而自己就是“通宵上网,白天逃课。临近考试,想法作弊。毕业卖书,以为自通”。我认为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因为在大学里面没有刻苦的去研究学习。我国应该参照社会企业和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因为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要有紧迫感,要让他们知道竞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性。班组织里面要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和风气,当然辅导员要在中间起调节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保证优秀人才的大量涌出。如果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那么你这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我提议“让制度看守高校”。高校学生要好好要思考一下“逆境塑造人,不进则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使学生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规律发展,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培养出国际国内知名的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顶尖级大人物。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6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总体要求,根据中共x省级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四群”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旅游区直接联系责任区为xx县大具乡甲子社区。近期通过采取民情恳谈会、下乡走访、调研等方式开展了工作,现将基本民情和开展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山甲子社区包括甲子村委会的18个自然村组和xx县直属村二十三公里村,地处景区核心区域,海拔在1800米—3800米之间,属高寒地区,境内居住有苗族、彝族、藏族、纳西族、汉族5个民族,633户,2349人。20xx年甲子社区人均收入达7800元。社区建设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xx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管委会积极探索引导社区群众脱贫致富之路,通过成立社区旅游服务公司,以建立“景区秩序优良、旅游服务规范有序、经济社会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旅游和农业并重”的新机制为目标,全面实施了社区群众参与旅游服务改革。走出了一条旅游业返哺农业的新路子,实现了景区的和谐发展。一是社区农民享受旅游反哺农业补助。20xx年至20xx年(第一轮),管委会每年向社区发放旅游项目直补资金1050万元,社区群众享受旅游反哺补助资金年人均5000元。20xx年至20xx年(第二轮),管委会每年向社区发放旅游项目直补资金提高为1558.5万元,比第一轮增长48.42%,社区群众享受旅游反哺补助资金年人均6000元,人均增长xx年补助100万左右的农业生产扶持专项资金。20xx年至20xx年,管委会先后投入530多万元用于社区的教育、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村道建设300万元,新农村建设160多万元,教育扶持资金70多万元)。三是扩大就业,解决社区剩余劳动力安置。在管委会的努力下,景区各企事业单位都拓宽了社区群众就业渠道,旅游区环卫所、印象、股份公司、社区旅游服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都逐步加大了招聘社区群众就业的工作力度。目前,在景区企事业单位就业的社区群众已达400多人。四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景区新社区。通过实施旅游业反哺农业政策,把山社区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社区。自20xx年至今先后开展了雪花村藏族民俗旅游村和联合七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完成了联合一村、联合二村、联合五村和黑水一村的整村推进建设工作,以此来带动整个社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景区脏、乱、差问题,还一片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入户调研经济收入情况
(一)入户调研总户数、总人口,2户、9人;
(二)调研户经济来源,农作物、旅游业反哺农业资金;
(三)调研户经济收入,89000元;
(四)调研户主要反映的问题,一是希望支持发展产业特别是畜牧业,二是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旱地多、水田少,坡地多、平地少,缺乏水资源,地势所属山区,水利条件差。
(二)文化素质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缺乏文化必然导致观念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少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少许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等靠要”思想严重。
(三)产业机构单一。社区自综合改革后,又重新从事农业生产,产业机构的调整落后,产业单一,像烤烟、药材种植起步晚,制约了发展。
四、对该村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群众观念、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在不同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关系着事业的成败。现如今社会关系复杂,如何正确的做好群众工作不脱离群众,要把“四群”工作开展好,面临许多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今后工作中加强基础实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社区位于景区核心,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人居环境差,改善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的工作重点,管委会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挂钩等项目,逐年加大对甲子村委会村道建设、引水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等实际问题。
(二)重视文化扶贫。知识是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推进剂,今后五年,管委会要继续加大对甲子村委会的扶贫助学力度,使更多困难家庭的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使“金秋助学”这一民心工程成效更实,影响更大,推动社区群众总体素质的提高。
(三)走进群众中去。明确工作目标,夯实工作基础,只有真正的解群众所需,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好,只有真正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才能为群众谋取更大的利益;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获得群众信赖和支持,也只有把群众工作做好做实才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xx人就是要加强与社区老百姓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旅游区的发展是离不开社区群众的大力支持,树立构建和谐景区关键是要处理好与社区群众的关系。
(四)创新工作思路。把握工作环节,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作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到群众最切身的利益,因此在工作中要与群众紧密结合起来,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认真对待群众中出现的矛盾纠纷。
(五)做好宣传工作。这些年来,虽然通讯发达,信息畅通但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少,甚至于一种陌生的状态。这种情形下群众获得的信息多为道听途说、传来传去的多,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某些个体为自身利益而谣传。目前,特别是农村一年也就由村里组织社干部开一两次会议,宣传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传达给他们真实的信息,带给他们真实的希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正确对待个体和集体利益,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利益,净化内心世界,坚定信念,激发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斗志和干劲,调动其创业的积极性。
总之,只要我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与民,真诚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正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把群众放在心上,我们的工作就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就会生机盎然。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7
根据县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前期筹备工作的方案要求,从11月份开始,我镇对照调研提纲,采用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积极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前期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为民、务实、清廉”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
“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主题,党员干部也只有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永葆党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真正带领群众致富。我镇始终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建设,取得一些成效。
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为民”基层党委。
我镇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结合起来,以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来打造“为民”基层党委。一是以《包村干部双向选择实施方案》为推手,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实施《包村干部双向选择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职能转变,调动了包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和远教广场为推手,转变政府工作机制。把美好乡村建设内容纳入到远程教育播放规划中,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2、优化工作作风,打造“务实”机关干部。
坚持务实,就要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做事情、干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察实情、干实事、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
我镇以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推手,积极优化政府工作作风,研究制定了《党员志愿者工作方案》,将志愿者服务队与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城乡同治结合起来,规定每周五为义务奉献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范文节选!
3、强化机关风气,打造“清廉”领导干部。
清廉是为政之本、从政之德、执政之基。为把我镇机关干部打造成为“清廉”的领导干部,镇党委不断加大领导干部的理念教育,将干部理念教育纳入中心组学习计划。同时强化制度建设,明确具体责任人,加大权利监督,切实做到将权利关在笼子里,放在阳光下。
二、调研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一)广大群众对本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为民、务实、清廉”方面的表现非常满意。但反映也有极少数党员存在联系群众不够,群众观念淡薄,不能很好的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对于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能狠抓落实等形式主义的问题。
(二)有的村“两委”班子的带富能力不足。个别村“两委”班子只满足于日常性工作,对于上级组织的检查投入力度大,而对于有益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工作多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该村党群干群关系。
(三)个别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学习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进村入户深入实际调查,不能做到学以致用。2、工作作风不务实,存在形式主义。个别党员干部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方法简单,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群众放映强烈。3、自由散漫,生活作风不踏实,个别村党员干部存在享乐主义。
(四)由于单一产业结构的束缚,只依靠种地不再能满足村民致富的需求。而受困于资金和技术,村民缺少其他致富渠道。党委政府需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对于有致富能力的村民给予资金帮扶。
三、如何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群众对于涉及自身比较紧密的经济发展、民生及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反映比较强烈。面对这些情况,这次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应以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改进作风为关键,将作风建设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1、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重能力、重实绩、重群众公认的原则,突出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在保持班子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班子结构,强化整体功能”的原则,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采取“抓两头”的方法,重点抓党建先进村和“难点村”,加大“难点村”治理力度,使先进村上档次,“难点村”上水平,推动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
2、着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将美好乡村建设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调研过程中,群众对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成效整体评价还是比较好的,同时对于美好乡村建设也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注重把提升群众致富能力贯彻其中。
3、集中解决“四风”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党员干部在“为民、务实、清廉”上面的表现是好的,干群关系比较融洽。但也应该看出,也有极少部分党员干部面对社会和党情的发展,存在缺乏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脱离群众、不能坚持与时俱进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此次教育实践活动应加大对“四风”的查处力度,保证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不摆形式,切实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体现出来,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8
