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教学法论文(优秀4篇)

佚名 107 0

体裁教学法论文(优秀4篇)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体裁教学法论文(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体裁教学法论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保定学院;篮球裁判;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篮球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篮球竞赛成为活跃社会及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篮球裁判员及裁判工作是篮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篮球裁判能力是篮球专选课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能力的重要体现[1]。

1研究对象

保定学院体育系篮球专选的学生。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篮球裁判培养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搜集有关文献。

2.2 问卷调查法

对保定学院体育系篮球专选的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06份,回收率88.3%;其中有效问卷102份,回收有效率96.2%。

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结果,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汇总。

3 结果与分析

3.1 保定学院体育系专业篮球裁判培养现状

保定学院体育系学生篮球裁判能力情况调查表

是%否%

1.是否进行过专门的篮球裁判培训1000

2.做过篮球裁判员1783

3.是否掌握一些篮球裁判知识8218

4.认为自己能胜任一般篮球比赛裁判员1189

从表可以看出,保定学院体育系学生参加篮球裁判培训的人数为100%,对篮球裁判知识有一定掌握的占总人数的82%,但是做过篮球裁判员的仅占总人数的17%。结果表明,学生对篮球裁判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有所了解,但是普遍存在着对裁判规则认识不准确不清晰的现象。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过临场执裁,普遍对临场执裁工作缺乏信心。

3.1.1 保定学院体育系篮球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据调查,保定学院体育系对于学生的篮球教学,主要以基本技能为主,占44.4%,篮球基本战术的学习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占36.1%,裁判知识的学习仅占19.5%。对于篮球裁判法的学习,理论部分的学习在多媒体教室里用集中讲授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部分在篮球场采用集中讲授和练习的方式进行。

3.1.2 保定学院体育系学生对篮球裁判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篮球裁判技能的学习对于提高篮球执裁能力很重要,20%学生认为重要,5%的学生认为一般。绝大多数学生对篮球裁判工作有兴趣,普遍认为掌握篮球裁判专业技能有助于增加毕业后参加各种类型比赛的机会,可以提升未来工作竞争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1.3 保定学院篮球竞赛活动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篮球活动在保定学院开展相对活跃,每年学校都会组织系与系之间篮球竞赛,体育系每年也都会组织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篮球竞赛。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篮球文化的传播,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在进行篮球比赛时,每场由一名体育教师和两名篮球专选的学生作为裁判员,这就为篮球裁判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1.4 保定学院体育系学生篮球裁判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

根据调查发现,保定学院体育系篮球考试分为专业技能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两部分,专业技能占总分70%,理论知识占30%。关于篮球裁判技能能力的考试,是由学生分别执裁吹一场篮球比赛为考试内容,其中包括对裁判手势、犯规判断等临场执裁能力的考核,并计入考试总成绩。关于篮球裁判等级考试,系里严格考试制度,理论不及格就等于考试不及格;理论考试要求试卷分数达到80分以上才算通过,才有资格拿到篮球裁判等级证书。学生要拿到证书就必须参加理论考试,这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裁判理论知识。

3.2 影响保定学院体育系学生篮球裁判培养的因素

3.2.1 教学时数少,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

保定学院体育系篮球专选课开课一学年,每周4学时,总学时144学时。而一般院校篮球专选授课时数三学期,每周4学时,总受课时数216学时。由于课时有限,许多知识只能让学生达到了解、掌握的程度,而不能熟练理解。关于篮球裁判的教学先教裁判理论知识与犯规手势,然后进行临场观摩,虽然理论讲授学生普遍理解,但在临场实践方面差强人意。

3.2.2 执裁心理因素

篮球裁判员在临场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内、外界因素的影响,裁判员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的裁判能力。心理状态不佳会导致各种判罚错误,引起赛场混乱。保定学院体育专业的学生裁判员,面临的比赛大多都是院系之间的篮球比赛,少部分校外高水平比赛,这就要求学生裁判员的心理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保定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篮球教学,有关裁判法教学仅占6个学时。大多数学生对篮球裁判规则有一定了解,但并不精通。改革现有篮球裁判理论教学方法,从篮球规则、裁判法与技战术理论的结合,引导学生从球员与裁判员两种角度思考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另外可以从校外联系篮球竞赛活动,为学生实践创造更多机会。指导学生在体育局注册并登记信息,积极参与篮球裁判工作,不断努力晋级更高水平的裁判级别。

