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范文【3篇】

佚名 61 0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范文【3篇】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范文【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中国梦论文 篇一

青年教育都在一定的时空坐标中展开,“中国梦”成为当前青年教育的时代语境。马克思提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6]203“中国梦”切入了当今时代的中国问题,是当代中国时展需要的呼声,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这个时代以改革开放提供的广阔空间和丰富土壤为基础,具有显著的特征:第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第二,社会和谐的进一步推进,人民的“幸福指数”逐步提高,“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第三,中华文明的逐步演进,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第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进步,党的十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就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其中。“中国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响亮提出,是当代中国所处时代的客观需要,是对中国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青年教育以“中国梦”为背景和依托,立足于当下的中国社会现实,牢牢把握时展的前进方向,遵循时展对青年提出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开展和推进。在2013年5月4日同志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52青年教育也应以“中国梦”为契机,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与时俱进,从经济、社会变革的时代坐标中认识与把握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满足广大青年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利益和需求,开展适应“中国梦”时展要求的青年教育活动。

二、“中国梦”引领青年教育之路

(一)教育青年深刻领会“中国梦”的话语内涵

“中国梦”思想内涵丰富,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含义。从政治层面看,“中国梦”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最集中的体现。从时空角度看,一方面,“中国梦”贯通过往与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而且是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还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更是新时期中国科学发展的美好蓝图;另一方面,“中国梦”面向世界,坚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始终坚持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7]401,达到中国与世界共赢。另外,从实践维度看,“中国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根基。正如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的,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继续开拓。对青年进行“中国梦”教育,必须教育青年正确处理以下两对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国梦”是“国家梦”和“个人梦”的对立统一。部分组成整体,整体包括部分,两者相互联系且互相转化。“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同时也是包括广大青年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国家梦”和“个人梦”联系紧密,一方面,青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前途抱有较多期待,是自我需要的反映,青年“个人梦”强烈,它也构成了“中国梦”的动力和源泉。“国家梦”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青年“个人梦”要以“国家梦”为根本追求和行动目标,才具有真实意义。青年需树立全局观念,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梦引导自身发展之小梦,同时,努力完善自我,实现个人梦向国家梦的积极转化与相融。二是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现实是理想的基础,通过实践紧密联系。“中国梦”是来源现实并超越现实的伟大理想。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催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正是在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提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为依据,成为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成就起前行的精神动力,推动着人去改造现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抽象的,通往彼岸的美好未来需要包括青年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积极实践,必须主动正视与应对时代机遇与挑战,树立问题意识,通过解决问题,找到正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和谐统一。因此,青年在认识和理解“中国梦”时,不仅需要仰望星空,而且更需要脚踏实地,既要满怀激情,更要使足干劲,否则就会“空谈误国。”

(二)教育青年勇敢承担“中国梦”语境下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8]329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新时代,必须教育青年勇敢承担起自身的使命与任务,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青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力量。27岁的梁启超试图以变法改良的方式创建“少年中国”,28岁的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响亮口号加之辛亥革命的磅礴气势拉开了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大幕。紧随其后,一大批热血青年投身其中。1919年,在青年运动兴起的基础上,北京大学生为求建设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现代中国奔走呼号,最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席卷全国的反帝爱国行动。1921年,28岁的和其他青年志士(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为27.8岁)组建成立中国共产党,揭开了青春中国的崭新一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迎来了新的曙光。革命年代,正是广大青年(革命时期300万先烈中大多数为青年战士)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创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青年节约队层出不穷,成为“祖国的、积极的、自觉的保卫者和建设者”,为实现民族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政治的激荡潮涌中,还是在市场的温暖春风里,广大青年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争当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频频亮相,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青年只有继续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才能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更是青年一代的。