20xx年春节前后,由书法部、研究室、教务处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深入社区对我校书法学员在社区开展书法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组先后到河东区富民路街耕砚书社、河西区体院北天塔书画院、和平区土山花园书社、积跬书社进行调研,与富民路街党委柯书记、天塔街文教科长、土山花园社区居委会张主任及书社成员举行了座谈。河西区大营门街三义书画社和河西区梅江风雅书画社交来了书面材料。
通过对六个社区书法教育的调研,我们认为,它们有以下共同特点:
1、组织健全。
社区书法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建立书社、书画社、书画院等社团。建立较早的天塔书画院,x年建立;其他建立3年左右。社团组织内领导班子健全,普遍建立了由社长、副社长、秘书长组成的理事会,主持日常工作。有的还聘请我校书法部工作人员或书法教师担任顾问或指导教师。
2、均由我校书法学员担任社团领导。
耕砚书社的高昌舜,花园书社的李勇臣,积跬书社的王泰华,天塔书画院的宋宝泉、王芝元,梅江风雅书画社的纪聚仙,三义书画社的贾铁藩等,都是在我校学习多年的优秀学员和班干部。
3、社团制定有章程和规章制度。
明确规定社团是由天津市老年人大学书法专业学员和社区书法爱好者自发组织、自愿结合、自主发展的群众性、学习性、娱乐性的社团组织。并明确规定了加入社团的条件、社员的权利与义务等。
4、隶属于挂靠我校的天津老年书画院,为集体会员。
耕砚书社、花园书社等,均在其章程中规定:书社是市老年书画院的隶属机构,接受老年书画院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
5、得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各个社团都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为街道副书记、文教科长、社区主任等。为书社提供固定活动地点——会议室、日间照料中心、市民学校等。是区社区教育中心、区老龄委、街道文教科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6、配合街道、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如:天塔街书画院每年邻居节举办书画展,连续五年利用大润发超市提供的场地为市民免费写春联,元宵节举办笔会、灯谜活动;花园书社春节期间给留津的农民工送春联,给百岁老人送寿字;梅江风雅书画社春节期间举办终身教育展示活动。
7、团结、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书法优秀人才。
各个社团一般有二十几人,多的近百人,均由我校老年书法学员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组织、团结社区及周边地区老年人,进行小组式学习交流;以后又逐步发展成书法教学班。如天塔书画院,就举办了七个书法教学班,教师均由我校学员担任,培养了一大批书法学员;对学习较好,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学员,推荐到我校深造。如87岁的常青、80岁的庞淑珍、71岁的王松友老人从天塔书画院来到我校,经过二、三年的学习,均加入了市老年书画院,作品经常入选入展市书法大展,先后加入市书法家协会。
8、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管理模式。
(1)市民学校式管理模式。天塔街书画院隶属区社区教育中心统一管理的市民学校,有专人管理、有招生计划、有义务教师,学员免费或缴纳少量学费。
(2)书法社团式管理模式。如耕砚书社、花园书社、三义书画社等,都是以书法社团的形式,定期到固定地点活动,活动内容相对自由,一个月活动1-2次,缴纳一定的会费,作为日常活动资金。
(3)由机关管理的模式。如烟草专卖局的积跬书社、水利局的水利书画院,均由单位退管办作为老年事业进行管理。每年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安排固定的活动地点,提供办公和教学用品,条件较为优越。
9、社区书法教育活动有计划,出成果。
所有社区书法教育活动均制定全年活动计划:定期请名人举办书法讲座;定期请书法教师进行辅导;定期带作品进行互相点评和交流;定期举办书法展;定期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定期参加市老年书画院活动。通过这些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书法教育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创作人员,也引起了我市新闻媒体的关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均报道了这些书社的业绩。
这些书法社团,多年来得到我校关心、鼓励和支持。早在x年王校长就为《积跬书社作品集》撰写序言,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在其他场合,王校长也多次对类似积跬书社的社团形式和我校学员在社区发挥的作用给予赞扬和鼓励,表示提倡和支持。从此,社区书法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史学忠、任宝洋、卢耀增等校领导也曾先后深入社区参加我校书法学员的书法展示、服务活动。书法部以此为契机,搞试点、抓典型、经常深入社区指导工作。书法教师李德海、王冠一等深入社区,自愿担当辅导教师,有力地推动了社区书法教育的开展。
在这次调研中,街道及社区领导、书法社团成员普遍认为:社区书法教育具有距离近、费用低、好管理、效益高的特点,是普及型书法教育的好形式,一定要坚持办下去。
为今后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大家也提出了如下建设性意见:
1、支持或探索我校师生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多种多种类型和形式。
社区各种类型和形式的社团组织十分活跃。如富民路街除书社外,还有绘画、体育、鼓乐、舞蹈、摄影等xx0多个群众团体。其他社区也是如此。如何把这些社区组织纳入我校章鱼式发展模式范畴,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又比如,如何结合我校远程教育课程,为部分社区老年学员提供设备,通过建立远程老年教育收视点开展以收听收看远程教育课程为主的社区书法教育,也需要进行实践探索。
2、进一步提升我校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服务功能。
一是为社区老年教育培养教师,动员老年学员回到社区担任教师或志愿者,将所学服务社区,学校定期对社区教师进行培训;派学校书法教师定期到社区开展教学辅导,以每年1-2次为宜,讲课费由我校年底支付。
二是为社区老年教育提供教学资料、包括政治时事、文化艺术、健康养生、科学技术等图书资料,积极推广我校教师自编教材。
三是组织社区老年教育的经验交流与推广。
3、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解决活动资金短缺问题。
资金短缺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被调研的几个书社,均靠学员或书社成员缴纳的学费或会费,维持书社的日常开支,教学用品由教师自带,教师大都是义务教学。全靠老学员对老年教育的一片激情,把老年人团结在松散的社团组织里。非常希望多种途径得到资金支持,包括我校的支持。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19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调查问题应该说是一个老话题,多年来,许多来自一线的教师以及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等都曾就此做过不少文章,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它又是一个新话题,因为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及地方关于教育的决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农村教育随之会呈现出新的特征,并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下面,笔者谨以我镇小学教育为例,作简要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建湖县西北部,与阜宁县毗邻,面积50.78平方千米,辖12个村(居),人口29820人,为盐城市最薄弱乡镇之一。全镇现有中心小学1所,定点村小2所。
1、办学条件
多年来,由于受到全镇经济薄弱、交通闭塞、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办学条件极其简陋。
(1)校舍。中心小学现有校舍2184平米,其中教学楼1020平米,为b级用房,其余平房校舍均为c级用房。目前现有校舍中,教室、办公室及生活用房严重不足,各功能室配套用房无一间达标。两所村小校舍总面积为1590平米,除增寿小学630平米简易教学楼为b级用房外,其余平房校舍均为c级用房。经有关部门建筑安全性及抗震鉴定,全镇小学所有校舍均在“建议拆除”之列。
(2)办学设施。办公设施:办公桌椅基本达到教职工每人一套,但绝大部分为80年代所添置,陈旧、破损严重;目前因办公用房紧张,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室里办公。电教设施:全校现仅有多媒体教学设施4套,电视机、dvd等配套教学设施5套;电脑95台,45台为今年新配“龙芯”电脑机房,另50台方正电脑已届淘汰年限,大都不可使用;村小为中心校淘汰电脑,各15台,均已报废;教师用机目前才配至部门、科室,无教师办公用机。录音机、语音教学系统:无语音室及可用录音机。图书资料:中心校生均6册,村小生均20册。
宝塔镇小学办学条件统计表学校办公设施电教设施办公桌椅教师用机学生电脑(台)多媒体(台)电视、dvd宝塔小学36套(90年以后3套)部门科室有95(其中45台已届淘汰年限)45增寿小学13套(无90年后新置)无15(已报废)01朦胧小学13套(无90年后新置)无15(已报废)01电教设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生均)语音室可用录音机可用投影仪册数无无无仅省“四配套”b类器材6无无无仅省“四配套”c类器材20无无无仅省“四配套”c类器材20(3)公用经费。就目前公用经费的安排而言,我省在全国的排名约12位,小学生均370元,与江苏教育发展状况很不一致。同时农村小学由于生数相对较少,享受到的公用经费总额少,往往难以满足学校功用经费使用需求。
宝塔镇小学公用经费收支情况统计表学校公用经费总额(元)公用经费支出需求(元)生数标准总额代扣网络费征订电教等水电费电话费等维修费差旅费办公费宝塔小学560370元/人增寿小学65370元/人朦胧小学73370元/人学校公用经费支出需求(元)环卫费培训费征订报刊等参加县级比赛等特色发展费用招待费临工工资宝塔小学。
2、学生状况
我镇原上报人口数29820人,剔除虚报和已外流人员,目前全镇小学施教区总人口约24000人,其中小学适龄儿童为1148人,在本镇就读671人,在县城、周边乡镇以及随父母、亲属外出读书567人。目前,全镇小学在校生698人,生源严重不足。3、师资队伍
全镇小学现有在编教职工83人,借出1人,派出学习交流2人,因政策因素退二线11人,年老体弱休养未上班6人,在教育办、成人校工作5人。全镇小学实有一线工作人员58人。在58名学校一线工作人员中,全工、全合工7人,因接班顶替、民师转正等因素进入教师队伍15人,由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36人,其中中师起点30人,无一名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的专职教师。一线人数全工、全合工接班、民师转正等师范类分配中师起点音乐等专职二、农村小学办学的优势与劣势。
(一)农村小学的办学优势
相对于驻城及县直学校来说,一般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办学优势可言。如果勉强说来,大概有两点:
1、班额少。中心校各班级生数一般都在40人左右,村小各年级一般都在20人以下,有的班级甚至不足10人;而驻城及县直学校班额一般在60以上。应该说,在农村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为老师尽可能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提供了可能。
2、教学质量的压力小。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作为家长的共同心理,但总体来说,驻城及县直学校的家长这种愿望和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不少家庭经济条件、社会背景等均相对较好,对子女教育培养的期望值较高。此外,一部分农村家庭,跳出“农门”心切,往往从幼儿园开始便在城里租房或买房供孩子读书。因此,农村学校在落实“减负”要求和贯彻“五严”规定方面面临的困难要比驻城及县直学校小得多。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劣势
相对于驻城及县直学校而言,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条件简陋。一是教学及配套用房不足,且安全性及抗震要求不达标。二是教学及设备条件相对较为简陋,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三是学校公用经费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学校正常发展经费使用需求。
2、教师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是教师人岗对应极不协调。一方面按师生比来说,在编教师总数明显超标;另一方面从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来说,人员相对紧缺、学科不配套的问题又较为突出。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师队伍中,专业知识不强、业务能力偏低;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敬业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及不安心从教,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等情况都有一定的比例存在。
3、学校的品牌效应及综合影响力较小。农村学校难以像县城学校那样对学生及家长有吸引力。在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存在择校的心理和愿望还是较为普遍的,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进城读书的类型,一旦条件成熟,仍要想方设法进城里学校读书。
4、缺乏促进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社区及地方政府支持和重视教育的力度不够,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和学校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时常得不到家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三、问题成因分析
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究其成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随着“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施行以来,对促进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县级财政供给与全县教育发展的投入需求间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按照省政府计划安排,应化解的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债务我县尚未完全拨付到位;县直较大规模的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债务等待政府偿还,同时,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急需政府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尽管全县上下都在大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讲,教育局、县政府均已无力兼顾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发展。
此外,随着“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施,镇级政府都迫不及待地甩开了教育这一包袱,不再承担自身在教育发展上应肩负的责任,使得农村教育的发展更加举步惟艰。
2、教育经费使用与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当前,我县学校公用经费是按生数多少为标准拨付的,即按每生每年370元的标准向学校下达公用经费总额,而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并不完全与生数成正比,就好比一个“三口之家”与一个“五口之家”的家庭开支一样,并不是“三口之家”只用“五口之家”的五分之三就够了。在这种经费管理模式下,对生数相对较少的农村学校而言,则必定在维修费、办公费、教师培训费、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的支出上大打折扣,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制约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目前学校经费支出采用国库集中支付、大宗物品由政府采购的模式,对于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审核支付手续烦、规矩多,集中采购耗时长、效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经费使用的效益。比如,不少乡镇校在规定的报帐日报帐,往往一天时间无法完成,结果还要住到旅店等第二天再去继续排队。再如,我镇在4月份就上报计划,打算购买一台草坪机,但至9月低尚未落实到位,结果在8月底校园环境整理中,仅清除草坪杂草就花去3000元左右。
3、在农村未能真正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施行后,学校与社区、村(居)以及镇级政府的联系没有原来那样密切,镇级政府的教育责任相对减少,社区及地方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关心重视显得相对不够。二是学校工作得不到家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受到学生家长观念、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长支持和理解教育的程度远不及城里家长。做同样一件工作,比如学生报刊杂志的征订、家校通平台的建设等,城里家长十分热心;而在农村,尽管这些做法对学生及家长来说是有益的,可真心支持者寥寥无几。再如,学校在学生到校时间管理、学生路队管理、家长接送学生管理等制度的实施方面,不少家长以自我为中心,不予理解和配合,不服从学校管理,我行我素,动辄因某一小事不如意,漫骂甚至扬言殴打老师。