参考文献

体裁教学法论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劳动仲裁

作者简介:徐素萍(1981-),女,江西龙南人,韶关学院法学院,讲师;李文全(1980-),男,江西龙南人,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广东 韶关 51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韶关学院第十二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项目“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YJY121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23-02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通过课程设计,调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形成教师主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强化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的相互影响,以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偏重于灌输基础理论知识,忽视了法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互动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课堂互动,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的目的。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法律知识的简单层面上,而应从社会实践出发,借实践释法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将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抽象的理论、原则、制度还原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制度的应用价值,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法律思维,笔者研究和设计了以下三种与互动式教学法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形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法学教育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首先要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应当与讲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并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从而选取合适的案例。在讲授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这一节时,针对劳动关系的特点与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选取了一个关于事实劳动关系认定的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案情,然后由学生针对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再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随后,笔者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强调劳动关系的隶属性特征,并引出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关于劳动关系认定的规定。最后,笔者还组织学生讨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对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认定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2.模拟劳动仲裁

模拟劳动仲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扮演仲裁员、书记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对真实或者虚拟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模拟劳动仲裁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仲裁员、律师等司法角色的认知的教学活动。有人将模拟劳动仲裁庭比喻为劳动法学教育的实验室,通过模拟劳动仲裁训练,将所学实体法与程序法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培养其法学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从而缩短理论与实践、象牙塔与社会的距离。[2]笔者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引入了模拟劳动仲裁的方式。根据模拟劳动仲裁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学生的模拟劳动仲裁进行规划和指导:

(1)精选案例。模拟劳动仲裁开庭所选用的案例应当具有普遍性和一定的可争辩性,但难度应当适中。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激发其参与模拟仲裁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确定角色。根据模拟劳动仲裁的角色需要,一堂模拟劳动仲裁至少需要仲裁员、书记员、申诉人、被申诉人各一名,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笔者将这些角色分成四组:仲裁员组(3名仲裁员)、书记员组(2名书记员)、申诉人组(申诉人1名,律师2名)、被申诉人组(被申诉人1名,律师2名)。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自己的角色,其他未担任模拟仲裁角色的同学协助,并在开庭时旁听,撰写旁听心得。

(3)分发程序资料。与民商事仲裁、诉讼相比,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有很多不同。笔者找了一些劳动争议仲裁规则和仲裁程序模式发给学生参考,并让学生登入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学习劳动争议仲裁开庭的有关规定以及下载文书样本。

(4)指导文书写作。模拟劳动仲裁涉及的仲裁申请书、答辩状、词、证据目录及证据所要证明的内容、仲裁裁决书等文书制作的格式,学生可以在笔者推荐的网上查询到样本和要求,在开庭之前,笔者认真检查了文书是否完备、格式和内容是否有明显错误,并给予适当指导。

(5)观看开庭。经过学生们的精心准备,令人期待的模拟劳动仲裁如期开庭。因笔者同时担任了四个班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各个班都组织了一堂模拟劳动仲裁,如果都借用法学院的模拟法庭开庭会比较麻烦,故笔者决定就在任课的多媒体课室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模拟劳动仲裁开庭。虽然课室布置有点简单,但模拟劳动仲裁开庭气氛比较浓重,有些班级参加开庭人员还统一了着装,旁听人员也都提前坐好。从书记员宣读劳动仲裁纪律到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从仲裁庭调查到仲裁庭辩论,从仲裁庭调解到宣布仲裁裁决,最后宣布闭庭,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尤其在仲裁庭辩论阶段,双方人的精彩辩论博得旁听学生阵阵掌声。

(6)教学评价。模拟劳动仲裁开庭结束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评价。首先让模拟劳动仲裁参加人员自评,然后听听旁听人员的评价,最后就是指导教师进行点评。笔者在听完参加人员自评和旁听人员评价后,从仲裁程序、实体法的运用、现场应对表现等方面给予中肯的评价,对表现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这次模拟劳动仲裁,学生们对于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所学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知识得到了检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文书写作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都希望能多开展一些这种活动。笔者认为,将模拟劳动仲裁运用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专题讨论

很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就等着上课时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引入了专题讨论的形式。