(三)教育青年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

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要矢志艰苦奋斗;要锻炼高尚品格。为实现“中国梦”,进一步明确了青年教育的具体要求,实现“中国梦”,不仅取决于社会的发展,而且更体现为一种主体能力的发挥。马克思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2]19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需要每个人,尤其是青年才能的全面发挥。第一,教育青年树立理想,锻炼品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伟大梦想,必须教育青年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逐步迈向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前提保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途径就是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因此,教育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有所作为,必须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赖与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明确人生价值。“百行以德为首”,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青年则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尤其在价值多元、文化交锋、观念多样的复杂时代条件下,广大青年一定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注重品德锻炼和实践。第二,教育青年勤于学习,勇于实践。青年是学习的黄金期,作为站在知识与信息前沿的群体,应该始终教育他们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斯大林说过,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有知识,就必须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同志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也讲到,梦想是从学习开始,事业则是从实践起步。实现“中国梦”要求当代青年必须具备全面综合的文化素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化理想为行动,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落实并贯彻到具体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这也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实践观的要求:“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9]282青年只有投身到丰富的社会实践当中,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以切实的意志行动推动梦想的实现。第三,教育青年艰苦奋斗,敢于创新。青年代表着时代的精神与性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青年发挥艰苦奋斗和创新的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梦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教育青年不畏艰难、矢志奋斗,发扬和光大前辈身上的那种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特别在当今时代,创新思维的活跃,创新热情的激发,使得创新精神力量倍增。青年思维敏捷、探索欲望强烈、观念开放多元,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和践行者。实现“中国梦”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而伟大的事业,这就要求教育青年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寻找新路径,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实现新发展,用创新意识、能力和举措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论文 篇二

价值观属于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实践活动具有约束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性首先表现为其简洁性。短短的二十四个字,但却精确地表达了核心思想,既规范又具有指导作用。其次表现为它对人们的思想具有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它排斥一切封建落后思想和资产阶段腐朽思想,要求人们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最后表现为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价值观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评价作用,它会引起社会成员道德上的批判,进而倒逼社会主体改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行为。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竟不是一种法律体系,因此,它的规范性不具有强制性,而是出于道德上的约束,是通过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而产生作用的。这种规范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实现,而是要通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显现出来。一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中,其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国梦”的契合点

1.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历史。陈胜、吴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的进取精神,也是平等思想的一种萌芽。为了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国而挣扎的农民阶级;为建立“富强、独立”的中国而苦苦努力的资产阶级;为了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艰苦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等,都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状态来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之奋斗才能实现,都需要发挥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中国梦”的历史过程同样闪现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百多年灾难深重的遭遇,敲响了“中国梦”最沉重的历史警示。[3]中华民族在沉重的打击面前奋起抗争。65年艰难曲折的斗争、探索,拉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序幕;36年坚持不断的改革开放,将“中国梦”的实现带入新的历史高度。[4]在这期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段中国人民圆梦的血肉史,而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陪伴着、激励着中国人民,引领着中国人民不断地接近梦想。

2.爱国爱家、忧国忧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看。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同时提出,兼顾了国与家,充分体现了爱国爱家;另一方面,从各层面的具体内容来看,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指国家经济更发达、政治更民主、文化更文明、社会更和谐。总之,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国家;个人层面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则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为了人们能够和谐相处,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因此,爱国爱家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充分体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来看,当前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人们价值观不断分化,为了更好的凝积改革共识和提供改革动力,党和国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国梦”是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频繁,“三通”全面实现,许多海外华人积极在中国投资建厂,关心祖国的发展。这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爱家的梦想,它有助于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早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中国梦”的提出来看,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落后;民主法治不健全;党自身建设、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人们面临着信仰缺乏、道德滑坡等。正基于此,“中国梦”呼之欲出,“中国梦”具有促人清醒,防止懈怠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还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都希望出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画面。在国家层面上,它希望国与国之间平等对待,文明交往,和谐相处;在社会层面上,它希望各社会主体友善交流、团结一致;在个人层面上,它希望人与人之间诚实友善、互帮互助。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举动随处可见,小到扶老人过马路、给同事一个微笑等,大到汶川地震、甘肃泥石流等大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在互帮互助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世界人民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从国内来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梦想是亿万人民的梦,单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团结一致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如就业梦、买房梦等,无数个人的梦想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中国梦”,正如所说的,“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想。从国际来看,“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同时为其他国家提供一种借鉴,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中国梦”的提出为“世界和谐梦”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它有助于各国人民在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基础上解决国际问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梦”实现的路径

“中国梦”凝积了几代中国人民的心血,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了几代中国人民对美好价值的追求。由古至今,民族、国家的强大与繁荣,总是以文化的兴盛和强大为根基。[4]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少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它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的作用呢?