4、在教师的使用与管理上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教师流动不合理。历年来教师“农进城”选调对象均为农村优秀教师,优秀师范类新生分配基本是驻城及县直学校优先,优秀教师外流,又得不到新教师补充,使得城乡教师队伍素质的差距逐步拉大。目前,我镇小学一线教学人员中,由师范院校毕业参加工作的仅36人,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不足45人。全镇小学无一名科学带头人或教学能手,无一名音乐、美术、科学专职教师。二是农村教师结构老化。我镇小学在编教师83人,其中年龄在55周岁以上达20人,因政策因素退二线或年老体弱生病休养的达17人,坚守教学一线的人员仅58人。三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①不少教师由于长期在农村工作,这里管理相对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低,甚至有的同志在某一学校一干就是10年、20年以上,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养成松散习惯,难以专心教学。②对于一些中老年教师而言,因信息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少;加之思想封闭保守、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欠缺,尽管课堂教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依旧“风雨不动安如山”。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置身于镇校范围内,因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几乎没有什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差,在专业成长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引领。③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因素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难贯彻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当前,尽管已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但上上下下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怕引发矛盾和问题,在绩效工资分配上无法拉开较大的差距。从而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者有之;摆老资格,以功臣自居,未到退休年龄不肯上班者有之;无病呻吟,小病大养,不安心工作者有之。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教师队伍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四、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以及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均衡教育的呼声逾加强烈,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成了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众所周知,当前农村学校与县城学校在学校硬件条件上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正是农村家庭择校县城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在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公平与均衡理应成为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
1、加快实施农村学校校舍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按照原则上每镇举办一所小学的布局要求,对现有学校校舍情况作调研分析,立足学校实际,按照教学及配套用房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的要求,对农村学校校舍进行全面改造,使农村学校在校舍条件上既满足需求,又达到整齐划一的程度。
2、加快推进农村学校办学设备条件达标工程。由于受到经费使用的限制,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自行添置设备、设施相对较少,“等、靠、要”倾向较为明显。目前,各校教学器材等主要是省“四配套”添置的,与教育现代化要求仍有教大距离。要组织对全县各学校办学设施设备条件的普查,立足县域实际,制订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标准,督导和帮助学校开展达标创建活动。
3、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教育主管部门要联合财政部门要深入学校作好调研分析,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公用经费,要保证学校经费总额能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
(二)进一步调优资源配置,努力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农村学校发展步伐,是实现公平教育、均衡教育的紧迫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加紧实施校舍改造工程和办学设备条件达标工程外,对全县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洗牌”,使得各学校在教育思想理念、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条件等诸多方面逐步趋于均衡,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1、逐步建立起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目前,县城学校是全县优质师资最密集区,县城学校在师资配备上高出农村学校一个较大的层次;农村学校师资配备校际间又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为促进师资合理流动,宜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全县教师统一调配制度。由教育局相关部门根据各学校规模统筹安排教师。二是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学校领导与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六年。三是选派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制度。在县城学校选派一定量的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做到县城学校教师原则上有不少于三年的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2、建立起县城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根据县城学校规模及办学实力等因素,确定其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数量,各援助学校要在办学思想、教学理念上对受援学校产生实在的影响,要在人员及设备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促进农村学校的加快发展。
3、组建县域教育联合体。以县内知名校、龙头校引领,组建多个教育联合体,实行人才、资源共享与互动,组织开展帮扶与促进活动,实现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办学质量、师资配备、办学设备条件等方面高位均衡,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与繁荣。
(三)进一步改革教育人事制度,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突出表现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和影响。但多年以来,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波澜不惊,教师岗位“铁饭碗”的倾向表现得依然较为明显,特别在农村学校,“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较为严重。
1、切实开展动真碰硬的师德教育活动。毋庸讳言,目前来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提法,我们作为教师本身已觉得不再是那么底气十足,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等诸多行为的存在使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形象大打折扣。迫切需要展开一场至上而下的“整风运动”,通过展开深入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排查在思想上、行动上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上的存在问题及差距,并制订出台具体而明确的制度与规范,对新发生的违规行为作何处罚,进一步规范与约束教师的从教行为。
2、有效推进教师全员聘任制改革。制订与出台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施方案,由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按需设岗的要求,对各学校核编定岗,由学校组织实施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全员聘任制改革,使能够胜任教学一线工作并享有较高的群众信任度的教师优先聘任到教学一线工作,享有高于教辅、后勤等岗位的待遇和报酬。促使不能胜任一线工作、不安心从教、以功臣自居不肯上班、小病大养不愿上班等各种类型的人员转岗或待岗。在实施全员聘任制的过程中,可允许农村学校依据工作实际需要,招聘一定比例的拥有教师资格的社会从业人员,方可保证农村学校全员聘任制改革不会因教学岗位人员不足而流于形式。
3、全面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当前,教育行业中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但在目前的农村小学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所理解的绩效工资就是“涨工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少学校依然是“打和牌”,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经济杠杆未能在调节与规范教师工作行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一是要保证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的民主性、真实性,二是要合理拉开工资差距,真正做到依据德、能、勤、绩等综合因素考核发放。做到有为才有位、绩酬挂钩、优绩优酬。从而形成勤于学习、乐于钻研、敬业爱生、廉洁从教的良好风尚。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0
xx县审计局自20xx年以来,深入学习贯彻相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审计机关实际情况,经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领导小组和自评小组,制定落实了《xx县审计局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职责实施方案》,规定了审计局依法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责,对即将迎来的教育督导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法及措施
(一)加大教育工作审计力度,对20xx年—20xx年教育工作中涉及到的教育经费核拨、使用及使用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教育专项经费的核拨及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督促落实核拨情况,对发现滞留、挪用等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纠正;对教育附加费是否专款专用,基建款、房屋修缮款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校企业为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职工福利所上交的管理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二)创新工作方法,发挥审计作用,在教育工作审计中,全体审计人员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职责,明确审计目标任务,对涉及教育工作的审计项目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加大对教育局、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力度,加强对校办企业的审计监督,杜绝校办企业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的漏洞,确保学校利益不受侵害。
(三)加大政府性教育投资前置审计和结算审计力度,近年来,我县的教育投入经费与日俱增,建设项目较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对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我单位审计人员,深入建设工地,认真查阅工程建设相关材料,实地勘测工程量,对工程建材做详细检查,对所建工程全程进行跟踪审计,有效的确保了工程质量,做到了高质高效,使建设经费发挥了最大效益。
(四)加大对教育工作审计中的资料收集,在审计中注重审计资料的管理使用,认真编写审计日记,做好审计报告的起草,项目完成后对审计档案进行归档装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监督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存在问题
(一)在教育口审计项目中,项目多、人员少,工作经费不足,矛盾相当突出,导致部分审计项目规格质量不高。
(二)舆论宣传不足,干部职工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1
教育实践活动三个环节规定动作的通知》要求,我办4月23日印发了《关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及征求意见的方案》。确定了办班子成员的分包联系点,明确了领导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的形式、方法和步骤,要求班子成员在5月15日前完成调研报告。在此之前,我办向项目单位、相关委局发放了《XX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查问卷》,以书面形式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现将班子成员调研情况和问卷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班子调研基本情况
11名班子成员中,单位一把手分包下属二级机构质量监督站,其他班子成员按照日常分管的原则分包联系点。调研围绕领导干部和机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重点项目建设领域最需要、最迫切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群众(项目单位)对重点项目监管和服务工作最不满意的问题;群众(项目单位)最期盼、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安全隐患监管、整改和事故责任追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所联系处(站)监管或服务方面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困难;对办机关建设和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七各方面重点展开。调研通过座谈、谈心、走访等形式进行,共收集问题29个,意见建议31条。
(二)问卷调查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162份。其中并联审批处向相关委局发放问卷12份,代建制处向代建单位发放问卷24份;质量监督站向工程监理单位发放问卷30份;安全监督处向施工单位发放问卷30份;工程协调处向县市区发放问卷16份、向项目业主发放问卷30份;工程监督处向招标代理单位发放问卷10份;综合处向以前帮扶点发放问卷10份。所有处站发放的问卷全部收回。共收集书面问题13条,建议17条。
二、调研发现的问题
(一)干部作风方面
1.不注重学习,政策理论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度不够,参加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学习内容不系统不全面,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学习中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与工作联系紧的学的多,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学的少;学习不够深入,往往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不求甚解;集体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存在应付和走过场现象;个人业务学习不够系统深入,一般是工作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才“临时抱佛脚”找资料看看。