(1)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参与授课。教师事先把专题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准备,然后由学生上台讲授。让学生走上讲台为教师和同学上课,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他们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当然,师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参与上课,并不是对教师的彻底解放,而是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讲授者,也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聆听者。[3]教师在聆听学生授课过程中,要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的授课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弥补学生授课中的不足。笔者在讲授劳动合同的订立制度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专题“如何保护求职者在试用期间的权益”。有些学生准备非常充分,不仅课件做得精美,内容还比较丰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国《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如何约定以及违法约定试用期的法律责任,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笔者对该学生给予了高度表扬,然后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关于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视频,并结合该视频反映的案例,向学生讲解了当试用期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劳动者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得到救济。至此,学生对于试用期的问题有了较直观、全面的认识。

(2)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互动式教学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既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能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不是主导者也不是裁判者,而应当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既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又要对学生讨论加以适当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力,防止学生偏题。

三、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1.应将互动式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统一起来

提倡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否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成文法的学习,还是应当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等基本理论入手,结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劳动仲裁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应当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统一起来,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意案例选择要适当

案例选择不适当,不但起不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反而会误导学生。教师选取的案例首先应当有一定的疑难性。疑难案例不一定很长,但相对于简单案例而言,该案件将导致两种以上的法律概念、法律制度可能被适用,不经仔细辨别和严密推理难以给出确定的结论。[4]这样的案例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否则,如果选择的案例太简单,学生一看就知道结论,不能起到案例分析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案例要贴近学生。应当以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切入点,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把当前较集中的、敏感的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专题讨论,教师都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讨论开始阶段,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自己的观点,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营造自由、平等的讨论氛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是课堂的主持人和引导者,作适当的询问、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讨论完毕,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不要随意对某个发言给出“错误”的定论,最后要从案例分析或专题讨论中总结相关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苗绘。互动式教学法在民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7):70-71.

[2]贾志农。实践教学在《劳动法学》中的运用与体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70-73.

体裁教学法论文范文 篇三

一、导言

我国外语学习者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顽疾:阅读语篇时侧重对字词(尤其是新或生僻词)理解和句法结构的分析,而对不同体裁语篇的宏观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缺乏了解。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关。传统的阅读教学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以语言的最小单位为着眼点,然后逐步提升到更高层面的语言单位(Martin & Rose,2011)。这种教学方法有众多弊端,其中之一是误导学生认为阅读理解纯粹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只有了解字词的意义才能了解句子的意义,然后才能了解段落的意义,以此类推直至理解语篇的意义。

二、体裁

“体裁”的概念源于genre一词,传统上属于文学和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后经人种学家引入到语言学研究领域。学界对体裁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学派、以Martin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以及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见Hyon 1996)。下面就这三个学派对体裁这一概念的阐述做总结。

ESP学派的领军人物John Swales认为体裁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人类交际事件进行分类的结果。所谓交际事件,指人们按照特定目的和特定程式运用语言在社会办事的实例(Swales 1990)。

笔者认为这两个学派对体裁的阐述在以下两方面的立场也是一致的。首先,它们都侧重从语言学视角来研究体裁,而新修辞学派更多的是从人种学视角来研究体裁(见Flowerdew & Wan 2010)。其次,ESP与Australian school都强调体裁图式结构组成部分的语义功能与它们在词汇语法层面实现方式之间的关联。体裁图式结构中不同的组成部分所要实现的语义功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词汇语法层面上实现它们功能的典型词汇和语法方式也有差异。

三、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主要研究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是如何使用语言来实现其交际目的,其根本的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

体裁分析不单纯采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而是将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Bhatia 1993)。语言学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描述语篇的语言特点;社会学方法则是把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探讨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从而揭示特定体裁结构之所以得以形成并能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方法则研究语篇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探索特定的交际目的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的。

四、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体裁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体裁教学的目的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2)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意义的建构;(3)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够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 (见秦秀白2000;李瑞芳2004;梁文花&秦洪武2009)。下面对ESP学派和Australian school倡导的体裁教学模式展开论述。

1.ESP学派的阅读教学模式

Sunny Hyon较早将ESP学派的体裁分析理论用于指导阅读教学。她在John Swales的指导下进行了一项以体裁为基础的教学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对特定体裁的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并将体裁分析运用到阅读理解活动中,借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见Hyon 1996)。她的教学实验的步骤如下:(1)体裁分析:结合实例分析体裁的图式结构。(2)摹仿分析:给学生提供同一体裁的语篇,让他们按照(1)的方法自行分析。(3)小组讨论:以图式结构为依据把几个语篇的结构打乱,让学生通过讨论拼接复原成符合体裁惯例的语篇。(4)独立分析: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进行分析和评述。(5)深入分析:分析这一体裁的语言和风格。(6)摹仿写作:通过写作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某一体裁的结构特征和语言风格。Hyon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2.Australian School的“体裁教学――学习循环模式”

