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历史典故集锦

佚名 55 0

常见历史典故集锦

常见历史典故集锦

  历史典故的出现,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历史,明白道理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常见历史典故集锦,欢迎参考阅读!

唇亡齿寒

  【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解释】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历史典故】

  春秋时候,诸侯征战不断,晋国是当时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一定会借道,让我们通过的。”荀息看晋献公有点不舍得,就接着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就如同囊中之物了,我们给虞国的东西不过是暂时存放在他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按荀息说的做。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奇珍异宝,不禁心花怒放,就立即答应了晋国借道之事。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阻止道:“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啊。”虞国国君说:“晋国这样的大国,特意送美玉宝马来,要和咱们交好,难道这点小忙咱们都不帮吗?”宫之奇见国君不听自己的意见,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便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果然没多久,晋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灭了虞国。

  【成长心语】

  联系无处不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所提到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以及“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我们永远无法忽视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它们与我们就如同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想谋求自身的安全与生存,首先必须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势力,与之结合起来,共同对抗强者,这样才能实现自保,否则,必将成为“受冻的牙齿”和“被殃及的池鱼”。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山木》和(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释义】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祸害就在后面。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之间争战不断。一年夏天,吴王又命人征集粮草,调兵遣将,准备攻打楚国。他担心大臣们会前来劝谏,便下令:“敢来劝阻攻打楚国者,杀无赦!”

  大臣们权衡了吴楚两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认为此时伐楚,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还会给别国以可乘之机,绝非明智之举,所以,大臣们都想劝吴王不要一意孤行。但吴王有令在先,谁也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

  吴王的侍从中,有一个胆识超群的年轻人,他知道自己微不足道,进谏必招致杀身之祸,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冒死谏阻吴王伐楚。但是直截了当地劝吴王,肯定不会成功,既要进谏,又要保全自身性命,就必须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

  第二天天刚亮,年轻人就背上弹弓,揣上弹丸,来到吴王经常散心的花园,在树下走来走去,不时地抬头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这样一连好几天。有些人很奇怪,就把这件事报告了吴王。吴王也发现了年轻人的举动,有些纳闷,就命人把年轻人召来,问道:“你每天拿着弹弓,待在花园里干什么?”

  年轻人回答说:“启禀大王,后花园里有一株大树,树上有一只蝉,它一边喝着露水,一边得意地鸣叫着。它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跟在它的身后,悄悄举起前爪,准备捕捉它,然后饱餐一顿。螳螂也不知道,有一只黄雀正在它的头上紧紧盯住它,随时准备将它吃掉。可是黄雀哪里想到,我正在树下,拿着弹弓瞄准了它,准备把它杀掉。那蝉、螳螂、黄雀,都是只顾眼前利益,并没有想到祸患就在它们的身后潜伏着。大王,如果人也同它们一样,做事目光短浅,那可就太危险啦!”

  吴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借机对我劝谏啊!”吴王细想一下,觉得年轻人的话非常有道理,只顾及眼前利益,恐危及长远。自此,吴王就打消了出兵伐楚的念头。

  【成长心语】

  不要被眼前的事物、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培养一双可以穿透世事的慧眼,看清本质、看到全局,才能选择一条正确的路。

  “不要因为一片树叶,而放弃整个森林”,当我们眼中只看得到一片自以为可以“隐身”的树叶时,那一整片的森林便会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正如在摄影时聚焦一般,焦点永远只有一个。为了一片不值一提的“树叶”,而让自己的人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实在不是一种明智之举。眼前的东西,很快便会消失,我们唯有将目光放长远,才能在一个较高的高度上,看到全局,洞悉世事。

退避三舍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长心语】

  进与退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如果面前是一条康庄坦途,你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条荆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闯,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后退一步,也许反而会海阔天空。正如列宁说的:“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退避三舍便体现了这种智慧,这里的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所以,适度退让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道义上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而且能够挫败敌人的锐气,从而取得胜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

  【释义】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历史典故】

  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病死。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伯独揽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立即派人传令,让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陽。晋陽被智伯围困了整整三年,形势越来越危急。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后来,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伯军队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历史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

  【成长心语】

  功高盖主,是做臣子的大忌,历史上无数的功臣正是由于功高盖主而被杀,张孟谈借鉴历史的教训,急流勇退,避免了被猜忌甚至被杀害的命运。历史是一面镜子,人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不忘历史,才能够继往开来,开创大局。历史教人明智,借鉴历史成败,能够让我们以前人为借鉴,取得成功,避免败亡。

暗度陈仓

  【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陽,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陽的是刘邦。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长心语】

  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这样更容易成功。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有时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这时,暗度陈仓便成了一种易于成功的哲学。

欲擒故纵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释义】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历史典故】

  东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但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于是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石勒派门客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给王浚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浚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叫游统的部下,伺机反叛王浚,并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首级送给王浚,让王浚大为感动。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民怨沸腾,军心浮动,便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哪里会想到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成长心语】

  欲擒故纵是对待暂时强大的对手的有效策略,本意在攻击,却故意表现出顺从,使对手解除对自己的防备,等其陷于不利时再出招,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欲擒故纵中的“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他就会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麻痹敌人,慢慢地、渗透式地使敌人丧失警惕,松懈斗志,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标签: #常见历史典故集锦