2.工作不够务实,有时有走形式现象。工作中为了能够应付过关,满足上级机关或领导的要求、看上级领导脸色行事情况较多,扎扎实实搞研究,注重实效出成果的情况少。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待工作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工作要求和标准不严,被动落实多,主动超前少,常满足于应付完成上级交办任务;当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不善于立足自身动脑筋解决,习惯于等、靠或上报组织解决问题。
4.工作标准不够高。一是习惯按照以往惯例开展工作,对新形势下一些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精益求精和持续改进的精神;二是“差不多”主义,不求做多好,只求不出错。
5.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软、懒、散作风,上下班有不准时和迟到早退现象,工作中有“等、靠、推、拖”等现象。
6.工作动力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强。部分领导和同志对自己应该干的工作往往干不到位,需要靠上级不停的督促才能勉强完成;平时工作上能少干就少干、能推给别人或其他部门干就推给别人或其他部门干、能不干尽量不干。
7.各级领导长官意志有所存在。主要表现在:工作上习惯于安排部署征,征求同志们意见少;工作要结果多、关注过程少;当“二传手”和“甩手掌柜”多,带头干、教方法少。
8.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按老方法、老思路思考和解决问题。思想僵化,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采取新办法,听不进新方法、新思路,习惯按常规出牌、按老路办事。
9.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前,到项目单位检查和调研时,个别时候有接受宴请的现象。
(二)服务项目建设方面
1.了解项目情况不够,下项目少。习惯于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收收报表、听听汇报,去项目实地查看少。工作浮在面上,掌握不了实际情况、发现不了真实问题。
2.个别同志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些新同志业务不熟练,对项目单位反映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一些老同志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弱。批评项目单位多,耐心解释少。
3.缺乏迎难攻坚精神。担心棘手问题接手后解决不了,对项目反应的棘手问题回避较多。对按照一般规律和常规流程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回避的就回避,能不接招就不接招。
4.未开发建设重点项目管理系统软件,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管理项目信息不够。重点项目信息管理一直使用电子表格录入,包括项目基本情况、投资情况、质量安全现状等技术数据都无法关联,难以对同一项目进行综合指标分析,每月的协调月报、安全月报、质量月报报表一直是人工用EXEL表统计、更新和报送。增加了工作人员和项目单位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且工作效率不高。
(三)体制机制方面
1.受土地、环保指标等要素制约,招商的项目落地、开工困难。为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大力招商引资,政府也加大了对招商、项目审批和项目开工的督办考核力度。但是受土地指标、环保指标等刚性要素的限制,许多引进的重点项目难以分配和尽快争取到指标,无法按节点办理手续落地实施。当前重点项目建设领域最需解决的问题是项目用地问题,项目立项后,土地指标下达慢,用地手续审批周期长,影响项目手续理。
2.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三规不统一、且调整频繁,导致项目审批困难重重。三个规划由发改、国土、规划三个部门主导编制,相同的区域功能定位、相同地块的土地用途往往不统一。项目要落地,就必须协调调整,但调整规划周期长、涉及事项多、协调难度大,许多项目因此而搁浅;同时,规划调整频繁,城市控规未实现全覆盖。许多项目手续审批到一半,或者已经快审批结束、甚至刚完成了建设,就与新的规划不一致,项目面临搁浅或者被拆除。
3.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建设资金拨付慢,合理的设计变更审批难等问题。许多项目资金拨付的所有手续齐备还要等待有关部门多日签批、还需要反复协调反复申请。一些项目因合理的变更无法实施而被动搁浅,因缺乏清晰的解决路径,相关审批部门相互推诿、上级机关习惯于问题下解,变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4.联审联批机制运行不畅。项目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需召开联审联批会议协调解决。但是联审联批会议主持人的确定、会议纪要的印发、议定事项的督办落实等关键性问题无法解决。
5.并联审批新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有些并联事项的顺序还有待调整。如立项阶段,项目选址意见书是科研、用地预审和环评的前臵,不能与三者并联审批,调整后手续办理顺序更科学。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x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稳步推进教育改革,着力破解教育发展瓶颈制约,全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近期,笔者结合县情实际,深入了解x县普通高中教育情况,客观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就加快x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x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概况
目前,x县有普通高中1所即一中,在校学生1666人,29个班级。20xx年招收新生675人,比20xx年增加了近300人,翻了一番;初升高(中专)比例由20xx年的25%上升到20xx年的40.4%。有专任教师132人,师生比为1:15.47;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
近几年来,一中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20xx年,高考600分以上考生数和一本上线率居全市二级完中前列,总上线率为84%;20xx年,高考上线率居全市二级完中前列,总上线率为87.72%;20xx年,高考一本上线率为13.4%,本科上线率为62%,总上线率达97.92%,三项指标均超过云南省平均水平,是全市唯一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区,在全市二级完中排名第一。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移民先移校、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建好一中”的发展思路,提出到20xx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并将一中创建省一级完中列入政府,用科学的规划为x县高中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无偿将原烟厂旧址划拨给一中发展教育事业,并先后迁出宾馆、酒楼、烟草公司、社区办事处和1家养殖场。20xx年以来,投入1000多万元将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改建为教学用房。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1.2亩扩大到120亩,生均占地24平米,建筑面积达20平米,并逐步完善了体育场、游泳馆等各类设施建设。招生规模也从原来每年招300人上升到700人。20xx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4%,高出全市14.5个百分点。
(三)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外围建档等形式,多渠道招聘高中紧缺教师。积极开展老教师帮扶新教师和高、中级职称教师帮扶青年教师的活动,在青年教师中实施“三年争当合格教师、五年争做优秀教师、八年成为骨干教师、十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使教师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目前,一中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有5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1.5%;一级教师职称有3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5.6%。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加强薄弱学科建设,
特别注重学生在音、体、美特长教育上的全面发展,形成设施完备、训练有方、管理到位、自成一体的特长教育体系。加快对特长教师的招聘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让学生在特长方面得以发挥。
(五)着力构建教育质量支撑体系。实施“上管下延”的管理模式,着力提高义务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夯实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基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制定了《教育教学管理常规》和《课堂教学常规》,做到以突出学生发展为重点,规范教学行为,加强学法指导,搞好分层教学,让优秀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六)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安全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增加了学校保卫力量,设立了校园警务室,配备了专兼职保卫干部,并安装了视频摄像头,有效落实了技防、人防措施。强化校园外部管理,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大排查,严厉查处涉校案件和违法行为,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开展法制副校长及相关部门定期举办教育法律法规、禁毒防艾等专题讲座,提高学校治校水平。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人口与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
三、x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发展存在办学条件不足、教师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制约着x县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
(一)一中离标准化学校差距较大。近年来,尽管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有效改善,但一中由旧厂房改造而成,又属于向家坝电站移民搬迁学校,为避免重复建设,各级减少或停止了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办学条件短期内得不到全面改善,离标准化学校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办学条件不足。因教室紧张,存在大班额现象。同时,生均图书占有量不足,无电子阅览室、电子借阅系统和电子图书,生均电脑占有量也达不到要求,缺乏音乐、美术器材以及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等。
(三)高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目前,一中教师专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情况。由于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高中紧缺学科教师,如心理辅导、通用技术的教师仍很难招到,制约了高中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同时,教师结构老龄化,有较高学术造诣,知名的高中教师少。
(四)优质生源流失较大。受周边县、市一级完中招生和部分家长观念的影响,每年x中考前100名学生多数去了云天化、昭一中或者宜宾等重点中学读书。优质生源的流失,导致每年x高考上重点、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不多,亮点不突出。
(五)一中新校址建设资金缺口大。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09-20xx)和高中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中需新建校舍面积54462平方米,建设缺口资金都高达6721.35万元(未含其他附属设施)。
(六)高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两免一补”等一系列贫困生资助的优惠政策,而普通高中属非义务教育,对普通高中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加之属于国家重点扶持县和移民大县,贫困面大,存在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情况。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未得到有效资助。
四、新形势下加快x县高中教育发展的措施建议
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x县结合县情实际,及时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20xx)〉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xx年,x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xx年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以及到20xx年高中阶段适龄青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具体目标。同时,向家坝电站建设也给x县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中将实施整体搬迁,规划占地面积167亩,建筑面积54462平方米,将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标准学校,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创新理念,切实增强发展活力。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20xx—20xx)〉的意见》也为全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确定了工作目标,我们将通过不断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努力促成教育管理与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管理能力和管理幅度相适应,教育质量与老百姓的心理预期相适应,进一步突破高中教育发展瓶颈。通过提升学校办学管理水平,出台和完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增强发展活力,实现高中教育跨越发展。
(二)发展内涵,积极创造品牌效应。通过发展内涵、挖掘潜力,加强内部管理,将学校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精力集中到学校的良性、高效发展上。在打造教育品牌上大做文章,坚持政策扶持,集中力量把一中办成品牌学校。通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破尖子生培养的瓶颈,留住优质生源,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使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齐头并进。
(三)优化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继续深化以校长负责制、考核奖惩制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依法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完善高中教育质量奖励办法和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增强“质量立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治校能力。按照“稳定总量、提高质量、强化培训、优化结构”的队伍建设思路,采取“三条腿走路”方式引进教师,即到高校招聘紧缺学科教师、选调优秀学业达标的初中教师、采取外围建档方式引进优秀教师。加快培养在全县乃至全市教育教学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鼓励高中教师继续提升学历,在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持,争取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达到相当比例。推进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培养一批精于管理、甘于奉献、素质过硬的管理者和教师队伍,增强校领导治校管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并逐步提高,加快步伐、加大力度建设教师保障性住房,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留住优秀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五)加快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类设施配置。尽快完善新校区周边的“三通一平”工程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完善各种功能设施设备,达到省一级完中的要求。同时,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更多的支持。结合新的学校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力争把一中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办学理念先进、内部管理科学、师生关系融洽的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学校。切实加大高中教育投入力度,优先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配齐配足图书、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建好学生宿舍、食堂、体育馆等功能性用房,规范后勤管理,确保师生安心工作学习。
