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德育论文(优秀2篇)

佚名 42 0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优秀2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小学教师德育论文(优秀2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篇一

1.构建学校与德育基地合作互动工作机制的研究

2.学校德育校本资源综合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3.苏教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

4.论学校教育中的选择性尊重

5.品德课教材中公民宪法义务的文本研究

6.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

7.用冰山理论指导工学结合实践

8.以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的可操作研究

9.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10.学校德育空间研究

11.苏北农村留守初中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个案研究

12.“校本德育”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

1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内容与途径探析

1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15.学校心理团训的尝试与反思

16.全员德育中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教育职能研究

17.关怀理论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18.儿童同情丧失与学校教育

19.非连续性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维度

20.课外体育俱乐部--职校“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阵地

2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消费教育研究

22.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23.青少年道德发展环境的研究

24.文化转型:高职院校技术文化的构建

25.中职生异性交往中的问题及对策

26.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

27.课程内涵及在德育中的方式研究

28.赏识教育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9.网络德育活动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30.高职院校新生和毕业生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31.德育与学校网络生活切入点的研究与实践

32.舍勒人格思想研究及其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33.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及其道德后果

34.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

35.满园春色更待绿叶衬

36.试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37.对近三年来“UPI”量表普查中“想轻生”新生的分析报告

38.“公共参与的限度”公约下的班级公共生活建构

39.构建和谐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40.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

41.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

42.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创建与推广研究

43.重拾节俭教育

44.中职生“文化休克”症探因及消解对策

45.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研究

46.社会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

47.职业学校和谐班级建设的几点思考

4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

49.终身道德学习:道德人的培养路径初探

50.论“公共人”的培育

51.浅议如何处理和避免学生“不尊敬”事件

52.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

53.道德视角下农村儿童闲暇生活的质化研究--以新乡A小学中高段学生为例

5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55.学校里的病态竞争与道德教育

56.影响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57.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

58.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59.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60.从心育入手,抓好职校新生入学教育

61.以绘本为媒介实施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

62.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品德培育

63.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模式的研究

64.公民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班会研究

65.新时期社区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66.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研究

67.对话式德育课堂的研究以“品德与生活”课堂为例

68.“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69.让游戏替你说话

70.学校心理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7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

72.儿童休闲的缺失与弥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

7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德育功能的研究与探索

74.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

75.中职学生习得无助状态的成因表现及教育对策初探

76.分数崇拜与学校德育

77.道德教育方法,途径年级层次探索

78.和谐校园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理性思考

79.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80.小学品德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篇二

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苍白,效果甚微。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使笔者深深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

一、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

1、要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首先要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学生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2、统筹安排德育的基本内容在内容上应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遵循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小学,主要向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内容的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在统筹安排好德育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增强道德意识,学校应以“五爱”为目的,以“五心”教育为中心,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位蓝本,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为使德育充满活力,取得实效,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多种德育渠道:

①正确的。观点、先进的思想,以思想课为主阵地,有的放失地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②开发德育资源,整理乡土德育教材,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家乡新貌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③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过程,各科教学渗透德育因素,各项工作体现育人主题。

④开展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知识竞赛,参观访问和“创良好班集体”、“学英雄做新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⑤注重师德教育,强调言传身教。

三、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顺应德育课改的要求,以真情为叶,智慧为花,生活为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通过打造德育舆论,净化社会环境、组织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途径,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风尚。总之,加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只要广大工作者多想办法,精诚团结,真抓实干,学校德育工作的节奏必将扑面而来,定能鲜花盛开、硕果累累!

标签: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师 #思想教育 #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