Australian School的Martin、Rothery等人设计了“体裁教学―学习循环模式”,早先应用于澳大利亚中小学语言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大成功。随后推广到成人移民的英语服务和大学层次的课堂教学。该体裁教学模式不但对澳大利亚的语言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教学也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五、体裁教学法的有效性

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秦秀白(1997,2000)、方琰(1998)等学者介绍和述评“体裁”(方琰译为“语类”)、“体裁分析理论”和“体裁教学法”以来,这一领域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语教育界的重视,不少专家、学者运用体裁教学法来指导阅读和写作教学。不少作者摒弃门户之见,没有一味恪守某一学派倡导的教学模式,而是博采众长,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地把体裁教学法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一些实践类文章(如王水莲2001;梁文花2010,刘丽娟2009,李瑞芳2004等)和笔者的教学经验表明体裁教学法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运用体裁教学法来开展阅读和写作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和写作是一种有规律可循、按照特定步骤来实现某种交际目的的社会交往活动。(2)体裁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体裁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了解体裁的结构和认知模式及语言运用的策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创造符合特定体裁惯例的语篇。(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裁教学法注重给学生讲解各种体裁的图式结构,并归纳总结其典型的修辞手法、组织模式与词汇语法特征等。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top-down approach)很好地起到了“授人以渔”的作用,十分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同种体裁其他语篇的能力。

本文阐述了“体裁”“体裁分析”的含义,并论述了“体裁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及其有效性。体裁教学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体裁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掌握体裁结构、认知模式及语言运用策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创作符合特定体裁惯例的语篇。

参考文献:

[1]Bhatia.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Longman,1993.

[2]Eggins, 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 Pinter.1994.

[3]Flowerdew, J & Wan, A.The linguistic and the contextual in applied genre analysis:The case of the company audit report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0(29):78-93.

[4]Hyland, K.Genre-based pedagogies:A social response to proces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12):17-29.

[5]Hyland,K.Genre an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M].Ann Arbor,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

[6]Hyon,S.Genre in three traditions:Implications for ESL[J]. TESOL Quarterly,1996(30):693-722.

[7]方琰。“浅谈语类”[J].外国语,1998(1).

[8]李瑞芳。体裁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9]梁文花。“体裁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

[10]梁文花,秦洪武。我国近十年“体裁理论”研究概观[J].外语教学,2009(1).

[11]刘丽娟。体裁教学法与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9(2).

体裁教学法论文范文 篇四

根据其理论基础,Hyon(1996)指出体裁法有三种传统(threetraditionsofgenreapproaches),据此分为三种学派:1)ESP学派,其核心指导思想是Swale(1990)的体裁分析;2)悉尼学派,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3)新修辞学派(NewRhetoricGroup,NRG),以北美的后结构主义为理论指导。Flowerdew(2002:43-72)将前两种学派称为体裁教学法中的语言学方法,把NRG称为非语言学方法。该文着重介绍体裁教学法中的悉尼学派,也可称为悉尼体裁教学法,这种写作教学法广泛应用于澳大利亚的各级教育系统中,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Ahn,2012),这跟其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有关。作为一种写作教学法,其理论基础必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观,即对语言系统和语言现象的理论建构;二是语言教学观,即其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包括语言是如何学会的、写作技能是如何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等。

2悉尼体裁教学法的语言观:系统功能语言学

根据Feez(1998),悉尼体裁教学法采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观,其核心理念如下:1)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Halliday,2001);2)在语境层面上,观念形态(社会文化)决定体裁,体裁决定语域,语域决定语言(Martin,1997);3)语言具有三大纯理功能(Halliday,2000);4)在语言层面上,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选择就是意义(黄国文,1998)。

2.1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

Halliday(2001)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符号,系统功能语言学吸取了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成果,把语言现象置于社会文化的语境中分析,把社会文化看作一个行为系统,而语言行为是社会文化行为的构成部分,因此,在语言运用时需考虑交际目的、社会环境和情景语境。语言的社会符号观对写作教学的启示在于,写作是一种交际过程,作者通过语言表达意义,实现交际目的,受社会环境和情景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完成写作任务前,教师需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写作任务的交际目的、社会环境和情景语境。