(六)完善助学体系,解决贫困生上不起学问题。与团县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协商联动,建立完善高中阶段贫困生助学体系。大力开展“希望工程”、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活动,以及县财政每年预算一定经费作为贫困生助学基金,切实有效地解决贫困高中生上不起学的问题。
(七)规范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决策、工作业绩进行全方位监督,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对学校及教师的考核评价,建立长效的高中教育奖励机制,确保x县高中教育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3
一、基本情况
我县民办学校自生辉中学于1988年创办以来,经过15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共有民办学校13所,有9所通过益阳市教育局批准办学,其中通达电脑职业高级中学、桃江月飞(澳门)职业中专学校、益阳市民族职业高中和惠通学校4所为职业学校;生辉中学、桃江五中、明达中学和实验中学4所学校为普通中学;桃灰中学为文化补习学校。其余4所通过县教育局批准办学,分别为桃江(大学)预科学校、扬帆学校、竹艺学校和仁山文武影视学校,前3所为职业学校,后一所为文武兼修学校。
(一)学校基础设施及经费投入情况。
目前13所民办学校拥有校园面积372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1000万元,图书9万余册,累计投入4600多万元。(全县民办学校基本情况见附表一)
(二)学校师生情况。
民办学校的教师由行政人员、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学生包括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普高和职高)阶段、高中补习班和短训班学生。
1、师资情况。
全县现有309名教师在民办学校任教,其中专任教师198人,行政人员55人,兼职教师56人。具备专科以上学历的272人,占总数的88%;中级以上职称人数190人,占总数的61.5%。尤其是专任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的达到58人,占198人的29.3%,具备中级职称的达到64人,占32.3%。(全县民办学校教师基本情况见附表二)
2、学生情况。
目前民办学校在校学生4538人,其中小学生82人,占总数的1.8%;初中生961人,占总数的21.2%;普高学生1598人,占总数的35.2%;职高学生1046人,占总数的23%;高中补习生660人,占总数的14.5%;短训班学生193人,占总数的4.3%。(全县民办学校学生基本情况见附表三)
(三)学校办学情况。
全县13所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向均比较明确,在依法依规办学的基础上,坚持走多种形式的办学之路,呈现出多层次育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良好态势。13所学校按其办学性质来看,大抵可分为以下3种模式:
一是国有民办。如五中、明达学校,其办学者租赁的教学场地为原益阳市女子旅游学校和农民中专,场地租赁期分别为6年和5年,办学者每年分别向县教育局和桃江一中缴纳一定的租赁费用,租赁期满,其固定资产(含办学期间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无偿交还给出租方。
二是独资办学。又分两类,一类是外商独资办学,如月飞和仁山两所学校,分别为澳门商人杜少奇和新化武师游仁山出资,聘请具有较为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育界人士负责教育教学管理;一类是县域人士独资办学,如惠通、扬帆和民族职业高中,均为热心民办教育的桃江籍人士独资兴办。
三是实行股份制经营办学。如生辉、通达、实验中学和桃江(大学)预科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中实验中学又兼有国有民办的性质,由县教师进修学校控股,拥有51%的股份额度,吸纳部分教师资金,由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管理。
目前我县民办学校的办学初步呈现出四个特点:
1、学校管理比较到位。各学校忧患意识均比较浓厚,
一是坚持以德育人。通达、惠通、生辉、五中、明达和实验中学都把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且把教育寓于多形式的活动之中。特别是民族职业高中,办学十多年来,学生没有出现违法违纪现象,社会反响较好。
二是教学常规管理得到较好落实。大部分学校实行了比较科学的目标量化管理,对教师有严格的师德要求和激励、约束措施,对学生实行严格的日常管理和封闭式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制度比较完善。各学校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四是后勤管理较为优良。各学校校容校貌、卫生状况都能给人留下干净、整洁的良好印象。特别是实验中学、五中和月飞学校校园得到绿化、美化,学校布局较为合理。且各学校都把关心学生生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寝室、饮食与安全管理甚为细致,没有重大事故发生。
2、教师全员聘任得到真正落实。
13所民办学校都建立了教师聘任机制,对学校教师实行全员聘任。教师来源于公办学校的在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大中专毕业生以及部分社会优秀人才。大部分专任教师学历高、职称高、能力强,能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教师工资实行工作量计酬,按授课节次计薪,月工资一般在1200元以上,月薪高者可达3000元以上。一般来说,工资比公办学校普遍要高,且真正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人员进出机制,因而教师工作责任心强,这是我县目前公办学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3、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以质量求生存”在各民办学校得到体现。各学校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办学首位,此一目标在其办学理念中得以体现。如普通学校中,生辉中学和县五中牢牢把握“创新、全面、诚信、发展”的主题,构建“培优转后工程”,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架起培育人才的立交桥;明达学校提出“德教并举,师生平等,学生主体,发展创新”的教育理念,更新观念,注重实效;实验中学推行“三二四”办学战略,探索“基础加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办学模式。职业学校中,通达学校以“瞄准市场、服务社会、着眼地方”为理念;惠通学校以诚信为本,为学生尽心尽力;民族职业高中以“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质量为本”为宗旨,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造就品学兼优的有用人才;预科学校按“平民教育”理念办学,按“个性化教育”教学,靠“素质教育”育人,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预科制度;扬帆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练就学生过硬本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养成教育、活动教育、自我教育、实践教育”;仁山学校以培养文武人才,为桃江教育和体育事业做贡献为宗旨,实行全封闭军事化管理。
在上述教育理念下,各学校的教育质量得以逐步提高,并初步形成了三种特色:
一种是面向高(中)考求质量型。去年,生辉中学应届学生80人参加高考,录取43人,其中本科10人。明达学校在全县期末统考中,高一、高二成绩均名列全县第二,县五中平均总分列全县第四。实验中学首届毕业生参加中考,录取率达到77.5%。
第二种是面向学生专长求质量型。这在职高类学校较为普遍。特别是仁山学校、民族职高,学生文武双修,特色突出,去年仁山学校参加省九运会获5金4银2铜,民族职高参加第五届省民运会,囊括高脚马项目金银铜牌,12人参赛,人人获奖。
第三种是面向学生就业求质量型。通达、惠通两所学校的毕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96%以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外发挥专长,步入白领行列。
4、办学条件初具规模。
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在和两年间得以明显改善,两年总投入达4500万元之多,硬件建设有了较大的飞越。月飞学校首期工程投入1500多万元,建起了1栋教学大楼、4栋学生公寓、1栋大礼堂和1栋能容纳1000多人就餐的餐厅,添置了与教学设备配套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去年又投入40多万元用于环境改造和仪器设备的添置。生辉中学引资改制后,投入700多万元在原轧钢厂建起了一所初具规模的学校,去年又投入30多万元,用于学校环境美化、绿化和教学设备的添置,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把一个破烂不堪的轧钢厂建设成为环境幽雅舒适、能容纳1000多名学生学习生活的崭新校园。实验中学两年共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礼堂和学生餐厅,改建了学生宿舍,添置了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达学校投入260多万元,买下了原仁山武校校园,去年又投入20多万元,用于改建和添置教学设备。仁山学校在桃花江竹海山下新征地13亩,投入200多万元,新建了校园,去年又投入20多万元,修建围墙和水泥运动场。扬帆学校投入70多万元,建起了自己的教学大楼。民族职高投入30多万元修建了礼堂和科技楼。明达中学投入50多万元对原有校舍校园进行了改造,去年又投入60多万元,新建女生宿舍楼1栋。县五中投入11万多元对原有校舍校园进行了改造。预科、惠通、桃灰等学校也有了稳定的办学场所。
在调查期间,我们注意到,各校乘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民办教育之机,同时也为了应对今年及以后几年的学生高峰期,在办学条件的改善上有更大的动作。生辉学校的教学楼、明达学校的综合楼已破土动工;五中的科技楼、通达学校的办公大楼、预科学校的教学楼、明达学校的引自来水工程和惠通学校的围墙修建也正在紧张筹建之中。
二、民办教育取得的成绩与发挥的作用
(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矛盾。
民办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一般都是紧贴市场,历年来开设的计算机、电子、财会、保安、电脑文秘等专业一般都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开设的,所培养的人才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唯其如此,也才能确保学生的就业安置。
(二)促进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是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办学资金。我县民办学校历年毕结业学生达1.5万多人,如果生均培养费按元计算,就为我县节省办学资金3000多万元。
二是较好地满足了部分农村青少年的求学愿望。民办学校的生源大抵有两种:
一种是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表现亦不太好,但又有比较强烈的升学欲望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公办学校往往升学无望;
另一种是家庭比较困难的特困生,在公办学校学习往往因经济条件差而倍感困难,民办学校利用其灵活的办学机制,使这部分学生能通过学费减免或获取奖学金等多种方法继续完成学业,如桃江(大学)预科学校倡导“平民教育”理念,通达电脑职业高中近几年来发放帮困保学金达20多万元,五中去年下期发放奖学金4万多元。因此,以及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冲着民办学校的学费减免而到民办学校读书的。
三是有利于我县初中生源高峰期的平稳过渡。以每所民办学校每年吸纳400名新生计算,以民办学校现有规模,每年到民办学校继续升学的学生就可高达5200人。而我县初中生源高峰期出现在-4年间,至趋于缓和,后每年生源维持在7000人左右。我县公办普、职高中共8所,按现有规模计算,每校每年平均吸纳新生800人,每年可吸纳新生6400人,初中生源平稳过渡尚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县公办高中学校因扩容已背负4500多万元债务,如继续扩大办学规模,尚需投入巨资,4年生源高峰期过后,不但造成沉重的债务难以偿还,而且大量校舍闲置,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倘若4年间我县民办学校能在此基础上得以较大发展,则既可通过公办、民办并举的方法,顺利实现生源高峰的平稳过渡,又可在高峰期过后,民办学校利用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走多形式办学之路。
全县-20xx年初中毕业生人数
时间(年)
20xx
人数(人)
13358
17689
19773
16571
11472
7426
6831
7152
7492
(三)促进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初步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做法,为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闯出了一条新路。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同时,民办学校的兴办,必然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师,这也有利于推动我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明达、五中和实验中学等学校的成功运行,也为我县公办学校的改制提供了范例。
(四)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
生辉、明达、五中、实验中学、惠通和预科学校现在的校址分别为原来的轧钢厂、农民中专、益阳市女子旅游学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业中专和县一招待所,这些学校的兴办,使我县一些停产企业、薄弱学校的房屋和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
(五)对拉动县域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办学校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如建筑、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我县民办学校历年来共向外地输送长、短班学生4500多人,按生均每年创收6000元计算,每年就可为我县创益2700万元,且随着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这个数字应该还可以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青少年学生求学愿望的实现,县域经济的繁荣,必将促进社会大局的稳定。
三、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发展的历史还十分短暂,尽管今年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不容否认,民办教育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存在于社会层面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民办教育的认识还有偏见,存在“多余论”、“冲击论”、“怀疑论”和“赚钱论”等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导致领导高度重视而群众及社会非常冷淡的尴尬局面。有的认为公办教育发展规模已经足够,公办学校完全能够满足学生上学的需求;有的对民办教育心存担心和疑虑,怀疑民办学校“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甚至害怕发展民办教育会砸了自己的饭碗;有的认为民办学校不正规,搞不出名堂;有的认为民办学校是退休老倌们搞的,是为了赚钱。这些认识导致民办学校的招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得到保证。就数量而言,目前月飞学校在校学生仅为112人,仁山仅有88人,竹艺学校现已无人就读,被迫歇业关门,造成民办学校大量资源闲置。如果今年的生源得不到保证,这所学校都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存在于政府层面的问题。