1.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实现“中国梦”。说过,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挥中国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有所作为。在这其中,弘扬和培育价值观尤为重要。一方面尽可能地利用多渠道、多载体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文化载体、交通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及活动载体进行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伸到每个角落。再者,要注意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深度上,既不要过分追求甚解也不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宣传,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的理解上,让民众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广度上,既要在城市大力宣传,也要去农村宣传,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农村。最后是要注意把宣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单单是靠理论的说教显然不能使民众信服,只有当民众看到这一理论能够为他带来切身利益时,他才会相信这一理论,他才会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为有效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渠道宣传,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2.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密切联系着。指出:“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4]党的十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5](P14)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之占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阵地,还必须尊重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体地位。[6]就此而言,首先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努力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从而获得群众对价值观的认可。另一方面发扬榜样的示范作用,将那些因践行价值观而获得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的典型公之于众,从而引起民众的共鸣和仿效。就重点而言,应该坚持领导干部的主体垂范性。执政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主体,也是践行中的首要主体。[7]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运转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等也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多主体践行,这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3.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中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中国梦”实现进程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创新宣传机制,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挖掘出人们喜闻乐见而又富于成效的宣传方式,特别是面对新生代的国人对网络等新科技的依赖,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在网络领域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再者是随着圆梦进程的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国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会增多。因此,未来的中国还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完善,为“中国梦”的实现积累正能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认知

一、创新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宣讲中国梦

首先,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梦。作为高校常抓不懈的一项日常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中国梦的主渠道,中国梦教育要获得实效,教师责无旁贷,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拓展理论视野,了解中国梦精髓,旗帜鲜明地把握其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厘清中国梦历史嬗变及时代价值,真抓中国梦乃人民梦这一理论本质,将中国梦内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连,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易以接受的方式将中国梦理论系统全面授以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梦与个人理想信念的一致性,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找到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的有机协同,引领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践行中国梦。

其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引领大学生学习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公共平台,是中国梦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课程优势,在思政理论必修课中有机融入中国梦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一般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摄入中国梦时政内容,在课程讲授中适时拓展,在拓展中深化讲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比如可以在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将中国梦融入其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清中国梦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明确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国史,认清国情,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开创中华民族以创新创业造就的明天。

最后,以党、团课为辅助强化大学生中国梦自觉意识。大学党、团课教育作为发展学生入党的前沿阵地,在宣传国家时政、大政方针、政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出于顺利入党考虑,会相对比较重视整个教育和学习过程,故而将中国梦纳入党、团课教育,想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高校例行的党、团课培训、学习中,要注重主讲教师的遴选和教育内容的甄选,要努力将学校党团课打造为深化中国梦认识的理论前沿,发挥其对中国梦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

二、拓展教育渠道,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国梦

伴随高校育人模式创新步伐,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变得日趋丰富多彩,已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各高校逐渐意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而且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高校创新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中国梦教育,是现实和时代所需。

首先,要净化校园环境,为中国梦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如果校园环境美丽了,可以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学习带来愉快、轻松的心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刻意的校园环境设计,甚至可以诱发学生学习旨趣,所以学校要有意识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将中国梦主题融入校园环境创建中,通过增加一些简易雕塑或书画艺术作品打造共筑中国梦人文价值校园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净化校园环境,通过多方面积极宣传彻底破除一些社会极端思想对大学校园环境的不利侵蚀,帮助大学生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认知中国梦精髓。

其次,要组织多元活动,为中国梦教育搭建更广平台。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学术讲座、科技创新、体育文娱等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和践行中国梦教育,通过有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地感受中国梦,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个人信念,进而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最后,建设网络新媒体,为中国梦教育提供便利条件。网络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大渠道和重要场域,将中国梦教育通过网络新媒体铺开,可以增强教育的便捷性和实效性,不断拓展和优化校园网络渠道和空间,积极开拓、创新新媒体教育手段,发挥其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和促进作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倡导使用文明健康新媒体服务教学,是思政老师应该熟悉和掌握的教学新方法,应加强引导,充分利用,有效普及。

三、丰富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中国梦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要求和体现,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了解国情和社会实际,熟识人民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国家献身的信念和决心,才能逐步成为有用之人。不久前,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明确部署高校要启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采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可见,学生社会实践应为学生学以致用服务,要体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挂钩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要有针对地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调查活动,在调查中感受和践行中国梦。深入开展“中国梦”学习参观活动,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回首历史,感受现在,展望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而激发他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聘任制下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Y10005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应,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闫莉。“中国梦”: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14(1):31.

标签: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