2.2语境、语域和体裁

“体裁”是体裁教学法的核心词,法语原义是“类别”,在语言学中指语篇的类别。在功能语言学中,体裁与语境、语域等概念相关,我们首先需阐明语境、语域和体裁这三个关键词的定义。根据Buttetal.(1995:11),语境分为宏观抽象的文化语境和微观具体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由特定社团的历史、思维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构成,是交际双方表达和理解意义的基础,由语篇体裁(Genre)来体现;而各种具体的交际情景则构成了情景语境,包括语场(Field()交际内容)、基调(Tenor)(交际双方的关系)、语式(Mode)(交际媒介),这三个变量共同构成了“语域”(Register)。根据Eggins(1994)、黄国文(2001),体裁通过“纲要式结构”(schematicstructure)和“体现样式”(realizationalpattern)体现,而Martin(1992)认为,体裁是文化的一部分,观念形态决定体裁、体裁决定语域、语域决定语言。功能语言学的体裁观念对写作教学的启示在于:语篇体裁是文化语境的反映(Eggins,1994;黄国文,2001),或者是文化的构词要素(Martin,1992),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适当介绍某种特定体裁背后所反映的文化知识,不但让学生了解“语篇的体裁是怎样的”,更让其理解“这类语篇的体裁为何是这样”。功能语言学对语域三要素的划分为我们分析交际情景提供了理论框架,从语场、基调、语式三方面着手分析和斟酌体裁,决定适合语域的体裁体现形式,即合适的纲要式结构和体现样式。

2.3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

Halliday(2000)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一种是概念功能,即表达我们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历和看法;一种是人际功能,即通过语言与别人交往、改变或保持与他人的关系、表达自身态度和评价等;还有一种是语篇功能,即用来组织信息、语句和话段。这三种纯理功能分别由不同的词汇语法系统去实现。如果我们对任何两个表达相似命题意义的句子进行纯理功能分析,就会发现两者必定在某项纯理功能上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运用纯理功能分析,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语言现象,比较遣词造句的合适度,让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意义,有助理解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4语言的系统观

根据功能语言学,语言交际就是在语言的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l)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意义潜势表现为一个包含若干选择项(setsofoptions)的系统网络,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在系统网络中选择的结果,一旦作出选择,就表达了一定的意义。这种思想可以概括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选择就是意义”(黄国文,1998)。交际过程中,特定的交际目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共同决定了可选择的范围,包括意义和形式两方面的的选择范围。功能语言学的系统观对写作教学的意义在于:某个词或某语法项目之所以能表达意义,是因为其处于与其他词汇语法形式共存的系统网络或聚合关系中,因此要将其与所属的相关系统联系起来教授,提供与其对立的选择项,通过例子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这个系统中根据交际目的、文化语境、语域、体裁等因素进行合适的选择。

3悉尼体裁教学法的教育观:建构主义

悉尼体裁教学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因此,对语言学习的观点也从社会互动方面着手,Halliday(1992)将语言发展描述为“学习表意和扩展意义潜势”(learningtomeanandtoexpandone’smeaningpotential),语言学习发生于社会互动中。悉尼体裁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基础与其语言观相适应,采用了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和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o)的理论。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的概念,通过与更强能力的人“社交互动和共同建构”,可以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势行为水平。布鲁纳用“建架”(scaffolding)来形容教师的角色,即在刚开始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协助,随着学生能力提升,逐步调整协助的频率和程度,最终让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以上两种理论都属于建构主义的教育观,都把学习看作一种社会互动过程。这两种理论影响了悉尼学派的写作教学模式,其中的两个核心理念指导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即“共同构建”(jointconstruction)和“建架”(scaffolding)。因此,在体裁教学法中,往往包含了“头脑风暴”、“学生讨论语篇体裁”、“教师协助学生分析典型语篇”、“师生共同构建语篇”等教学技巧。对其教学程序的描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描述,但有三个环节在每个版本中都不可或缺:“教师指导下的语篇分析和语篇模式化”,“共同创作语篇”和“独立创作语篇”。这三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共同构建”和“建架”的建构主义教育观。

4结束语

标签: #体裁 #社会保障 #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