虽然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今年出台的政策和所做的工作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办教育办学者的热情,但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上差异较大,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畅、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政府鼓励扶持政策不到位的问题。
一是政策相当明确,但还没有与之配套的具体细则,缺乏可操作性。县委、县政府对民办教育实行国家制定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十六字方针,规定“民办学校除了投资主体与公办学校不一样外,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区别,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并决定通过努力,实现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这些对民办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原则规定,其具体运作需进一步明确规范和完善。如怎样贯彻“十六字”方针,对民办学校如何支持、如何引导和管理,需进一步详细规定,制定配套政策,具体如民办学校征地、教师队伍建设、招生、收费等;细化如民办学校中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晋级、医疗和社会保险等问题如何解决,凡此种种,都有待明确。
二是相关部门支持不够,办学环境待优化。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有各部门的通力支持。民办教育在发展中有许多方面还未与部门的有些规定配套协调。在教育内部,县教育局确定的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举、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精神还未得到有效贯彻,尽管民办学校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个别股室和部分学校歧视、不支持民办学校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有关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公、民办学校实行双重标准;部分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对民办教育的支持还没有做到言行如一,雷声大,雨点小;相当一部分联校和中学校长还没有转变观念。
从今年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的情况来看,报考县一中和县职业中专的人数均达到4000多人,而民办学校的填报人数还未达人,如不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办法,今年民办学校的招生形势将仍然相当严峻。在教育外部,一些县直职能部门对民办学校进行收费和罚款。据统计,有10多个部门对民办学校进行收费。月飞学校办学一年多来,就被各职能部门收取各种费用40多万元,通达学校因在招生广告中用了要求安排就业的学生得到了。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4
“三深入”调研报告为开展好“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活动,践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根据兰办发[20xx]8号文件《中共兰坪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院成立了“四群”领导小组,由杨万泉院长为组长,各科室长为成员,并召开了专题会议,针对我县各乡镇妇幼保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个性是农村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不足,对“两系管理”的知晓率低等一些问题,决定成立帮扶医疗队,重点加强这方面工作。
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我院帮扶医疗队于4月21日深入兔峨乡石坪村,与当地村委会及卫生室进行沟通协调后,在石坪村委会卫生室搭建了临时体检台,为当地群众免费体检(血压、血糖、心肺、B超)共263人,其中儿童体检80多人(查出残疾儿童4人,智障儿童2人),孕妇体检3人,发放妇幼保健宣传资料6种,共20__多份,健康咨询128人。并将“民情联系卡”发放到帮扶联系户手中,与村委会及指定挂钩的农户进行交谈,对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状况,主要困难和问题等进行摸底调查和了解,为群众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
一、基本状况
兔峨乡石坪村委会地处山区,地理条件恶劣,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为主,现有农户222户,乡村人口963人,人均纯收入1753元,村委会辖上石坪、下石坪、彭池、水地平、松登一、二组、打必然7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18.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6亩,人均耕地1亩,海拔1800米,年降雨量800毫米,适合种值稻谷、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整体意识较差。由于石坪村委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缺乏资源,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有部分自然村饮水、修路等问题尚未解决。大部份村民居住分散,上门服务不方便,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健康教育知晓率偏低,这种现状给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卫生建设投入不足,村委会只有两个村卫生室,均未投入使用,保健工作步履艰难。孕产妇及家属自身的保健意识不强,对“两系管理”政策不了解。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的难度大,非法接生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
3、妇幼保健工作因经费不足,使妇幼保健工作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村委会没有专用房屋及基本检查设施,没有携带方便、适合山区妇女及儿童健康体检的基础设备。大多乡村医生学历偏低,年纪轻,临床技能差,专职少,兼职多。
三、发展思路
1.巩固妇幼保健事业,不仅仅关系到母亲和婴儿的健康,而且关系到出生人口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期望和民族的未来。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程,在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乡级是网络的枢纽,村级是网络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妇幼保健事业的扶持力度,把发展母婴保健事业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带给必要物质帮忙和配套资金,以保证妇幼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大键康教育宣传力度,扩大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范围,增强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保健员先理解妇幼保健基础知识和技巧培训,个性是妇女保健、生殖健康等知识培训,然后再透过宣传指导,传授给孕产妇及家属,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提高0-6岁儿童生长发育水平,降低出生缺陷率及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我院帮扶医疗队要切实深入农户,进村入户宣传政策,提高老百姓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抓好“四群”工作,使群众获得实惠。以“四群”教育活动为契机,尽快让村卫生室投入使用,院领导带头蹲点,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动我院广大干部用心参与“三深入”活动,用心转变工作作风,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好“四群”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5
引言: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硬管式的传统教育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改善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三角小学情况
(一)学校基本现状
三角小学于XX年由东沟小学,小堡小学合并在一起,学校总占地面积8000多平米,建筑占地面积800多平米。XX年中心校为学校将木窗换为铝合金窗,办公用品均是由中心校统一购置。学校共设有1个微机室,没有实验室和图书室,学校操场设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XX年学校购置了电脑,共22台,3~6年级可以上微机课,课上2人使用一台电脑。全校共6个班级,6个年级,分别为学前班、1、3、4、5、6年级,由于XX年没有招来一年级学生,导致没有二年级。因为现在学生人少,所以学校每两年招一次生。学生共105人(具体见表格1),以前学生有200多人,每个班级至少30人,但后来越来越少,到镇里去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表格1:学生人数及男女比例)
(二)在校教师情况
学校有老师12人,2个领导,6个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教语文和数学。全校只有一名英语老师,负责3、4、5、6年级的教学,是特意给三角小学派来的,来到三角小学已经有4、5年了。学校无专业音体美、思想品德、自然老师,都是一个老师教多个科目。在缺少老师时,学校会在村里寻求高中学生作为代课老师。老师大部分住在牌楼镇中,每天上下班有专门的车接送。教师年龄在36~50多岁之间,最长教龄长达30年,最短教龄为16年。工资2600~2700元∕月,过节时没有待遇,今年只有降温补贴100元。学校会逐年评选优秀教师,但评出的优秀教师都会被调走,老师的安排是轮流调换,调走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有的是根据个人原因。老师在同一所小学最多呆6年,很少有机会参加外出培训。三角小学里有一位刘老师,是6年前调来的,教学认真负责,经常给孩子家长打电话反映情况,刘老师实行一帮一原则,一好带一坏。(见图表1、2、3)
图表1:教师学历情况
图表 2:教师级别情况
图表 3:教师年龄人数
(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但家长来的人数很少,其中老人占很大比例。因为老师家住在牌楼镇上,来回不方便,平常教师不常与家长沟通。学校每学期考一次试,试卷由镇上统一印发。每学期评选百分之三十的的三好学生,百分之十五的优秀少先队员。每学期期末老师都会进行家访,针对对象是学困学生和贫困学生,每次5~10个学生。学校采取硬式教育,考试之后不排榜。
(四)老师分析学生情况
1、老师们认为,孩子好坏不能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因为孩子成绩起伏不定,有可能同一科目,上次考试成绩与这次考试成绩相差太远。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特长,有可能英语不好,数学却很好,这些都不能用来比较孩子的好坏。
2、现在上学书本都不要钱,每年只需要拿些卷纸钱,所以因为家里贫困而退学的原因极低,孩子不爱学习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学习累,吃不了苦,越是家庭条件好的越不爱学习。孩子学习氛围差,害怕问老师题。
3、还有一种是父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
4、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采取放羊式教育,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了,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不管不问。一位老师说,农村家长与镇里家长重视程度相差太多,镇里家长重视程度占80%~90%,而村里重视程度不到10%(老师自己认为数据,不一定准确)。
(五)三角村孩子学历情况
因为由六年级升初中不需要考试,所以村里学生都能念到初中,但初中升高中需要进行考试选拔,所以高中生就比较少了。村里每年都会出大学生3~5个,村里也曾出现过硕士和博士。
二、当代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一)现状1:父母重视教育程度低
1、家长普遍文化水平差
根据我们的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父母都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家长白天都忙工作或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
2、家长采取放羊式教育
农村孩子上学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放羊式教育,家长因为工作或农活而无暇顾及孩子,老师只是完成上课的任务,课下一般很少管学生是否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散漫、不认真。在放羊式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往往是,学生问题日积月累最终演变为一个个具体到时学校才出面干预。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提高自立能力,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3、留守儿童现象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更多的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问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到学校吵闹,久而久之,矛盾就突显出来了。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4、家长态度微妙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现实的。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的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终究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
(二)现状2: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缺乏或不完备,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有的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体育课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科目没有专门的老师,就是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三)现状3: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教育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力――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然而,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却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有效的实施。而导致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
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
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一方面高等学校毕业的教师不愿意来乡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一般都是专科、本科毕业生,很少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专业教师不足
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
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
教师身体不适应
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教师教育待遇不等
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待遇上的问题或许才是师资流失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一个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就是工资卡上的钱,奖金什么的基本没有,一年下来,也领不了几个钱,而城区学校每个月加上课时津贴、班主任费等,每个月多领好几百元钱。农村学校的教师过教师节最多领100元,而城区学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别,让许多教师都把前途放在城区,想尽一切办法调到城区成为大部分农村教师的奋斗目标。长此下去,农村师资大量流失。
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我不知道政府有没有统筹考虑?
三、改变教育现状的建议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经费挪用重点抓,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微机室,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3、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父母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帮助孩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平时家长应多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虽然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里,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及时与老师交流,常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帮助的。孩子教育从小抓起,从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鼓励孩子向远大理想而努力。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解决,细心的开导他,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培养孩子的特长,多陪陪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丰富课余生活,更要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身体健康。与此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多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成长与性格,能够更好的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上。
四、结束语
以上几点建议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6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__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的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深刻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根据自己在三个月的实习期间里在一线教学的亲身体会和深入课堂的观察和访谈结果设计了一份高中历史课课堂管理现状问题问卷调查表,并在汉阴中学高一年级进行了实地调查。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7
一、村基本情况
xx乡xx村全村共有农户x户,x人,常年长期外出务工人数x人,零时务工人数x人,共有旱地x亩,水田x亩,该村交通便利、有龙潭水、土地出租(种植银杏树)。
二、入户调研经济收入情况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x户,共有人口人。
2、调研户经济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国难程度。
三、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
四、对该村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建议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种植
xx区经作中心以深入开展“四群”教育为契机,切实加强四项措施,帮助挂钩联系点越州镇马房村进一步调优调好产业结构,抓好抗旱促春耕工作,推动马房村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发展。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以中心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四个专业站站长为成员的“四群”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及时组织召开动员会和促进会,筛选出33名科技人员结对联系x户农户,深入开展入户调查,进一步了解民意,指导生产,加深了干群感情。
加强春备耕服务。针对旱情和当前生产,从单位工作经费中拨付x元用于支持联系点春耕生产。中心负责人多次率技术骨干深入联系点查看,与村委会干部协商对策,合理安排作物茬口,帮助协调项目、种子、化肥等,因地制宜引导开展好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大春种植面积稳定。
加强科技指导。各专业站结合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根据专业特点和农户生产情况,适时开展蔬菜、水果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农户提出合理的作物抗旱技术建议8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6个,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特长,有力支持了春耕生产,彰显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加强结对帮扶。中心33名干部职工分批深入到自己结对联系的农户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认真填写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基本情况登记表》和《民情登记表》,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力所能及的帮助联系户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各挂钩联系户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的实情,干部职工纷纷解囊相助,共走访慰问农户103户,送出慰问金x元,价值x元的生产物资。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8
11月11至20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全市民办教育(义务教育部分)进行调研。调研组听取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情况汇报并先后到车辆厂子校、中天北京四中、兴农中学、春风学校、南亚学校等十六所民办学校了解情况,调研重点是我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学校办学情况。市人大会副主任黑卫平参加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我市各级政府强化依法管理,使民办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全市现有民办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共有219所,在校生6.7万人,占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1.5%,三城区民办小学在校生3.8万人,占三城区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办职业培训学校69所,年培训量为5万人次。
民办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39人,占全市普通中学教师的9.88%;民办小学专任教师2262人,占全市小学教师的12.33%;职高教师173人,占全市职高教师的16.27%。教师的学历以中专、大专为主,其中除聘用的退休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外,大多不具备教师资格。教师的平均工资约500元,幅度为250至1500元以上。
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企业举办的办学水平高。如中天北京四中、车辆厂中学、川外附中学等学校,与全国名校合办,管理规范,教学质量好,设施设备较为先进,收费较高,学生大多是来自中、高收入的家庭。个人举办,以外来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在逐步提高。如白云兴农中学,办学理念新颖,内部管理机制灵活,发展为现该校已拥有学生20xx余人,教职员工250多人,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场等教学设施齐全的完全中学,20xx年高考成绩名列我市前列,并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民办中学。由于该校教学质量高,设施设备先进,一些贵阳市常住人口子女也要求进入读书。达兴学校在充分依托28中的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初见端倪。
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我市民办教育的现状,制定《贵阳市民办中等学校审批暂行办法》和《民办流动儿童少年初中必备办学标准》,成立了民办中学设置评审委员会,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标准。从20xx年起,每年拨民办教育专项补助经费20万元,帮助民办学校购置教学设备,其中80%用于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学校。20xx年,市政府拨专款300万元用于民办学校建校贷款贴息,帮助民办学校的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的学籍管理、教学业务、德育工作、师资培训、教师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统一的管理,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
二、问题和困难
1、《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政策不配套。调查中感到《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落实得不好,认识普遍不到位。民办学校申请信贷,不能以举办者投资兴建的校舍作为抵押,制约了民办学校的发展。征用土地新建、扩建民办学校,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手续复杂。民办学校的学生由于不具有本市户口,不能升入本市重点高中,而升入普通高中也需交3000元借读费,民办学校认为这直接影响民办学校初中阶段的办学规模及水平,也是不平等待遇,同时我市也失去一批优秀的高中生资源。一些办学者对教育的公益性认识不足,办学急功近利,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2、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我市民办学校90%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规模小。办学者有热情,但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常常是家族式管理,而聘用的校长没有管理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3、相当一批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不能达标,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多数学校是租赁民房作校舍,教室面积窄小,采光不足、通风不良,有的教室就是通道。课桌椅多是公办学校淘汰的,新旧不一,教具配置不齐,实验设备简陋,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一些学校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学生活动场地少,课外活动受限制。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学校收费往往较低(约80-500元),仅能维持教育教学低水平运作。
4、教学质量令人担忧。除兴隆中学等少数学校外,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的生源是外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不高,学生基础差别大,加上教学水平的原因,至使教学质量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要求。初中生的毕业合格率低。
5、职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市的职业培训设置的专业虽然有四十多种,但市场需求量大的家政服务、药业加工等专业却很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建议
1、加强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识。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形式多样的宣传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家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民办教育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扩大教育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各级政府应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民办学校,合理布局,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同时在流动人口密集地区,整合公办学校的办学资源,尽快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的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 的目标。
3、加大民办教育的扶持鼓励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需求日益增加,我市民办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应依法逐年增加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的专项投入,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办法,帮助民办学校解决贷款发展问题。
4、加强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学籍档案和教师人才档案,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积极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向民办学校流动,以吸引优秀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
5、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公益性原则,诚信办学。建立和完善有关审批和督导评估制度,通过督导评估,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质量、总体运行状况进行规范管理,促使学校依法办学,规范运行,健康发展。遵循社会与教学发展规律,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一个时间内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6、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合理设置职业教育专业。职业培训机构要调整办学方向,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增强实用型和操作型技能培训,探索和民办学校接轨的方式,以适应我市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29
社区卫生中心健康教育工作调研报告经验帮法情况汇报论文用“互联网+”创新社区健教互联网正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是社区卫生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社区健教遇挑战。
人口老龄化和健教需求年轻化。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口数量剧增,老年人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健康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年轻人由于职场竞争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较快,身体和心理都易出现异常。
同时年轻一代的健康意识比上一代强,电子智能技术的接受水平高,对健教方式的需要也不一样。
健教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目前,除针对固定生活区域老年人的专题讲座还比较受欢迎外,传统的报纸、宣传栏等健教渠道的影响力在弱化。相反,网站、微信、APP、线上线下结合等健教方式开始大行其道,越来越受居民喜爱。
但问题也同样突出,如信息不科学不权威、存在诈骗风险等。
健教需求更趋个性化。今后的社区医生将更加侧重为社区居民提供一对一的健教方案,私人定制式的健教将会成为主流。健教也可以从纯公益性向公益性为基础、产业化为方向发展。同时,健教内容仅仅是疾病的预防知识已经远远不够,营养学、健身科学甚至人居学将会不断地充实到健教方案中。
二、利用网络找突破。
从上述趋势来分析,今后的社区健教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健教师资品牌化。目前的健教讲师大都是临床医师,工作量较大,对讲座课件、语言的研究不多,鲜活的案例宣讲不到位,甚至有些只是单纯地应付工作而忽视质量。建议以区域为中心,从临床医师中挑选出一部分临床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医生成立“健康教育讲师团”,并逐步固定下来,增加报酬,提高积极性。必要时,可以整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机构的健教职能,实现一个平台、一个声音,抽调专业人员挑选科学、权威的知识,发布通俗易懂的健教信息。
健教产品个性化。社区医生应树立“健康教育是一种产品”的理念,梳理总结哪些适销对路、哪些已经被市场淘汰,做精做优健教产品。对普通人群,要结合图样、案例,重点就疾病的预防性知识、应急性防控知识等进行宣教。对社区常住居民,逐步实行一对一的健教方案。对高端有需求的人群,可以探索实行有偿服务,运用多种方式提醒用户起居、饮食、健身等,并实行全程可跟踪服务。
健教方式智慧化。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智慧化,要充分运用各种智慧手段,建立开发线上健教体验中心。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门诊、住院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探索参与型、互动型的健教方法,提供可以即时获取、可选择的健教渠道,不断扩大微信等受众面,提升内容吸引力。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30
针对目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外出务工,导致农村许多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教育与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现状,近期,宝应县黄塍镇妇联对全镇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6—14周岁的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黄塍镇是一个不足三万人口的农村较小乡镇。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年增多。据调查,截止20xx年底,全镇留守儿童有468人(不包括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约占在校生(1604人)的29.2%。在留守儿童中,由祖辈照顾的有405人,由亲友照顾的有39人,寄宿学校的有22人,无人监护的有2人。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突问题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的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有利于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面临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很少沟通,过分溺爱,物质上给予多,精神上关注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由于监护人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意、放纵、随意的性格。
2、学习成绩普遍不高
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厌学、逃学等现象较为普遍,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上进心不强,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成绩普遍不好。
3、行为习惯普遍不良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上网玩游戏等现象较为普遍,初中留守儿童中少数学生甚至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4、性格发展很不健全
留守儿童上小学的占绝大多数,处于6—11周岁之间,是孩子性格、品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性格、脾气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少数留守学生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影响、引诱、教唆,已有行为不良表现。另外,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除了其自身的因素外,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1、家庭方面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神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
侧重在校时段教育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教,个别教育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
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针对黄塍镇留守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镇中小学汇同居委会、行政村、关工委创办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及家长学校,曾探索以下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建流动家庭学校,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
近年来,黄塍镇尝试创办了 “家长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让更多的家长学会“育儿经”,并创办各类不同形式的家长学校,授课、受询、听课、咨询家长达千人次。其具体做法是:一是开好以讲授、引导、建议为主的每学期1—2期的家长培训座谈会;二是跟踪学生,拜访“问题学生”家长;三是根据老师掌握的情况,结合家长的建议、意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并编印成册,作为帮扶资料。
2、转变教育理念,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中小学奉行“教而无类”的信条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念,对留守儿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心换心,用感情交融感情。在我镇中小学每位老师结对帮教两名留守儿童已坚持多年。老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做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校内设立心理咨询窗口
中小学均聘请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给压力大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给在外打工父母汇报,同时给予记录。
五、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困惑与对策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到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
政府及有关方面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一个单位牵头,多部门组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对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学校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扰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
镇、村(居)委会应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
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庭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要重视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
建议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今后本地区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设想和打算
经过调查和反复思考后,做好现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承担起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
1、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面对留守学生日益增多的现状,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抓下去。 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二是建立联系卡制度,用来沟通学校与留守学生家长及监护人之间的联系,以确保双方信息能及时沟通。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生活上的心理上的关注。四是要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和学校的作用。通过开展讨论、座谈会、培训学习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农闲时节。加强对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
2、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贸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成长理念。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3、各部门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学生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解决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地方妇联组织要与教育部门配合默契好,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利用农闲时期培训农村孩子的家长,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让他们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派出所、司法、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管理的机制,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4、地方政府应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工作
要千方百计地引进项目,让本地的青壮年农民在自家附近就能找到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产生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毫无疑问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我们期待社会各界及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把关爱“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条共同关爱、呵护的桥梁。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 篇31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对自治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工作进行调研,是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中安排的重点调研项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了以常委会副主任杜秦瑞为组长,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主任阿不拉江?依明、常委会委员常风为成员的调研组。3月6日听取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汇报,初步了解了自治区开展学前“双语”教学工作的现状。3月9日至3月21日,调研组一行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和自治区教育厅领导和有关同志的陪同下,赴和田、喀什、吐鲁番、塔城四个地区的九个县(市)实地调研。调研中调研组听取了所到地区政府(行署)的工作汇报,并多次召开了由农牧民代表、教师代表、地县(乡)村干部代表参加的学前“双语”教育座谈会,实地察看了32所“双语”中小学、小学附设“双语”学前班、“双语”幼儿园,深入课堂,宿舍、食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自治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学前“双语”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进。自治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决定,把学前“双语”教育工作作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主要领导亲自抓,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学前“双语”教育的良好氛围,学前“双语”教育有了好的发展势头。如xx区在近两年的工作中,逢会必谈“双语”,逢工作必查“双语”,逢政策必倾斜“双语”,从组织层面上明确了加快发展学前“双语”教育的思路。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由于自治区从财力、政策等方面的强力推动,各地也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积极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贫困地区教育条件落后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是在财政非常团难的情况下,20xx—20xx年自治区财政总投入2.055亿元,其中安排学前“双语”教师专项资金5726.5万元,为七地州安排学前“双语”学生午餐补助10178.99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教育扶贫专项,争取省内外对口支援教育项目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对学前“双语”教育的投入力度。如中国网通公司拟投资给xx县援建60所乡村学前“双语”幼儿园,现已建成30多所。南航捐资270万元为xx县改扩建学前“双语”幼儿园。极大的缓解了当地学前“双语”教育发展面临的校舍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喀什、xx区农村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在近年来得到新建和改扩建。三是“双语”教学的快速发展成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为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群众拥护,积极踊跃参加。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牧民表现出对学前“双语”教育的极大的热情。自治区对贫困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强力支持以及采取的减免政策,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接受学前“双语”教育的积极性,学前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大幅度上升,“双语”幼儿园、学前“双语”班各地均超计划发展,全区在班生现已达18.1万,已远远超过现有教育资源所能承受的规模。
(四)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一是对学前“双语”师资“一缺二低”(教师数量缺,汉语水平低,教学水平低)的状况,各地结合实际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按照自治区关于《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的要求,通过面试、笔试、试教等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学前“双语”教师,严把入口关。二是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选派骨干教师赴自治区等地参加“双语”教师培训,有条件的县市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少数民族教师参加本地区的汉语水平强化培训。三是制定一系列考核评价标准,不断加强学前“双语”教育督导检查,对学前“双语”教师在政治思想、汉语水平、“双语”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如xx县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先后出台了《xx县关于“双语”教师课堂教学汉语能力考核评价》、《“双语”教师考核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制度,提高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素质。随着各地加强了教师培训工作,全区学前“双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五)多种形式,加快发展。各级政府按照《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争取了对学前“双语”教育的支持,通过公办、民办、民办公助、联办等多种形式,加强幼儿园所建设,加快发展学前“双语”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覆盖面。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师资尤其是学前“双语”师资“一缺二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双语”教育的迅猛发展,学前“双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学前“双语”教师普遍存在着汉语水平偏低、教学能力偏低的问题,教学上“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
(二)资金投入不足,条件亟待改善。目前快速发展的学前“双语”教育与当地经济贫困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南疆贫困地区教育主要是依赖国家和自治区的投入,加上学前“双语”教学推进速度较快,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能满足需求,有的几十个孩子挤一个大通铺,不符合公共卫生要求;
有的场地拥挤、玩具不足、音像设备短缺。另一方面农村“双语”幼儿园日常运转经费严重不足。自治区在解决幼儿园所需校舍、生活用品、保教设施等方面虽投入了大量财力,但各地乡、村仍无力承担幼儿园日常运转所需经费,幼儿园基本上是靠自治区下拨的幼儿生活补助维持运转,大部分幼儿园保育员、厨师的工资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三)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过快,小学“双语”教育准备不足。近年来,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上学前“双语”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为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双语”师资短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双语”教学衔接断档,学前“双语”班学生升入小学后“双语”课难以延续的问题已显现出来。随着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这种衔接矛盾会日益突出。如果“双语”教学不能很好衔接,出现断档,势必严重挫伤群众送子女上学前“双语”班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应当引起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
三、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当前,开展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逐步被各级政府和各族群众所认识。实践也充分证明,自治区党委关于“双语”教育从学前抓起,从娃娃抓起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深得民心,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但这毕竟是一项新工作,要使各级政府领导对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认识真正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决定》要求的高度,使各族群众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还需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继续加大投入,积极改善条件。学前“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一次思想变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国家和自治区要继续加大对学前“双语”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尽可能减少甚至免除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给贫困地区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自治区应将“双语”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着力解决好学前“双语”教育同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衔接问题。当前应对学前“双语”班5、6岁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制定规划,对秋季入学的学前“双语”儿童进行登记,做出安排计划,使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双语”教学。同时,将学前“双语”教育同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衔接问题做为专题上报国家,把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列入国家扶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计划,单列教育专项,保障投入,促其协调发展。
(三)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确保学前“双语”教育持续发展。一是要统筹规划,加大“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力度,为“双语”教育准备充足的高水平师资。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范院校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加快“双语”教师的培养。如:新疆幼儿师范学校、xx区师范学校都有较好的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条件,要充分利用好这类学校的教育资源。三是建立和完善自治区、地、县三级培训体制,加快对现有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双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四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区内“双语”型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双语”教学工作。五是积极向国家争取更多的资金用于对我区“双语”教师的特培计划,从而保障七地州尤其是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的师源。为保证师源培养质量,可以考虑从内地招录汉语普通话较好地区(如东北、河北)且志愿投身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高中毕业生,经过本专科“双语”专业学习,采取定点定向培养、确定服务年限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充实我区“双语”师资队伍,保证我区“双语”教育不因为教师短缺的问题而出现断档。
(四)抓好“双语”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要遵循学前幼儿成长规律,注重语言交流方面的教学,防止“小学化”倾向。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影视配音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采取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侧重培养提高学前“双语”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和会话能力。
(五)切实改善“双语”师资待遇偏低,没有编制,教师队伍不稳定,学前班学生伙食补助标准偏低的问题。目前,学前“双语”教师均为聘用制,没有正式编制,工资待遇低。特别是大多数学前“双语”幼儿园都无资金聘请厨师、保育员和勤杂工,只能由教师实施包班教学,还兼任保育、勤杂等工作,教师负担很重,从而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也导致教师流失严重。此外受物价上涨、学前“双语”班人数急增等因素影响,学前“双语”班平均伙食南疆1.5元/人/天、北疆1元/人/天的补助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自治区人民政府要认真研究“双语”教师的编制、“双语”幼儿园厨师、保育员聘用、适当提高学前“双语”班学生伙食补助标准等问题,同时对全区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给予生活补助。
(六)国家采取的对贫困地区对口支援政策,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教育发展也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促进。自治区要进一步加大对七地州尤其是南疆贫困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对口支援力度。
标签: #2024年教育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